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一種矛盾的動物,工作的時候想休息,真正休息的時候想工作。在外面的時候想回家,回到家的時候想出去。
尤其是現在疫情期間,一些人很浮躁,在家裡待不住,總想出去溜達下,出去浪一下,又或者為了工作惴惴不安等等。
但是,有沒有想過,我們只能控制我們能控制的,至於公司是否會倒閉,工資能否按時發,這些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
靜能生慧,作為個人,我們最重要的是靜下心來,經歷過這次疫情,重新思考什麼是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什麼是短暫的;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新思考你的工作、你的家人、你的人生。
但是,很可惜,很多人壓根靜不下來,不會與自己交流,不懂得反思。
並不是內向的人能夠靜,外向的人不能夠靜,而是不管內向和外向,都要與自己對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靜下來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靜不下來的人是沒有很大出息的,靜下來是與自己溝通,而不能靜下來只會將注意力轉向他人。
所以,你會發現,靜不下心來的人,有很多毛病:
有一些人對什麼事都能夠評價一番什麼都懂,但又不是真懂,蜻蜓點水,別人做什麼都能挑出毛病,沒有人能夠與他配合,反而覺得自己有理,喜歡評頭論足,卻不懂得反思自我。
還有些人喜歡高談闊論,卻不愛閱讀與學習,因為隨隨便便評價是容易的,但學習暗藏著某種痛苦,認知升級的痛苦,推翻自己固有觀念的痛苦。
還有些人喜歡指指點點,卻不能沉下心做點事,說起來比誰都會,做起來什麼都不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自欺欺人而已。
人不僅要能動,要運動,要勞動,要活動,才能夠幹事情,完成任務。同時,又要能夠靜下心來,厲害的人能夠做到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靜不是什麼都不幹,天天吃飯、睡覺,而是要更好地想事情,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要善於利用這段時間思考人生,謀劃未來。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能生慧,凡是不能靜下來的人,都很難有進步,就好比讀書時候有些小孩坐不住,註定學習成績不會太好,因為注意力都在外面。
疫情期間,坐得住的才是真正的高手。那麼,通過這次疫情,我們要思考什麼呢?
01人與自然的關係:生而為人,要為環境負更大責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殺傷力和破壞性要遠遠超過自然界其他物種。
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負起更大責任,因為破壞自然就是破壞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
人生活在地球,本身就是生態平衡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我們需要從大自然獲取陽光、水、氧氣等等,所以人有責任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多樣性,要擔當起環保的責任,因為人做了很多過度開發的事。
02人與自己的關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此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什麼叫做生命無常。所以,我們應該更深入思考一個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有人說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活著就是意義,如果這樣說的話,動物也有意義。
但人區別於動物,正在於人有文明而動物沒有,所以人活著其實就是為了文明的意義。
毋庸置疑,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必須對中華文明做出你小小的貢獻。
很難嗎?你也可以,也必須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一顆螺絲釘,比如努力工作,忠於職守,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03人與人的關係:沒有人能夠事不關己,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人活著的意義是文明,而文明與整個民族和人類有關,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活著一方面是為自己活著,另一方面是為他人活著,他人也是為你活著。
所以,社會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民族和國家也一樣,人與人之間是彼此相連,休戚與共。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今中外的賣國賊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原因。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創作《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北宋思想家張載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綜上,疫情期間,不要浮躁,靜下心來,返璞歸真,回歸本源,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