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國石刻的經典

2021-02-13 風從長安來2019

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雕群展示長廊。

遊客參觀石雕馬踏匈奴。

伏虎。

石刻題記:左司空。

石刻題記: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

    一條人生路,一個少年將軍走了24年,縱橫馳騁,一騎絕塵……

    一座墓,「為冢象祁連山」,矗立千年,向少年驃騎將軍致敬……

    一組組石雕,在歲月的流光飛舞中,以古拙的形態默默講述著一個偉大王朝的傲然屹立……

    在關中腹地渭水北岸的鹹陽塬上,埋葬著西漢王朝的9位皇帝。這9座巨陵高冢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每座帝陵周邊又有許多陪葬墓冢,成為方圓500平方公裡鹹陽塬上的壯闊景觀。人們把鹹陽塬稱為「五陵塬」,這一稱謂在民間延續至今。1300多年前,大詩人杜甫站在終南山極目遠眺,五陵塬上的大漢雄風激蕩在他心間。詩人不禁生發感慨:「漢朝陵墓對南山……」

    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茂陵、霍去病墓位列其中,這是五陵塬上眾多漢朝陵墓中僅有的兩處第一批國家級文物古蹟。

    霍去病墓地周邊,散落著各式各樣的巨石雕刻,這是我國石雕藝術的開山之作,其中馬踏匈奴等12件石雕被鑑定為國寶。這批漢代石雕受到古今中外文史藝術研究專家的高度重視和評價,被公認為裡程碑式的巨石群雕。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

    年齡:2100餘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時間:1961年

    出生時間:西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現住址:茂陵博物館

    聯繫電話:(029)38456130

    那麼,這群巨石雕刻,為何會在霍去病墓地?緣起何在?讓我們跟隨石雕的記憶,回到那個風雲際會的大漢王朝。

    公元前206年,西漢立國,至漢武帝,歷70餘年。

    漢武帝之前,文帝、景帝兩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是,漢朝自開國以來,便經常受到匈奴的劫掠,為了穩定局勢,文景年間一直以與匈奴和親等政策維持和平。

    漢武帝即位後,深刻意識到若匈奴不除北方不定,漢朝就無法真正走向強盛,而要除匈奴,必須主動出擊。由此,漢朝誕生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幾位統軍將領——李廣、衛青等,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便是少年將軍霍去病。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17歲初次出徵,率領八百鐵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殺得四散逃竄。後漢武帝封他為驃騎將軍,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他先後6次率大軍徵伐匈奴,曾追擊匈奴主力於塞外數千公裡,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消滅了大量敵人,建立了不朽功勳,使漢朝天下得以安寧。由於戰功卓著,漢武帝多次提出要為他修建與其功名相當的府第,但都被霍去病婉言謝辭,並留下了千古名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5月12日,茂陵博物館副館長魏乾濤,一邊走一邊向記者講述著漢武帝和霍去病的故事,「然而,天妒英才,西漢元狩六年,年僅24歲的霍去病因病去世。漢武帝與霍去病情同父子,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君臣關係。對於霍去病的死,漢武帝非常傷心,為表彰他抗敵衛國的不朽功勳,特賜其陪葬茂陵,並調來鐵甲軍列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為霍去病送行,並追諡其為景桓侯,將霍去病的冢修建得像祁連山一樣。」

    霍去病墓形狀像匈奴居地祁連山,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等,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人與熊、怪獸吃羊、野豬、伏虎、臥牛、臥象、蛙、蟾、石魚(1)、石魚(2)、石刻題記(1)左司空、石刻題記(2)左司空、石刻題記(3)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等十餘件國寶群雕。其中「馬踏匈奴」被公認為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主體雕刻,是中國石雕史上紀念碑式的經典之作。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這是大詩人李白筆下的霍將軍的戰馬。相傳,霍去病的戰馬身高一丈,胸闊三尺,紅鬃鐵蹄,十分威武。這匹馬一直隨霍去病出徵,日行千裡,夜走八百,叫起來嘯聲震天,跑起來四蹄生風。雕像中的戰馬,身長190釐米,身高168釐米,筋骨強健,四足如柱,昂首屹立。馬腹下的敵人,仰臥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蜷曲,作狼狽掙扎狀,零亂的鬚髮,更顯得驚慌失措,帶著既不甘心就縛,又無可奈何的表情。

    雕刻家把馬的形象刻畫得堅實有力,姿態威武,氣宇軒昂,象徵著當時漢軍實力強大,氣勢磅礴,具有凜然難犯的氣派。戰馬的巨大體量和那個馬蹄下敗將的卑小,形成了強有力的對比,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馬對比的形式,構成一個高下懸殊的抗衡場面。「古時的匠人們用嫻熟的刀法,雕刻出馬匹的強壯之體,形神兼備。其藝術表現技法運用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的綜合方式,使作品顯得樸實、渾厚,題材處理大膽巧妙,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概括性。」興平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茂陵博物館館長田暉說。

    關於馬踏匈奴這件雕塑的雕刻技法,歷史學家梁思成認為,馬頗宏大,其形極馴,腿部未雕空,故上部為整雕,而下部為浮雕,後腿之一微提,呈休息狀。馬下有匈奴仰臥,面目猙獰,須長耳大,手持長弓,欲起不能。雕塑家吳為山則說,古拙的技法,讓這件作品完美地形成了線、面、體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寫意,直抒胸懷。考古學家王子云在《西漢霍去病墓石刻》一文中說,馬踏匈奴是一件在造型的解剖和動態上充分表現著古樸的作品,這是西漢造型藝術的特有風格,非常恰當地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完整性。

    1979年的冬月,一個青年男子來到茂陵博物館,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伏虎默默對視,3天後,依然不肯離去。

    冬日的黃昏,萬籟俱靜,男子圍著伏虎「怯生生繞著看了半天」,「喜愛極了」,並視伏虎為「有生以來所見的唯一藝術妙品」,「久久揣賞,感嘆不已」。

    這個青年男子就是後來的大作家賈平凹;這隻伏虎,就是霍去病墓石雕群裡的國寶文物伏虎。

    3年後的春日,賈平凹寫了一篇題為《「臥虎」說》的文章公開發表了。靜觀臥虎,他在文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這竟不是一個仰天長嘯的虎,竟不是一個撲、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動,卻終未動地臥著?臥著,內向而不呆滯,寂靜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瀾深藏,它臥了個恰好,是東方的味,是我們民族的味。」

    仔細看伏虎這件作品,就會發現,藝術家巧妙地選取了一塊長條石,略加鑿整,雕成了伏虎飽滿的身軀,又刻出一條條曲折的粗線條,表現出了伏虎身上的斑紋。伏虎嘴巴緊閉、雙目圓睜,四肢粗壯,虎爪緊貼於地,尾巴緊繞在身上,突出了虎的威猛和狡黠。

    據考證,霍去病墓的這組石雕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制。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大的石雕群,也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

    雕刻家、書法家錢紹武曾這樣說霍去病墓的石雕風格:霍去病墓的石雕動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這種體積龐大、能保存久遠的物質,和它們的紀念碑性質符合,形狀的表達使用了嫻熟的圓雕手法,匠師們沒有精雕細刻,而是依據石材的天然形狀,巧妙加工,使表現對象的骨肉等某些細部顯出,粗細互為對比,使人感到逼真。一旦形狀凸顯,便不需要太多的起伏塊面或線條等細節了。如有的石馬,前肢和脖頸間的天然石塊也不鑿去,增強了馬的力度。臥馬,整體上可見到巨大的三角形,愈加顯得莊重雄偉。即使馬耳等細部已經殘缺風化,也無損其整體風韻。一股沛然的陽剛之氣,洋溢在所有的石雕上,和石雕內涵契合,和漢代的雄視八方、氣吞萬裡的社會精神契合,繼承了戰國秦楚的雄風。像這樣自然,這樣如天生一樣的石雕,世界上只有中國有。

    漢代是中國雕塑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代,漢代雕塑不同於秦的細膩和寫實,而是表現出一種無限的包容力和寫意風格,霍去病墓的石雕就代表了典型的漢代石刻藝術。霍去病墓石雕群,形象記錄了漢王朝曾經的輝煌鼎盛,在茂陵這塊土地上,它們一站就是2100餘年。而霍去病,那個在大漠戈壁中拉弓射箭的少年英雄,他的絕世風採,他保家衛國的人生理想,也在這些石雕石刻上得以真誠顯現。

鐫刻在石頭上的傳奇

李向紅

    大漠、狼煙、戰馬、勇士……穿越時空,時間仿佛停止在了2100多年前的大漢王朝的獵獵風中。站在茂陵霍去病墓前,我仔細尋找著歷史的印跡,端詳一尊尊石雕,我看到的是藝術與大自然的息息相通,無生命的石雕蘊含了豐富的情感,一道道手工留下的刻痕,讓眼前的石頭瞬間有了溫度。

    霍去病墓位於茂陵東500米處,墓前有清朝陝西巡撫畢沅立的「霍去病墓」石碑一塊。霍去病墓是用巖石壘砌而成,南北較長,冢高15.5米。為表彰他在祁連山立下的赫赫戰功,漢武帝劉徹命人在墓上豎巨石,構成祁連山的形狀,並在墓前豎石銘功。漢武帝的一道聖旨「為冢象祁連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各類工匠和勞役。在2000多年前人們的觀念中,山的含義是和奇禽、怪獸出沒緊密相連的,除了草木、流水、巖石之外,山還是一個動物的世界。受這種觀念支配的漢代藝術家接受漢武帝為霍去病修墓的聖旨,不僅要對祁連山的具體形象素材取其勢而成型,還要在山上安置許多野獸,於是猛虎、野豬、怪獸、熊……一件件石雕出現在那裡。霍去病墓石雕群,氣勢宏偉,風格豪放,造型渾厚古樸,表現了西漢時借石擬形的獨特石雕藝術。這些石雕都是用整塊巨石按其自然形狀順勢雕琢而成,有的注重形式,有的突出表象,形態生動活潑,刀法含蓄簡潔,線條清晰,寓意深刻。

    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的金石學者和文物考古專家就對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進行過考古研究。他們一致認為,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西漢時期中國雕刻藝術成就的集中展示,在我國乃至世界雕刻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茂陵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王志傑認為,「漢代雕塑,堪稱兩漢數百年間造像藝術主題和風格的集中表現,雖歷盡人間滄桑,但當年的石雕依然巍然屹立,成為今天人們能見到的最早的地面雕塑之遺存。」

    日本考古專家永田英正在他的著作《漢代石刻概說》中有過這樣的評論:「中國刻石的興盛是漢代以後的事情,因此,漢代的石刻是原點,甚至稱之為古典也不過分。我們之所以匯集漢代石刻,並對其逐個進行分析,正是因為石刻資料,不僅僅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中國石刻的原點和古典。」

    「對於天然形成的石頭,古希臘雕刻家創造了《擲鐵餅者》等希臘式雕刻,應用比例均衡,追求最美線形的目的,是為了讓現實的感性生命與他們心中的理想形式相結合。漢代雕刻家則是充分利用原生的石頭,觸發內心深處的靈感,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進一步強調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例如,馬踏匈奴,可謂霍去病墓石雕群之代表作品,它在整體上雕像莊重威武,於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國富兵強的恢宏氣度相一致,展示了一代名將抗擊匈奴、捍衛國家統一的勝利者的豪邁姿態。除此之外,在這批石雕作品中,圓雕、浮雕、線雕的混合運用,是中國雕刻傳統中特有的風格,充分表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特點。」文化學者苗雨說。

相關焦點

  • 霍去病墓石刻群
    在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坐落著一座人工堆積而成的西漢帝王陵墓——茂陵,茂陵現實測,陵高46.5米,底邊東西231米,南北234米,與記載基本相符。在距離茂陵向東一公裡處,坐落著另外一座陪葬墓——霍去病墓。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抗擊匈奴名將,18歲帶兵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六次出擊打敗匈奴人,六戰六捷,不幸的是他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為了表彰霍去病對西漢人民安定、和諧生活的貢獻,漢武帝特命工匠雕刻一批石人、石獸散置墓上,這就是霍去病墓前石刻產生的歷史背景。
  • 馬踏匈奴的磐石之志——霍去病墓石刻
    然而天妒英才,漢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死後陪葬茂陵。對於霍去病的死,漢武帝非常傷心,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 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 為何面帶淡淡的哀傷?
    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之一。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以來,源源不斷的觀眾慕名而來,感受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  特展上,有一件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像重達720公斤,衣袂翩翩,與普通中國人的形態面相已然相差無幾,只不過帶著淡淡的哀傷。
  • 茂陵:中國漢代石雕藝術的寶庫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名將,被武帝封為冠軍侯。他在短短的六年戎馬生涯中,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為保衛西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青年將軍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
  • 茂陵——鹹陽塬上的最大亮點!
    漢武帝茂陵和霍去病墓何以獲此特殊「待遇」?請看國家權威機構和專家們的鑑評:漢武帝茂陵位於陝西西安市約四十公裡渭北高塬上的南位鎮策村,為西漢帝王陵中最大的一座。茂陵四周遍布嬪妃、宮女、功臣貴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土冢墓約二十餘座,其中有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石單等墓。近年在這一帶發現文物頗多,如精美的四神紋玉雕鋪首、錯金銀銅犀尊,以及朱雀紋、龍紋、幾何紋等大型空心磚和文字瓦當。在茂陵東從葬坑中發現鎏金馬、鎏金銀竹節燻爐、提鏈暖爐等文物二百三十餘件,均為罕見的藝術珍品。茂陵實為漢陵之冠。
  •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這裡就被認為是霍去病的墓冢;建國以後,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墓位於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西側是衛青的墓,東側是金日磾的墓。如今,這裡屬於茂陵博物館的範圍,墓前修建起巨大的水池,臺階直接通往墓冢頂部,上方還有一座「攬勝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
  • 三月花季,我在茂陵等你~
    茂陵的春天到了!通往漢武帝茂陵的旅遊大道上,一顆顆垂柳已經發芽。微風吹過,柳枝輕輕飄蕩,飄動的柳絮好似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高大陵墓的襯託下,顯得妖嬈靈動。清晨,登上霍去病墓,俯瞰整個茂陵保護區。茂陵石刻是博物館內最令人嚮往的地方,遊人穿石刻而過,靜想一代民族英雄霍去病帶領漢兵,徵討北方的匈奴,隱約的好像聽見匈奴人在輕聲苦唱著「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 茂陵的四大奇蹟,你知道嗎?
    (茂陵博物館 攝影:張綺雲)  李夫人墓,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為漢武帝至愛,她紅顏薄命,早逝。李夫人英陵(磨子陵)  霍去病墓,「為冢像祁連山」。對霍去病是一名英勇善戰的英雄,17歲開始追隨衛青大將軍出徵,討伐匈奴,屢戰屢勝,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在西安市東張村的秦阿房宮遺址出土。杯本是青玉材質,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現在呈焦黃色。專家評價此杯器形規整、雕琢精細,氣派莊重,為秦代玉器精品。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澎湃新聞獲悉, 8月16日,「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90餘件(套)展品集中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先進的文保成果。與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此次特展不僅是文物展品數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首次在成都的集體亮相。
  • 茂陵吸金術:用古人的墓掙現代人的錢
    編者按:茂陵博物館是圍繞霍去病墓修建的,霍去病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旁邊的衛青墓和金日磾墓卻常年雜草叢生。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漢後被漢武帝賜姓金,2014年開始,金日磾墓漸漸得到了保護,並被納入茂陵博物館,這一切都跟一個叫做「世界金氏宗親聯合總會」的組織的生意有關。
  • 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雕石雕賞析
    霍去病墓是西漢武帝劉徹茂陵最重要的一陪葬墓,是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它位於滑水以北,陝西省成陽市北原上,距茂陵1公裡左右。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虎符是中國古代調兵所用信物,此件左半符的虎作行走狀,與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後可調動五十人以上兵力,是秦國軍權高度集中的象徵。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 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
  • 傳奇|晉城青蓮寺一塊沉睡的石頭,最後居然成了鎮館之寶
    它長相很普通,卻有著非同凡響的「身世」,最終被確認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的密宗實物。這件寶貝如今被珍藏在晉城博物館,理所當然地成為鎮館之寶。  2000年,晉城市文管處的郭新民為它寫了一篇名為《青蓮寺發現北齊石刻造像》的文章,將它介紹出去,文章一經發表引起了學界幾位知名專家的注意,從而對其進行研究,至此這塊不起眼的造像石的價值開始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石刻造像的上部分保存完整,向內有寬、高各2釐米的兩層疊澀小「臺階」;下面毀壞嚴重,原狀具體情況不明。石刻四面上下稍有收分,並刻有高浮雕、淺浮雕及線刻圖像。
  • 「原創」茂陵遐想
    每次走到漢武帝茂陵,我都會在那些巨大地石刻前徘徊良久,坐在墩放石刻的迴廊裡,撫摸著冰冷的石刻,內心充滿了被喚醒的自豪感。
  • 【航拍西漢十一陵4】千古一帝漢武帝茂陵和英年早逝的漢昭帝平陵
    西漢帝陵最西端的一座,位於鹹陽興平的茂陵,是所有西漢陵墓封土最大的一座。它的主人,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大帝。漢武帝在位54年,期間國力比較強盛,對外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徵大宛、北破匈奴,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漢武帝因此成為千古一帝!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歷史功績,建設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 茂陵煙雨埋冠劍 ——那時的漢人漢魂漢風流
    他下令陪葬茂陵,「為冢像祁連山」,並發六屬國玄甲軍,軍陣自長安直陳茂陵,同時於其冢廣營馬、牛、虎、豬、熊等巨大石以雕彪炳其功績。然而,他卻對每戰必勝、陪葬茂陵的衛青、霍去病沒有好感,尤其是對和他年齡差不多的青年英雄霍去病。他在衛、霍二人合傳中,對很多戰略意義極強、開邊拓土功績極大,甚至更傳奇的戰事,都往往敘事簡略。尤其對霍去病開拓河西四郡的河西戰役、封狼居胥的漠北大戰,他多是引用漢武帝詔書一筆帶過。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亞歷山大石棺(Alexander Sarcophagus)  姜松評寶:世界上最知名的石棺,描繪亞歷山大大帝的浮雕,是保存完好的2300年前的古代藝術經典。該博物館除了韓國文物以外,還收藏有中國、蒙古、新疆維吾爾等東北亞地區近鄰的文物15萬多件,經常展出的有4,500多件,內容涵蓋考古、歷史、美術等領域。  鎮館之寶:新羅金冠  姜松評寶:古代新羅皇權的象徵,世界最為人矚目的奇珍。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