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2020-12-15 讀史閱世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交給下一代的人們。——蕭伯納傳承與延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責任,其間包括種族、國家、家族等。因而,每個人生來接過火炬,傾其一生使得火光璀璨,繼而又匆匆交與後人使其得以傳承延續。於火炬而言,你我皆過客。

因此,國家、種族皆有歷史,家族源頭亦可追溯。那麼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

1. 姓氏

自古以來,血脈傳承與延續被視為人生的一大要事,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是因為傳承,方才有了人類腳跨歷史千萬年的延續至今。

那麼對於一個家族而言,姓氏、字輩、家譜等便是一個家族藉為傳承的火炬,正是因此歷經歲月變遷的人方能以此為根據,認祖歸宗尋其源頭。其中,姓氏乃是代表著家族血緣的符號,姓源自於祖先,而氏則使得子孫有別。所謂「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而在我國記載當中,單姓便有6931個,複姓即雙字及以上的姓高達萬餘。至于氏,則相較之下可有多層含義,如以國名為氏、以地名為氏、以姓為氏等。

兩者雖有相同之處,亦有所不同。相同之處在於皆為血脈親屬組織,而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姓所囊括的範圍更為籠統廣闊難以尋其源頭,相較之下氏或可追溯到祖先本人。

而一般每個姓氏的背後,都有著屬於它的緣由或故事。例如,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氏。如這般一姓衍生多姓的不在少數。而姬姓作為上古大姓,由其所衍生出的姓高達411個,繼而再次衍生者不計其數。

因而,正是因為姓氏的存在,才使得一個家族的後世子孫,可以在千萬年以後,通過歷史來「認祖歸宗」。

舜帝姚氏

2. 字輩

字輩的存在是為了使同一家族之人可通過字輩來確定彼此之間的輩分,時常以體或是對聯的形式存在,與此同時在其中寄予美好的祝願抑或一個家族的來歷。例如, 「國正治朝,萬事學道,本在其中,運泰有兆,願復克家,滋大長保。」便是張氏孝友堂宣統年間族譜

引申到我們生活之中,同輩之人,即兄弟姐妹各自的名字之中,常有一字相同,而這個字便是代表著一代人輩分的字輩。而因字輩的緣故亦引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卻又肅然起敬的故事。

,在同一家族之中,有著不同的主脈支脈所構成,而這些不同脈系一直沿用著同一字輩,那麼便會因為婚嫁誕子的時間不同,而導致同一輩分之人年齡相差甚大。闢如,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若按照字輩來算要向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女孩叫「姑姑」。如此狀況生活之中極為常見,甚至猶有過之。

不過,對於極其重視血脈傳承的中國人而言,此類情況普遍不會覺得不雅,畢竟血脈之間的歸屬感註定了輩分是極為神聖的一件事情。

3. 家譜

相較姓氏、字輩等口口相傳,家譜無疑是最為精確的實體文獻。

它記載著同宗共祖、同一血緣關係之中的人物與事跡,對於我們後世之人「認祖歸宗」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價值,同樣對於歷史以及民俗等多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例如,古代某一家族出現一位重要人物,登科及第、為官一方等光宗耀祖之時,除卻會福澤故裡、衣錦還鄉,更會修繕家譜,載入史冊等。

而在家譜之中亦往往包含著,一個家族祖先對於後人的教誨、訓誡等,將先人為人處世以及諸多方面的經驗以此傳承,幫助後人少走彎路。《顏氏家訓》便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其中包含著對於後人的諄諄教誨。

顏之推

而家譜的記錄方式則多是以樹狀圖的形式來記載,通過家譜我們可以逆著歷史河流而上追溯到每一位先祖,其中包含名字與事跡等,更能夠從中看出每一個時代變遷之下的人文、地理、生活方式等。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謂家國情懷,本就註定了家與國之間的不可分割。因而,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並為一列。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黃同心,華夏一脈;血濃於水,葉落歸根。」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正是因為無數家族的存在方才奠定了一個國家,亦正是一段段家族史方才凝聚成了整個中國的數千年歷史文明。

章學誠

然而,歷史變遷,時至今日,對於很大一部分人而言,他們的姓氏究竟起源於何處尚可追溯,但是字輩卻有所遺失,甚至對於許多家族而言族譜已然如若無物。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當然,沒有人會刻意的去造成這些,畢竟家譜的遺失就像是丟了親人的孩子,斷了根源的巨樹一般。究其原因,多是為時代變遷所影響,其中尤以戰爭最為主要。

戰爭的發生便意味著大批人的犧牲,同時也意味著大範圍的遷徙,而這這一過程當中,很有可能普遍會造成,一個家族之間的成員互相走散,繼而在不同的地方定居。正是因此,方才形成了我國各個地區姓氏駁雜的現狀。

那麼,你還知道你的姓氏來歷以及你的字輩嗎?家譜尚存否?若有,那麼無疑是幸運的。而對於沒有的人,不妨從歷史著手,或有所獲。

4. 「根」文化

中華兒女歷經五千年的歲月變遷,仍然可以追溯宗族之起源,銘記先人之往事,實屬不易。這在世界範圍是近乎獨一無二的。

首先,是因為我國最初便誕生出的血脈延續傳承之理念,將姓氏創造亦是將傳承的火炬點燃。

其次,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在這一期間傳承從不曾斷絕過,此乃又一幸事。

另一方面,亦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由「孝道」衍生而出的根文化根深蒂固,方才導致了後人無論行至何處,對於先祖從不敢有一日忘卻。

根生於土壤,而人亦生於大地,兩者皆自大地汲取營養,繼而開枝散葉呈繁茂之勢。因而,無論人行至何處,對於自己的「根」,始終情有獨鍾。

例如,年邁之人時常面向一石一樹傷春悲秋,他渾濁的雙目之間所看到的,又豈是一石一樹?那些藉以憑藉的事物,對於他們而言如同「文物」一般,其間歲月留下的痕跡便是他們一步步長大成人的見證。

試想昔年間,他們父母健在尚未稚童,便是同一樹下,依偎於父母懷中,那些童真稚語、父母教誨似尤在耳,然故人已逝,唯此一物「血濃於親」,陪伴他走過一生。彼時,樹已非樹,石亦非石,而是親情的寄託,是他們曾經存在的「證據」。

然而現如今,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斷推進便意味著的無數的地區換了「新裝」,對於許多老人而言,他們亦失去了聊以慰藉的「一石一木」。即便是對於我們年輕人而言,似乎童年時期的「遺蹟」也難以找尋。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對於我們每個人的誕生而言,都承載著祖祖輩輩幾千年的傳承,而當我們接過祖傳的「火炬」之時,亦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匆匆過客,即便如此,亦應高舉火炬,以生命之璀璨,使此一炬光耀華夏!

相關焦點

  • 山與城丨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
    山與城丨楊家坪、謝家灣、袁家崗......重慶有姓氏的地名,你知道來歷嗎?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 家譜是一個人的「身份證」,看看你是不是個靠譜的人
    因為姓氏比較好的張王李趙劉歷史上基本都出過帝王將相,所以大家就比較喜歡,就攀扶把自己改成了這些大姓。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民族融合的情況。就是說少數民族歸順了,當朝皇帝要給你賜一個姓,賜就不能賜太偏的,比如說漢武帝就賜給一支歸順的匈奴,賜姓為劉。同姓裡也常說的一句話,500年前是一家,但是也不一定,可能2000年前就不是一家了。
  • 郝道龍|你知道你家都甲嗎?
    從趙錢孫李到周吳鄭王,每一個姓氏,必須有後人傳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不僅僅是防老,重要的還有傳承姓氏。老人們會覺得沒有傳承姓氏的家族是不孝的,是對不住賦予這個姓氏的祖先的在天之靈的。        同一個姓氏,總能追溯到同一個祖先,而這已足夠可以讓兩個陌生的人拉近距離。國人對自己的根源總是非常在意,有的海外同胞歷經艱辛,只為尋找自己的根源。
  • 你的姓氏是什麼?你知道它的來歷麼?
    你的姓氏是什麼?你知道它的來歷麼?提到姓氏,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百家姓》,並可以張口就來的背上兩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姓氏的發展也在不斷演變,不同姓氏的人口也在不斷的變化。
  • 古人起名字都要有字輩,你還願意按族譜字輩給小孩起名字嗎?
    字輩譜,又稱字派、行第、派序,用來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我們的名字奉行傳統的「姓—名」形式,大多由一字姓與二字名所構成。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出現與增多,男女比例失調,在不遠的將來,許多姓氏不但要成為歷史,很多字輩也將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後,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但其實字輩對一個人來說如同姓名一樣重要,按字輩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這在古時候各個名門望族都是有著無數個字輩,每個字都有特殊的含義。
  • 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關於家譜裡的字輩
    首先用家譜起名經常重複而且不好聽,之前流行家譜取名,是因為大家受到的教育不高,文化水平有限,時間久了,名字經常會重複。當然最主要的是如今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接觸的文化和思想越來越先進,不願拘泥傳統的一些習俗。
  • 阮姓福利,全國各地阮氏字輩派行匯總,你給後代取名字還用排行嗎
    現在家譜在年輕人心中地位越來越低,很多人一輩子都沒看到過一次自己姓氏的族譜,給後代取名老一輩基本上百分之九十都是按照祖先傳下來的字輩派行取名,但現在年輕人為了追求名字的個性化百分之九十都棄用了姓氏派行,你給兒女取名還用派行嗎?請留言。
  • 《陳情令》中金光瑤名字的秘密,你知道嗎?
    有很多網友留言都問,為什麼陳情令中金光瑤的名字和他父親金光善都是光字輩,這不是差輩了嗎? 這個名字,起的真的是居心叵測。(一)關於起名輩分的文化,有人說是從漢朝,有人說是從唐朝家譜文化在魏晉隋唐時期,一些大家族子弟就開始以字輩定名了。唐朝時,家譜比較正式了。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重慶發布消息,龔灘、郭家沱、童家橋、詹家溪、覃家崗、陳家橋、曾家鎮、楊家坪、謝家灣、陶家鎮、蔡家崗、童家溪、李家沱……在重慶,以姓氏為名的地方較為普遍。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 「營戶爺們」之謎丨一個村莊八九個姓氏,一起續家譜,用相同字輩
    △族譜示例接下來,悅華更驚訝了——陳先生還告訴我們,他們連族譜都在一起續修,從某一代開始,還統一了行輩,共用相同字輩呢!不同姓用相同字輩,這個倒有所耳聞。比方天下第一姓孔氏,他們的字輩,孟氏、顏氏、澹臺氏也在用。因為這些姓氏的祖先都是孔子的學生!補充閱讀: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什麼意思?
  • April|你知道愚人節的來歷嗎?
    四月的第一天是個很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捉弄對方,被捉弄的人往往最後才知道,自己被別人捉弄了,這一天也被形象地稱為愚人節,那麼你知道愚人節的來歷嗎?讓我們邊學單詞,邊在本文最後的Tips小貼士裡了解一下關於愚人節來歷的小故事吧!寶寶讀對了沒?爸爸、媽媽們要給寶寶一個大大的鼓勵哦!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古釋:「有夫有婦然後為家。」又「家,謂一門之內」。所謂家譜,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的本家之譜。漢以前,見之於正史載錄的譜牒類書多以「世家」為名,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如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陳涉世家。至漢,以「世本」為書目,專門記錄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
  • 王氏家譜、字輩大全,王姓人必看!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王」,就請你先點上面藍字義門王氏,再點關注,這樣你就成功加人中華王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王氏家譜大全,王姓人必看!(來源+字輩+祖訓+圖騰)4/63、王氏起源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和(陳厲公次子田完第9世孫)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
  • 廣東十大姓氏公布!「近代廣州第一家族」是什麼來歷?你是名人後代嗎?
    常住人口11521萬的廣東有近2000個姓氏根據人口數量,可劃分出廣東十大姓氏其中有你的姓氏嗎?01.我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的葉劍英,是廣東省梅縣人;踢碎「東亞病夫」牌匾的李小龍,祖籍廣東省順德……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故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 一個字的名字怎麼用族譜裡的字輩起名?蘇軾家族告訴你答案
    在中國4100多個姓氏形成的中華姓氏花紋裡,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成因和歷史,而這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也通過族譜流傳了下來。而我們在翻閱家譜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有一些一些同輩間的名字,會有一個字是一樣的。這就是家譜中的字輩,也叫做派語。
  • 這家譜有你的名字嗎?
    答:「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而現今以「姓氏」為代表家譜、族譜、宗譜系統記載等!
  • 字輩的設立有什麼含義和意義?你在家族中是什麼字輩?
    到了現在,好多人取名都不那麼注重用字輩的字了,但是,當修家譜的時候,在族譜上的名字,依然會使用字輩那個字。那麼,字輩為何在族譜中如此重要呢?它的設立有什麼含義和意義呢?字輩是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字輩,它會顯示祖源方向。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近些年,民間修譜風悄然興起,與此同時,一些家族的宗祠也陸續得到修建和復建。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有幾部分組成嗎?《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 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
    我們每年都過寒食節,但是你知道寒食節的來歷嗎?你知道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下面一起去了解看看吧!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 黃驊各村的來歷,看看你家是怎麼來的
    關家堡明萬曆年間,此地為大河入海口,時有關姓鎮守駐紮,招民治海,杜,楊,劉,王4姓遷來定居,後發展成村,為紀念鎮守之惠政,稱為關家堡。小辛堡明萬曆年間,辛姓在此下海捕魚,建村居住,以姓氏取名。大辛堡明萬曆年間,辛姓在此下海捕魚,而後人口繁衍,分村居住,該村在北,稱大辛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