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時期,人們對葬喪之事尤為重視,認為人活著的時候只是很小一部分旅途;死後的歸宿才是永恆的、最重要的;所以葬禮格外隆重,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要舉行墓祀;然而這樣的全民活動還有門檻,有一類人不能參加,都是什麼人呢?山東出土了珍貴的畫像石文物,反映出一些史書上未曾提到的細節:漢代墓祀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墓祀指的是在墳墓前進行的祭祀祖先、或者古代聖賢的活動,包括墓前祭祀和墓內祭祀,類似於今天的掃墓;這是一種盛行於漢代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為什麼墓祀會盛行於漢代?而在後來的其他朝代繼承了這一傳統;據專家考證,墓祀活動開始於商代,到了漢代發展到高峰;由於漢代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儒家思想文化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生死"觀念有更加完善;人人信奉"視死如生";加上經濟發達促使厚葬之風盛行;墓祀成了全民必參與的活動。
在山東沂南北寨,考古人員發掘出一座畫像石墓,其前室南壁懸掛有一張橫額,清晰雕刻出漢代齊魯地區墓祀的情形;畫像石是將圖畫雕刻在石頭上的一種藝術形式,畫像石墓則是指帶有畫像石的墓葬;它是漢代在齊魯地區特有的墓葬形式;所以畫像石是絕無僅有、十分珍貴;圖像上反映出來一些信息補充了史書上關於漢代葬俗的記載。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有云:"元和三年,行東巡守……遂幸蒼陵,為陳虎賁、鸞輅、龍旂,以章顯之,嗣以太牢,親拜祠坐,哭泣盡哀,賜御劍於陵前";這是有關天子墓祀的,平民則多祭祀親友;如《意林》引《風俗通》雲汝南"翁仲作北海相,……主簿周光與兒同祭先塋。"也有祭祀古代聖賢者;據《太平御覽》卷五二六引《孔業子》曰:"元和二年春,帝東巡守,……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
以上是史書記載的情形,但是畫面能夠更直觀、更細緻地表現出墓祀場面;沂南北寨出土的祭祀圖表現的是中小貴族墓祀的場景;圖正中央刻有祠廟,其前兩側有子母雙闕,二人執篲側立於旁;"闕"是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篲"指的是掃帚;所以今天的墓祀稱之為"掃墓"。
闕兩旁的大道和廣場上放置著二幾,几上有簡冊祭文;八位親朋持笏或跪拜,或躬揖,正在進行祭祀;"笏"指的是古代大臣上朝用的瘦長的手板;人們持笏跪拜表示向祖先奏稟;圖中有兩侍者,一侍者牽祭羊,另一侍者恭立侍候;地上放置著篋、盒、壺、袋等盛裝祭品的用具,案上放著二兔作犧牲;另有幾棵樹上繫著祭羊和馬匹;畫面右上方兩位侍者持梃左向跪;"梃"指宰殺犧牲用的工具;遠處停著親友的軺車和棚車;"軺車"是漢代貴族乘坐的輕便馬車;整個畫面生動形象。
漢代墓祀活動雖然繁榮,但實際上並不是人人都能參加;據 《論衡·四諱篇》曰:"被刑為徒,不上丘墓";原因有二,一是"孝者怕入刑闢,刻畫身體……愧負刑辱,深自刻責,故不升墓祀於先。"從"孝"的方面來說,自己犯了罪過對祖先則為不孝,給祖先蒙羞了,所以無顏祭拜;二是"祭祀之禮,齊戒潔清……卑謙謹敬……緣先祖之意,見子孫被刑,惻怛憯傷,恐其臨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意思是恐祖先見到子孫受傷的慘象心中難過,所以受刑者不墓祀。
由此可見,墓祀是祭祖的一種表現形式,幾千年來在我國和"孝"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因為某種緣故不能祭拜祖先,對心靈是最嚴重的懲罰。
【參考資料:《山東畫像石》《論衡·四諱篇》《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