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服飾標準審定會

2021-02-11 內蒙古標準化院

11月23--28日,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服飾標準審定會暨建立全國少數民族服飾保護傳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商洽會分別在雲南昆明及廣西南寧兩地召開。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院、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新疆質監局、新疆標準化研究院、西藏標準化研究所、貴州省標準化院、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湖南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技術監督局、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信息所、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吉林省標準化研究院、吉林省質監局、寧夏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省標準化研究院等相關單位的領導、研究人員、專家及學者共60餘名人員參會。


內蒙古標準化院院長賈雙文介紹內蒙古院工作情況

會上,內蒙古標準化院賈雙文院長首先對各院所及研究機構等相關單位對我院民族服飾標準化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謝,並詳細介紹內蒙古標準化院「一體兩翼」的工作思路及主要業務情況。

會上,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西藏標準化研究所等12家參與項目的單位分別詳細介紹了各省區少數民族服飾標準化工作的研製情況。賈雙文院長分別從文化基因、民族溯源等多角度給出了點評和建議,並對民族服飾標準化研究過程中文化基因的提煉、調研的方式方法、標準的撰寫、標準的宣貫推廣等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和解釋。

此外,賈雙文院長還詳細介紹了全國少數民族服飾保護傳承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籌備情況,對籌建標準委會的作用和目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內蒙古標準化院總工程師籍鳳英主持會議

內蒙古標準化院籍鳳英總工程師全程主持了會議。籍鳳英總工程師對國家項目《民族服飾非遺生產性保護關鍵標準研究》的整體進展情況及國家標準制定情況做了詳細介紹。根據各院所的工作匯報,籍鳳英總工程師都從專業技術、國家形勢、行業前景等幾個方面對其做了詳細的點評和建議,並與各院所的項目負責人及專家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文化部文化標準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介紹項目的進展情況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文化部文化標準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是國家項目課題組的總負責人,他向與會人員詳細介紹了課題的立項背景和意義,從華夏與禮儀、少數民族服飾、民族服飾同質化這三個方面介紹了該項目的立項背景,從振興民族手工藝、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一帶一路與藏羌彝、生產性保護與傳承性保護等方面說明了立項的意義。在闡述非遺生產性保護標準體系和民族服飾創意文化產業標準體系時,以民族服飾分類、民族服飾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元素、民族服飾文化語言、民族服飾文化基因、民族服飾文化表達這幾個條目進行了詳細論述。


在雲南昆明召開的會議上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林雲付發言

在雲南昆明召開的會議上,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林雲付致辭,熱烈歡迎參會的各省區領導、專家及工作人員。林雲付院長認為召開此次會議意義重大,用標準化的手段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研究院院長周志權致歡迎辭

在廣西南寧召開的會議上,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研究院院長周志權致歡迎辭,對參會的各省區的領導、專家及技術人員熱烈歡迎,並介紹了廣西院的基本情況及民族服飾標準化項目的研製情況。


新疆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阿扎提

新疆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阿扎提參加了廣西南寧的研討會,會議上詳細介紹了新疆研製維吾爾族服飾標準的意義和重要作用,維吾爾族服飾標準的制定對新疆自治區政治的穩定、宗教的傳承、文化的保護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促進作用。同時指出,由於中亞地區歷史、人文、宗教特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新疆地區研製的維吾爾族服飾完全有希望走出國門,上升為中亞區域標準或國際標準。同時,阿扎提處長對各省區標準化工作的匯報,從服飾文化、標準化技術等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點評,提出了多項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西藏自治區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旺欽聽取匯報

西藏自治區標準化研究所所長旺欽介紹了西藏自治區民族服飾標準的研究過程,對於拉薩地區藏族服飾的研究角度與思路進行了闡述。


吉林省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畢子建介紹朝鮮族服飾標準的研究情況

吉林省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畢子建介紹了朝鮮族服飾標準的研製情況,並簡述了朝鮮族服飾的申遺過程。由於我國的朝鮮族服飾和韓國、朝鮮的服飾近似,在研製朝鮮族服飾標準時就更多的考慮了與朝鮮、韓國服飾的相似性和傳承性。

在雲南昆明會議上,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貴州省標準化院、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西藏標準化研究所的項目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承擔的少數民族服飾地方標準的研製情況。

西藏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雲振宇介紹了拉薩地區藏族服飾的編寫情況

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彭逸凡介紹羌族服飾標準

雲南省標準化研究院邱曉燕主任及相關技術人員分別介紹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服飾地方標準的研製情況

貴州省標準化院王曉介紹布依族服飾標準研製過程

西藏自治區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雲振宇匯報了藏族服飾標準研製的進展情況。拉薩是西藏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拉薩地區的藏族服飾是最複雜的,西藏標準所首先將拉薩地區的藏族服飾作為研究對象,同時由於西藏標準所開展拉薩地區藏族服飾的時間較短,為了更快的推動項目的進行,西藏標準所在標準研究的組織結構上,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到項目的研究中,聯合西藏大學藝術學院、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西藏群藝館、西藏藝唵服飾文化公司、內蒙古標準化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的技術力量,採取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推進拉薩地區藏族服飾標準的研究。

在廣西南寧召開的會議上,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海南標準情報信息所、湖南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吉林省標準化研究院、吉林省質監局、寧夏標準化研究院、黑龍江省標準化研究院等7個標準化院所的項目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自承擔的少數民族服飾地方標準的研製情況。


新疆標準化研究院哈麗丹介紹維吾爾族服飾標準

參會的各位專家對少數民族服飾標準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意見,專家們對民族服飾標準化工作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廣泛的讚揚,一致認為民族服飾標準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全國少數民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闢了一條新的可實現的技術路徑。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鍾茂蘭對民族服飾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對民族服飾標準化工作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廣泛的讚揚。認為民族服飾標準化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全國少數民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闢了一條新的可實現的技術路徑。她對標準文本中的內容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有些部分應加入著裝過程;將民族的圖騰崇拜寫入標準;對於沒有文字的民族,怎樣將一些服飾上元素寫入標準。

吉林朝鮮族服飾傳承人禹蓮花介紹朝鮮族服飾

廣西梁漢昌教授介紹壯族服飾


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土家織錦分會副會長彭英子向與會人員展示傳統土家族服飾

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土家織錦分會副會長彭英子向與會人員展示並說明了土家族服飾的材質、工藝。並解釋了土家族服飾的分類情況。

西藏大學教授其美卓嘎老師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藏族服飾的服飾意義,並表示在聽取了其他省院的匯報後收穫很大,表示會將服飾各部分的碼號加入到標準中,此外,在藏族服飾標準中加入漢藏語名詞對照表,方便理解和閱讀。


相關焦點

  • 雲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第二多
    截至目前,全省有6個州(市)和59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州(市)和示範單位,10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數量均居全國前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雲南省兌現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促進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2015—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 淺談中國少數民族滿族服飾文化特點
    關鍵詞:滿族服飾歷史 文化特點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80-02   從歷史學的觀點看一個地區或國家、民族,其服飾文化的發展水平標誌著這個地區或國家、民族的文明發展水平,而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則是這個民族的文化傳承。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臺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 民族風服飾與民族服飾的區別
    尤其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後,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熱潮。各路名人、名流,無論商業巨子還是政界大佬在各種場合都自信的穿著「中國傳統風格服飾」。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旗裝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隨著民主改革的完成,各少數民族地區先後進行了農業、畜牧業和城市私營工商業以及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農業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地區社會主義改造,大致和漢族地區相同,大多經歷了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普米族服飾!
    婦女肩披細縷髮辮,多首飾,穿裙子,赤足;普米族的服飾以寧蒗地區保持傳統較多,一般在13歲以前不分性別,都穿有一件右襟麻布長衫,男不著褲,女不穿裙。女孩髮飾前留一辮,上栓紅綠料珠。男孩則在頭部的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辮,不佩珠;成年男子的服裝各地大致相同,主要是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外罩長衫,束羊毛制的繡花腰帶。富裕人家穿氆氌長衫。
  • 中國少數民族地理分布簡析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圖,大家都比較常見,本文通過文字、數據與地圖相結合,詳細介紹一下我國的少數民族地理分布,並輔以少數民族服飾圖片。
  •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黃蘭香在炎陵調研少數民族工作,毛騰飛參加部分調研 來源:株洲日報  發布時間:2020-04-02 08:42:58  作者:胡文潔  【字體大小:大中小】 3月31日,省委常委、統戰部長黃蘭香在炎陵縣調研少數民族工作。
  • 貴港市科普大篷車走進少數民族地區學校
    12月9日,貴港市科協、貴港市發改委聯合貴港市覃塘區科協到覃塘一中、蒙公鎮民族初級中學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 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覃塘區蒙公鎮民族初級中學是廣西壯漢雙語教學實驗的30所民族初級中學之一,也是貴港市唯一一所進行壯漢雙語教學實驗的初級中學。
  • 第十一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舉行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理事長鄭保衛,中共延邊州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將虎,延邊大學紀委書記高吉俊等出席並發言。此次論壇以「融合·聚力·創新」為主題,對《媒體融合與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 、《少數民族地區新聞教育改革與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民族文化》 等主題展開研討。
  • 被誤解的少數民族青年
    但現在好像不一樣了,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人也正在嘗試更多新穎的方式,不斷打破人們傳統印象,無數人也通過鏡頭和視頻不斷了解這種新的「不一樣」。在一個民族服飾的秀臺上,永吉帶著家鄉康巴地區的蜜蠟頭飾亮相,一出場就感覺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下場後甚至有人找她拍照。但永吉知道,大家不是覺得她有多好看,而是民族服飾的功勞。
  • 民族服飾工藝之——纈染
    ,很難專業解釋各民族服飾的形制,亦很難準確理解各民族服飾中紋飾背後的深層含義;但作為最直觀的感受,卻不能忽視民族服飾的那一抹色彩,而且不管你是否專業,你都能一眼分辨出哪一種是傳統服飾的色彩,因為那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大自然的顏色,也是人類雙手與自然界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便涉及到民族服飾工藝之—染,接下來我們主要探討民族服飾傳統的纈染工藝。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赤峰蒙古服飾如何演繹最炫民族風!
    蒙古族以特有的智慧創造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服飾,形成了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服飾體系。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地理環境造就了蒙古族各部落間不同的服飾特色。今天,就跟隨小編感受一下赤峰蒙古服飾的獨特魅力。
  • 2019年海南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019年,海南民族地區嚴格執行現行扶貧標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以「兩不愁、三保障」為核心的各項政策措施精準落實到戶到人。在去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等12個單位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孫嶽等14名個人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安排經費用於海南南方民族藝術學校等6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點開展創建工作。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壯族服飾!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朝鮮族服飾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布朗族服飾!
    唐宋時期,布朗族就有編織、紡織,染色工藝水平也較高。明清以後,布朗族男女皆束髮為髻。現代布朗族的服飾,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異。臨滄、思茅地區布朗人的服飾,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長褲,頭纏青色或黑色包頭,有的還戴手鐲,赤足。婦女頭纏一丈多長的青布包頭。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飾。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