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相
信
人
世
間
有
鬼
魂
嗎
?
七月十五,民間的鬼節,
秋的身影逐漸清晰。
七月流火,酷暑剛過,
花謝,瓜熟,蒂未落。
秋風習習,稻黍散香,
這是豐收的開端。
一年的耕耘,
我們,願意將收穫的第一粒成果,
獻給我們思念而不曾再相逢的親人。
所以,這是民間傳統祭祖的日子。
一縷香火,一桌貢品,供奉的是親人,也是相思。
雖然陰陽兩隔,
但是我們更願意相信,他們依然在某個空間存在,
他們依然能夠可以以某種形式和我們相聚。
所以,我們相信鬼門的存在,七月初一開,七月十五關,
期間,我們在道旁、河邊點上燈,
讓他們找到各自回家的路,
來享受我們供奉的食品和錢財。
既希望讓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裡豐衣足食,
又希望能保佑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平安無恙,
一如在生之時,對我們的呵護與庇佑。
鬼節,
像是一個美麗而動人的謊言,
寄託著我們的相思,
也承載著人性最初的柔情。
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不似八月十五,已是夜涼如水。
七月十五夜,在尚含溫燠的空明之中,有晚飯花、茉莉花混合著金銀花殘餘的甜香,牽牛花、鳶蘿花、絲瓜花、南瓜花則都趁著流螢明滅,在悄悄舒展出花蕊,只待黎明時競相綻放。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於是這三天分別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其中上元佳節即為元宵節。
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
中元節是我國道教本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傳承,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
中元節的習俗為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有文獻記載,《詩經》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
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因此,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
無論道教、佛教,超度法事所表達的是一種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都是從慈悲角度出發。我們在慶過中元節的時候,應當儘量跳脫鬼的層面,做到互勉互愛。
附:有關中元的詩詞
中元作(唐 · 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百花洲作(宋 · 範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鬥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裡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 · 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 ღ -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學誦讀ID:xxsd100
編輯 | 灰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