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盛行墓祀,天子至臣民人人重視,但是有一類人不能參加

2021-01-19 老王歷史閒談

漢代時期,人們對葬喪之事尤為重視,認為人活著的時候只是很小一部分旅途;死後的歸宿才是永恆的、最重要的;所以葬禮格外隆重,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要舉行墓祀;然而這樣的全民活動還有門檻,有一類人不能參加,都是什麼人呢?山東出土了珍貴的畫像石文物,反映出一些史書上未曾提到的細節:漢代墓祀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墓祀指的是在墳墓前進行的祭祀祖先、或者古代聖賢的活動,包括墓前祭祀和墓內祭祀,類似於今天的掃墓;這是一種盛行於漢代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為什麼墓祀會盛行於漢代?而在後來的其他朝代繼承了這一傳統;據專家考證,墓祀活動開始於商代,到了漢代發展到高峰;由於漢代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儒家思想文化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生死"觀念有更加完善;人人信奉"視死如生";加上經濟發達促使厚葬之風盛行;墓祀成了全民必參與的活動。

在山東沂南北寨,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座畫像石墓,其前室南壁懸掛有一張橫額,清晰雕刻出漢代齊魯地區墓祀的情形;畫像石是將圖畫雕刻在石頭上的一種藝術形式,畫像石墓則是指帶有畫像石的墓葬;它是漢代在齊魯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所以畫像石是絕無僅有、十分珍貴;圖像上反映出來一些信息補充了史書上關於漢代葬俗的記載。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有云:"元和三年,行東巡守……遂幸蒼陵,為陳虎賁、鸞輅、龍旂,以章顯之,嗣以太牢,親拜祠坐,哭泣盡哀,賜御劍於陵前";這是有關天子墓祀的,平民則多祭祀親友;如《意林》引《風俗通》雲汝南"翁仲作北海相,……主簿周光與兒同祭先塋。"也有祭祀古代聖賢者;據《太平御覽》卷五二六引《孔業子》曰:"元和二年春,帝東巡守,……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

以上是史書記載的情形,但是畫面能夠更直觀、更細緻地表現出墓祀場面;沂南北寨出土的祭祀圖表現的是中小貴族墓祀的場景;圖正中央刻有祠廟,其前兩側有子母雙闕,二人執篲側立於旁;"闕"是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篲"指的是掃帚;所以今天的墓祀稱之為"掃墓"。

闕兩旁的大道和廣場上放置著二幾,几上有簡冊祭文;八位親朋持笏或跪拜,或躬揖,正在進行祭祀;"笏"指的是古代大臣上朝用的瘦長的手板;人們持笏跪拜表示向祖先奏稟;圖中有兩侍者,一侍者牽祭羊,另一侍者恭立侍候;地上放置著篋、盒、壺、袋等盛裝祭品的用具,案上放著二兔作犧牲;另有幾棵樹上繫著祭羊和馬匹;畫面右上方兩位侍者持梃左向跪;"梃"指宰殺犧牲用的工具;遠處停著親友的軺車和棚車;"軺車"是漢代貴族乘坐的輕便馬車;整個畫面生動形象。

漢代墓祀活動雖然繁榮,但實際上並不是人人都能參加;據 《論衡·四諱篇》曰:"被刑為徒,不上丘墓";原因有二,一是"孝者怕入刑闢,刻畫身體……愧負刑辱,深自刻責,故不升墓祀於先。"從"孝"的方面來說,自己犯了罪過對祖先則為不孝,給祖先蒙羞了,所以無顏祭拜;二是"祭祀之禮,齊戒潔清……卑謙謹敬……緣先祖之意,見子孫被刑,惻怛憯傷,恐其臨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意思是恐祖先見到子孫受傷的慘象心中難過,所以受刑者不墓祀。

由此可見,墓祀是祭祖的一種表現形式,幾千年來在我國和"孝"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因為某種緣故不能祭拜祖先,對心靈是最嚴重的懲罰。

【參考資料:《山東畫像石》《論衡·四諱篇》《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漢代重視天馬而輕視駱駝?丨葛承雍
    公元前138年漢代張騫通西域後,引進的苜蓿就是用來餵養龐大的馬畜群體,《史記·大宛傳》記載「大宛國左右,馬嗜苜蓿。漢使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葡萄」。為什麼重視苜蓿的引進栽培?就是為了飼養良馬。「天馬銜來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的詩句也說明此前中原漢人並不知道用苜蓿餵養良馬。
  • 漢代篆書完整版
    漢初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經濟,後來統一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力強盛。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石刻和簡帛為漢代書法的主要載體。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文字的需求進一步擴大。
  •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但是,霍去病墓原本並不是這個樣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以後,漢武帝非常悲痛。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記載:「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因此,根據「石嶺子」獨特的外觀,大家普遍認為它是模仿「祁連山」而建,並且距離漢武帝陵很近,應該就是霍去病的墓冢。
  • 牧古說古珠第三十一篇-漢代的厭勝珠
    儘管佩戴雙印是用意闢邪而非身份識別,《奧服志》還是規定了不同階層所使用的材質,乘與(天子的代稱)、諸候王、公卿、列侯可佩戴白玉雙印,普通官員佩戴黑犀(犀牛角),官員弟子佩戴象牙,而根據《風俗通義》的說法,民間則使用桃木(圖140)。圖140漢代天子所佩雙卯復原圖。根據《後漢書與服志》及安徽毫州曹氏家族墓出土玉雙卯資料。
  • 海昏侯墓出土漢代奏章 或為現存最高級漢代公文
    出土簡牘為奏章  據介紹,目前公布的漢代海昏侯墓出土的三塊奏牘中,有兩塊較為完整,雖有文字殘損,但整體形制保存較好;還有一塊殘損較重,但保留了準確的時間信息,明確記錄了日期「元康四年六月辛未」。張予正據《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查得漢宣帝元康四年六月為丁巳朔,辛未為當月十五日。
  • 清明將至,我們在墓前祭祀祖先的習俗,與孔子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官方的墓祀起源很早,考古學已經確認中國最早的皇陵商代「殷墟大墓」有墓上建築,並推測這類建築性質當為享堂,專門用於祭祀祖先。西周王陵雖然至今仍未發現,但從位於洛陽的東周王陵及其它列國的墓葬發掘情況來看,無一例外的都有享堂一類的祭祀建築,由此可知在墓葬形成以後進入歷史時期,統治者才開始建造一些專用建築來進行祭祀,不過這種祭祀卻不屬於墓祭的範疇,而是屬於喪禮的範疇。
  • 漢代壓勝錢背後的民俗文化
    漢承先秦之巫術,讖緯盛行,漢武帝時期發生的蠱惑之亂,即其篤信世存通靈之物的見證。再如,漢墓多有錢幣陪葬,1991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商丘永城芒山柿園西漢墓,出土半兩錢和榆莢錢達200多萬枚;2015年11月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江西南昌新建區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有10餘噸銅錢和大量黃金、金器,這種情形既是時人事死如生觀念的一種印證,也是錢幣職能的輻射力較以往急速增強,被認為有通靈功能的展現。
  • 【方相氏】漢代「熊出沒」
    熊足鼎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王后竇綰之墓出土自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號「有熊」以來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告訴華夏子民黃帝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獸類的名號?雖然其起源現已難求但目前可以明確的是一般情形下,漢時期「熊出沒「有以下四種場景漢代讖緯 (chèn-wěi )迷信盛行人們對驅邪逐疫非常重視而熊被漢代人認為有驅邪作用打鬼的頭目方相氏就扮成熊的形象
  • 曹勝高 | 山川之祀與《詩經》相關樂歌的作成
    [58]天子不僅自己望祀山川,還在巡狩過程中考察諸侯是否按時舉行山川之祀,以觀察其是否盡職盡責地禮敬鬼神。這樣看來,諸侯祭祀山川,實際是代天子禮敬山川。天子常祀中的遙望祭祀與巡狩時親臨祭祀,其行使的便是山川祭祀的專有權。天子將山川的祭祀權分封給諸侯,實際是將區域的神權賜予諸侯,由其代為祭祀,因而天子對諸侯不舉、不敬山川鬼神的行為有削地懲處的權力,以對諸侯管轄權的取予來行使其統治權的專屬。
  • 石頭上的史詩:漢代畫像石為何盛行成風?
    有專家曾言,耀眼的大漢王朝留給後人兩大瑰寶,一是《史記》,二是刻在石磚上的歷史——畫像石。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漢代的畫像石及其盛行的原因。 人們常常在大門上刻畫僻邪的人物,希望以此來保護家宅,但有些漢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將自己崇拜的人畫在大門上,有人將代表祥瑞的神話人物畫在大門上,總之,全看個人喜好。 作為日常能見的家具——屏風,漢代人也少不了在上面寫寫畫畫。而在人們普遍相信人死後靈魂的不滅的古代社會,畫像石在墓葬中的運用情況同樣不少,刻畫的主題也主要圍繞人去世後得到成仙。
  • 漢代滑石雕刻藝術
    《說文》中就有記載:「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翻譯過來就是說:貴族要用玉來製作,而民間隨葬則用滑石明器代替。因滑石具有玉的外觀和瑩潤感,古代民間常用來代替玉材製作隨葬品。江西和廣西地區是滑石礦藏最為豐富的兩個地區,所以古代南方地區出現滑石器是最多的,湖南是漢代滑石器出土最多的省份。
  • 從崇母遺風,到西王母傳說,探究漢代母親形象的形成與發展
    漢初社會新舊糾葛,有較多新的因素出現,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亦凸顯多元化,母系遺風尚存,使漢代風尚依舊,母親形象尚有一定高度。這種現象的出現離不開遠古時期的崇母遺風,尊母的思想及風俗信仰也在漢代文獻中有較多反映。漢代盛行西王母信仰。西王母乃民間信仰的神靈,傳說是上古神話中的一位至高無上的女帝王,漢代多地皆有供奉西王母的祠堂。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 (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 一組打鬼「連環畫」 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上期我們提到,西漢打鬼圖壁畫墓裡共有6組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很豐富,有歷史故事,有天象,有打鬼,有升仙,畫面精美。畫面中部突出地雕刻出一個正在跳舞、頭戴面具的怪物,左右、上方等空隙處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等,還有一些身穿獸皮、手拿刀劍正在跳舞的人和獸。  專家們對此畫的看法比較一致,都認為是表現驅儺(nuó)打鬼的。  壁畫三:位於後壁山牆上。畫面上,重巒疊嶂的背景前有9人,有坐有立,有的在飲酒,有的在烤肉,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畫面中間的一個像熊的人物。
  • 【藝品聲音】從周代「五路」到漢代的「滷簿」
    車名的差異主要緣於車轅、車衡、車軛、車轂和車軸等末端所採用裝飾的不同,分別有玉片、黃金、象牙、皮革等飾,木輅無飾。這五種車分別於祭天、會同、上朝、出徵和畋獵等重要場合。出行時,君王乘用其中一車,餘車隨行,但玉輅除外,它比較特別,僅出現在祭天場合。漢代雖然襲用前說,但《周禮》在西漢時期並不受官方所重視,因此輅車地位被抬高,最後成為無可爭議的帝王專車實際上是新莽之後的事情。
  • 原生態的司馬遷民祭(四)司馬遷民祭的現狀與思考
    市上也成立了司馬遷祠墓文管所,對其管理也納入了政府渠道。雖然其廟會依舊,但由於「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和芝川古城因黃河水患而被湮沒等原因,對其祭祀卻漸漸匿跡。在這種情況下,芝川鎮人也漸從對祠墓的管理和祭祀中淡出。
  • 牛年說牛 | 從漢代畫像石看漢代的牛耕技術
    漢代重視葬俗,視死如生,所以,漢代畫像石題材豐富,多為表現人們生前活動的畫面,其中,牛耕圖在農業生產活動畫面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漢代人們田間耕作場景和牛耕技術,本文擬就目前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的牛耕圖來探討兩漢的牛耕技術。 牛耕起源很早,關於牛耕何時出現,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中國牛耕西來說」,有始於春秋說,還有始於西漢武帝說。
  • 識篆字帖《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17—20字。
  • 漢代玉器冠絕天下的秘密是什麼?漢代玉文化簡說
    漢朝國力昌盛,商貿繁榮,玉器製作亦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在中國玉器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張騫通西域,以及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勝利,也為和田玉料輸入中原內地提供了保證。漢玉的數量極其龐大,出現了許多新的品類和器形,功用進一步延伸,神話故事、羽化登仙題材極為盛行,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漢朝時期,由於古人對星象的崇拜和北鬥變化規律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北鬥信仰在民間和宮廷盛行,尤其最被道教所重視。不過,早在道教興起之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星宿信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從東漢到梁朝——北鬥信仰的盛行和衰落1、漢代藝術體現北鬥信仰研究北鬥信仰的學者不計其數,他們的研究角度與觀點各異,北鬥信仰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頗具爭論。
  • 解密:商天子武丁的王后婦好「入相出將」的原因——大祭司
    商天子武丁的王后婦好智慧超常、才能卓越;既是諸侯,又是大臣。入相出將,變換自如。她的獨特,千古僅有。這很可能跟她的另一個特別身份有關。為了探尋這個身份的真相,先讓我們來看看商朝的社會文化。商朝的文化精神商代人非常崇尚神,重視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