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項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從唐代晚期開始在西北快速發展,在北宋初期由李元昊正式建國。雖然和佔領北方的遼國與在南方的北宋相比,西夏的疆域不算大,人口也不超過200萬,但卻能與兩國鼎足抗衡,原因無他,正是党項族剽悍的民風。
原本是遊牧民族的党項族,自古以來就實施全民皆兵制,更是以戰立國,平時生產,戰時作戰,軍事與社會經濟合為一。不論男女都須精學騎射,党項人的戰馬和兵器也曾被稱為天下第一,更有「寧獵蒼鷹不獵兔,寧獵猛虎不獵狐」的俗諺,可見其頑強剛烈的戰鬥精神。
他們不但模仿宋朝設置地方軍,也保留原始部落中的制度,有炮兵、重甲騎兵、擅長騎射的騎兵,他們的步兵更是擅長山區作戰,還有設置專門抓俘虜的「擒生軍」和在前線當炮灰的「撞令郎」,軍事布置十分嚴謹,兵力強大。
西夏建國之後,在好水川一戰大勝宋軍,消滅了宋朝最精銳的部隊,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西夏也損失慘重,後籤訂宋夏合約,西夏獲得大量好處。西夏與遼也打了一仗,遼國的兵力因久未經戰而不敵西夏,兩國籤訂條約後,正式成了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然而,隨著西夏國內的爭權與分裂,加上夏崇宗幹順一改先祖作風,尚文重法,將帝國發展至即盛,並開始透過外交手段擴展勢力,先是聯遼抗宋,又依附金朝獲得諸多好處,也許是此時嘗到甜頭,後來西夏也常用外交聯合方式對抗敵國。
12世紀末,成吉思汗真帶著蒙古帝國崛起,在平定蒙古草原後,野心極大的鐵木真欲打破了宋、遼和西夏之間微妙的平衡,一統天下,首先目標瞄準了同樣是遊牧民族、相對實力較弱的西夏,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打竟然6次才打下來。
縱使西夏擁有60萬大軍,但畢竟已安逸多年,不再像建國初期那般驍勇善戰,加上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騎兵殺意正濃,首次進攻便殺西夏措手不及,不過謹慎的成吉思汗不打算一舉將西夏殲滅,而是探探虛實、搶搶戰利品。
第二次蒙古很有信心地挑了西夏北方的城市攻打,沒想到耗費了40多天,無數蒙古鐵騎戰死城下才破城,蒙古將軍惱羞成怒轉而屠城,並打算以此城為根據地繼續進攻,但西夏死守道路,雙方僵持五個多月,蒙古才因糧草耗盡而退兵。
第三次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大軍攻打西夏,西夏急忙派出最強將軍嵬名令公率兵應戰,並利用地形與蒙軍僵持了兩個多月。後因蒙軍改變戰略而中招,損失慘重。成吉思汗已經將西夏首都包圍,當時正值雨季,黃河溪水暴漲,蒙軍只能先築起堤防等待西夏投降,不料大水先衝垮了蒙軍的堤防,不得不撤退,西夏為了解除僵局而向蒙古稱臣並進行和親,換取數年的安穩。
成吉思汗借著西夏不乖乖聽話進行第四次進攻,達到恐嚇的目的後就去西徵了。只是新的君王想要「讓西夏再次偉大」,因而打算聯宋滅金,顯然這次的合作並不愉快。打金人的時候,宋在背後捅刀,打宋的時候金再放把火,完全是大亂鬥。西夏沒辦法,只好轉向蒙古討巧。
遠徵西方的成吉思汗一回到蒙古就聽說西夏又在聯合推翻他,一怒之下率兵瘋狂攻打西夏,破了他兩個城,這是第五次進攻。
成吉思汗覺得西夏人狡詐、不應承諾,於是兵分二路,打算滅了西夏。一路踏破城牆,所到之處血流成河,進行報複式的屠城,當蒙古殺到西夏首都時,成吉思汗卻病重身亡,死前他特別叮囑身旁的將領為了避免西夏人再度反悔,要「殄滅無遺,以滅之、以死之」,要求殺了投降的西夏君王並進城屠殺,不能留下任何一個西夏人。
後來的繼承者在採納各方意見後,決定「只殺頑抗之人」,有部分沒有頑強抵抗、躲過一死的西夏人四處逃亡、離開了原居地。而蒙古雖也吸收了一些優秀的西夏人材,只是為了活下來,他們漸漸捨棄掉西夏傳統的文化、學習蒙古文字,讓西夏文化、語言、文字快速消失。
至今西夏文化仍是充滿神秘面紗,雖然留下了許多遺址,包括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皇陵、敦煌壁畫等,但因西夏文成了幾乎沒人會的「死文字」,無法全面地解讀留下來的信息。在忽必烈成立元朝後,為前朝修史時,有宋史、金史、遼史,就是沒有西夏史,讓這個古老帝國更加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