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周王室的衰微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大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姬宮湦昏庸無能,「廢長立幼」,朝野震動,其嶽父申後,不滿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同時被廢,勾結犬戎,憤而起兵叛亂。申侯勾結犬戎,裡應外合,犬戎大軍攻入都城鎬京,在驪山腳下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各路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因將都城東遷到洛邑,史書稱之為「東周」。平王東遷後,王室實力大減,王室轄地大為縮小。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經濟情況極為糟糕,甚至王室的日常開支也成為問題,經常低聲下氣求助於各方諸侯。
相反,地方各諸侯國勢力日益崛起,勢力不斷坐大。一些「地方實力派」開始挑戰「中央」的權威,公然叫板周天子的「唯我獨尊」的政治地位。周天子越來越徒有虛名,實力越來越微,根本無法行施「號令天下」的「王權」,周王室日漸衰微,最終出現了「政由方伯(諸侯)」的最終政治格局。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幾個典型事例:事例一:【箭射周天子姬林】——一箭射掉了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尊嚴俗話說:「虎死威尚在」。當時,周王朝餘威尚存。周平王的兒子周桓王姬林一心想恢復周天子對天下的統治地位,極力打壓當時的近畿強國鄭國,這引起諸侯國鄭國國君寤生(鄭莊公)的強烈不滿。
一來二去,內部矛盾上升到敵我矛盾。周桓王「御駕親徵」,鄭莊公「兵來將擋」,在繻葛這個地方進行了一場大決戰。大戰中,鄭莊公的部下,一個叫祝聃的「愣頭青」,瞄準周桓王,一箭就射中了其左肩。繻葛一戰,以周天子的失敗而告終。天子討伐諸侯,反被諸侯射傷,雖然傷得不重,可終歸還是忍氣吞聲地撤兵了,這使周天子的威風一落千丈,從此以後,周王室也再也沒有能力對諸侯進行徵討了。繻葛之戰的一箭,不僅射傷了周天子,更射散了周天子的威嚴,射散了人心,同時拉開了春秋諸侯爭霸的歷史序幕。事例二:【魯桓公姬允自立為君】——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公元前712年,魯國公子允謀殺其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史稱魯桓公。
也可能魯桓公沒臉到洛邑,就沒向周天子桓王請求冊封。按周王室「規章制度」:諸侯去世,其兒子在繼位和治喪完畢後,必須趕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可是,魯桓公在位期間始終沒那樣做,根本就沒打算去洛邑。魯桓公的所作所為,看似是「玩個性」,其實「嚴重地」破壞了周王朝的「宗法制」,開了一個「壞頭」,帶壞了一批諸侯,一些諸侯開始蔑視周朝制度,我行我素,父死繼位後給周天子連一個招呼都不打。從此,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遭到嚴重破壞。事例三:【楚國國君熊通稱王】——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公元前704年,楚國發生了一件令周天子「生悶氣」,卻讓各諸侯國目瞪口呆的大事:楚國國君熊通打敗隨國後,逼隨國國君在周天子(周桓王)面前說個情,下個「命令」(那時還沒「聖旨」一說)讓楚國稱王。
事關「天子尊嚴」,周桓王死活不同意。熊通可不「熊」,於是人家就自立為「王」(後稱楚武王)。楚武王熊通是第一個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其「自立為王」的舉動可謂是「石破天驚」。其實,在公元前913年前後,楚國就曾經稱王,後來因為畏懼周天子去掉王號。可此時的熊通「仗勢欺天子」,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各諸侯國「發了一會呆」,還是「各忙各的去了」。再後來,「稱王稱霸」的國君是越來越多。隨著「春秋五霸」、「三國分晉」、「戰國七雄」的歷史不斷上演,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到最後,連個「聯合國」的秘書長都不如。後記: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最後一位天子姬延,不顧年老體衰,奔走於周,秦,梁等地進行「戰爭調解」,可「勞而無功」,經不起勞苦,一月後病死。
姬延死後諡號為「赧王」。周赧王的「薨」,標誌著周王朝的徹底終結。周赧王死後七年,不起眼的「東周國」被秦國隨手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