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當年只是遷了一下都,為何地位一落千丈,連諸侯都不如?

2021-01-07 網易

  大家還是要分清楚這個因果關係,是因為周王室衰落了,周平王才遷的都,不是因為周平王遷都了,周王室才衰落。換句話講,周平王遷都只不過是周王朝沒落的必然結果,是周王室衰落的一個具體表現。


  早在周平王之前,周王朝的統治地位,便已經如同風中的殘燭一般微弱不堪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順應天意揮師伐紂,建立了一統六合的周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周」。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王都鎬京,荒淫無道、殘暴不堪的周幽王被犬戎大軍殺死,西周宣布滅亡。其實從這一刻開始,周王朝的權力、尊嚴、地位便已經不復存在了。

  名存實亡的周朝政權

  話說當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賢德的王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廢長立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國。


  公元前771年,在申後之父申侯的努力下,秦國、晉國、衛國、鄭國、魯國、許國擁立周朝皇室姬宜臼為「新政」的帝王,姬宜臼就是「白白胖胖」的周平王。

  周平王雖然在秦、晉、鄭、衛等幾大諸侯國的擁護下復興了「周朝政權」,但是此時的「周朝」已經完完全全在諸侯國的掌控之下。

  換句話說「周平王」已經淪為傀儡皇帝,「周朝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二王並立的混亂時代

  當年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立宜臼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貴族立餘臣為攜王,周王室出現了兩個政權。


  根據地理位置上來看,洛邑在周王朝的東面,所以周平王統治的周朝被稱之為「東周政權」。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虢公姬翰在周朝原本的都城「鎬京」(今西安長安)率領當地百姓擁護姬餘臣為周攜王,建立「西周政權」。

  如此一來,周王朝便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

  天下進入「二王並立」的混亂時代。

  周王朝的分裂,極大地削弱了周朝政權的統治力,各方諸侯們趁此機會開始蠢蠢欲動……

  由於攜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與周室為敵的申國為立,所以說周攜王才是正統。鄭武公聯合鄭國、衛國、晉國的軍隊進入關中,意圖擊殺周平王這個偽天子。

  周平王以允許秦人立國代價,讓秦襄公出兵擊敗戎人大軍。申侯以提高鄭國、衛國、晉國三國的爵位為條件,讓三國反戈周攜王,擁立周平王。


  最終,周平王成功翻盤!

  周弱而諸侯並強

  750年,扶持東周政權的晉國將「西周」剿滅,周攜王揮刀自盡。西周滅亡後,晉國將西周的領土歸還給周平王,並奉周平王為真正的周天子。

  只不過「周天子」與「諸侯王」們的性質發生了轉變。以前是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一般就是誰不聽話,周天子就帶著一幫小弟去教訓他。從始至終,周天子是主導。而從晉國滅「西周」這事兒來看。差不多就是晉國為周天子出頭,曾經的小弟已經變成了現在的大哥。

  當時周平王和周攜王均為諸侯所立,周平王為了爭取諸侯的支持,甚至破格升級諸侯的爵位,秦國由附庸升為伯國,鄭國由伯國升為公國,衛、晉二侯國升為公國。

  事情搞定之後,當時的鎬京殘破無法居住,戎人大軍不是周王室能擊敗的,為了避免像父親一樣死於戎人之手,所以周平王也就安心在洛邑住了下來,遷都事實成立。


  而周平王東遷,遷的只是王族、貴族、諸侯,豐、鎬二京的百姓都沒有遷走,到了中原後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關中八百裡賜給了秦人立國,王室控制之下的領土不斷被強大的諸侯蠶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此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弱不堪了,從周初的擁地千裡,天子六軍,到周平王時代的僅有鎬京和洛邑(今洛陽)附近方圓數百裡的土地,軍隊也衰弱的直系部隊全軍覆沒,就連遷都還是靠著其他諸侯國的協助才完成。

  總的來講當時的天下形勢是,楚、衛、晉、齊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平王」的調遣,當然楚國一直都是不咋聽的,他早就自立了。周天子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得不依附在大諸侯,比如鄭、晉等國的保護之下,這種結局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非常相似,只是沒那麼嚴重而已。

  自此,中國歷史正式進入諸侯逐鹿的春秋時代。


  所以周平王遷都並不是造成周天子聲威大降的根本原因,是周王室衰落的一個具體表現。實際上,當周幽王被犬戎大軍所殺那一刻開始,周天子的權力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周平王只不過是被各路諸侯們所操縱的傀儡皇帝,實際權力微乎其微。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王室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周王室權威的建立,明面上看是宗法制度的壓迫。實際上還是因為當初周王室的拳頭比較大,誰不聽話我就打誰,而且還帶著一大批小弟來一起打你。如果有小弟不來,那照樣會被捶。但是隨著戰爭的消耗,還有例如周厲王、周幽王這樣的昏君統治,周王室的實力逐漸衰落。此外周天子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不斷的分封,讓諸侯國不斷向自已進貢,分到最後,土地越封越少,導致周天子直轄的土地越來越少,而諸侯國卻因為不斷的兼併戰爭,吞併小諸侯國,實力卻越來越大。

  總之周王室在不斷吃老本,而周邊的諸侯卻在競爭中逐漸做大,此消彼長之下,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調換。

  當年拳頭沒別人硬的時候,說啥都不好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為何就把西周玩沒了?
    然而,周平王並沒有舉辦轟轟烈烈的登基儀式,而是在秦、晉、鄭、衛等國的護送下,匆匆前往周王朝在東部的新都-洛邑。雖然遷都之後的周王室仍然姓姬,還是周武王的子孫,然而周平王不會想到的是,在他之後的周王朝卻被後人冠以了「東周」的名稱,並進一步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為何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就把西周王朝遷沒了呢?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就開始被諸侯吊打了?
    從此之後,周天子的地位開始衰落,史書中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一般把平王東遷,稱為春秋的開始,周王室由盛轉衰,天下諸侯相互徵伐。諸侯對周平王不滿,周桓王慘敗於鄭莊公西周末年的犬戎入侵,起因是周幽王想廢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到外祖父的申國,申侯聯合曾侯、許文公及犬戎,攻進鎬京,殺死周幽王,擁立宜臼為周天子,是為周平王。因為周平王是靠叛亂登上王位的,所以很多認為他弒殺君父,是無德之人,不配周天子的威儀。甚至虢國不服從周平王的統治,擁立周幽王的弟弟餘臣為王,史稱周攜王。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其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在西周武王之後幾代就開始衰弱了,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三代之後就沒有什麼親情了。中國古代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不外乎周朝、漢朝和明朝,暫且不說周朝,先說漢朝和明朝,劉邦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清一色的劉姓宗親,結果到漢景帝時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 序章-春秋潛規則: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為何就把西周玩沒了?
    然而,周平王並沒有舉辦轟轟烈烈的登基儀式,而是在秦、晉、鄭、衛等國的護送下,匆匆前往周王朝在東部的新都-洛邑。雖然遷都之後的周王室仍然姓姬,還是周武王的子孫,然而周平王不會想到的是,在他之後的周王朝卻被後人冠以了「東周」的名稱,並進一步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 為何周平王東遷以後,感覺周朝就大不如從前了?連天子都淪為傀儡
    稍微了解周朝這段歷史的同學大概都會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自從周平王東遷以後,感覺周朝從此就進入了衰落期,不僅國力不如從前,就連歷代周天子也成為傀儡,難道僅僅遷一個都就把周朝給遷跨了?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周平王遷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結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 秦國在西周時期只是一個小小的附屬國?連最小的諸侯國都比不上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不過秦國的發跡是從春秋時期才開始的。在那之前,秦是一個連諸侯國都稱不上的附屬國而已。與馬結緣的大秦秦人與馬有著說不出的緣分。秦人的祖先費昌曾經為商湯駕車打敗了夏桀,立下不小的功勞。嬴姓在商朝也成為了了聲明顯赫的一族。到了周朝,造父為周王駕車,平定了徐偃王之亂。
  • 《大秦賦》:當年周平王給秦國的空頭支票,成就了秦國的崛起
    有人說,秦國的崛起靠的是商鞅變法,有人說秦國崛起靠的是六代明君,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次要的,秦國的崛起其實靠的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誰也不會想到當年周平王動遷時候給了秦國一張「空頭支票」最終竟讓秦國得以崛起。
  • 建立東周的周平王在西周滅亡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可惜褒姒是個高冷的美人,不愛笑,周幽王為了博美人歡心用盡手段都沒有效果,有一天突發奇想得出一個主意,點燃烽火臺上的烽火,假意引諸侯前來救援。看著諸侯受騙狼狽往返的身影,褒姒終於哈哈大笑。於是幽王以為得計,為褒姒「數舉烽火」,結果是諸侯不信,再也不來了。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 周平王遷都洛邑,並非為了躲避犬戎,真相被司馬遷掩蓋
    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在周朝歷史上,最具備象徵性的惡性事件便是平王東遷。變成西漢與東周時期的大轉折,那麼周平王為何要東遷呢,大伙兒廣泛認為平王東遷是為了更好地避開犬戎這種中華民族的侵入,但實際上真的是那樣嗎?實際上還是值得商榷。平王東遷並不是避開犬戎,有關平王東遷的緣故最開始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在其中提及了緣故、: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
  •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烽火戲諸侯,只是勝利者申侯留給後人的笑談
    曾經的中國首富李嘉誠說過:「我每天都在看歷史書。」李嘉誠只是以史為鑑嗎?不是,只是透過歷史去還原事前的本相,讓自己更加清醒的同時,學習前人的經驗。為何古人的智慧,現在依然有很多我們沒法解釋的勞動成果,堪稱未解之謎,大量的珍貴典籍丟失。可是古人在學習儒家思想後,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四書五經。
  • 周平王東遷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線,為何沒讓周朝變強反而走向衰落
    申侯看到被送回來的廢太子宜臼,心裡自然不是滋味,更重要的是,王后與太子雙雙被廢,這就意味著申侯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將一落千丈,與周幽王的梁子也就此結下了。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結繒和犬戎等勢力,欲南北夾擊周王室,擁立原太子宜臼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未必可信,但勤王的諸侯大軍確實未能及時趕來。
  • 周平王東遷,周朝由盛轉衰的開始,從天下共主變成傀儡王室
    那麼為何平王東遷可以作為是春秋開始的標誌之一,只是因為王室搬遷嗎?何況,在先秦史中,周也幾經遷徙,而且王室搬遷並非只有周王室一家,為何周平王東遷被認為是禮崩樂壞的開始?既然申侯是周平王的親戚,是他和西戎聯手,才讓宜臼登位,為何王立後,反而要避開曾是援兵的西戎?而在周平王時期,王室衰微,他要躲避的為何不是日漸壯大的諸侯國而是犬戎?
  • 周天子是如何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大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姬宮湦昏庸無能,「廢長立幼」,朝野震動,其嶽父申後,不滿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同時被廢,勾結犬戎,憤而起兵叛亂。申侯勾結犬戎,裡應外合,犬戎大軍攻入都城鎬京,在驪山腳下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各路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因將都城東遷到洛邑,史書稱之為「東周」。平王東遷後,王室實力大減,王室轄地大為縮小。
  • 王權的落幕——紛亂動蕩的周平王時代
    現在留存下來的很多詩歌,都形象描繪出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詩句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末日氣象,寄託著深沉蒼涼的家國之感。整個西周在奄奄一息中勉力維持,即將走向最後的崩潰,誰都知道,西周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爭儲,順理成章還是逆勢而為?
  • 戲說春秋,周平王為何要東遷洛陽?作為天子日子竟過得如此悽慘?
    這一次,犬戎本來是攻破了鎬京,搶掠了大量的財物,卻由於申侯背信棄義,聯合鄭、晉、衛、秦四大諸侯打敗了自己,連犬戎王也差點被殺。這對於一向好鬥的犬戎來說是一個奇恥大辱,此仇不報估計犬戎王得自動下臺。於是,犬戎整頓軍隊,接連向西周發起攻擊,連續攻下了原本屬於西周的岐豐的許多地方。
  • 周平王為什麼拿兒子做人質求原諒?
    在周朝強盛的年代,各諸侯國基本能夠按照規定朝覲與進貢;但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微,王畿面積大大縮水,王室的經濟越來越拮据、越來越依賴於諸侯的進貢,諸侯們反而將自己的義務拋到了爪哇國,進貢的周期越來越長,進貢的物品越來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來進貢。    周平王並非昏庸的天子。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 周王室東遷後,任由諸侯欺負自己,為何不招兵買馬,壯大自己呢?
    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越是強大的諸侯國其開始接受受封的職位越小,而那些在春秋戰國打醬油都算不上的小國追根問祖當年都是為周朝立過天大功勞的人。造成這一現象的是周朝初年實際控制土地太少,富裕的土地也就鎬京周圍那些地方,越是親近的人封的土地越富庶,而那些不怎麼親近的諸侯都封到了窮鄉僻壤。
  •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
    平王東遷之後,無論是國家領土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不如以前了,從一個天子之國的領土變成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東遷可謂讓周王室元氣大傷,這種傷害遠遠比打敗仗要厲害的多,那麼周王室東遷到底丟掉了些什麼東西?首先就是周天子的威嚴,這也是最重要的,天子本來享有無上的權威,是天下共主,然而作為堂堂周天子卻無力對付犬戎,還要求救於諸侯國,這實在是讓周天子威嚴掃地,為了把犬戎趕走不得不求助於秦人,許秦人以重利,讓秦人幫忙驅逐犬戎,周天子一旦威嚴有失,必然會遭到諸侯們的輕視,就像周夷王一樣,周夷王主動下階上朝,尊重大臣,卻被認為了禮樂崩壞的開始,所以周天子只有高高在上,才會為人們所尊敬,一旦有失禮數
  • 周王室的衰落,平王東遷與諸侯崛起,周王室往日的尊嚴不再
    然而就在周平王東遷為王之後,在虢公翰等西周朝臣的用力下,周攜王上位,這也就是西周的殘餘。在東周之初也是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很顯然這是兩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周平王乃是諸侯利益的代表,而周攜王則是周王朝舊有的朝臣的代表,因此諸侯必然容不下周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