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2021-02-07 關中拍客

在漢武帝茂陵東約1公裡處,有一座外形像「祁連山」的土堆,周圍和上方散落著眾多的石雕,當地人俗稱「石嶺子」。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這裡就被認為是霍去病的墓冢;建國以後,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墓位於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西側是衛青的墓,東側是金日磾的墓。如今,這裡屬於茂陵博物館的範圍,墓前修建起巨大的水池,臺階直接通往墓冢頂部,上方還有一座「攬勝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但是,霍去病墓原本並不是這個樣子!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以後,漢武帝非常悲痛。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記載:「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因此,根據「石嶺子」獨特的外觀,大家普遍認為它是模仿「祁連山」而建,並且距離漢武帝陵很近,應該就是霍去病的墓冢。

 

在南北朝的時候,姚察曾經來到霍去病墓,並且留下這樣的記載道:「冢上有豎石,前者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也。」由此判斷,在霍去病的墓冢上,豎立著各種的巨石;在霍去病墓的前方,對稱分布著石馬,以及一些石人。 

1556年,關中地區發生大地震,影響到霍去病墓石刻,有的被倒置,有的被淹埋。民國時期,這裡只能看到九件石雕,陸續被搬移至兩側的瓦房內。建國以後,這裡又陸續發現五件石雕,以及三塊刻有文字的巨石。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設置茂陵文物保管所。隨後,這些石雕被移置於兩側的迴廊和亭子內,逐漸形成今天的景象。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石雕,包括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蛙、蟾、短口魚、長口魚、人與熊、臥牛、野豬、臥象、野獸食羊、野人等。 

最近幾年,我多次前往霍去病墓。但是,安放石刻的迴廊,一直在維修之中,每次只能看到一部分石刻作品。因此,我將前後兩次拍攝的照片,在這裡一起展示出來,大家才可以看到全貌。


1、馬踏匈奴

這是霍去病墓最著名的石雕,藝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擊匈奴的豐功偉績。整件石雕長約1.9米,高約1.7米,石馬昂首站立,長尾拖地。腹下雕有一名匈奴人,手持弓箭和匕首,作仰面掙扎之狀。氣宇軒昂的戰馬,踩踏兇惡的敵人,乃一件具紀念碑性質的作品。

 

2、躍馬

高約1.5米,長約2.4米,與「馬踏匈奴」相對,位於東側的亭子內。馬的脖子處,弧度與筋肉,緊繃的質感,似乎在調動全身的氣力;貼地面的後蹄,好像富有彈性,積畜著騰空躍起的爆發之勢。

 

3、臥馬

長約2.6米,寬約1.1米,位於西側迴廊的最南端。整齊的鬃毛,豎起的雙耳,馬頭上仰,右蹄抬起,左蹄扣地,後腿用力。靜中有動,轉戰千裡的戰馬,久經沙場的良駒,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

 

4、臥虎

長約2米,寬約0.8米,緊挨著臥馬。通過一塊波浪起伏的不規則石料,把兇猛桀驁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虎頭、頸與胸連在一起,積蓄力量,一蹴而發。虎尾倒卷於背,虎身上的斑紋,清晰可辨,異常生動。

 

5、臥牛

長約2.6米,寬約1.6米,高約1.2米,位於東側迴廊的最南端。牛臥於地,身體壯碩,大眼圓睜,回首張望,四肢自然回屈;鼻子、耳朵和嘴巴,線條清晰,五官端正。在牛的背部,好象雕刻有鞍韉和蹬,但是比例非常不協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6、野豬

長約1.6米,寬約0.6米,緊挨著臥牛石雕。雕刻者熟悉野豬的習性,通過一整塊稜面交接的條石,採用嶄鑿的手法,塑造野豬的形象。手掌一樣大的耳朵,緊貼在後背的兩側,雙眼凹陷在臉頰上,長長的嘴巴向外伸出,野性十足。

 

7、人與熊

長約2.8米,寬約1.7米,高9.6米,安放在西側迴廊的最北端。在一件天然巨石上,根據原有輪廓,稍微加以雕琢,呈現出人與熊搏鬥的狀態。人與熊的五官,熊的胳膊,人的手臂,線條柔和,刻畫清晰。

 

8、野獸食羊

長約2.7米,寬約2.2米,緊挨著野豬石刻擺放。利用石塊的轉折面,浮雕出一頭兇猛的野獸,正在吞噬一隻小羊,小羊正做最後的掙扎,極具遊牧民族的裝飾風格。但是,也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母牛舔犢」的場景。

 

9、野人

長約2.1米,寬約1.2米,高約0.9米,安放在東側迴廊的最北端。採用圓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法,先雕刻出石人的整體形象,再在手、眼、鼻處的刻劃上清晰的線條。石人擺著手,仰頭朝天,睜著大眼,咧著嘴巴,露出一排牙齒,頗有畢卡索的繪畫風格!

 

以上九件石雕,一直矗立在霍去病墓前,後來才被安放於迴廊中。1914年,法國藝術家色伽蘭和拉狄格來到霍去病墓,曾經繪製了一幅石雕分布圖。其中,馬踏匈奴位於墓冢正前方,躍馬緊挨在它的旁邊,後方不遠處是臥牛,臥馬則在墓冢的北面,其他石雕散落在墓冢上方。

 

10、臥象

長約1.9米,寬約1.1米,高約0.7米,緊挨著野獸食羊石雕。大象長長的鼻子,下垂在左前足上,寥寥數刀,神態生動。自然地勾勒出圓弧狀的耳朵,並且在象頭的部位輕鑿兩刀,描繪出大象的眼睛和腿。

  

11、蛙

長約2.9米,寬約2.2米,高約0.6米,位於西側迴廊的中部。如果不仔細觀察的話,覺得它就是一塊石頭,原本位於墓頂的小廟旁,作為登上廟臺的墊腳石。在石塊上的一角,刻著一對小小的眼睛和嘴巴,頗具青蛙的神韻。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蝙蝠。

 

12、蟾

長約1.56米,寬約1.07米,高約0.7米,緊挨著石蛙擺放。選取一塊表面疙裡疙瘩的黑色巖石,只是在眼睛、鼻子、嘴巴、牙齒等處稍加雕琢,一隻活靈活現的蟾蜍,便從石頭中躍然而出。

 

13、短口魚

長約1.1米,寬約0.4米,高約0.7米,安放在西側迴廊的北部,原本位於墓頂小廟前的空地上。身體呈長方形,頭部微微凸出,眼睛圓睜,嘴巴短小,石雕背部平整,可能是建築的底座。

 

14、長口魚

長約1.1米,寬約0.4米,高約0.7米,安放在短口魚的旁邊,原本也位於墓頂小廟前的空地上。利用石塊尖銳部分,雕刻出清晰的魚頭,成為一種畫龍點睛的藝術。形態和用途,均與短口魚相似,只是嘴巴略長一些。

 

1957年11月,陝西省文管會在霍去病墓的頂部和周圍調查之際,陸續發現以上五件石雕,後陳列於墓前的廣場上。除此之外,還發現了三件刻有文字的巨石,如今均陳列在東側迴廊的北部。

 

15、「左司空」刻石

這樣的刻石,共發現兩件。其中,較大者長約2.3米,寬約2.2米,厚約0.7米,一側陰刻有篆書的「左司空」三字;較小者長約1.2米,寬約1.2米,厚約0.2米,表面邊緣處陰刻有篆書的「左司空」三字。 

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記:「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丞。屬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由此可以推斷,霍去病墓的石雕,應該為左右司空所造。

 

16、「平原樂陵宿伯牙」刻石

長約2.7、米,寬約1.2米,厚約0.6米,如同一塊巨型的石碑,矗立於東側迴廊之中。兩側齊平,表面平滑,中間下部陰刻有隸書「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等十個字,上面七個字為豎列,末尾三個字為橫讀。 

其中,「平原」為漢代設置的平原郡,「樂陵」為平原郡所管轄的樂陵縣,「宿伯牙」和「霍巨孟」很有可能是來自此地工匠的姓名。可惜,由於字跡模糊,已經很難辨識,你能在照片中隱約看到嗎?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著名青年軍事家。十七歲起,抗擊匈奴,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軍追擊匈奴主力,直抵狼居胥山,基本消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剛滿二十四歲,霍去病就英年早逝。漢武帝在惋惜之餘,為了表彰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側為霍去病修築了一座形如祁連山的巨大墓冢。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乃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史上,早期的代表作和集大成者,為後代陵墓前的石刻打下基礎。

如今,在霍去病墓上,還可以看到大量的巨石,散布於茂密的樹林之中。或許,依然有漢代石刻,隱藏在墓冢之上,等待我們去發現——


我是申威隆,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後「陝西文博一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平臺《關中拍客》吧!

相關焦點

  • 馬踏匈奴的磐石之志——霍去病墓石刻
    然而天妒英才,漢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死後陪葬茂陵。對於霍去病的死,漢武帝非常傷心,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 鎮館之寶|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國石刻的經典
    據考證,霍去病墓的這組石雕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制。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大的石雕群,也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
  •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19霍去病墓
    代表漢代陵墓表飾雕塑藝術突出成就的,是西漢霍去病墓前的一組紀念性大型石雕。霍去病墓位於陝西興平縣漢武帝茂陵東側。霍去病深受漢武帝器重,被封為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當漢武帝準備給他營建府第時,霍去病卻表示:「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表現出他以民族安危為重,為國而忘家的英雄氣概。不幸的是,霍去病年僅23歲(公元前117年)便因病結束了短暫輝煌的生涯。
  • 霍去病墓石刻群
    在距離茂陵向東一公裡處,坐落著另外一座陪葬墓——霍去病墓。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抗擊匈奴名將,18歲帶兵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六次出擊打敗匈奴人,六戰六捷,不幸的是他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為了表彰霍去病對西漢人民安定、和諧生活的貢獻,漢武帝特命工匠雕刻一批石人、石獸散置墓上,這就是霍去病墓前石刻產生的歷史背景。
  • 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雕石雕賞析
    墓前左右有兩組巨大的石雕,以簡潔清晰的線條、狂放的浪漫主義手法而著稱於世。霍去病是漢著名的擊匈奴名將。將霍去病墓的封土築成「山」形,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西漢時期,西域文化對內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句奴呼天為祁連」。霍去病墓的「祁連由」形以及封土整巨石,前置石刻,就是西域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此外,霍去病「發跡於祁連山」。
  • 高中小說閱讀賞析:《霍去病墓讀石》(韓若春)
    霍去病墓讀石韓若春告別了空降兵頭上那廣闊的藍天,我的著陸點選在了西漢青年將軍霍去病的墓前,成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守陵人。工作和愛好,使我時常徘徊於墓上和墓周的石頭之間,端詳著形體各異,縱橫爬站的巖石,不放過每一鑿釺痕,每一處字跡,反覆的審讀和考問:你從哪裡來?來此做什麼?尤其是在月上東山,夜深人靜之時,這叩問,有時連自己也分不清,是在問石頭呢?還是在問自身。據有關史志記載,霍去病墓上的石頭,是隆冬鋪冰道從附近的南山中運來的。
  • 海昏侯墓出土漢代奏章 或為現存最高級漢代公文
    昨日記者獲悉,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多枚奏牘,均為海昏侯國向朝廷上奏的公文。現已公布三塊,均為墨寫隸書,文字端正工整。北京聯合大學史學專家張予正經過分析和釋讀,認為海昏侯墓出土奏牘或為我國現存最早漢代高級公文原本,對古代公文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 霍去病墓香火鼎盛,衛青墓荒涼無比,但衛青的七大戰功不容忽視!
    廣告及合作QQ:843661388一說起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我們馬上就會想起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和大司馬大將軍衛青,他們兩人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
  • 一個漂亮啞女惹的禍,呂布挖入茂陵無功而返,怒扒霍去病墓洩憤!
    呂布和霍去病都是我國歷史上的名將,他們的英勇事跡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可惜他們不是一個時期的人,很多人都想看看兩人對打,到底誰更厲害。呂布是後生,東漢末年人,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號稱「飛將」。他是一個帥哥,又是一個武功男,留下呂布戲貂蟬、三英戰呂布、誅殺董卓等故事。
  • 野人與小熊搏鬥孰勝孰負:霍去病墓一組石刻暗藏答案
    在西漢流傳至今的各種文物遺存中,也有大量體現人與獸較量的元素,比如霍去病墓就有一組「野人抱熊」石刻,以人與熊格鬥為題材,石人體形粗壯,高額深目,隆鼻大嘴,牙齒外露,聳起雙肩,用一雙巨大的手,用力緊抱住一隻熊,熊則狠咬此人的下唇,做不甘示弱狀,鬥得難解難分。
  • 漢代盛行墓祀,天子至臣民人人重視,但是有一類人不能參加
    山東出土了珍貴的畫像石文物,反映出一些史書上未曾提到的細節:漢代墓祀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墓祀指的是在墳墓前進行的祭祀祖先、或者古代聖賢的活動,包括墓前祭祀和墓內祭祀,類似於今天的掃墓;這是一種盛行於漢代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為什麼墓祀會盛行於漢代?
  • 謁李廣墓
    我既然來到天水,自然想拜謁李廣墓,儘管這個墓不過是個衣冠塚,據說只葬了李廣的一盔、一甲、一靴,但出於敬仰之情,我還是決定抽空去一趟。有人勸我說:李廣墓在石馬坪,那裡遠著哩,並且墓正修繕著,可能不開放。墓園大門是一個漢代式樣的城樓門,門楣大書:「李廣墓」。門兩邊有陳琳撰的對聯,上聯是:「勇無敵忠無雙列傳一篇為英雄千古絕唱」。下聯是:「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畝壯桑梓萬姓豪情」。這其中的列傳一篇即《史記》中的李廣傳,生不侯指李廣生前雖身經百戰卻從未封侯的故事。儘管李廣生前未曾封侯,但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詩卻使李廣名揚中外,傳唱千古:「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茂陵:中國漢代石雕藝術的寶庫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名將,被武帝封為冠軍侯。他在短短的六年戎馬生涯中,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為保衛西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青年將軍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
  • 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死亡之真相:霍去病死於誰手?
    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霍去病其實並沒有死,而是礙於當時形勢所迫而隱居起來」。  無論是哪一種推斷和臆想,都不應該「只是沒有證據的幻想」,還不如直接解釋為「死因不明」,好讓後來者有更明辨的研究方向。這種推測要符合霍去病身邊的情況,就要知道霍去病是因何而死,是誰最想殺他?然而同時代的司馬遷(前145-?)在《史記》中並沒說清霍去病的真正死因。就連司馬遷自己也是「死因不明「,這又是另一樁未解之謎。
  • 漢代篆書完整版
    漢承秦制,初用篆書,後來篆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隸書得到蓬勃的發展,並在東漢進入鼎盛時期;草書(章草)在漢代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一種字體;楷書和行書也開始萌芽。石刻和簡帛為漢代書法的主要載體。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文字的需求進一步擴大。
  • 匈奴未滅,無以為家,西漢英雄霍去病
    在漢代,劉氏政權的主要敵人就是匈奴。在漢代早期文景之治時代,採用和親的政策與匈奴和平共處。但匈奴的野心一直都在,漢武帝登基之後,依仗國力增強,經常與匈奴開戰,雙方各有勝負。霍去病的出身很低微,他是私生子,也是奴隸。在漢代,奴隸的後代還是奴隸,無法擺脫出身帶來的限制。霍去病的的母親是漢武帝長姐平陽公主家裡的奴婢,霍去病的父親是軍隊將領霍仲孺。
  • 【以史為鑑】驃騎將軍霍去病
    天兵照雪下玉關,虎劍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李白《胡無人》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大獲全勝,所憑藉的大將不過兩人而已,一為衛青,一為霍去病。霍去病自18歲開始徵戰疆場,22歲已將匈奴打得心驚膽戰,再也不敢進犯漢朝。但兩年之後,他長辭於世。其生也甚短,其功也至偉。千百年來,未有可與之相比的了。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壁畫墓簡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該墓坐西朝東,為洞穴磚室墓,由豎井式墓道、墓門、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主室東西長5.1米,寬2.3米~2.35米,高2.3米,由大型空心磚構築,墓頂為平脊斜坡式。主室中部略靠前有一隔梁,將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梁下用一方柱形空心磚支撐。左右耳室呈「丁」字形,用小磚券砌。
  • 封狼居胥:霍去病
    武帝曾叫霍去病學孫吳兵法,但霍去病並不熱心。「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兩次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沒有任何實戰作戰經驗的霍去病,率領800騎兵一往無前奔向莽莽的大草原。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 (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 一組打鬼「連環畫」 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上期我們提到,西漢打鬼圖壁畫墓裡共有6組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很豐富,有歷史故事,有天象,有打鬼,有升仙,畫面精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專家們最為關注的幾幅壁畫:  壁畫一:位於墓內門額上方。畫面中上部浮雕一羊頭,左邊繪一樹,樹下有一女子、一虎。女子長發懸掛於樹上,身後有一猛虎,虎生雙翼,前爪踏在女子肩部,虎口大張,欲吞食該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