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雕石雕賞析

2021-02-13 福建惠安閩興福石業有限公司

霍去病墓是西漢武帝劉徹茂陵最重要的一陪葬墓,是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它位於滑水以北,陝西省成陽市北原上,距茂陵1公裡左右。這裡古拍蔥鬱,青石會階盤繞至頂,古柏枝幹問隱露出巨大的原始怪石,顯得肅穆寧靜。墓頂有後人為細懷霍去病偉績修建的庭閣。

墓前左右有兩組巨大的石雕,以簡潔清晰的線條、狂放的浪漫主義手法而著稱於世。霍去病是漢著名的擊匈奴名將。他僅活了24個秋,但在短智的人生旅途中他曾6次馳騁西北大漠,以顯恭的戰績受時為「冠軍侯」、「瓢將軍」,與其舅父衛青齊名。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文記·衛將軍騎列傳》)表現了這位年輕將軍督死抗擊匈奴,保衛國土的決心。在霍去病、衛青、李廣等將領不斷出擊下,漢宣帝時,匈奴單于植首臣服,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歌舞昇平景象,為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元騎元年(前1D)霍去病天道,漢武帝失去這位有勇有謀的年輕將軍,十分痛惜,乃「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史記·衛將軍票騎列傳》),用殊禮送葬,並「以冢象都連山」(同上)。這是我國最早的「山」形封土的墓葬。墓冢底部南北92米,東西61米,頂部南北15米,東西8米,冢丘高15.5米。

古代文獻記載,王公的墳落稱「丘」,文武大臣的墳稱「封」。封土開始比較低矮,用於祭祀。後來,嘉上的「祭」移建在基旁以後,葛上的封土不但規模大了,而且外觀也出現了不同形式。西漢帝陵陪葬墓的封土形式不盡相同,保存至今的大多為圓錐狀,少數為覆鬥形,極個別的為「山」形。「山」形封土在西漢帝陵陪莽喜中現保存有3座,其中霍去病的祁連山形墓冢保存得最為完美,最為壯觀。

將霍去病墓的封土築成「山」形,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西漢時期,西域文化對內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句奴呼天為祁連」。霍去病墓的「祁連由」形以及封土整巨石,前置石刻,就是西域文化影響的具體表現。此外,霍去病「發跡於祁連山」。他六次出擊句奴幾乎都與都連山有關,將其墓修成部連山形狀,有歌頌他抗擊句奴的功績,使人千古喻仰的目的。

霍去病墓前左右排列著兩組古樸、粗獷的石雕藝術珍品,它們是古代藝術家的天才創造。石雕線條簡練道勁,富於動的韻律感,呈現出一種力的牡美,具有質補筒清、深沉渾厚的藝術特色,可以說是四漢石雕藝術的代表。其中包括圓雕的「寫臘飼奴」,躍馬和臥牛;線雕與圓雕相結合的伏虎、臥象、熊、人和石蝓蜍等。從已發現的石雕作品中,有兩件分別刻著「左司空」官署名稱和「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的文字題銘。可確認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出於官府之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有。屬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霍去病墓石雕為左右司空所造。

文獻記載,墳墓前列置石雕源遠流長。上古時代的堯母慶都陵和堯陵之前均有石駝:周公墓前也豎立了石人。只是目前還未得到印證。霍去病墓前列置石雕為現存可查的最早者,它對以後歷代的墓前石隨無論是列置方式還是石雕題材和組合方式都有一定的影響霍去病墓前石雕把當時楚文化的高翥無比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滴盡致。漢初,君臣多以楚人為主幹,這為楚文化在中原傳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楚文化在同中原文化融合、發展形成漢文化的過程中佔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在霍去病墓前的兩組石雕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馬踏匈奴」(見封三)。它是該墓的主像,石雕通高168釐米,長190釐米,寬48釐米。作者運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一人一馬。馬昂首挺立,肌肉豐滿,尾長拖地。馬腹下仰臥一戰敗的甸蟻軍人,首對馬嘴,兩頰有須,兩足上曲,手持利器,作掙扎狀。在這緊張的氣勢中,馬卻悄然而卓立,顯得無所畏懼,恬靜自若。這一浪漫的藝術誇張,形象地表現了霍去病徵匈奴的歷史功績。

整個石雕組都國繞「馬踏匈奴」這一主題,以線雕造塑為主要手段,塑造了溫馴的石牛、石馬,淘氣的臥象,兇猛的伏虎,(見封三)食羊的怪獸,與人鬥的小熊等,各具神態,妙趣橫生。在這兒值得一提的是伏虎。虎高84釐米,長200釐米,寬60釐米。匠師選用了不規則的波浪式起伏的石料,利用石塊粗糙的自然面,運用線、體相扭的造型手法,把兇猛、桀不馴的「虎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風俗通義》說:「虎者,陰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又說:「罔象畏虎與柏,故墓之虎與柏。」以虎守墓,防止妖食人肝,相傳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這種習俗。目前所知,我國古代,冢前列置石虎,亦以霍去病墓為最早。

相關焦點

  • 霍去病墓石刻群
    同時,在西漢帝王陵中也是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在距離茂陵向東一公裡處,坐落著另外一座陪葬墓——霍去病墓。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抗擊匈奴名將,18歲帶兵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人,六次出擊打敗匈奴人,六戰六捷,不幸的是他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為了表彰霍去病對西漢人民安定、和諧生活的貢獻,漢武帝特命工匠雕刻一批石人、石獸散置墓上,這就是霍去病墓前石刻產生的歷史背景。
  • 茂陵:中國漢代石雕藝術的寶庫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是西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貴族侵擾的名將,被武帝封為冠軍侯。他在短短的六年戎馬生涯中,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為保衛西漢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位青年將軍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
  • 馬踏匈奴的磐石之志——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雕塑 (蘭州霍去病主題公園)  圖片來源:網絡公元前202年,西漢立國,至漢武帝,歷70餘年。霍去病墓形狀像匈奴居地祁連山,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野人食熊、異獸食羊、臥豬、臥牛、石魚等十數件,是我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
  • 鎮館之寶|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國石刻的經典
    考古學家王子云在《西漢霍去病墓石刻》一文中說,馬踏匈奴是一件在造型的解剖和動態上充分表現著古樸的作品,這是西漢造型藝術的特有風格,非常恰當地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完整性。    1979年的冬月,一個青年男子來到茂陵博物館,與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伏虎默默對視,3天後,依然不肯離去。
  • 霍去病墓:漢代的石雕群
    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這裡就被認為是霍去病的墓冢;建國以後,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墓位於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西側是衛青的墓,東側是金日磾的墓。如今,這裡屬於茂陵博物館的範圍,墓前修建起巨大的水池,臺階直接通往墓冢頂部,上方還有一座「攬勝亭」,可以眺望茂陵的全貌。
  • 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鑑賞19霍去病墓
    男像高174釐米,女像高160釐米皆作雙手撫胸跽坐狀,身上無紋飾,造型風格古樸,可能原是墳墓前的石人。代表漢代陵墓表飾雕塑藝術突出成就的,是西漢霍去病墓前的一組紀念性大型石雕。霍去病墓位於陝西興平縣漢武帝茂陵東側。
  • 野人與小熊搏鬥孰勝孰負:霍去病墓一組石刻暗藏答案
    在西漢流傳至今的各種文物遺存中,也有大量體現人與獸較量的元素,比如霍去病墓就有一組「野人抱熊」石刻,以人與熊格鬥為題材,石人體形粗壯,高額深目,隆鼻大嘴,牙齒外露,聳起雙肩,用一雙巨大的手,用力緊抱住一隻熊,熊則狠咬此人的下唇,做不甘示弱狀,鬥得難解難分。
  • 高中小說閱讀賞析:《霍去病墓讀石》(韓若春)
    霍去病墓讀石韓若春告別了空降兵頭上那廣闊的藍天,我的著陸點選在了西漢青年將軍霍去病的墓前,成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守陵人。當年,霍去病率軍平叛匈奴,在祁連山一帶屢戰屢勝,戰果最為輝煌。但霍去病英年早逝,生前漢武帝要為他修造府第,他曾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而拒絕,在他死後,漢武帝滿懷痛惜之情,親示要為他修造一座大墓,送葬時「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儀式非常隆重。堆豎在墓上的巖石, 當是摹仿祁連山形狀的。霍去病墓建成後,剩下的石料,初看無用,其實不然。
  • 紀念北京豐臺長辛店:張輔張懋墓前石雕
    紀念北京豐臺長辛店:張輔張懋墓前石雕
  • 石雕 | 中國四大石雕之鄉
    青田石雕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這已被1989年冬江西新幹縣出土的商代文物"玉羽人"得以考證。青田石雕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銀獎,贏得極高的聲譽,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被黨和國家入選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1992年國家郵電部專門發行了四枚石雕特種郵票,1995年、1996年青田分別被國務院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石雕藝術之鄉"和"中國石雕之鄉"。
  • 「名將傳奇」一代戰神,飲馬翰海,封狼居胥,——西漢霍去病
    【名人簡歷】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 石雕貔貅 石雕天祿 石雕闢邪 石雕獨角獸 石雕角端 石雕避邪驅兇,招財納寶瑞獸
    石雕貔貅 石雕天祿 石雕闢邪 石雕獨角獸 石雕發財瑞獸 石雕角端 石雕避邪驅兇,招財納寶瑞獸
  • 供應石燈,石雕燈,石雕禪燈,石燈籠,石雕雪見園林石雕
    供應石燈,石雕燈,石雕禪燈,石燈籠,石雕雪見園林石雕     「一燈能除千年暗,
  • 佛像石雕石雕七福神
    石雕七福神-凱巖石業石雕七福神-凱巖石業石雕七福神分別有大黑天、惠比須、毗沙門天、辯財天、福祿壽、壽老人、布袋和尚七神。此外有福祿壽和壽老人是同神異名之說,故把吉祥天也放入七福神之列。石雕七福神-凱巖石業石雕大黑天是開運招福之神,能驅除惡神,保人平安,其形象為頭戴黑巾、肩背布袋、手持木槌、腳踏米袋。
  • 動物石雕 公園草坪石雕鹿 長頸鹿石雕塑 梅花石雕鹿
    石雕鹿是動物石雕中比較常見的石雕之一,通常在城市中、學校中、園林中、都能常見到石雕鹿。石雕鹿不只是一種裝飾物,更是美好象徵的一種標誌。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芽和樹葉為食。鹿有獨特的角、光滑的皮膚、美麗斑紋,還有細長強健的四肢,天性仁慈、柔美和內斂,都使得它成了美麗的化身。
  • 石雕關羽大型石雕關公寺廟石雕伽藍菩薩佛像雕刻
    石雕關羽,也叫石雕關公。石雕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石雕關公-凱巖石業石雕關公-凱巖石業石雕關公是中華民族的人倫典範,和道德楷模,被儒家稱為「武聖」,道家尊稱「帝君」,佛教奉為「伽藍菩薩」,商界奉為「武財神」,民間尊為「萬能之神」。
  • 福建佛像石雕底座石雕蓮花座須彌座
    石雕蓮花,石雕蓮花座又稱蓮臺、華座。是佛像臺座中最為普遍和常見的一種,又石雕成蓮花形狀,栩栩如生,花瓣形態飽滿,有盛開的也有含苞的臺座,佛像大多盤腿坐於蓮花座中,或者站立在蓮花座上,是佛教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蓮花在佛教中有也有著聖潔的意思。
  • 供石鼎,石雕香爐天公爐,寶瓶石雕禮器,石雕鼎,寶鼎,財鼎等園林風水石雕
  • 惠安石雕的代表人物
    歷史上石雕名師多出自惠安崇武,又以蔣姓居多,其後人也多繼承祖業。本世紀初在臺灣還流傳著「無蔣不成場」之說。現在各地看到的清代中期自20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石雕名作,多數由崇武五峰村峰前村蔣姓雕匠藝人主持創作的。由於惠安雕匠藝人成名後,並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懷絕技,遠赴他鄉甚至海外創業,因此,對他們的傳承譜系的研究整理上難盡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