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體育局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對標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要求,著力打造「15分鐘體育生活圈」。
前些天,毗鄰金虹橋國際廣場的婁山關路445弄變得熱鬧起來。隨著工地挖掘機剷頭的落下,未來長寧的一處新地標正式動工。據悉,這座預計將於2023年底竣工的建築,將被打造成一個地上8層、地下3層,集「體育、文化、科創」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客廳」。其中設有遊泳池、社區體育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長寧區少科站等。
「十三五」期間,長寧不斷促進體育設施增量提質,在公共體育服務實現了「優質+均衡」。上海國際體操中心、婁山關路445弄綜合項目、延安中學體育中心、虹橋體育公園、臨空滑板公園、蘇州河健身步道、外環林帶生態綠道等項目,讓健身場地設施離群眾近些、再近些。
這個「體育聖地」將改頭換面
提起滬西體育場,老長寧們都會感嘆不已,滬西體育場承載著一代長寧人的青蔥歲月,是「老長寧」心中的「體育聖地」。不少人兒時最美好的記憶,就是與小夥伴在滬西體育場玩耍。時光荏苒、時代變遷,小夥伴們漸漸長大,有了子孫,而滬西體育場的面貌也與昔日大相逕庭。
為適應國際、國內等重大比賽需要,自1971年起,對滬西體育場進行改建,經多次擴建改造後,滬西體育場擁有標準半圓式400米田徑跑道八條,草坪標準足球場一片,可容納9000名觀眾。
1995年起,將滬西體育場場地改造為上海國際體操中心、中心遊泳館等。1997年建成後,成為上海舉辦第八屆全國運動會重要場館之一,也是長寧區內唯一的公益性綜合體育場館,並先後承辦八運會體操和藝術體操項目比賽、世界中學生體操錦標賽、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世界職業撞球中國公開賽、2007年特奧會、第十四屆世界遊泳錦標賽(訓練場地)、2012年全國體操錦標賽暨倫敦奧運會選拔賽等重大國際國內賽事。同時堅持常年對社區市民開放,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強體運動場所,每年接待全民健身 70 餘萬人次,形成了集訓練、健身、休閒為一體的區域體育中心。
今年6月28日,上海國際體操中心整體改造工程正式施工,計劃於2024年1月31日竣工。未來,上海國際體操中心將建成一個地上3層、地下4層的綜合性體育館。體育館前設置下沉體育休閒廣場、室外籃球場、體育雕塑、休憩庭院等用以增加體育休閒、服務的場所,烘託全民健身氛圍。
據悉,下沉廣場、地下開放空間不僅解決了部分地下室採光、通風、消防的問題,而且充分考慮與城市空間的連接,為市民提供了更多活動場所。
而新改造的上海國際體操中心將大小比賽館、籃球訓練館三層疊加,打造出上海第一個集競賽演藝、全民健身多方位立體疊加的綜合體育館。
同時,主體建築設計仍保留對原有體操中心的傳承,採用球體形狀設計,夜幕降臨,「涎玉沫珠」的泛光設計讓整個照明布局如美玉、珍珠,宛若一顆晶瑩璀璨的「滬上夜明珠」。
慢行生態網初具規模
眼前是一片青蔥,耳邊是河水潺潺。2020年年初,位於外環線以西100米林帶(蘇州河-滬青平蓄車場)的長寧生態綠道正式啟用,全長6.25公裡。它是長寧臨空區域慢行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全市外環林帶綠道系統中北接嘉定,南接閔行的一段。
長寧生態綠道設計立足於原有林帶充足的綠量、外環西河及相連支流的河道水文資源,打通空間,促成幾大優勢相互疊加,主打「空間共享、科技興綠」,建設中貫徹綠色生態、環境保護、資源整合、海綿城市等理念,將「綠、水、體」相互結合,實現了生態綠地和休閒步道有機融合,這在全市範圍內尚屬首例。
記者從長寧區體育局了解到,長寧生態綠道在達到平賽結合功能的同時,設計中還疊加了養護便道、防汛通道、健身步道、體育賽道等功能。改造後的生態綠道,由原有的單一速生樹種的經濟片林華麗轉身為一個集休閒娛樂、運動健身、觀鳥賞景、體育賽事舉辦等複合型功能,實現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社會效益的疊加,水綠自然相融合的綜合性生態綠道。這既是一次「串聯」,更是一個「提質」的過程,展現了長寧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營造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據透露,開放後的生態綠道不僅將成為市民喜愛的打卡熱點,它也將成為長寧特色賽事上海國際女子半程馬拉松賽的新賽道。
事實上,除了長寧生態綠道的啟用,在整個長寧區慢行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蘇州河健身步道(長寧段)也於本月初整體貫通。
整條蘇州河健身步道(長寧段)東起江蘇北路,西至外環線,長度約11.2公裡。貫通後,步道串聯起沿線包括華政公共開放空間(規劃)、中山公園、萬航綠地(規劃)、虹橋河濱休閒公園、天原河濱公園、中環蘇州河綠地(規劃)、風鈴綠地、滑板公園、臨空2號公園、音樂公園等10個活力公共空間。
蘇州河健身步道(海煙物流段)已經建成,12月1日起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標誌著11.2公裡的蘇州河步道長寧段整體貫通。
如今,蘇州河健身步道(長寧段),與長寧生態綠道、3.7公裡新涇港沿線慢行系統連成網絡,有效串聯長寧區東西部綠地、商業、體育、文化、旅遊等元素,著力打造一張形狀如同「大拇指」般的慢行生態網,形成一條全新的濱水景觀動線。
橋下空間「活」了,更「火」 了!
在長寧,還有一個五人制足球場也非常具有人氣。與其他高大上的運動場地不同,它竟然位於新虹橋中心花園的高架路下面。
長寧區體育局局長王仁偉告訴記者,為滿足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近年來,長寧區持續加大投入,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做好場地增量的同時,盤活存量。於是,長寧率先探索在高架橋下空間建設運動場,而高架路就如同一把巨大的保護傘,為橋下空間遮風擋雨,塑造出一片全年無休的活動場地。
長寧不僅在量上尋求增長,在質上也同步提升。比如智慧球場建設和改造,高架下的另一片籠式足球場和籃球場就即將煥新。升級為智能球場後,市民可以隨時在網上看到球場上有多少人,選擇性來鍛鍊。對於管理方就可以了解到每天鍛鍊人群,鍛鍊時長,年齡結構,以便後期制定科學健身指導配送課程。
統計顯示,目前長寧區內社區公共運動場16片,益智健身點有416個,步道25條。2014年長寧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只有0.76平方米,2019年達到1.14平方米。長寧的目標是,力爭「十四五」期間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能有所突破。
利用好城市的「金角銀邊」,讓健身場地設施像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那樣,滲入社區的肌理,王仁偉表示,人民城市為人民,長寧體育局為市民生活帶來更多運動養分的同時,也更好滿足了「15分鐘體育生活圈」建設和長寧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要求。
【來源:新民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