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歷下區龍德學校,無論季節怎樣變化,直飲水的溫度一直保持在38℃—42℃之間。為何是這個溫度?
建校初期,一名一年級女生用杯子接了水,不知道該不該喝,因為當時35℃的水讓她感覺是涼水。該校校長劉強問清原因後,便將直飲水設定在了38℃—42℃之間。「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減少學生的疑慮,讓幸福從一滴水開始。」劉強說。
從建校招生起,該校就確定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從環境創設、課程建設以及學習方法變革等方面,讓學生感受學校教育的幸福,讓教育滋潤學生成長,助力學生追求幸福人生。
角角落落都「寫」著幸福
在龍德學校,讓學生感覺到幸福的不只是直飲水的溫度,還有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電梯、無障礙洗手間、等離子殺菌器和校園物聯網,洗手間配有洗手液、自助手紙,樓梯拐角處有弧狀護角,球檯和座椅上有軟性護角,教室裡有可調式桌椅,等等,每個細節都為學生的在校安全和方便著想,讓學生感受到學校教育的溫度。
學校的綠化也融入「育人」元素,營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一入校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鬱鬱蔥蔥的大樹,從「清源池」中寓意學生成長的3棵小松樹,到大廳中設立的智慧樹形的閱讀休閒區,再到牆上各種樹的造型,寓意學生像小樹苗一樣,學校為他們提供陽光、土壤和水分,讓他們幸福成長。
大廳牆壁上設置的「每日三問」——「今天你鍛鍊了嗎」「今天你微笑了嗎」「今天你讀書了嗎」,提醒學生每天追求快樂的校園生活。書法、藝術作品和科技成果展示牆則讓學生看得見自己的成長,體驗成就感和幸福感。
幸福課程進入家庭
「龍德學校成立只有5年,但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 『三位一體』的校本幸福課程體系已經成型,並且走進了學生家庭。」劉強說。「三位一體」是指教師發展課程、學生成長課程、家庭融合課程。教師發展課程有專家講座、「藍青工程」、跨年級聯研、跨學科問診、團建活動、社團活動。學生成長課程有七大系列課程,即勞動課程、藝體健康課程、學科課程、學科拓展課程、領導力課程、規則意識課程和家國情懷課程。家庭融合課程有家長大講堂、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夫妻關係課程、親子課程和心理課程。
該校以家庭、學校、社區聯動為紐帶,通過家長會、QQ群、微信群、辦公電話、人人通平臺、全家共成長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家庭融合課程」的普及和推廣,家長參與率達100%,將教育延伸到家庭,並將家庭教育的地位提升到專業的層次與高度,促進了家庭關係的和諧、家庭環境的溫馨與幸福。
「我們還邀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進行了多次線上家長培訓,學生家長對此連聲稱讚。」劉強介紹說。
讓幸福學習「真實發生」
一個個地理等高線模型,一張張「我心中的中國地圖」,一座座抗震阻尼建築,一個個泉水成因演示模型……這是龍德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也是學習「真實發生」的展現。該校努力打造「三維」高效課,即課堂有趣味性、有生活味道、有思維含量。通過設置真實情境,喚起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通過設置種種認知衝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會問;通過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問題探究、邏輯推理、動手實踐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自主完成結論的生成,讓學生會學;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最終學會遷移和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會用。
地理學科從研究濟南泉水的形成原因到製作泉水噴湧的模型,再到依據地圖尋找老濟南的泉,讓學生從文獻調查研究入手,到動手設計實驗,再到製作模型、展示成果、實地探訪,全身心投入學習全過程,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還開展了「清谷尋春、秋韻泉城」主題項目化學習以及「龍娃地鐵夢」、開闢種植園等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學習在真實情境下發生。
每周五下午的選修課成為學生最快樂的時光之一。為解決學生處於「被規劃、被成長」的狀況,學校以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為依託,組建了30餘個社團。跆拳道、桌球、足球、書法、演講、繪畫、泥塑、舞蹈、科學、創客、傳統文化、手工作坊、數學思維等,多種多樣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了根據需要和自己的專長進行選擇的空間。
要想讓學生接受「幸福教育」,首先要有幸福的教師。學校倡導教師「快樂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召開系列主題年會,開展教研課題研究,建立「教師成長手冊」,成立「觀海聽濤」教師讀書社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收穫職業幸福感。「教師能夠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才能引領學生走進『幸福教育』。」劉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