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後梁」有兩個,一個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滅亡以後,由其開國皇帝蕭衍之孫蕭詧(chá)建立的「後梁(也稱西梁)」,另一個則是朱溫篡唐以後建立的「後梁」。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後者——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一個正統王朝。說起正統王朝,其實「後梁」最初是不被大家所承認的,一來朱溫雖然廢殺了唐朝皇帝建立「後梁」,但其他許多割據一方的唐朝節度使們並不買帳;二來李存勖攻滅「後梁」後,又將國號改為「唐(史稱後唐)」,認為自己是唐朝的延續,所以「後梁」夾在中間的地位非常尷尬。直到宋朝編纂前代史書時,把「後梁」的歷史正式編入《舊五代史·梁書》之中,「後梁」才成為被後世所承認的正統王朝。
言歸正傳,自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到公元923年梁末帝朱友貞兵敗被殺,後梁的歷史一共才十幾年,卻產生了三位皇帝。後梁的建立,正式拉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這個著名亂世的序幕,彼時唐朝徹底四分五裂,中原以外地區的軍閥節度使紛紛稱王稱帝宣布獨立,以至於後梁也是歷史上疆域最小的正統王朝。話說朱溫本來是唐末「黃巢起義」中黃巢的得力幹將,後來他認為黃巢即將失敗而且受到猜忌,便棄暗投明投降了唐朝,被唐僖宗任命為宣武軍節度使。此後,朱溫便開始積極擴充地盤逐步佔據了廣大的中原地區,成了當時最大的軍閥。公元904年,朱溫利用自己強大的武力將唐昭宗挾持到洛陽,不久殺害唐昭宗並擁立其子李柷,是為唐哀帝。三年後,朱溫又廢唐哀帝自立,「後梁」由此正式建立。朱溫在位時,「後梁」王朝可謂內憂外患,內部是唐末留下的爛攤子,外部則是與其他諸多原唐朝節度使的連年混戰(特別是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交戰勝少敗多),雖然他也曾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重視培養人才,但最終還是沒有挽救國力日漸下滑的頹勢。
最讓朱溫頭疼的,是「前晉」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這傢伙接班時才二十來歲,但戰力卻很爆表——先是順利解圍了朱溫圍攻一年多的潞州(今山西長治),然後成功徵服了河北劉守光的「桀燕」,再然後又大敗契丹,連朱溫親自率領救援劉守光的五十萬大軍都被其擊敗。朱溫一生徵戰無數,沒想到自己竟然會敗在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手裡,惱羞成怒的同時,也發出了「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小名)」的感慨。
個人生活方面,朱溫可謂縱情聲色荒淫無恥,不但肆意佔有大臣們的妻子和女兒,就連自己的兒媳們都不放過——經常趁兒子(養子)們在外領兵之際,徵召兒媳們入宮侍寢。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朱溫的兒子們對此不但不感到羞恥,反而紛紛利用各自妻子的美色在朱溫面前爭寵獻媚,只為爭奪儲君的位置。
因為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最受朱溫寵幸,所以朱溫時常想立朱友文為太子。公元912年五月,朱溫病重之時,朱友文之妻王氏和朱友珪(朱溫次子)之妻張氏在一旁侍奉,彼時朱溫已經預感自己時日無多,於是想要徵召朱友文進宮託付後事。沒想到朱友珪之妻張氏將這個消息提前透露給朱友珪,朱友珪趁機發動政變刺殺了朱溫,並假傳詔書賜死朱友文自立為帝。朱友珪繼位後,雖然大量賞賜士兵將領用以收買人心,但大家對其弒父奪位之事已經心知肚明,再加上其本人又荒淫無度以致民怨沸騰。這個朱友珪雖然效仿李世民上位,卻沒有唐太宗的格局和水平,所以在位僅243天便被其弟朱友貞發動的政變所弒殺。
由於朱友貞同樣依靠政變上位,朱溫的其他兒子——也就是朱友貞的兄弟們也都躍躍欲試,所以其皇位起初並不穩固,一次在晚上睡覺時差點被其幼弟——康王朱友孜刺殺。從此以後,朱友貞再不相信自己的宗室兄弟,轉而開始重用駙馬趙巖和外戚張漢傑等無能之輩,當初輔佐朱溫的那些開國功臣名將大都被棄用或者戰死,而且「後梁」在和李存勖爭霸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土逐漸萎縮,國勢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公元923年,李存勖宣布將國號「晉」改為「唐(史稱後唐)」,並宣稱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開始對「後梁」都城東京(今開封)發起總攻。兵臨城下之際,梁末帝朱友貞的大臣們紛紛逃離,連傳國玉璽都被人偷走送給了李存勖。
眾叛親離之下,絕望的朱友貞認為自己不能落入世仇李存勖之手,於是命令一直守在自己身邊的都指揮使皇甫麟殺死自己,皇甫麟不忍動手,想要先自殺以明志。由於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朱友貞索性握著皇甫麟手中的劍往自己脖子上一抹,皇甫麟見此,隨後哭著自刎而死。國破家亡之際,朱友貞身邊還能有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將領,也算是一種欣慰。總的來說,「後梁」雖然是中國歷史中的正統王朝,但其開國皇帝朱溫篡唐自立本就大失民心,而且又遇到了「神一樣」的對手(李存勖),以及「豬一樣」的後代(朱溫的兒子們),後梁的滅亡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罷了。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舊唐書》等
相關歷史很簡單系列:
西漢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東漢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東晉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劉宋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南齊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南梁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南陳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北魏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北周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北齊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隋朝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唐朝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五代十國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本號:每天了解一點歷史,聽些歷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