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起便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吳子健校長在教育領域耕耘了近40年。
讓吳校長仔細閱讀了幾十遍甚至寫下自己心得體會的教學案例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一樣」的行為舉止該怎麼理解?它們真的全是錯誤的嗎?
如何才能讓在漢語語境下生活成長的孩子擁有不俗的雙語能力?培養陽光性格的孩子又有哪些秘訣?
聽聽這位特級校長怎麼說。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教師怎麼做更好
2010年轉任包玉剛實驗學校(下文簡稱包校)校長之前,吳校長任教於上海市第一所十五年一貫制學校一建青實驗學校。在建青的幼兒部內,有著200多份學生個案研究的原始資料。當時吳校長看到一位老師撰寫的案例,裡面記敘了一個有著咬手指的習慣,內向但有較強計算能力的女孩。老師不僅寫下了開學前第一次家訪時觀察到的孩子表現與家庭成員的言談:「(這位女孩)除了進門時叫了一聲老師,隨後就一直閉口不言。看到她的表現,母親和外婆一直在埋怨她,說她表現不好,沒有禮貌。最後孩子乾脆做自己的事情,不理別人了」,而且此後,這位老師幾乎每天仔細觀察並進行記錄,例如觀察到這女孩「開學第一天,見到老師就往媽媽身後躲」等學校生活以及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活動時的行為舉止。這份案例裡還有針對這些現象進行的環境或孩子性格的分析和推敲。此外,老師根據自己的記錄和分析提出了對應的教育措施與對家長的建議,例如孩子咬手指可能與缺鋅有關,建議家長帶孩子做一下檢查,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在那近一年的大班生活中,這位老師認真寫好觀察日記,用真誠的愛與智慧的心呵護、幫助、指導女孩,終於讓女孩充滿陽光。
吳校長讀完案例後深受觸動,情不自禁地看了幾十遍,並且撰文寫下了自己的體會。
「首先,案例跟蹤與研究和當時建青的建校宗旨相關,通過觀察3至18歲孩子的變化來研究教育方法、培養孩子。其次,是看到了一貫制教育的兩面性。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它有優勢。比如一個孩子在小學階段成績並不突出,但他具備較為出色的特長,一貫制教育能避免升學考試迫使孩子只把精力放在應試上而忽視特長的培養。當然,一貫制教育也存在問題,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15年,孩子的個性或許會受到影響。這樣的兩面性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化,發掘孩子的特點。」
吳校長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要以人為本,針對學生的特點,發展學生的個性。這聽起來是老生常談卻是最難做到的。「上述案例中對於孩子的觀察、記錄、歸納以及分析較大程度上減小了由於主觀疏忽而對孩子發展產生的影響,不僅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也在實踐和經驗積累中獲得了提升。」
「建青鼓勵老師從孩子幼兒園時期開始撰寫觀察日記,一方面,此時學生沒有繁重的課業壓力,老師更容易獲得原生態的信息。另一方面,3歲的啟蒙教育如果進行得比較得當,對於孩子的未來頗有價值。」吳校長說,「現在我們確實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課程,但我們更需要的是對學生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原生態的行為的觀察、紀錄與分析基礎上。」
吳校長對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實踐,他先後進行了「九年一貫制辦學模式的研究」、「城市幼小中學生創造力培養序的研究」、「探究行為與教師行為改善的研究」與「從研究學生出發,提升『15年一貫制』學校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的研究,在基礎教育的科研上碩果纍纍。
遇到「熊孩子」怎麼辦
一律規訓還真不是解決之道
吳校長到包校後,發生了幾件讓他終身難忘的事,在本次國際教育展上,吳校長再一次拿出來分享。
有一天在小學部,保潔工聽到衛生間有聲響,打開門一看,一個小男孩正在那裡拆裝馬桶的水箱。詢問後發現,原來這個孩子是想研究一下馬桶水箱衝水的原理和構造。學校從家長處獲知,孩子從懂事開始拆裝了家裡的很多東西。而他之所以拆學校的馬桶是因為家裡的是連體式的而學校裡的是分體式的。家長事後特地買了個分體式馬桶讓孩子在家裡拆裝。後來這個孩子在香港舉辦的樂高國際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另一則故事關於學校裡的小小「黑客」。有一次在包校中學校長會議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領導反映,學校的網絡被入侵,這是一名七年級學生的「傑作」。
由於進入網絡可以看到學校的所有郵件,按常理,必須嚴肅處理。但吳校長認為,應該先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調查得知,學生這麼做是想看一下學校的網絡安全設置到底是何等水平,同時他也想檢驗一下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能力。
學生家長來校後告知,孩子一直對信息技術興趣濃厚,凡是有新的電腦問世,家長都會為他購置,但同時家長也要求孩子必須自己選購零部件後,動手組裝成整機。學校的信息主任了解情況後說,孩子的信息技術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所在年級相關課程教授的水平,建議家長在課外尋找更好、更專業的機構進行培訓,並且推薦了一些學習網站。後來,這位學生和其他同學共同發明的導盲耳機獲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該同學還是中國科協「中學生英才計劃」2015和2016年連續兩屆的計算機學員,曾在2015年被科技部選派代表中國中學生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亞洲六國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他的導師是復旦大學計算機和軟體學院的院長。這位學生設計的智能環境監測系統也在包校正式運用。
吳校長表示,從這兩個孩子的故事裡可以思考如何應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離經叛道」的行為。「一般來說,越是有個性的學生,其與老師、同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需要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孩子是動態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與老師、家長發生更多思想觀念與興趣愛好上的碰撞,老師與家長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蓋棺定論。如果學生的一些行為看上去不符常規,這可能是他內心變化遇到矛盾時的爆發,是轉型期裡的外顯表現,老師面對這些『不一樣』的舉動時應該耐心,並且要更仔細地觀察、紀錄、分析與研究,冷靜採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千萬不能火上澆油。」
「我想,在平衡約束管教和保護叛逆這兩者的關係時,老師需要注重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老師與老師之間也有必要進行交流。此外,一些觀察之後的描述性記錄能對解決問題起到分析、總結的作用。有時候對孩子『叛逆』的包容和理解,是保護孩子創造力所不可或缺的。」
雙語能力如何培養
家長育人切忌功利攀比
吳子健校長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從事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他認為,中國的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科體系嚴密;現在也很強調創新與動手能力的培養,西方教育注重創新、個性、誠信,強調動手能力。
吳校長說,國內的教育改革力度可以說是比較大的,相關的措施也很到位。「我覺得還需要解決誠信體系建設以及用人制度方面的若干問題。孩子的個性和特長很多時候並不是簡單地用分數就可以衡量,書面的評價比方說推薦信以及自我介紹的撰寫等就涉及誠信二字。用人制度方面,目前很多企事業單位在招聘選拔和錄用員工時依然設置了學歷門檻,當然這也有必要,因為在挑選的過程中制定量化的標準確實既能夠節省不少時間,也在一個方面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但容易過濾掉一些偏才、怪才,而他們往往在某些方面頗具造詣。」
目前,包校也有不少境外學生。如何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皆適應學校的生活?孩子的陽光性格從何而來?在漢語為母語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怎樣培養雙語能力?
吳校長表示,第一,學校需要結合中西方教育的優勢。以包校為例,學校重在發展「全人教育」,倡導「仁、義、平」的核心價值觀,鼓勵學生樂於助人、待人友善、富有愛心、心地善良、能慷慨地為他人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便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正直的抉擇,誠實、公正;能意識到他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或不同的處事方式。所有事情並不是以個人情感為轉移的,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周道的處事方法。這些精神放之四海而皆準。全人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貫穿在學生的氣質、行為和語言之中,包括走路的姿勢,與人交流時的語音、語調和姿態等。「有些人在公共場所開門,自己走過就把門關上了,但包校的學生會留意後面有沒有人,會為身後的人扶住門,讓他先通過後再把門關上。」
包校在縱向的學習體系之外,設置了橫向混齡的「學院制」。小學部有「春夏秋冬」四個學院,中學部則按照宿舍樓劃分了八大學院,每個同學、每位老師不分年級地集合在一起,共同開展一系列活動。每年學期結束的時候,哪個學院分數最高,就可以舉辦學院派對。「學院制為的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集體融入感。它更多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組織。這也是完善包校全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家長需要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並參與到學校的諸多活動中去。吳校長說,現在的家長在知識水平、文化修養上有很大的提高,視野更開闊,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度更高,更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增加投入,不過,家長在教育問題上的焦慮、互相之間的比較也是存在的。成功的家長應有正確的育人觀、不功利;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把品格、習慣、社會公德放在首位,而不只是從孩子的學業、技能上考慮問題。
此外,學校、家庭、社會是教育一個孩子的3個重要平臺。作為家長,要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活動中去。包校的「RUN-A-WAY自行車戶外活動俱樂部」目前已有500多名學生和家長加入。俱樂部成立以來,進行了兩湖三島自行車騎行。中學部的同學最多騎到900餘公裡,小學三年級的同學也能騎行500多公裡。騎行活動健康環保,不僅讓親子之間的感情進一步提升,而且長距離騎行可以增長孩子見識、鍛鍊毅力。
對於雙語能力的培養則要重視閱讀。包校採用分級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對每個孩子的閱讀能力進行分級以後,學校推薦比他的能力略低一點的課外書,讓他在閱讀中培養對語言的興趣和對語言的感覺。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