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事物的動靜之態,給了詩人們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常常將事物的動、靜結合起來描寫,做到靜中見動,動中有靜,動靜相生,動靜互襯,妙趣無窮。
王維的詩《田園樂七首.其六/閒居》「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中,就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因為有「宿雨」,所以「花落」。花落應掃,而家童未掃,不是不掃,而是因人未起的緣故。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通過以動襯靜的手法,寫出了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美。杜甫的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中,就運用了靜中見動、動靜結合的手法。前兩句寫動,黃鸝「鳴」,白鷺「上」。後兩句寫靜,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但也靜中見動,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動靜相襯的手法。「天門中斷楚江開」寫出了水神奇的動,力量巨大;「碧水東流至此回」寫出了山雄奇險峻的靜,有強大力量的靜;然後又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寫靜,又靜中有動;「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動,又動中有靜。像這樣,動靜相襯,既有力量的對抗,又有寧靜與和諧,真可謂用筆如神!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中,以動襯靜,以鳥啼、鐘聲反襯出靜,反映了詩人羈旅的鄉愁。
在賞析古詩中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時,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思路:先找出詩句中描寫的景物,再分清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然後分析二者的關係,是「以動襯靜」,還是「靜中見動」,還是「動靜結合、動靜相襯」,最後再結合整首詩的內容、主旨分析其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