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刊登我縣攝影家楊爽的攝影專題《永嘉亂彈》,圖文並茂從121-134共14個版面。《中國攝影》定位專業,致力於推介國內外優秀攝影作品,深度報導國內外攝影動向,是我國攝影類的核心期刊,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刊登我縣攝影家本土攝影專題尚屬首次,對我縣攝影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刊登《永嘉亂彈》全文
攝影並文/楊爽
在溫州地區大多數戲曲演出是為廟宇裡的主神—「老爺」祝壽的「老爺戲」,兩位年輕 的戲曲演員扮演狀元夫婦在「迎老爺」的路上,2014年,永嘉垟坑村。 楊爽
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第121-122內頁
南戲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是中國戲劇最早 的成熟形式之一。永嘉是南戲的故鄉,屬溫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支 流的楠溪江穿縣而過。質樸的楠溪人,骨子裡就有著對戲曲文化的熱愛,忙時插秧,閒時戲文,作為耕讀的延伸,日就月將,就成了一種文化基因。南戲在永嘉上演了幾百年後,自明代海鹽腔傳入永嘉,與本土戲結合逐漸產生了地方特色濃鬱的「永昆」,到了清初,永嘉產生了包括高腔、和調、崑腔、正反亂彈、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的劇種,被叫做「永嘉亂彈」。劇本故事常多取自本土,唱腔高昂粗樸,念白則由普通話夾雜溫州話,顯得活潑幽默。「永 嘉亂彈」是浙江省56個傳統瀕危劇種之一, 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擴展名錄。
戲班後臺與演員在「迎佛」途中,2014年,永嘉中塘村。 楊爽
作為南戲的故鄉,戲文對於永嘉人而並不陌生,楠溪的每個村落中都有戲臺,演戲與書院、宗祠一起承擔了一方人的人倫教化。戲中揚善懲罪的故事,使不識字的村婦、農人受了文化的薰陶,學會了做人道理,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楠溪的耕讀生活為永嘉亂彈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與市場。楠溪江流域曾經有不少地方組建起亂彈班,如古廟、桐州、潘坑、孫宅、應坑等鄉都有過農民組成亂彈班,在農閒時節,節慶日子,活躍在浙南鄉村,賺取耕種以外的一份收入,改善生活。1980年代後,傳統戲曲一度冷落,現在只有巽宅鎮小溪村、 碧蓮鎮的應界坑村的老戲骨們堅持著傳統亂彈的演出,是永嘉原始亂彈演職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
年輕與活力一旦融入古老的戲曲,便有了新生的力量,然而,他們對未來的不可知,也寫在了臉上, 2014年,永嘉行禪村。楊爽
應界坑村,坐落在浙江省括蒼山的支脈大泊山中,也就是在半山腰以上的位置,遠望此村猶如獨立懸浮在山坡上,且與周邊鄰村相隔較遠,為麻姓人聚居地,遼闊的山場與梯田使 這裡的人生活無憂,培養了不少讀書人。自給式的安穩生活,必然會延伸出雅致的娛樂方式,於是就有了傳唱戲曲之風。過去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閒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據村中麻氏族譜載,清乾隆年間應界坑村就創辦了老壽昌亂彈戲館。自清朝末年起,村民自行組織的「三月班」便活躍在溫州、麗水、台州三市的廣大農村山區。應界坑村中現在還保有5座古戲臺, 時常會有亂彈劇演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傳統廟會,村裡都會邀請亂彈劇團演三天三夜大戲,而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比過年還熱鬧。如今,全村3000多人中會「亂彈」行當的就有350多人,有劇團6個,其中5個是以演溫州亂彈為主兼唱京劇,還有1個是木偶劇團。小溪村與應界坑,一山之隔,位於楠溪小源邊上,現有人口 1900多。小溪村四面環山,猶如盤地。山清水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裡人文豐贍,耕讀風 盛。前山形狀酷似戲臺(戲鼓),早年就有人 斷言:此地必出著名戲子。清道光、鹹豐年間, 有個叫董國武的人,通音律,善歌舞。據小溪《董氏宗譜》記載:道光年間(1821-1850)被官方任命為「宣講佾生」,這個身份是由在縣考中成績稍次秀才的讀書人擔任,負責管理和教習一縣祭祀大典上歌舞和民間演戲等工作。據傳,其上代於乾隆年間(1736-1795)即開始用當時已傳入的崑腔、高腔、皮簧等,結合當地民歌小調和曲藝音樂,首創原始亂彈腔,也有人稱這或許是最早的永嘉亂彈,並開辦戲館,集中愛好者學習、彈唱、表演。董國武組建的戲班取名為「大吉慶」,以崑腔、高腔、皮簧 為主,逐漸形成本地「亂彈」。
在偏遠的山村,演員們在廟宇裡吃晚飯, 2014 年,永嘉金元降村。 楊爽
青衣演員化妝比較講究、費時,家人幫忙扎辮子,2014年,永嘉甌北。 楊爽
清末民初,小溪亂彈裡程碑式人物董光楷承繼「大吉慶」,開辦「勝春班」,才在永嘉確立起永嘉亂彈小溪班的歷史地位,名聞遐邇。董光楷(1901-1960),人稱「楷先生」,小溪村人。他身材魁梧(身高1.80米),聰慧睿智。6 歲進董國武「大吉慶」班,因博聞強志,悟性極好,不久便小有名氣。16歲那年, 經人介紹去茗岙章岙村戲館,跟一位姓吳的先生練功、學戲,主功武生、花臉,三年後學成回鄉。
草根劇團演出環境簡陋,演員在洗手間補妝, 2018年,永嘉上塘。楊爽
1922年,董光楷21歲,著手組建自己的劇團,領銜外出演戲,主要在溫州、處州(今麗水)兩地。劇團仍名「大吉慶」,民間也稱 「小溪班」。現在青田縣的一些老人,提起當 年的「小溪班」,仍津津樂道。他也以非凡的 組織才能和演藝天才,逐步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永嘉亂彈開基創業的「鼻祖」式人物的地位。改革開放後,小溪的永嘉亂彈又面目一新。如今小溪村有 3 支亂彈劇團,全村近 200 人從事(過)戲劇表演,將近兩戶就有一位戲曲藝人。多年來,為弘揚傳統,激勵後人,1999年小溪村成立了董光楷聯誼會,2008年永嘉亂彈傳習所掛牌小溪村。2009年開始,小溪小學校長董慧蘭致力於「亂彈進校園」工作,自己出資 1 萬多元置辦行頭,辦起小溪小學亂彈興趣班,開設亂彈課程,傳授亂彈技藝,培養新人。孫飛姬、林寶葉等老藝人不顧八九十歲的高齡,積極教導小朋友們唱念做打,至今共培訓學員300多人。現在常見幾十個小學生下午課後 「閃亮登場」,已經像模像樣。2017年, 原老勝春劇團的後代董建標、阿實等創辦「新勝春劇團」,決定繼承發揚楷先生的演藝精神, 為小溪亂彈再創輝煌。
廟宇一隅,就是演員歇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2014年,永嘉甌北。 楊爽
2009年12月,中國戲劇學會會長、《中國劇本》主編曾獻平先生從北京專程蒞永觀摩演出,事後在座談會上說:「想看原生態的戲曲,就得到永嘉來」。現在小溪、應界坑兩地, 四五百人從事亂彈行業,共有 9 個劇團長年奔忙在溫州周邊、浙閩交界的各個城市和鄉村, 每年各劇團都有400場次左右的演出,節慶時,更是常常忙於趕場。如果演員被別團聘用,則按 200 天 400 場計酬 (每日下午、晚上各一 場),日工資 300 元,跑龍套人員的報酬為每 日150元。無論颳風下雨,卸下真實的現實妝,背起簡單的行囊,他們就化身為戲裡的生旦淨末醜。這是流動著的民間藝術大軍,臺前的他們是屬於農民戲裡的光鮮人物,幕後的他們是屬於自己現實裡的家裡家長。
演員臺前風光,幕後生活艱辛,2014年 ,永嘉金元降村。 楊爽
演出結束後,演員們來不及換洗,在準備晚飯,2017年,永嘉沙頭。 楊爽
我出生於1970年代,在我孩童時代,永嘉亂彈依然保持著繁盛的狀況,年少的我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戲曲演員一度成為我的夢想。而今,30 多年過去,再遊走於各村落,已處處充斥著現代氣息。古戲臺被鋼筋水泥包圍,戲曲符號被現代元素替代,穿梭於村巷的粉墨長袖也已被現代著裝所淹沒。戲曲藝人猶如一顆顆撒落於鄉間的遺珠,變得似乎特別渺小與孤獨,卻也彌足珍貴,四顧茫茫,不知路在何方。誠如我自己,曾經的夢想變為一種情結,時常流連於各個還在堅守的劇團,一邊聽戲,一邊用攝影記錄他們的生存狀態。
一位年輕的戲曲演員在『迎老爺』的路上。2015年,永嘉中塘。楊爽
從2010年開始,十年的時間,我跟著戲班走遍了浙南的每個角落。愈是深入拍戲愈不能自拔,因緣之起,在於永嘉亂彈的草根魅力。有一批老藝人,年輕時勤於學藝,年老時依然在各個臺口奔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藝人在七十高齡,還登臺演出。從兩張八仙桌疊起來的高處做翻滾動作,不小心腿摔斷。當我趕到醫院時,老藝人還深深自責,給戲班給大家帶來麻煩。就是這位老藝人,養傷之時不忘拿起筆來,一字一句記下來,整理著永嘉亂彈的八十四本亂彈劇本。小學未畢業的他,常常身帶《新華字典》,為的就是讓劇本少在自己筆下出錯,為的就是要趕時間搶救亂彈劇本,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對於他來說,不是在亂彈演出的舞臺上,就是在整理亂彈劇本的案几上。亂彈之於他,已然是生命。像這樣的老藝人在民間戲班裡並不在少數。同樣來自大山的麻益琴,六十多歲了,還穿梭在戲班與唱班之間。他戲路廣,擅長演丑角反串老旦,一家四口皆演亂彈戲。他對自己所演角色唱腔臺詞都很講究,照他的意思就是不能把先生教給他的東西改了,要老老實實地傳承這門民間藝術。2006年永嘉縣舉行民間戲曲展演,麻益琴除了正常的農村戲臺演出,還要參加縣裡舉行的展演。來回奔波常常顧不上吃飯,那時一連唱了二十來天,嗓子嘶啞,整個人瘦了十斤。一到醫院檢查,胃裡長了腫瘤。躺在醫院,麻益琴急出眼淚來,剛做完手術沒幾天,半夜偷偷地從醫院溜了出來。人們發現,舞臺上那個老愛逗觀眾笑的老丑角兒又活蹦亂跳起來了。
扮演姜太公的老演員站在水邊, 2014年,溫州甌海。 楊爽
永嘉亂彈演了三四百年了,正是一代代老藝人們對民間亂彈戲曲的執著,才有了這充滿正宗血統的古老地方戲曲劇種。民間老藝人孫飛姬退下舞臺後,還不忘發揮餘熱,七十高齡的她除了在村中組建老年戲曲班外,還免費義務教附近小學的學生學唱亂彈。她告訴我:「跟亂彈有關的事,我都喜歡做。」 這十年,我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 幾乎都泡在亂彈戲班裡。十年人間戲,唱盡五味情。忘不了,在寒夜下起雨加雪的高山,我和押戲箱的演職員一起推深陷泥濘裡的卡車,手腳冰冷卻汗流浹背,冰火兩重天;忘不了, 面對就著祠堂角落邊上的空棺,裹著一條棉絮一條床單酣睡的藝人,我不忍心按下快門;忘不了,一人一菜一湯,明明碗裡沒有骨頭沒肉,他們吃起來卻似乎津津有味的樣子……我相信,所有的舞臺後的艱苦生活,都能撐起舞臺前的一片天,這片天,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為了生活,更是自己的夢想。作為一個攝影人,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他們的無奈、艱辛、 堅持,用鏡頭記錄下來。如果有人問到我對永嘉亂彈的感情,我可以借用孫飛姬老藝人的話來表達—凡與亂彈有關的事,我都喜歡拍。只要民間戲曲還在,永嘉亂彈還在,我的相機就不會停止工作。
一位年輕的演員由於包頭過緊以至於血液流通不暢,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 2014年,永嘉橋頭。楊爽
晚場結束後,演員們臨時把床搭在演出的舞臺上,2015年,永嘉茗岙。 楊爽
楊爽
1976年出生於浙江永嘉。2002年結業於中國攝影函授學 院,現為永嘉縣上塘城北小學攝影教師,溫州市攝影家協 會理事。《臺前幕後》於2017年麗水攝影節展出。
▏來源:楠溪視界
▏作者:楊爽( 攝影並文)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