對聯,是中國漢語言文化中,最特別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因為我們中國漢字起源於圖形,漢字發音又是單音節,所以她可以有很多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對聯,使得這種表現形式達到了極致。
對聯,也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而楹聯是目前比較正規的稱謂。比如說,我們有「中國楹聯學會」,而一般不說「對聯學會」;就像我們常說攝影協會,而不說照相協會一樣。那麼,為什麼要叫「楹聯」呢?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表現形式最莊重的時候,就是懸掛於樓堂殿閣的楹柱上。在我國古代的木結構房屋中,多以木柱來承重,而木柱中最正中、最重要、最顯威武氣勢的,就是楹柱。楹柱,就是指在大型建築物正面的兩根大柱子;小型建築物的楹柱,其實就是門柱。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她成對出現,字數相同,結構一致,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相反,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漢語中相對較難的部分。她的實體表現形式一般都是寫在紙、絹上或刻在竹子、木頭、石材的柱子或裝飾物上的對偶語句;通過裝飾環境,藉以以景抒情,以文喻事,以善為人,以雅處世。她的文學表現形式,有單獨以對聯的形式出現,也有嵌在格律詩當中,以對偶句的形式表現更高雅深邃的意境。
對聯,最早出現於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曾在江西廬陵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三國時期孫權赤烏年號;在鐵十字架上,還鑄有一副精美的對聯,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
學習對聯,最好的教材應該是《笠翁對韻》。此書編撰於明末清初,雲集了中國古代詩詞駢文之大成,薈萃了華夏文明歷朝歷代之名人典故,妙語連珠,文採飛揚。全書始終強調了「對」和「韻」,相對《聲律啟蒙》要精妙的多;因為《聲律啟蒙》沒有強調「對」,相反對「對聯」還有一些誤導。故此,我推薦孩子們學習、熟讀、背誦《笠翁對韻》;只此一項,便可受益終身。
從2014年到今天,我講《笠翁對韻》已經六年多了。在教學實踐中,我把教學講義編成了《笠翁對韻》(校勘版),給讀者以便利。六年的教學實踐,我自己也受益匪淺,對「對聯」有了更新的認識,對聯的能力也在不斷地進步之中。
在我這裡學習《笠翁對韻》的孩子們,對國學的興致很高。他們不僅學到了漢語文學的技能和中國歷史知識,同時對對聯的興趣也日臻濃厚。這不,在我考核她們的對聯能力之後,她們也開始「考核」我的對聯能力了。臨下課之前,王梓涵搜腸刮肚地出了那麼多的「上聯」和「下聯」;我也不能示弱呀,也儘量以搜腸刮肚對付咯。
嶺崢烤魚,是王梓涵手裡的一個小吃,她拿出這個來「為難」我。尾字是平聲,應該是下聯;我對了上聯:峽嶇蒸餃;其中,峽(谷)對(山)嶺,(崎)嶇對崢(嶸);烤魚是食物,蒸餃也是食物,這樣就符合對仗的要求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下一句人們肯定會說是:江楓漁火對愁眠;但這是詩句,而不是對句。對句應該符合對聯的要求,因為平聲是下聯,所以我對了上聯:日出雞唱雪鋪地。日對月,落對出;雞唱對烏啼,這裡的雞唱應該改為鳥唱更準確;雪鋪地對霜滿天挺合適。其中,日對月都是仄聲,但是在對聯規則裡面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說,所以在這裡是可以這樣對的。
穿越米線,是上聯;穿越是新型詞彙,今度也是新型詞彙,面對米,包對線,也都符合要求。上下聯的意境也很相符,所以可以說是不錯的下聯。其實,我覺得米線對豆沙最合適,可是,什麼豆沙呢?慢慢想想!
為了刺激我,小傢伙把我的名字也算上了。崔和平是人名,是我們這一代人具有時代特徵的取名方式,其含義直截了當。於是,我用了我的一位同事的名字,雖然有個字音同字不同,但是對聯卻很貼切,含義也是直截了當。
對對聯,是要仔細琢磨的,就是要這樣慢慢去對,細心去品,才能對出合適,甚至是絕妙的對句。
對聯,分有工對、鄰對和寬對,而其中的界限也並非絕對涇渭分明。上面這副六字對,從字義、字性上基本上沒有問題;如,現代對古典,字義沒有問題,但平仄卻對不上;新對舊沒問題,但新華對舊約就有些牽強;字對詩、典對經,沒問題;字典對詩經也說得過去,但是《新華字典》對「舊約詩經」就有問題,如果要是《舊約聖經》則從書籍的角度就相對好些。可見,對聯有許多文字技巧,需要字詞的匯集量和知識面;即便是這樣,也還是有不少缺憾。故此,對對聯的確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樂趣在其中。
這副激勵了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的口號,其實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
小傢伙實在找不出詞兒了,就在這本書上找到了「牛仁亮主編」;我馬上就對出了「馬義明校對」的上聯;但是牛仁亮是我們山西省的一位副省長,而馬義明只是我按照對聯的模式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
這倒讓我想起了有一年中央電視臺搞「迎春徵聯」所出的一個「出句」叫:碧野田間牛得草,其中的「碧野」 「田間」 「牛得草」都是當代文藝界知名人士。把他們的名字配合起來,語意連貫,構思精巧,且意境幽雅閒適,構成一副美妙自然的田園風景圖。當時,全國轟動,對句的人爭先恐後。最後,「對句」公布為:
碧野田間牛得草;
金山林裡馬識途。
此下聯也是三個人名組成;金山是著名演員,林裡和馬識途是著名作家,也都為廣大群眾所熟悉。聯語對仗字字見工,內容貼切自然,不顯雕琢,人物對人物,堪稱絕對!
我記得當年我也參加了這次的「迎春徵聯」,還獲得了一個「鼓勵獎」;至於是哪副聯獲獎,我也不得而知。我只記得我對的是:金山村裡馬識途;一字之差,因為「村裡」也是一位電影演員;是這副對聯獲的「鼓勵獎」,也未可知。
可是,現在的中央電視臺很少舉辦這樣的活動了;究其原因,是不是現在的「中國第一媒體」的掌舵人對這些不感興趣?抑或是沒有這方面的素質?至少在書法方面,這些「中國第一媒體」人們的水準不敢恭維;要不然怎麼會有中國「電子版」醜書,屢屢登上中央電視臺的「大雅之堂」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為詩句,這是千古絕唱;但是作為對聯,則要強調對仗。所以,我就按照對聯的要求,對出「晉陽市內暖水閣」;考慮到內外都是仄聲,我便又重新對出:晉陽市郊暖水閣,城外對市郊,合適,合適,為自己點一贊!
「刁鑽」的小傢伙,愣愣地給了我這麼個下聯——布蓋地球儀。巧的是,這旁邊還真的放著一個有意思的小玩意兒。於是,我就把這個小東西寫進對聯之中,作為上聯,曰:絲撐天星角。因為,這個五角星是用一個鋼絲製作的彈簧撐著的;於是,天對地,星對球,布蓋對絲撐,都說的過去;當然,天星角對地球儀也馬馬虎虎能夠對付。嗚呼,對聯,難啊!
「兩個小精靈」考我飲鴆止渴怎麼寫,當然不能讓她們難住。寫完之後,居然還要讓我對出下聯;於是,我對出「掩耳盜鈴」。從對仗上講,此聯稱不上工對;但是,這兩句的內容都是自欺欺人的意思,這種內容的貼切,意境的吻合,應該是對對聯的一個最高境界。所以說,工對未必是好對聯,寬對未必是差對聯。
早就想找機會說說關於對聯知識的普及問題了!昨晚和朋友吃飯,一位平時感覺到蠻斯文的朋友,借著幾分醉意,硬硬地問我「國學」有什麼作用?言下之意,就是:「老子不懂國學,也不學你們的那鳥國學,照樣吃香的、喝辣的!」
我不是無言可對,而是不想與之相對,也不想與之為伍。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他們的頭腦中蕩然無存;其實,這才是一種悲哀。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足了,衣食無憂了,更應該向好了。縱觀歷史,現階段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中華文明最興盛的時代,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時代;也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應該被重視、被推崇、被弘揚的時代。可是,不能不說我們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缺失,特別是古典中華文化的教育更是缺失嚴重。
目前,優美的中華文化,得不到重視和推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有權和有錢的人,對中華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皮毛。就拿對聯來說,在許多場合都見到了對聯掛反的現象;下面舉幾個例子:
這是山西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門診部,排排場場地掛著一副長聯,
上聯曰:修仁愛心,助萬戶安康,風雪無阻扶危難;
下聯曰:懷精誠志,消千般疾患,寒暑不停效岐黃。
此聯應該算是一副好聯,對仗工整,內容為弘揚中華優良的醫風醫德,充滿正能量;然而,對聯卻掛反了。按照古代漢字的書寫方法,豎寫應該是從右向左。當你面對一副對聯時,你的右手邊所對的應該是上聯,左手邊是下聯。如果掛反,那便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可是,這樣的低級錯誤卻屢見不鮮。
這個錯誤,不是掛對聯人的錯,而是寫對聯人的錯。書家把上款寫在下聯,而把落款寫在上聯。唉,我們的許多「書法家」居然都不懂這些基本常識,豈不貽笑大方?所以說,書法可不僅僅是寫寫字,還要懂書法、懂歷史、懂文化、有修養,盡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行!
這是一家百年老店包間裡的一副中堂和對聯,老闆整天強調文化傳承,可是也出現這樣的問題。可見,文化傳承可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以廣博的文化知識和實實在在的操執能力做支撐的!
在嵐縣中醫院,裝飾考究的「北京同仁堂」,兩面「楹柱」上各懸一句話(這裡實在不能說它是對聯,《聲律啟蒙》中就有這樣的問題),兩句話當中都使用了「雖」和「必不敢」,且右邊尾字「工」是平聲,左邊尾字「力」是仄聲;所以,這真的不能說是對聯,充其量只能說是「字數相等的兩句口號」。看看寫字人的落款——「康雍」,這可是大名鼎鼎的北京書法大家族「康氏四兄弟」之一呀!在「北京同仁堂」——中華醫學之翹楚,以及著名書法家這裡,居然出現這樣的問題。那些方家們,應該是笑呢?還是哭呢?
離我家不遠的號稱「山西非遺晉味老街坊」,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掛出這麼一對黑漆燙金的牌牌。在過去,「黑漆燙金牌匾」那是高檔次;而現在生活富裕啦,牌匾檔次提高了,可是牌匾的內容卻低俗到不可耐,這就成問題啦。商家也知道「非遺」這塊牌子叫得響,可是要對得起「非遺」二字喲!「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意思是沒有實物的文化遺產,這裡應該強調的是「文化遺產」,千萬不能理解成「非文化」的遺產呀!這家的飯菜還是不錯的,但這個「面比臉長,碗比頭大」的調侃,我覺得實在登不得大雅之堂;幾個體態怪異的字體,也讓人看著不舒服;即便是俗,也俗的不好玩。對聯趣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雅士的書法相當了得,每逢臨近春節,他書寫的對聯總是讓人悄悄揭走。無奈,他便寫了這樣一副對聯貼出,聯曰: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下子,不再有人願拿走了。到大年初一,人們去雅士家登門拜年時,發現對聯分別接出一段,聯曰: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人們對雅士的機敏和智慧,由衷地擊節稱讚。我們大家如果要把調侃玩兒到這個份兒上,那可就會有「慕名而來」的食客也說不定喲!
至於在網上,這樣的錯誤就更多了;是管理的人沒文化,還是有文化的人不管理?抑或是,既沒文化,也沒管理?
文章寫完了,但是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心裡沉沉的。有誰能響應一下,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把對聯文化好好地學習一下,傳承一下!
長按二維碼,關注老崔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