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匈奴的磐石之志——霍去病墓石刻

2021-02-07 藝術品鑑雜誌

 提示:點擊上方"藝術品鑑雜誌"↑免費訂閱本刊


霍去病雕塑 (蘭州霍去病主題公園)  圖片來源:網絡


公元前202年,西漢立國,至漢武帝,歷70餘年。

漢武帝之前,文帝、景帝兩朝推行修生養息政策,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漢朝自從開國以來,便經常受到草原匈奴的劫掠,為了穩定朝局,「文景」年間一直以與匈奴和親等政策勉強維持和平。

漢武帝即位後,深刻意識到若匈奴不除、北方不定,漢朝就無法真正走向強盛,而要除匈奴,必須主動出擊。

由此,漢朝誕生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幾位統軍將領,除了李廣和衛青,最富傳奇色彩的,便是少年英雄將軍霍去病了。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17歲就初次出徵,率領八百鐵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殺得四散逃竄。20歲時武帝封他為驃騎將軍,帶領萬人大軍,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打敗敵軍。他凱旋後武帝要為他建立府邸,他堅決推辭,留下千古豪言:「匈奴末滅,何以家為!」隨後他又四次深入匈奴腹地,22歲時追擊敵軍直至今貝加爾湖畔,消滅了大量敵人,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建立不朽的功勳。

然而天妒英才,漢武帝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死後陪葬茂陵。對於霍去病的死,漢武帝非常傷心,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茂陵 霍去病墓


茂陵在今天陝西省鹹陽興平市境內,東西為橫亙百裡的「武陵原」。武帝墓再往東大約一公裡左右,就是霍去病的墓。

霍去病墓形狀像匈奴居地祁連山,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野人食熊、異獸食羊、臥豬、臥牛、石魚等十數件,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石雕原先皆散置於墓冢周圍,現在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

石雕的主像是馬踏匈奴。這匹駿馬筋骨強健,四足如柱,高168釐米,昂首屹立,象徵霍將軍的威猛,也隱喻著漢朝強勁的軍事力量。在藝術上,匠師們用洗鍊的大刀闊斧雕刻出馬匹的強壯之形,形神兼備。戰馬的腿下,死死壓著一名匈奴侵略者將領,象徵著偉大的勝利。匈奴將領蓬髮,滿臉留長鬍子,仰面朝天,左手握弓,右手持箭,仍企圖作垂死掙扎,但是,駿馬已經把侵略者踏在足下,永世不得翻身了!駿馬的巨大體量和這將領的卑小也形成了強有力的對比,突出了勝利的主題。侵略者被填充在馬的四肢之下,既能顯示他的狼狽,又使馬的四肢穩固。



關於這件雕塑的具體技法,梁思成先生說:「馬頗宏大,其形極馴,腿部未雕空,故上部為整雕,而下部為浮雕,後腿之一微提,作休息狀。馬下有匈奴仰臥,面目猙獰,須長耳大,手持長弓,欲起不能。在雕刻藝術上似為不甚發達,筋肉有凹凸處,尚有用深刻線紋以表示之者。」今天的雕塑家吳為山先生則說:「線、面、體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寫的意趣、情韻,直抒胸懷。」古拙的技法也並不是不好。


這件臥馬,表現的是駿馬臥地休憩的神態。藝術家巧妙地把馬匹分成幾個大塊面,顯示出駿馬強健的身軀、圓碩的肌肉,為了表現這些,雕刻時使用了比較圓潤的刀法。尤其奇特的是,馬的前肢被作了誇張,更為粗壯,雖說不合比例,卻不會有人提出批評,因為這樣的誇張更顯得駿馬的力量不凡。


這一件躍馬,高150釐米,是表現一匹正在躍起的臥馬的姿態。它是否是在休息的時候,忽然聽見了出徵的號角?

它的後肢仍然蜷曲,但已經屈起前肢,馬頭高昂,頸部前伸,就要一躍而起,飛奔於戰場。它的眼睛炯炯,鼻孔似在咻咻地噴氣,嘴唇也張開,發出嘶鳴。由於前肢的昂起,它的全身肌肉也都隨著突起。它的腦袋是圓雕,四肢則是在一塊大石頭上浮雕出來的,並不鑿空,避免了繁瑣的雕刻,但是在它身上沒有一處不是活生生的,就如一個精彩的固定的立體速寫一般,體現了藝術家對馬匹精熟的觀察。這是一匹烈馬、戰馬、千裡馬!



這件石臥虎,藝術家巧妙地選取一塊長條石,略加鑿整,就雕成了飽滿的身軀,又凹刻出一條條曲折的粗線條,就表現出了虎斑紋。緊閉的嘴巴、圓睜的雙目也加以強調。虎的四肢粗壯屈曲,虎爪緊貼於地,尾巴緊繞在身上,既是為了雕塑的堅固,也突出了虎的威猛和狡黠。它是伏虎,但也虎虎生威。它伏在草叢中窺伺著獵物,一旦看見獵物經過,就會驟然膳躍而起。



著名雕刻家、書法家錢紹武先生曾這樣說到霍去病墓的石雕風格:


霍去病墓的石雕動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體積龐大(高約兩米上下)、能保存久遠的物質,和它們的紀念碑性質符合,形狀的表達使用了嫻熟的圓雕手法,匠師們不作精雕細刻,而是依據石材的天然形狀,巧妙加工出大形,略加誇大,也略有細巧的線條、浮雕等裝飾,使表現對象的骨肉等某些細部顯出,粗細互為對比,仍使人感到逼真。一旦形狀凸現,便不需要太多的起伏塊面或線條等細節了。如有的石馬,前肢和脖頸間的天然石塊也不鑿去,增強了馬的力度。臥馬,整體上可見到巨大的三角形,愈加顯得莊重雄偉。即使馬耳等細部已經殘缺風化,也無損其整體風韻。

一股沛然的陽剛之氣,洋溢在所有的石雕上,和石雕內涵契合,和漢代的雄視八方、氣吞萬裡的社會精神契合。繼承了戰國秦、楚的雄風。像這樣自然,這樣如天生一樣的石雕,世界上沒有,只有中國有。

漢代是中國雕塑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代,漢代雕塑不同於秦的細膩和寫實,而是表現出一種無限的包容力和寫意風格,霍去病墓的石雕就代表了典型的漢代石刻藝術。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象記錄著漢王朝曾經的輝煌鼎盛,在茂陵這塊土地上,它們一站就是兩千年。而霍去病,那個在大漠戈壁中拉弓射箭的少年英雄,他的絕世風採,他保家衛國的人生理想,也在這些石雕石刻上得以顯現。


圖片來源:網絡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部




點擊下載《藝術品鑑》雜誌APP

相關焦點

  • 霍去病墓石刻群
    同時,在西漢帝王陵中也是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在距離茂陵向東一公裡處,坐落著另外一座陪葬墓——霍去病墓。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抗擊匈奴名將,18歲帶兵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六次出擊打敗匈奴人,六戰六捷,不幸的是他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為了表彰霍去病對西漢人民安定、和諧生活的貢獻,漢武帝特命工匠雕刻一批石人、石獸散置墓上,這就是霍去病墓前石刻產生的歷史背景。
  • 鎮館之寶|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國石刻的經典
    詩人不禁生發感慨:「漢朝陵墓對南山……」    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茂陵、霍去病墓位列其中,這是五陵塬上眾多漢朝陵墓中僅有的兩處第一批國家級文物古蹟。    霍去病墓地周邊,散落著各式各樣的巨石雕刻,這是我國石雕藝術的開山之作,其中馬踏匈奴等12件石雕被鑑定為國寶。
  •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但是,霍去病墓原本並不是這個樣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以後,漢武帝非常悲痛。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記載:「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因此,根據「石嶺子」獨特的外觀,大家普遍認為它是模仿「祁連山」而建,並且距離漢武帝陵很近,應該就是霍去病的墓冢。
  • 野人與小熊搏鬥孰勝孰負:霍去病墓一組石刻暗藏答案
    在西漢流傳至今的各種文物遺存中,也有大量體現人與獸較量的元素,比如霍去病墓就有一組「野人抱熊」石刻,以人與熊格鬥為題材,石人體形粗壯,高額深目,隆鼻大嘴,牙齒外露,聳起雙肩,用一雙巨大的手,用力緊抱住一隻熊,熊則狠咬此人的下唇,做不甘示弱狀,鬥得難解難分。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寧強表示,這就得回到另一個角度,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漢武帝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
  • 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雕石雕賞析
    墓前左右有兩組巨大的石雕,以簡潔清晰的線條、狂放的浪漫主義手法而著稱於世。霍去病是漢著名的擊匈奴名將。將霍去病墓的封土築成「山」形,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西漢時期,西域文化對內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句奴呼天為祁連」。霍去病墓的「祁連由」形以及封土整巨石,前置石刻,就是西域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此外,霍去病「發跡於祁連山」。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近日,這項研究獲得新突破:寧強教授發現,這隻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而這匹奔跑的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這件「馬踏飛鷹」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這件著名的「馬踏飛燕」漢代銅奔馬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新說法存爭議
    寧強表示,這就得回到另一個角度,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漢武帝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 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當時是政治意義大於美學意義,象徵著漢人昂揚向上、驅除外虜的精神力量。」
  •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19霍去病墓
    漢武帝痛失名將,為紀念這位功臣,漢武帝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身穿黑甲的軍士從京城(長安)列隊至茂陵,組成長達40公裡的送葬行列,並把霍去病墓作為自己死後的茂陵的陪葬墓,同時要求工匠把霍去病墓修築成一座奇特的小山,象徵著他生前戰鬥過的祁連山,紀念他在祁連山消滅匈奴的卓越功勳。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生活在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人是秦漢時期中原王朝的勁敵。漢武帝時立下赫赫戰功的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後,被安葬在漢武帝茂陵的東側,他墓前的大型石雕像「馬踏匈奴」正是用來紀念他打敗匈奴的功勳。東漢時期,匈奴仍然是漢王朝的主要敵人。
  • 高中小說閱讀賞析:《霍去病墓讀石》(韓若春)
    工作和愛好,使我時常徘徊於墓上和墓周的石頭之間,端詳著形體各異,縱橫爬站的巖石,不放過每一鑿釺痕,每一處字跡,反覆的審讀和考問:你從哪裡來?來此做什麼?尤其是在月上東山,夜深人靜之時,這叩問,有時連自己也分不清,是在問石頭呢?還是在問自身。據有關史志記載,霍去病墓上的石頭,是隆冬鋪冰道從附近的南山中運來的。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而且傳說中的「龍雀」就是以速度著稱的神獸,天馬能將其踏在蹄下,可見天馬速度之快。有專家認為這隻鳥既不是燕子也不是龍雀,而是西北常見的「燕隼」,燕隼體型大小如鴿,形似雨燕,飛行迅速,因此這件文物應該被叫做馬踏燕隼。
  • 霍去病到底有多厲害?墓前一座石像名叫馬踏匈奴,說盡匈奴血淚
    霍去病確實是靠著外戚的身份起家的,他在朝中人脈實在太多了,連武帝都是他的靠山,但霍去病確實是厲害,他到底厲害到了什麼程度呢?除了史書之外,我們還可以在霍去病陵墓前體會到這點,在他的墓前有一座特殊的石像,石像主體是一匹戰馬,而戰馬的底下就有一位拿著弓箭的匈奴戰士,他被戰馬壓在底下非常狼狽,這座石像就叫做馬踏匈奴。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
  • 一代戰神霍去病為何在打完匈奴後英年早逝?
    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在短短七年時間裡,以兩齣定襄、三徵河西、直搗漠北,使得匈奴遠遁瀚海的驕人戰績。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成為千百年來無數功臣武將的最高榮譽。
  • 霍去病、衛青——甥舅聯手抗擊匈奴的絕代雙驕
    諡號為「烈」,取《諡法》「以武立功,秉德尊業曰烈」之意。衛青墓封土為二層臺覆鬥形,是茂陵陪葬重臣中最大的一座,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墓碑題字為清兵部侍郎陝西巡撫督察院副右都御史畢沅(續《資治通鑑》的作者)書:「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
  • 霍去病:從未讀過兵法,一出道便是戰爭天才,一生殲滅11萬匈奴人
    衛青思索再三,最終同意了霍去病的請求。雖然前途兇險,但確實應該讓霍去病歷練一下。於是,霍去病帶著手下800勇士,深入了匈奴腹地。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下,霍去病如閃電一般深入數百裡,並輕而易舉的摸到了匈奴人的後方。隨後,霍去病下令士兵們全面出擊,驚慌失措的匈奴人還沒來得及反應,便成了漢朝騎兵的刀下之鬼。
  • 一代戰神霍去病的死亡之真相:霍去病死於誰手?
    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關於戰神霍去病(前140-前117)之死,史界和民間有多個版本:有人認為其在漠北之戰中「感染瘟疫,不治而終」;有人認為是遭人(士卒、刺客或某個集團)下毒致死;也有人推測「漢武帝因看到霍去病力量的壯大,內心也有所隱憂和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