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誕生,可以追溯到遙遠古代,「秋嘗」時節,人們慶賀豐收、祭拜大地,酬謝神靈的庇護,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起初,「秋嘗」的日子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也就是七月半。
「中元」之名,源於道家,本是祭祀地官的節日。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定為「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定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定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相傳,這一天地官會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大家的日常表現,赦罪免刑,陰曹地府也將放出全部鬼混,已故的祖先可回家團圓。
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又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蘭盆節」 也在這一天。盂蘭盆節,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僧侶得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不僅如此,還得準備百味五果,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
如此,幫助已逝父母脫離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父母養育之恩。
於世人來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與兒女的愛指向離別,及時行孝,莫悔當初。
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七月半,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於是擺牌位,放祭品,上香。
十五當晚,燒紙錢衣物,向叩拜磕頭,默默禱告,祈禱先祖保佑一家平安幸福。
七月十五源於「秋嘗」,這樣的傳統流傳至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不少人會在中元節前後,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
雖然這樣的習俗夾雜著些許迷信色彩,但它所呈現的悲天憫人的善意,希望一切在苦厄中掙扎的亡靈離苦得樂,是普度亡靈真正的意義。
中元節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於是人們在河燈底座放燈盞、蠟燭,中元夜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蕩,為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
「放河燈這件事情是件善舉,可見活著的人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這一盞蓮花燈,是世人的善念照亮亡魂的一把希望的燈火。
每到中元節,總會想起余光中的兩句詩:
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
而中元,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
已故的親人,曾經親密無間的人,陰陽兩隔。平時,把這份思念藏在心底,一到此時,便再也抑制不住。
親手扎一朵五彩蓮花燈,放入河中隨波逐流;親手焚一炷香,看他煙氣瀰漫、靜靜燃燒。
我們始終相信,逝去的人並非真正的離開,只是在另一個世界,開始他新的旅程。
而離別,不過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 佳節來臨,不能回鄉團圓,只能在獨在異鄉為異客。禪院中煮茶燒菜,倒也安閒,不過想到秋天來臨,菊花怒放時節,誰人帶鋤於小徑之上呢?
✎ 小兒持燈月下漫遊,路過之處皆生光亮。正直中元節,願這些許燈火,普度餘生,寄送亡魂,照亮回家的路途。
✎ 晨光初露的草原,東方才剛剛發白,躺在草叢上的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兒,須臾之間就 不見了,人生就是這樣短暫啊!
想起你為我挑燈補衣的場面,仿佛昨日,卻又已渺如雲煙。
✎ 中元節之所以為佳節,一則可以助詩興,二則可以促酒興。詩酒風流,好不快活人也!習俗的事情且不去管,只消得閒來垂釣,靜候夜明。
✎ 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鬱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
✎ 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這生死不渝的愛情絕唱,可以穿越時空,成為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夢想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