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個版面!國家級期刊深度報導省級非遺項目《永嘉亂彈》(收藏)

2020-12-23 楠溪江旅遊

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刊登我縣攝影家楊爽的攝影專題《永嘉亂彈》,圖文並茂從121-134共14個版面。《中國攝影》定位專業,致力於推介國內外優秀攝影作品,深度報導國內外攝影動向,是我國攝影類的核心期刊,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刊登我縣攝影家本土攝影專題尚屬首次,對我縣攝影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刊登《永嘉亂彈》全文

攝影並文/楊爽

在溫州地區大多數戲曲演出是為廟宇裡的主神—「老爺」祝壽的「老爺戲」,兩位年輕 的戲曲演員扮演狀元夫婦在「迎老爺」的路上,2014年,永嘉垟坑村。 楊爽

中國攝影2020年5月號第121-122內頁

南戲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漢族戲曲劇種,是中國戲劇最早 的成熟形式之一。永嘉是南戲的故鄉,屬溫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支 流的楠溪江穿縣而過。質樸的楠溪人,骨子裡就有著對戲曲文化的熱愛,忙時插秧,閒時戲文,作為耕讀的延伸,日就月將,就成了一種文化基因。南戲在永嘉上演了幾百年後,自明代海鹽腔傳入永嘉,與本土戲結合逐漸產生了地方特色濃鬱的「永昆」,到了清初,永嘉產生了包括高腔、和調、崑腔、正反亂彈、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的劇種,被叫做「永嘉亂彈」。劇本故事常多取自本土,唱腔高昂粗樸,念白則由普通話夾雜溫州話,顯得活潑幽默。「永 嘉亂彈」是浙江省56個傳統瀕危劇種之一, 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擴展名錄。

戲班後臺與演員在「迎佛」途中,2014年,永嘉中塘村。 楊爽

作為南戲的故鄉,戲文對於永嘉人而並不陌生,楠溪的每個村落中都有戲臺,演戲與書院、宗祠一起承擔了一方人的人倫教化。戲中揚善懲罪的故事,使不識字的村婦、農人受了文化的薰陶,學會了做人道理,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楠溪的耕讀生活為永嘉亂彈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與市場。楠溪江流域曾經有不少地方組建起亂彈班,如古廟、桐州、潘坑、孫宅、應坑等鄉都有過農民組成亂彈班,在農閒時節,節慶日子,活躍在浙南鄉村,賺取耕種以外的一份收入,改善生活。1980年代後,傳統戲曲一度冷落,現在只有巽宅鎮小溪村、 碧蓮鎮的應界坑村的老戲骨們堅持著傳統亂彈的演出,是永嘉原始亂彈演職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

年輕與活力一旦融入古老的戲曲,便有了新生的力量,然而,他們對未來的不可知,也寫在了臉上, 2014年,永嘉行禪村。楊爽

應界坑村,坐落在浙江省括蒼山的支脈大泊山中,也就是在半山腰以上的位置,遠望此村猶如獨立懸浮在山坡上,且與周邊鄰村相隔較遠,為麻姓人聚居地,遼闊的山場與梯田使 這裡的人生活無憂,培養了不少讀書人。自給式的安穩生活,必然會延伸出雅致的娛樂方式,於是就有了傳唱戲曲之風。過去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閒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據村中麻氏族譜載,清乾隆年間應界坑村就創辦了老壽昌亂彈戲館。自清朝末年起,村民自行組織的「三月班」便活躍在溫州、麗水、台州三市的廣大農村山區。應界坑村中現在還保有5座古戲臺, 時常會有亂彈劇演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傳統廟會,村裡都會邀請亂彈劇團演三天三夜大戲,而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比過年還熱鬧。如今,全村3000多人中會「亂彈」行當的就有350多人,有劇團6個,其中5個是以演溫州亂彈為主兼唱京劇,還有1個是木偶劇團。小溪村與應界坑,一山之隔,位於楠溪小源邊上,現有人口 1900多。小溪村四面環山,猶如盤地。山清水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裡人文豐贍,耕讀風 盛。前山形狀酷似戲臺(戲鼓),早年就有人 斷言:此地必出著名戲子。清道光、鹹豐年間, 有個叫董國武的人,通音律,善歌舞。據小溪《董氏宗譜》記載:道光年間(1821-1850)被官方任命為「宣講佾生」,這個身份是由在縣考中成績稍次秀才的讀書人擔任,負責管理和教習一縣祭祀大典上歌舞和民間演戲等工作。據傳,其上代於乾隆年間(1736-1795)即開始用當時已傳入的崑腔、高腔、皮簧等,結合當地民歌小調和曲藝音樂,首創原始亂彈腔,也有人稱這或許是最早的永嘉亂彈,並開辦戲館,集中愛好者學習、彈唱、表演。董國武組建的戲班取名為「大吉慶」,以崑腔、高腔、皮簧 為主,逐漸形成本地「亂彈」。

在偏遠的山村,演員們在廟宇裡吃晚飯, 2014 年,永嘉金元降村。 楊爽

青衣演員化妝比較講究、費時,家人幫忙扎辮子,2014年,永嘉甌北。 楊爽

清末民初,小溪亂彈裡程碑式人物董光楷承繼「大吉慶」,開辦「勝春班」,才在永嘉確立起永嘉亂彈小溪班的歷史地位,名聞遐邇。董光楷(1901-1960),人稱「楷先生」,小溪村人。他身材魁梧(身高1.80米),聰慧睿智。6 歲進董國武「大吉慶」班,因博聞強志,悟性極好,不久便小有名氣。16歲那年, 經人介紹去茗岙章岙村戲館,跟一位姓吳的先生練功、學戲,主功武生、花臉,三年後學成回鄉。

草根劇團演出環境簡陋,演員在洗手間補妝, 2018年,永嘉上塘。楊爽

1922年,董光楷21歲,著手組建自己的劇團,領銜外出演戲,主要在溫州、處州(今麗水)兩地。劇團仍名「大吉慶」,民間也稱 「小溪班」。現在青田縣的一些老人,提起當 年的「小溪班」,仍津津樂道。他也以非凡的 組織才能和演藝天才,逐步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永嘉亂彈開基創業的「鼻祖」式人物的地位。改革開放後,小溪的永嘉亂彈又面目一新。如今小溪村有 3 支亂彈劇團,全村近 200 人從事(過)戲劇表演,將近兩戶就有一位戲曲藝人。多年來,為弘揚傳統,激勵後人,1999年小溪村成立了董光楷聯誼會,2008年永嘉亂彈傳習所掛牌小溪村。2009年開始,小溪小學校長董慧蘭致力於「亂彈進校園」工作,自己出資 1 萬多元置辦行頭,辦起小溪小學亂彈興趣班,開設亂彈課程,傳授亂彈技藝,培養新人。孫飛姬、林寶葉等老藝人不顧八九十歲的高齡,積極教導小朋友們唱念做打,至今共培訓學員300多人。現在常見幾十個小學生下午課後 「閃亮登場」,已經像模像樣。2017年, 原老勝春劇團的後代董建標、阿實等創辦「新勝春劇團」,決定繼承發揚楷先生的演藝精神, 為小溪亂彈再創輝煌。

廟宇一隅,就是演員歇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2014年,永嘉甌北。 楊爽

2009年12月,中國戲劇學會會長、《中國劇本》主編曾獻平先生從北京專程蒞永觀摩演出,事後在座談會上說:「想看原生態的戲曲,就得到永嘉來」。現在小溪、應界坑兩地, 四五百人從事亂彈行業,共有 9 個劇團長年奔忙在溫州周邊、浙閩交界的各個城市和鄉村, 每年各劇團都有400場次左右的演出,節慶時,更是常常忙於趕場。如果演員被別團聘用,則按 200 天 400 場計酬 (每日下午、晚上各一 場),日工資 300 元,跑龍套人員的報酬為每 日150元。無論颳風下雨,卸下真實的現實妝,背起簡單的行囊,他們就化身為戲裡的生旦淨末醜。這是流動著的民間藝術大軍,臺前的他們是屬於農民戲裡的光鮮人物,幕後的他們是屬於自己現實裡的家裡家長。

演員臺前風光,幕後生活艱辛,2014年 ,永嘉金元降村。 楊爽

演出結束後,演員們來不及換洗,在準備晚飯,2017年,永嘉沙頭。 楊爽

我出生於1970年代,在我孩童時代,永嘉亂彈依然保持著繁盛的狀況,年少的我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戲曲演員一度成為我的夢想。而今,30 多年過去,再遊走於各村落,已處處充斥著現代氣息。古戲臺被鋼筋水泥包圍,戲曲符號被現代元素替代,穿梭於村巷的粉墨長袖也已被現代著裝所淹沒。戲曲藝人猶如一顆顆撒落於鄉間的遺珠,變得似乎特別渺小與孤獨,卻也彌足珍貴,四顧茫茫,不知路在何方。誠如我自己,曾經的夢想變為一種情結,時常流連於各個還在堅守的劇團,一邊聽戲,一邊用攝影記錄他們的生存狀態。

一位年輕的戲曲演員在『迎老爺』的路上。2015年,永嘉中塘。楊爽

從2010年開始,十年的時間,我跟著戲班走遍了浙南的每個角落。愈是深入拍戲愈不能自拔,因緣之起,在於永嘉亂彈的草根魅力。有一批老藝人,年輕時勤於學藝,年老時依然在各個臺口奔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藝人在七十高齡,還登臺演出。從兩張八仙桌疊起來的高處做翻滾動作,不小心腿摔斷。當我趕到醫院時,老藝人還深深自責,給戲班給大家帶來麻煩。就是這位老藝人,養傷之時不忘拿起筆來,一字一句記下來,整理著永嘉亂彈的八十四本亂彈劇本。小學未畢業的他,常常身帶《新華字典》,為的就是讓劇本少在自己筆下出錯,為的就是要趕時間搶救亂彈劇本,給子孫後代有個交代。對於他來說,不是在亂彈演出的舞臺上,就是在整理亂彈劇本的案几上。亂彈之於他,已然是生命。像這樣的老藝人在民間戲班裡並不在少數。同樣來自大山的麻益琴,六十多歲了,還穿梭在戲班與唱班之間。他戲路廣,擅長演丑角反串老旦,一家四口皆演亂彈戲。他對自己所演角色唱腔臺詞都很講究,照他的意思就是不能把先生教給他的東西改了,要老老實實地傳承這門民間藝術。2006年永嘉縣舉行民間戲曲展演,麻益琴除了正常的農村戲臺演出,還要參加縣裡舉行的展演。來回奔波常常顧不上吃飯,那時一連唱了二十來天,嗓子嘶啞,整個人瘦了十斤。一到醫院檢查,胃裡長了腫瘤。躺在醫院,麻益琴急出眼淚來,剛做完手術沒幾天,半夜偷偷地從醫院溜了出來。人們發現,舞臺上那個老愛逗觀眾笑的老丑角兒又活蹦亂跳起來了。

扮演姜太公的老演員站在水邊, 2014年,溫州甌海。 楊爽

永嘉亂彈演了三四百年了,正是一代代老藝人們對民間亂彈戲曲的執著,才有了這充滿正宗血統的古老地方戲曲劇種。民間老藝人孫飛姬退下舞臺後,還不忘發揮餘熱,七十高齡的她除了在村中組建老年戲曲班外,還免費義務教附近小學的學生學唱亂彈。她告訴我:「跟亂彈有關的事,我都喜歡做。」 這十年,我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 幾乎都泡在亂彈戲班裡。十年人間戲,唱盡五味情。忘不了,在寒夜下起雨加雪的高山,我和押戲箱的演職員一起推深陷泥濘裡的卡車,手腳冰冷卻汗流浹背,冰火兩重天;忘不了, 面對就著祠堂角落邊上的空棺,裹著一條棉絮一條床單酣睡的藝人,我不忍心按下快門;忘不了,一人一菜一湯,明明碗裡沒有骨頭沒肉,他們吃起來卻似乎津津有味的樣子……我相信,所有的舞臺後的艱苦生活,都能撐起舞臺前的一片天,這片天,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為了生活,更是自己的夢想。作為一個攝影人,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他們的無奈、艱辛、 堅持,用鏡頭記錄下來。如果有人問到我對永嘉亂彈的感情,我可以借用孫飛姬老藝人的話來表達—凡與亂彈有關的事,我都喜歡拍。只要民間戲曲還在,永嘉亂彈還在,我的相機就不會停止工作。

一位年輕的演員由於包頭過緊以至於血液流通不暢,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 2014年,永嘉橋頭。楊爽

晚場結束後,演員們臨時把床搭在演出的舞臺上,2015年,永嘉茗岙。 楊爽

楊爽

1976年出生於浙江永嘉。2002年結業於中國攝影函授學 院,現為永嘉縣上塘城北小學攝影教師,溫州市攝影家協 會理事。《臺前幕後》於2017年麗水攝影節展出。

▏來源:楠溪視界

▏作者:楊爽( 攝影並文)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錦州4個非遺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2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錦州鍛銅浮雕畫、凌海瞞鼓製作技藝、北鎮豬蹄製作技藝和白家清真菜烹烤技藝等4個項目成功入選,其中傳統美術類1項,傳統技藝類3項。
  • 聊城市東昌府區三項目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11月23日,記者從聊城市東昌府區文化和旅遊局獲悉,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關於公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的公告》。其中,東昌府區「流星錘」入選省級非遺項目,「聊城剪紙藝術」「東昌府銅鑄雕刻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擴展項目。
  • ...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單公示,廣安市「華鎣山滑竿抬么妹」成功入選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我市申報的「華鎣山滑竿抬么妹」項目成功入選,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項目有望實現「零」的突破。據了解,四川省此次入選項目共14個。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錫雕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12月17日,閃電新聞記者從濟南市文化館官方微信平臺了解到,為積極推動濟南市非遺活態傳承,有效緩解部分非遺項目後繼無人的困境,2020年濟南市知名非遺傳承人公開招聘學員工程已經正式啟動。
  • 新手如何寫一篇省級期刊論文——從選題到投稿(詳細攻略)
    最近很多學生向學長諮詢如何才能發表一篇省級論文。遇到這樣一問的,一般學長都會耐心解答,告訴他們如何選擇高質量的省級期刊,如何快速通過審核,如何規避高價版面費的坑等等。對這些問題,學長還是很熟悉的,畢竟本科期間從一個論文小白,到畢業時已發表大大小小省級期刊十篇左右,讀研期間,仍在不間斷地發表省級論文。
  • 佛山詠春榜上有名,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12月21日,記者從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官網獲悉,文化和旅遊部將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向社會公示。記者了解到,全省共有17項非遺榜上有名,這其中包括佛山詠春拳。據悉,經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審議後,評審委員會提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此次名單的公示日期為20個工作日,從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結束。
  • 麗江4個項目擬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麗江官方新聞綜合門戶網站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網】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其中,由麗江市永勝縣申報的「銀胎掐絲琺瑯器製作技藝(永勝琺瑯銀器製作技藝)」、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申報的「三多節」、寧蒗彝族自治縣申報的「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古城區申報的「童謠(納西族童謠)」4個項目全部入選,進入公示階段。
  •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2021-01-06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獲評優秀
    我省5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獲評優秀每日甘肅網12月17日蘭州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張櫟)12月15日,記者從甘肅省文旅廳了解到,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
  • 西安市第六批37個非遺項目獲授牌
    西部網訊(記者凌旎)今天(11月28日),「非遺同行全運匠心共築長安」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授牌發布活動在西安舉行。活動為7大類37個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授牌,項目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戲曲、傳統醫藥、民俗等門類。
  • 一場飲食類非遺項目的「比拼會」 200多人同場競技
    溫都訊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論文字數看版面,期刊版面字數限制
    期刊版面字數限制是多少?期刊的版面確實有字數限制,但是字數的標準不盡相同,但差別不大,畢竟刊物基本都是16開的,一個版面的字數差距不會很大,字數的控制一方面是期刊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作者發表的需要,篇幅過大會給作者帶來大一些的經濟負擔,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字數都是需要把握的。
  • 論文發表的期刊是幾號字印刷?紙張是多大?一個版面多少字?
    論文發表中經常會接觸到一個版面、半個版面、整版起發等說法,那麼,一個版面究竟是什麼概念?一個版面又有多少字?雜誌的印刷中採用幾號字體?這些都和實際的排版印刷息息相關,下面來為大家一一解釋。論文發表的期刊通常是16開大小,和A4紙張差不多大小,期刊一頁被成為一個版面,不同期刊會使用不同的格式來印刷,字體、行距、邊距都不一樣,一本期刊的不同期數一般都會採用想用的格式。因而期刊一個版面能有多少字就不一定了。一般來說,一個版面,全部是文字的話,也就是沒有空格縮進,沒有符號空格表格圖片等,大概有2000-3000字符。
  • 「平樂郭氏正骨法」入選50個國家級非遺優秀代表性項目
    6月8日,我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5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發布,平樂郭氏正骨是河南省唯一一個入選優秀實踐案例非遺代表性醫療項目。    據介紹,自2006年起,國務院先後公布了四批共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畲族婚俗後景寧縣第4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她曾經將全國56個民族的漢字簡稱全部織在一條彩帶上,有別於一般彩帶1至2米的長度,這條長度達4米的彩帶被稱為「彩帶王」。如今已是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藍延蘭,成立了自己的彩帶工作室,免費教學生和有興趣的遊客編織彩帶。
  • ...非遺重點工作會商會在潮州市召開 明年將試點評估省級非遺傳承人
    新建一批省級非遺工作站明年,《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將出臺,進一步規範省級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和管理。廣東省擬選擇佛山、韶關、東莞、湛江、潮州作為試點地區,對本地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活動進行評估。
  • 廣東將於2021年試點評估省級非遺傳承人
    筆者從會上獲悉,廣東省將於明年新建一批省級非遺工作站,同時選擇佛山等地區作為試點,評估該地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活動。  如何開展活動?   新建一批省級非遺工作站  如何推動傳承人更積極地開展活動?明年,《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將出臺,進一步規範省級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和管理。  據悉,廣東省擬選擇佛山、韶關、東莞、湛江、潮州作為試點地區,對本地區省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活動進行評估。考核評估結果作為繼續享有省級非遺傳承人資格及相關權益的主要依據。評估細則出臺後,該評估工作將在全省範圍內全面鋪開。
  • 阿拉善盟3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推薦名單
    阿盟自治區級非遺項目馬鬃繞線堆繡唐卡傳承人格日勒給遊客講解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製作過程。記者從阿拉善盟文旅廣電局了解到,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官網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阿盟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蒙古族民歌(和碩特民歌)、蒙古族薩吾爾登3個項目入選,其中蒙古族唐卡為新入選項目,另外兩個為入圍擴展項目,這標誌著我盟國家級非遺項目由過去的6項增至9項。
  • 廈門同安區12個項目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單位,祥平街道佔3個
    臺海網11月27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同安區共有12個項目入選,祥平街道轄區的錫雕、薄餅製作技藝、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數量在同安區各鎮(街)中排名第一。
  • 省文旅廳提前發放342萬元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
    近日,省文旅廳將2020年度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予以提前發放,涉及傳承人510人、資金342萬元。這是省文旅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安排部署,堅持抗擊疫情和推動工作「兩手抓、兩手硬」採取的具體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支持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切實發揮好作用的基礎上,創作更多抗擊疫情非遺作品,尤其是支持傳統工藝類非遺傳承人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生產更多非遺產品,帶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為打贏疫情防控和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