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古詩時,善於發現詩人使用的表現手法,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快速、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主旨。對比這種表現手法,在古詩中運用普遍而巧妙。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今昔對比這種表現手法,在古詩中運用非常普遍。劉禹錫的《烏衣巷》是一首懷古詩,詩人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其中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人將燕子的棲息地曾經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簷檁之上,如今卻是普通老百姓的人家進行對比。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喚起讀者的想像,通過烏衣巷昔日繁榮與今朝沒落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無限感慨。李白的《越中懷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詩前三句寫了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像花兒一般,在宮裡恣情歡樂,而最後一句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雲,昔日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悽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再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也運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將鼎盛的開元時代與安史之亂後的衰落進行對比,詩人感慨時代滄桑,社會變遷,人生巨變。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省。
除了今昔對比,還人其他多個方面的對比。如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裡,不及林間自在啼。」,前兩句寫自由自在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議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高適的《燕歌行》中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也用了對比的手法,將戰士們在沙場上與敵人打得天昏地暗,水知生死如何與那些將官們卻躲在營帳裡,心情地欣賞女人的歌唱與舞蹈進行對比。對仗工整,寫出了邊塞廣大士兵浴血奮戰、傷亡慘重和將帥縱情享樂、不恤士卒的情形。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出了富貴人家門前飄出酒肉的味道,而窮人們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的情形。通過對比,表現了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下層民眾生活境況的同情和對富人高官只顧自己快活,不顧他人死活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