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吞萬裡如虎:什麼是京口北固亭?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許多人知道北固亭、了解北固亭,都是源於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兩首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引發後世多少人對北固亭的神往和遐思。辛棄疾蹉跎坎坷,壯志難酬的一生,也在這兩首詞中寫盡。所謂「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辛棄疾登上北固亭時,此亭已經建成近900年。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滄桑巨變,此亭早已興廢多次。而在當時,它正見證著趙宋王朝偏安江左的窘迫境地。對於悵望中原的辛棄疾來說,這座亭子,以及當年圍繞這座亭子發生的故事,也就成了家國夢想不二的寄託。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座小小樓亭,以及圍繞它發生的前塵往事。

鎮江北固山公園中的北固樓。攝影/snow_xiao,來源/圖蟲創意

要想了解北固亭,須先了解北固山;要想了解北固山,需要先了解鎮江。鎮江,古名京口,又名南徐州、潤州。位於今天江蘇省境內的長江南岸,西邊毗鄰南京,與江北的揚州隔江相望。王安石所謂「京口瓜洲一水間」是也(瓜洲指揚州境內的瓜洲渡口)。
鎮江境內,有金山(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就發生在此)、焦山和北固山三座名山。其中,北固山又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後峰,這裡北臨長江,三面懸崖,峭壁如削,地勢險峻,是整座北固山風景最佳的地方。前峰則是東吳第一個都城——鐵甕城故址所在,今天已被闢為鎮江烈士陵園。
從名字就能感受到,鎮江與長江之間命運相連的關係。在古代,這裡的位置更是特殊。如果我們翻開地圖就能看到,鎮江西距南京不過100餘裡,東南則連接著蘇州、杭州等江南重鎮。京杭大運河修通以後,這裡更是成為南北、東西水道的咽喉交匯之地。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了守衛江南的第一道防線,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京口,向南可以橫掠富庶的太湖平原;向北可以直接威脅揚州;溯江而上,南京乃至兩湖平原,都在攻擊範圍之內。於是有人稱讚,京口東邊通往吳、會之地,南邊連著江、湖;西邊則與南京接壤,因此也可視為一個大都會(《隋書·地理志》: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京口第一次作為軍事重鎮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年,孫權將東吳的政治中心由蘇州遷至鎮江,據史書記載,孫權所建之城,周長六百三十步,南邊和西邊各開一門。由於城牆內外都包磚,因此被稱為「鐵甕城」。這座城建成同年,孫劉聯軍於赤壁大勝曹操水軍,留下了東風做便、以少勝多的千古佳話。除此之外,傳說當中劉備借荊州,孫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都發生在鐵甕城裡。不過,僅僅三年之後,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以此為京口鎮」。終吳一朝,京口鎮一直沒有機會發揮它的戰略作用。但不用著急,京口所佔據的地理形勝以及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註定不會讓它這樣一直默默無聞。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京口赫然登上舞臺中央,成為左右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城市之一。永嘉之亂後,西晉處於崩潰邊緣。自知不能坐以待斃,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凡有實力的紛紛舉家南遷。其後,司馬睿登基,東晉建立。然而,初到吳地的司馬氏勢力微薄,不得不依賴於僑姓世族(以王謝、袁蕭為代表的北方士族)與吳姓世族(江左本地朱張顧陸等世家大族)的力量來維持統治,由此開始了東晉獨特的「門閥政治」。在眾多門閥中,琅琊王氏扶輿過江,丞相王導執政於內,大將軍王敦坐鎮於外,威風顯赫,冠絕江左。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除王氏以外,陳郡謝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等,都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不得不提的,還有與京口息息相關的高平郗氏。門閥氏族和司馬氏皇族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聯姻,並由此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姻親網,以琅琊王氏為例,他們與司馬氏是世代婚姻關係。——

王導的重孫王獻之的妻子是晉明帝女兒新安愍公主;


王獻之的女兒王神愛又是晉安帝皇后;


王導弟王悅之的孫子王暇娶司馬皇室鄱陽公主;


王氏與陳郡謝氏、外戚廬江何氏也有姻親關係:何充之妻又是外戚庾亮的妹妹。庾亮的另一個妹妹庾文君則是晉明帝的皇后。

不過,各士族之間也並非沒有矛盾。東晉建立之初,琅琊王氏一家獨大,為了削弱其力量,晉元帝司馬睿試圖扶持庾氏家族與之抗衡,結果引來了王敦的兩次叛亂。司馬睿因此鬱鬱而終。庾氏家族的庾亮掌權之後,又引來蘇峻的叛亂。數次紛爭中,出身高平郗氏的郗鑑逐漸嶄露頭角。這位郗鑑,正是 「東床快婿」故事的主角、書聖王羲之的嶽父。從門第上看,郗鑑雖然與王氏、庾氏有差距,但在平定王敦叛亂過程中,他是首功;蘇峻叛亂也是被郗鑑平定。在王、庾二族針鋒相對的形勢下,郗氏的興起成為力量平衡的第三角。陶侃要廢王導,因為郗鑑的反對而作罷;庾亮要廢王導,也是在郗鑑的反對下放棄。
郗鑑能夠作為各方勢力的平衡點,不僅因為他個人的身份和威望,還與他經營京口多年所掌握的流民武裝密切相關。


東晉時期的政治特徵,其一在於門閥紛爭,其二在於強大的流民武裝。
所謂流民,是與世家大族共同南遷的中下層民眾,本質上是逃亡的難民。他們南下之後,大多居住在江淮之間。由於長期面臨與胡人的戰鬥,這些流民能活下來的基本都成了士兵,戰力爆表,並由一個個「流民帥」統領。東晉初年,由於擔心流民作亂,朝廷規定流民不得過江。然而,王敦的兩次叛亂打破了這一格局。在王敦第二次叛亂的過程中,郗鑑、蘇峻、劉遐等三位流民帥和他們所統領的流民力量,成為平叛的主要力量。其後蘇峻叛亂,又是郗鑑帶領自己的流民武裝平定。經過這一系列事件,來自北方的流民正式在江北的廣陵(今揚州)和江南的京口集結起來,由郗鑑加以整合,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郗鑑去世之前,舉薦蔡謨為徐州刺史。北固亭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就與蔡謨有關。根據南朝學者顧野王的記載,北固山上有亭子,總共五間房屋,蔡謨就在這裡放置軍用物資(《輿地誌》:北固山有亭,屋五間,蔡謨以置軍實。)。也就是說,蔡謨駐兵京口的時候,北固亭就已經修建完成。至於具體修築時間,則已無據可考。最初在建時,北固亭一共有五間屋子,樓頂上還有一個亭子。後來樓被損毀,但亭子還在。是以後人多稱其為北固亭,但有時又作北固樓。北固亭建成四十多年以後,東晉已到孝武帝(362-396年)年間。郗氏家族早已失去了對北府兵的掌控。當時前秦已經統一北方,江左則以桓、謝兩大士族實力最強。為了鞏固自身的力量,宰相謝安任命侄子謝玄任南兗州刺史,前往京口建立北府兵(因京口當時被稱為北府而得名),同時招募徐州、青州、兗州的流民。北府兵建立不久,就在謝玄和劉牢之的帶領下,解了「田洛之圍」,名聲大振。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領八十萬大軍(實際只有二十萬左右),南下試圖吞併東晉。然而,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晉軍以八萬兵力,大敗前秦軍隊,以少勝多。隨後更是乘勝北伐,先後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這一戰中,北府兵同樣是絕對的主力。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卸任,而後司馬恬、王恭、劉牢之先後掌管北府兵。儘管劉牢之在接管北府兵之後昏招不斷,最後更是投降桓玄,被迫自殺。但其治下一位名叫劉裕的北府兵參軍,逐漸展露名聲,並最終親手終結了東晉一百多年的混亂的門閥爭鬥。劉裕,小名寄奴,出生於京口。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家裡太窮,父母差點把他扔掉,幸虧靠著姨媽的養活才勉強長大。36歲前,劉裕的生平幾乎不見於史書,當時他的身份只有——貧困戶、賭徒,還欠了一屁股的債。如果不出意外,這位名叫劉寄奴的中年落魄男子的一生,可能會在困苦中度過,然而,孫恩起義的爆發打破了這樣狼狽的生活。東晉隆安年間,司馬氏的統治岌岌可危。東晉的範圍之內,長江中遊由殷仲堪(後來被桓玄所殺,桓玄一統荊州)控制,只是名義上聽朝廷的;豫州(時治今安徽和縣)由譙王司馬尚之控制,號稱「西府」(因在首都建康之西得名);京口以及長江以北部分地區由劉牢之及高雅之控制,號稱「北府」。朝廷內又有權臣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二人,這父子還跟荊州的桓玄有矛盾。隆安三年(399年),孫恩起義。在這亂世之中,已經步入中年的劉寄奴參加了家鄉軍隊,成為北府兵的一員。第一次上戰場的劉裕,便創下古今戰爭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的壯舉。據史書記載,當時劉裕作為參軍,帶著數十個偵察兵關注孫恩起義軍的動向。不幸的是,他們一轉身就遇上了數千名敵軍。部下全部犧牲,劉裕一個人砍殺了數名敵軍,隨後大聲呼喊,一個人追著幾千個人跑,又殺傷許多人。前來增援的部隊見到這一幕,全都驚掉了下巴。

引裕參軍事,使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

——《資治通鑑》

這樣的事,劉裕後來又幹過很多次,並且每次都大獲全勝:

駐紮海鹽城時,孫恩軍隊前來攻城,劉裕組織起數百人的敢死隊,脫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擂鼓吶喊衝到城外。對方被嚇得丟盔棄甲,主帥也被殺了。

桓玄篡晉之後,劉裕率領1700餘人,從京口直撲健康。先後打敗了吳甫之和皇甫敷率領的數千兵馬。

桓玄退守荊州之後,劉裕再次以不足萬人的兵力,依靠火攻將桓玄2萬餘主力打得潰不成軍。

平定桓氏之亂後,劉裕擁戴晉安帝復位,執掌東晉朝政。並以江東為支撐,先後掃除了西蜀、盧循等南方割據勢力;消滅了北方的南燕、後秦等國;收復淮北、山東、河南和關中等地;光復洛陽和長安兩個都城,所向披靡。公元420年,劉裕逼迫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建國號為宋,史稱劉宋,自此東晉滅亡,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國土,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的一個王朝。公元449年,劉宋與北魏的疆域示意圖。來源/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朝時期,包括劉裕在內的宋齊梁三代開國皇帝,祖籍都是徐州人士,祖先或者自身都在京口一帶居住過,因此,京口在當時一直地位特殊。北固山、北固亭正是這段紛繁動亂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如今,這些歷史的印記,早已隨著歷史的長河,慢慢被雨打風吹去。只在北固亭上還悠悠有著「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歌聲浮動。而這江山,一如辛棄疾當年所願,已是南安北固。江蘇省鎮江市北固樓俯瞰北固灣深秋風光。攝影/ABSOLUT_KEN,來源/圖蟲創意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永遇樂》書法創作,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同時小編還對這首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以便讓大家對這首被譽為中國五千年來最高水平中的40首詞之一進行一個全面了解。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書法作品整體展示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3月4日 汀毅讀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裡如猛虎。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à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還能吃飯嗎?
  • 六句氣勢如虹的豪放詩詞,氣吞萬裡如虎!
    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出自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這句詞意思是: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四、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朝代:宋代作者:辛棄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韻譯:江山如畫、歷經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裡如猛虎。
  •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辛棄疾,為何悲憤一生?原因很傷人
    文‖張凡「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是辛棄疾一生中最為激蕩人心的豪言壯語,承載著他畢生的豪情與希望。這一句出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這是一首被世人公認的巔峰之作,已然成為了他人生的象徵。他這一句詞雖然是在刻畫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形象,但同時也是他年輕時期的真實寫照。他也曾和宋武帝一樣,有過一段金戈鐵馬的日子,懷揣著氣吞山河的志向。但是他卻沒有宋武帝劉裕那樣的命運,沒能夠施展出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
  •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劉裕帶你見證南北朝歷史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必大家在中學時都學過,當時對這首詞不是很懂,只知道非常霸氣,而詞中所說的「寄奴」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南朝宋武帝劉裕。說起劉裕大家估計沒什麼印象,但是這位在歷史上可是一個非常牛逼的人物。
  • 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滅5國廢6帝,堪稱屠龍專業戶
    氣吞萬裡如虎!宋武帝劉裕滅5國廢6帝,堪稱屠龍專業戶"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公元1205年,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在京口的北固亭寫下了那一首感嘆當年劉裕北伐的氣勢,並且為之折服,而我們今天的主人正是宋武帝劉裕,他當政期間,先後滅掉了5個國家,廢掉了6個皇帝,使得當時的劉宋成為了南朝當中疆域最廣闊的朝代,所謂天下有十,劉裕已佔其七!
  • 古詩詞鑑賞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譯文】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裡的寄奴、元嘉、佛狸都是誰?
    南宋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極為著名。尤其是那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更成千古名句。但這首詞裡涉及到的人物相當之多,有孫仲謀、寄奴、元嘉、廉頗。還有一位,不看注釋估計讀者都不知道這其實指的是一歷史人物:佛狸。大家對孫仲謀和廉頗二位是耳熟能詳,但剩下幾位則鮮為人知。
  • 辛棄疾的英雄情懷,在京口北固亭盡顯,還有那報國無門的詠嘆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 快意的人生:既能「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亦能居田園茅簷的安貧...
    在江西鎮江,辛棄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便有了千古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veo處。
  • 「氣吞萬裡如虎」的戰神劉裕後代有多變態?
    「氣吞萬裡如虎」的戰神劉裕武力值超高,謀略極高,攻陷長安後,他取代晉朝稱帝,創建了劉宋,要不是病死的早,可能就一統天下了。僅僅兩年就被殺害,可見其殘暴到什麼程度。後廢帝劉昱也是個殘忍好殺的主,一天不殺人,都會鬱鬱不樂。而且喜怒無常,左右稍微不合心意,就拳腳相向,甚至直接殺害。七月七那天,劉昱臨睡前吩咐楊玉夫,讓其在庭院裡等著織女渡河,看不見就要殺了她。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一)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想必大家在中學時都學習過辛棄疾的一首《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此二句寫的便是一位很少被人們所提及,一位我個人認為能夠排進中國古代皇帝排名前十的帝王,一位在朱元璋之前發動了最成功的北伐的明君。他就是宋武帝劉裕,我將用一個系列來介紹他的一生以及兩次義熙北伐。在介紹劉裕之前,有必要向大家簡單敘述一下時代背景。
  • 他,一個一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男人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沒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南北朝裡的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劉裕,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的後代,前四十年默默無聞,後二十年驚天動地。是劉宋王朝的開國君主,也是南朝君王中功勞最大的一位。
  •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氣吞萬裡如虎,誰可與之爭鋒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辛棄疾的這半闕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萬裡河山,江山如畫,這是是英雄的舞臺。西湖歌舞,風流易逝,遠不如金戈鐵馬,氣吞山河,收拾這舊山河來得痛快,令人熱血澎湃。劉裕暗中聯絡北府兵殘餘兵將,在京口舉兵起義,劉裕被推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先擊敗桓楚,又殺死桓修,後又大敗桓玄,收復江陵。劉裕重立晉帝,被推舉為都督揚州、徐州等八州軍事,出鎮丹徒。後又因與後秦作戰有功,被封為豫章郡公,不久又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朝掌握國家大權。
  •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15首豪放詩詞,氣魄山河值得收藏!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代: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傳檄四方,討伐桓玄;劃江而治,坐斷東南;遠交近攻,收復淮北;率軍北伐,滅掉了南燕;收付嶺南,攻滅盧循;西滅譙蜀,納入版圖;經營西域,降服仇池;力挽狂瀾,建功立業,南北朝武功至此為盛從南伐北,成功者少,除卻大明朱元璋北伐勝利外
  • 北府軍:氣吞萬裡如虎
    南渡流民的主要聚集地是京口,在當時,也被稱為北府,以此為基礎,南朝軍隊中的絕對王牌——北府軍誕生了。京口。在當時還是未經開化的荒涼之地。南渡的流民由於沒有財力繼續南下只好在此定居,京口自然也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攻擊範圍之內。為了自保,當地民眾只好自行組織軍隊。由於這種傳統,形成了京口地區民風彪悍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