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東周時周天子雖能苟活卻再無中興

2020-12-16 騰訊網

西周還算是強大,對於諸侯國有一定的震懾力,但是到了東周就已經完全淪落為擺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實際上戰國的時期,東周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為什麼東周已經衰落了,還能苟活那麼長時間,卻從來沒有中興呢?其實原因是同一個,那就是周天子是天下諸侯國共主這一個原因。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諸侯國,主要原因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也就是說西周採用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將工程和後代分封到各個地方去做諸侯,以拱衛中央的周朝。

這種制度在中央王朝強大的時候,會對諸侯國產生震懾力,諸侯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到中央王朝衰弱的時候之後,諸侯國就會蠢蠢欲動,就像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

春秋和戰國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春秋時期是諸侯國爭霸,而戰國時期是殲滅戰。

齊桓公

春秋時期有五個霸主,第1個霸主是齊桓公,他採用的是尊王攘夷的策略,而後續的所有的霸主都跟他採用同樣的策略,也就是尊重周王朝的權威,行使霸主的權力,其實最簡單來說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也是周王朝衰落以後為什麼一直存在的原因,因為這個時候大家的實力都相當誰也不能滅掉誰,所以只能通過尊王攘夷的策略來稱霸,這也是各個諸侯國能夠讓東周苟活的原因。

而也正因為東周是天下的共主,即使出現英明的天子,也無法扭轉局勢,首先它作為長期的天子來講,不屑於跟這些諸侯國爭霸爭地盤。其次,如果某個天子表現出來英明神武,那麼各個諸侯國就會對它形成警惕,不斷地削弱它,因為只有周天子是在法制上的合法的天子。

周邊有那麼多諸侯國圍著東周,不斷地提防他,對他進行騷擾,即使再厲害,再英明神武的人,也無法使東周王朝再次強大起來。

相關焦點

  • 周天子是如何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周王室的衰微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大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姬宮湦昏庸無能,「廢長立幼」,朝野震動,其嶽父申後,不滿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同時被廢,勾結犬戎,憤而起兵叛亂。
  • 為何反秦義軍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而不是周天子?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項梁要讓楚懷王來做這個起義的領導,頗有點天下共主的意思,來壯大力量,而不是選擇讓周天子的後代來承擔這個責任呢畢竟周天子做了八百年的天下共主呢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戰國策》這部書我們都知道,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作品,其中前兩章就是介紹東西二周的《東周策》和《西周策》,然後才是戰國七雄,最後是宋、衛、中山,戰國主要國家就都齊了。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混到蝸居河南,到底怎麼回事
    平王死後,因為此問題,周、鄭之間起了衝突,鄭國甚至侵擾王都,割掉了周在溫地的麥子。最終,周王室都沒能如願取消鄭國卿士的位子。這個事情標誌著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周天子的尊嚴已經受到了諸侯國的挑戰,不再像西周時那樣唯我獨尊,人人敬畏。最終,因為卿士的問題,在周桓王時,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但王室戰敗,尊嚴稀碎。
  • 東周長達500多年,為何一直都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小國,而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天子不能擔負天子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逐漸在風頭上蓋過了周王室。周考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與後世的漢獻帝相比,周平王還要更慘一些,因為「挾天子」的諸侯太多了。 除了原本就實力強勁的幾個諸侯國在蠢蠢欲動,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躋身諸侯之列,成了終結春秋戰國時代的伏筆。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為什麼後來會蝸居河南?
    最終,周王室都沒能如願取消鄭國卿士的位子。這個事情標誌著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周天子的尊嚴已經受到了諸侯國的挑戰,不再像西周時那樣唯我獨尊,人人敬畏。最終,因為卿士的問題,在周桓王時,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但王室戰敗,尊嚴稀碎。
  • 為何東周沒有成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誰懂?
    其實,明白西周為何沒落,東周為何滅亡,我們便會知道,什麼是腐朽,而朝代為何滅亡。周武王滅商後,沒有因成為天下之主而志得意滿、沾沾自喜,反而愁得睡不好覺,為何?原來天下太大,周朝實力尚弱小,看不過來,隨時可能被顛覆。武王和弟弟周公旦商量許久,想出分封制的想法——將姬姓血親、功臣們分封出去,讓他們幫自己管理天下。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東周君聽聞後懊惱悔恨交加,不得不開城門向呂不韋投降。手持劍,額頭系白布,帶領眾人向著秦軍跪地請降,言道:「望大秦丞相善心,留我周王室血脈。今日投降大秦,天下再無周。」嗚呼哀哉,八百年周朝,就此結束。想當初,武王伐紂,滅商朝後,將天下分封與諸侯,以禮治天下,而周天子的天下終為諸侯國所滅,宗廟被毀。野心勃勃的大爭之世,落後就會挨打,積貧積弱就要被人取而代之。統一六國的大秦帝國,對大一統功不可沒,但終究也被他人取而代之。起起落落,周而復始,也正應了那句話,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周天子並沒失德,秦國卻把周朝給滅了,算不算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東周末年,周天子確實沒有「失德」。秦國滅亡他也不是因為周天子無「德」,而且由於周天子失去了「勢」。對於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來說,德和勢的關係猶如人的軀幹與四肢,鳥之雙翼魚之鰭。鳥無翼不飛,魚無鰭不遊。只有德行而沒有武力,天子就無法維繫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甚至連起碼的尊嚴都無法保障。自平王東遷洛陽以後,周王室與周天子的地位便江河日下,一蟹不如一蟹了。起初,周天子依賴鄭國的支持,維繫著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地位。隨後,周天子與鄭莊公的交惡,彈丸小國的鄭國竟敢公然舉兵對抗「王師」討伐,連周桓王都被鄭國人射傷了。從這個時候開始,諸侯各國對王室的離心傾向便日益嚴重了。
  • 山東六國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階段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筆者就因為歷史知識積累不到位,在看到呂不韋成為宰相帶兵攻打東周國的地方,發表了一個看法,其中就有一處錯誤,並被網友「無情鄙視」: 呂不韋出任秦國丞相,引得秦國朝堂不滿,遭人記恨,為樹立威信,向秦王請命帶領五萬大軍攻打東周君,搶奪城池,消滅東周國。心急如焚的東周君,也就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日夜盼著齊楚燕趙韓五國帶兵前來解救。
  • 為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其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在西周武王之後幾代就開始衰弱了,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三代之後就沒有什麼親情了。中國古代實行過分封制的朝代,不外乎周朝、漢朝和明朝,暫且不說周朝,先說漢朝和明朝,劉邦實行分封制的時候清一色的劉姓宗親,結果到漢景帝時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在秦國覆滅周王朝前,周天子已經是名存實亡,空有一個天子的名頭,在公元前367年,此時處於戰國後期,趙國和韓國兩大諸侯國逼迫當時的周天子姬扁進行分封姬根(周烈王姬喜之弟),周顯王被迫將周王朝僅存的王畿之地封給周公子根,姬根建立東周國,成為始封君,是為東周惠公。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自從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就一落千丈,沒有任何權威,再沒有中興的可能。然而在東周時期,這一段歷史又被分為兩段,即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因為這一年齊國田氏代齊。這段歷史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才終於結束。似乎我們就明白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為西周,也就是孔子一直嚮往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社會。
  •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在幹啥?
    周室威信盡失,命令無人遵守,變成了各國刷民聲的工具,成為了徒有其名的共主,天下共主的日子一去不返。諸侯國打著周天子的幌子,一面在交窘的周天子眼前如數協助,一面互相土地兼併乃至嚴厲打擊夷狄。子帶之亂襄王不可以平,逃亡異地而求助於晉文公,晉也無比運用了周襄王。
  • 歷史上窩囊的周天子,作為天子無寸土之地客居他地,被人逼著還債
    結果合縱時只有楚國和燕國派了軍隊來,其他四國沒有派兵,西周軍隊只有6000人,再加上楚國和燕國軍隊不過幾萬人,根本無法與秦軍打仗,於是西周軍隊就回去了,而軍費很快就花完了,周赧王本來就沒有錢,現在富商催著還債,周赧王只能躲到王宮後的一座高臺上躲債,這就是債臺高築這個成語的由來。
  • 周天子坐擁天下,為何最後需要借錢,來維持天子800年尊嚴
    周王朝的土地和財力都在不斷的縮減其實在東周建立之後,周朝不僅是國力還是土地都在不斷的減少。一者是因為諸侯不斷的強大起來,另外一個就是東周的財政方面,主要還是靠諸侯的供給。就連周平王去世的時候,周王朝竟然沒有給皇帝發喪的錢財。君王去世的錢財,還是即位的新皇帝派人讓「魯國」借錢,才最終度過的。同時在東周存世的過程中,曾經就有三次向諸侯借錢的經歷。其寒磣的程度,也是十分的可憐。同時伴隨著這些事情的發生,就連象徵著天子的狩獵的活動。只是因為沒錢,從而導致不能夠正常進行。這就好比當時的西漢漢景帝執政期間,天下的很多錢財都是來自吳楚。
  • 周赧王,800年周王朝最後一任周天子,在位59年卻窮的要死
    劇中秦昭襄王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戰國末期了,秦國馬上就要統一天下了,怎麼又出來個西周君呢?這個西周君是誰?和周赧王又是什麼關係呢?    早已成為擺設的周天子   在《詩經》中有句話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用來說明周天子權威的,但是因為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下的土地大部分都分封給天子同姓兄弟、兒子和異姓功臣,而土地一旦分封出去,實際上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了。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也只是名義上的。
  • 從「數典忘祖」到「問鼎中原」,周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終結商紂王和商朝生命的人是周武王,同樣,他經過了牧野之戰,一舉成名,建立了周朝,但周朝同樣不能一直享有榮光,到了周幽王這代,周朝的權力經歷了一次「滑鐵盧」,自此落地的周天子已經不如諸侯了。周幽王時期,犬戎攻破了鎬京,周幽王身死,同時也標誌著西周滅亡了,但周朝並沒有因此滅亡,因為諸侯又擁立了周幽王的兒子為周天子,自此東周開始了,當然春秋戰國的亂世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