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代重視天馬而輕視駱駝?丨葛承雍

2021-02-18 北朝考古


作者 | 葛承雍

   來源 | 絲路人文地理公眾號

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漢代重視天馬輕視駱駝的原因。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因而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代替真實的駱駝成為了充滿想像的神奇動物。可見漢代絲綢之路真正的標識符號應是天馬而不是駱駝。

駱駝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符號和運輸標誌,長久印在人們腦海裡,駝鈴聲聲成為古代絲路上富有詩情畫意的一大景觀。但我們在研究敦煌懸泉出土的漢簡之後,再結合河西走廊武威等地出土的漢代天馬文物,越來越多地發現,漢代絲綢之路更多的標識是馬而不是駱駝,二千多年前的真實狀況與現代人們想像的並不一樣。

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究竟是什麼時間進入中國北方的?

仍然是一個議而未決的問題。有人提到在內蒙古朱開溝遺址發現有屬於商周時期雙峰駝的上臼齒,但研究者認為它是先民狩獵的獵物。翻閱先秦文獻,《戰國策》記載在戰國時期「趙、代良馬橐駝必實於外廄」,指中原以北燕趙曾有過駱駝,故有人推測其很有可能在距今3500年前進入中國境內。

但動物考古學家見到最早的完整駱駝骨骼是陝西平陵叢葬坑裡出土的33具遺骸,平陵還發現有雙峰駝木雕像,屬於西漢晚期。實際上,漢代及其以前駱駝主要為草原遊牧民族所有,當時涉及到西域、中亞的商業活動規模有限,所以在中原表現駱駝題材的藝術品很少,不像隋唐那麼普及廣泛。而從商周開始,馬的應用就非常廣泛,特別是以戰爭為主的各類題材,成為藝術表現的重點。因而,馬與駱駝「混搭」成為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在古代,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農用畜力,戰馬更是軍隊的重要構成,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軍事作戰能力,因此歷代王朝都重視馬的繁殖和推廣,秦能統一天下滅掉六國,來自西戎的戰馬起了重大作用。

漢承秦制,從中央朝廷開始就非常重視養馬、用馬,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漢舊儀》等記載,「天子六廄,未央、承華、騊騟、騎馬、輅軨、大廄也,馬皆萬匹」。太僕所掌管的下屬不僅包括大廄、未央、家馬三令,還有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

可見管理馬匹車輿的制度十分完善。特別是《漢書·張騫傳》記載「初,天子發書《易》,雲『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雲」。漢武帝看見汗血寶馬後親自作《天馬之歌》頌之,因而傳遍全國。

天馬是烏孫(伊犁河流域)、大宛(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康居(撒馬爾罕)等西域、中亞地區的特產,遊牧民的主要出口物是他們草原上的馬匹。漢人對於他們難以飼養的馬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不僅是出於抵抗北方匈奴或其他遊牧民族的軍事目的,而且也是因為大量的皇室貴族和官僚豪族都需要馬匹。漢人出口絲綢、粗紡織品、糧食和其他的奢侈品,都與進口馬匹緊密相關。馬匹與絲綢的價格比,或者供需上的波動,都源於經濟變化和政治軍事環境的變化。

漢景帝時朝廷開始設苑養馬,可是主要在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當時尚不包括河西走廊。漢武帝時才在河西各地設立苑監牧養馬匹。

每匹馬每天食粟一鬥五升,這可是不小的糧食消耗。公元前138年漢代張騫通西域後,引進的苜蓿就是用來餵養龐大的馬畜群體,《史記·大宛傳》記載「大宛國左右,馬嗜苜蓿。漢使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葡萄」。為什麼重視苜蓿的引進栽培?就是為了飼養良馬。「天馬銜來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的詩句也說明此前中原漢人並不知道用苜蓿餵養良馬。

從敦煌懸泉漢簡記載來看,作為絲綢之路上一系列驛置(平望驛、甘井驛、臨泉驛、萬年驛、毋窮驛等)中的一個驛站,關於「置」的附屬機構「廄」成為必不可少的專門職守,特別是對「馬」的記載非常詳細,因為傳馬(驛馬)負擔著運輸大宗物資、傳遞信件、來往行旅、駕車護送外使等任務。

略舉幾例:

1、建始二年(前31)三月《傳馬名籍》:「傳馬一匹,駹,牡,左剽,決兩鼻兩耳數,齒十九歲,高五尺九寸……」「傳馬一匹,赤騮,牡,左剽,齒八歲,高五尺八寸,駕,名曰鐵柱。」這份懸泉置傳馬名籍,原冊雖散失,但還存十一簡,記錄了馬的毛色、年齡、性別、性質、飼養人、主管人。

2、「建昭元年(前38)八月丙寅朔戊,懸泉廄佐欣敢言之:爰書:傳馬一匹駁,牡,左剽,齒九歲,高五尺九寸,名曰鴻。病中肺,咳涕出睪,飲食不盡度。即與嗇夫遂成、建雜診:馬病中肺,咳涕出睪,審證之,它如爰書。敢言之」。這份病馬死亡驗證的結果文書,內容包括傳馬的毛色、公母、馬印、年齒、身高、名字、病情、病狀等等,以及參加驗診者的職務、名字和結論。

3、「元平元年(前74)十一月己酉,□□詔使甘□□迎天馬敦煌郡。為駕一乘傳,載御一人。御史大夫廣明下右扶風,以次為駕,當舍傳舍,如律令」。該則文獻記載了朝廷派遣奉詔使節甘延壽與御史大夫田廣明前來敦煌郡迎接「天馬」之事,自從漢朝遣使持金購買優良馬種被殺後,太初元年至四年(前104-前101)朝廷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伐大宛,獲取汗血馬後,西域震懼,各國畏服,大宛國不僅派遣質子入漢,而且每年「歲獻天馬二匹。及至東漢,大宛仍貢馬不絕」。

通過窺察上面的出土文書,我們深深感到漢朝對馬的愛好與追求,不管是記錄馬匹狀態、為馬治病,還是派出官員迎接天馬,都非常細緻到位。對馬的日常使用、常態護理、查驗取證、管理責任都條條清楚,絕不含糊。第一手史料帶給人們的認識是馬的飼養難度大而且飼養成本很高,加之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變化,大宛天馬從牧場來到河西走廊或長安皇家苑監是非常不容易的。

按照懸泉置出土的詔書、律令和司法文書,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是一個「界中」,不可分開,雖然武威沒有發現大批像懸泉置這樣內容的簡牘文獻,但是武威與敦煌懸泉置屬於同類運作系統。據漢簡裡程文書換算,懸泉置距武威約700公裡左右。明白懸泉置文書對馬的記載,就可理解武威同樣對馬的重視。

武威雷臺東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被稱為「天馬」,不管是後人將馬蹄下的飛鳥視為飛燕、雲雀或是鷹隼原型,都表明對馬的謳歌讚美,反映了人們對天馬的嚮往。

據考古簡報,雷臺將軍墓出土的99件文物中,包括馬匹39、俑人45、車輛14、牛1,結合廄廡、食廩、場院營造的環境,可知這是武威當地達官貴人生前所追求生活的反映。

在39匹駿馬良驥組成的車騎隊伍中,主人為首的坐騎馬身裝飾華貴,鞍韉彩繪馬行雲馳圖案,寓意這是西域天馬一類的良馬。尤其是獨立銅奔馬那器宇不凡的昂首跑步狀,足踩羽翼伸展的鷂鷹,引來眾多猜測,其藝術造型也博得中外盛譽。筆者認為,這匹銅奔馬應該是現實之物,但不應局限在墓主人出行儀仗的場面中,而應既注重工匠凝鑄鷂鷹穿掠馬蹄一瞬間的草原元素,又注重漢代上至天子下至民間野遊獵騎的社會背景,可以說正是張騫通西域後追求天馬的風氣大盛,絲綢之路開啟了漢人認識外來世界的眼光,才塑造出這種踏雲入霄、飛奔仙境的「天馬」。

2010年武威市考古所又在武威市職業學院院內西南角發掘出土了魏晉時代的灰陶奔馬,長59釐米,高46釐米,馬踩鷹隼長24釐米。寬20.5釐米。這件「馬踏鷹隼」造型與雷臺所出銅奔馬所謂「馬踏飛燕」基本相同,儘管是鷹隼還是燕雀尚有待推敲,但是天馬身上有馬鞍,這個變化說明當時人們追求天馬的心態已經由神話幻想進入真實狀態,所以,天馬不僅是現代中國旅遊業的一個符號,更應是漢代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標誌。

公元前6至5世紀古代伊朗的宮殿建筑波斯波利斯巨大臺階上的浮雕,就雕刻有脖子帶鈴鐺的雙峰駝,據說這是來自巴克特裡亞的駱駝,當時中亞人向波斯國王進貢時就使用雙峰駝進行運輸。駱駝在中亞粟特人眼中一直是神祇式的動物,甚至被崇奉為軍神,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藏公元7世紀粟特鎏金銀胡瓶,上面就有一尊粟特軍神——帶翼駱駝神像。

《魏書·西域傳》記載粟特附近城市「迷密國,都迷密城,在者至拔西,去代一萬二千六百裡。正平元年,遣使獻一峰黑橐駝」。迷密城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幹市南噴赤幹遺址。黑駱駝當時屬於珍貴動物,所以才成為貢品。魏晉隋唐時期中原王朝與中亞關係史的治史者對這條史料很重視,其實敦煌懸泉置出土的漢簡更是記載了西域、中亞貢奉駱駝的珍貴。

從懸泉漢簡來看,對駱駝的記載非常簡略,遠遠比不上對馬的詳細記錄。但亦記載了疏勒、鄯善、莎車、烏孫、康居、大宛諸國貢獻駱駝的過程:

最著名的《康居王使者冊》,近300字敘述了康居王使者楊伯刀等和蘇薤王使者姑墨等五人從敦煌入關後貢獻駱駝之事,評估奉獻的駱駝時涉及牝牡、毛色、肥瘦、年齒、價值等,但在酒泉評估駱駝時發生糾紛。

△  甘肅文物考古所藏敦煌懸泉置出土西漢《 康居王使者冊》 木簡

「今楊伯刀等復為王奉獻橐入關,行道不得食,至酒泉,酒泉太守獨與小吏直畜,楊伯刀等不得見所獻橐佗。姑墨為王獻白牡橐佗一匹,牝二匹,以為黃。及楊伯刀等獻橐佗皆肥,以為瘦,不如實,冤」。康居使者貢獻的駱駝不僅膘肥體壯,而且是珍貴的白駱駝,評估卻被定為黃瘦,因而上告朝廷。此案最後審理結果不得而知,但是可知駱駝來自今天中亞的烏茲別克澤拉夫河流域。

△  1987年寧夏彭陽縣出土春秋戰國人駝紋銅飾牌

2.「大宛貴人烏莫塞獻橐他一匹,黃,乘,須兩耳,絜一丈,死縣(懸)泉置……」

3.「烏孫、莎車王使者四人,貴人十七,獻橐佗六匹,陽賜記□ (A)」。

4.「□守府卒人,安遠侯遣比胥健……者六十四人,獻馬二匹,橐他十匹,私馬。□名藉(籍)畜財財物(A)」。

類似的記錄還有若干條,既有康居國王、疏勒王子等派遣的使者,也有來自目前尚不清楚的「比胥健」國的使者以及其他不知名的貴人,既有一二匹過境的少量記錄,也有一次就帶來25匹駱駝進入玉門關的簡冊。一般來說,貢物種類、品質和數量都要記錄在案,現在遺存下來的諸條簡文絕大多數都是有特殊情況而進行記敘的,如疏勒王子入貢,所攜三匹駱駝卻在半途疲勞累死;大宛國貴人所獻駱駝意外死在懸泉置;烏孫、莎車使節入貢的六匹駱駝一直未到。這些簡牘內容雖然沒有馬匹管理那麼詳細,但其真實性使人們了解到西域國家入貢活動中,運送駱駝也非常不易。

西域、中亞這麼多使節往來均帶有駱駝,這些駱駝不可能都貢獻到長安或京師地區去,很有可能就地飼養。懸泉漢簡有一簡記載:「所遣驪軒苑監侍郎古成昌,以詔書送驢、橐他。」這件文書是朝廷所派擔任「苑監侍郎」的古成昌向指定地點驪軒(今永昌縣)輸送驢和駱駝的記錄。「苑監侍郎」是朝廷派遣到邊地牧苑任職的官吏,可見牧苑飼養的不僅有馬,還有驢、駱駝。按照漢代馬匹飼養的嚴格規定,不能草料過飽、乘騎過急、谷料過多等,如果死亡要追究責任,這對飼養駱駝不熟悉的苑監也是考驗。

漢武帝《輪臺詔》回溯漢伐大宛國時說:「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可知遠徵大宛的漢軍在軍糧不足情況下,曾屠宰包括軍中駱駝在內的畜產食之,漢朝迎接凱旋而歸的軍隊亦用驢和駱駝作為「負食」的後勤供應。

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因為適合長距離運輸並能擔負起大規模貿易的重任,駱駝才開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如果說阿拉伯地區最早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 11世紀便用於商旅運輸,那麼雙峰駱駝也在中亞遊牧民族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儘管現在對雙峰駱駝被運用在商貿旅行中的最早時間還有分歧。歐亞大陸腹地是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對於中亞各國而言駱駝能隨時隨地安定下來,就近補給水和食物,有利於商隊負重貿易或軍隊後勤補給,可以在絲綢之路沿線各國進行長期、持久而路途遙遠的運輸。

駱駝的使用與環境適應,反映了遊牧民族和定居者的不同需要,河西走廊至長安段的中原漢人不急需駱駝,漢代絲綢之路很長時間還不是長距離的直接貿易交換,可能更多地是轉運貿易,所以河西走廊並不急需耐力長久的駱駝。因此,中原內地人對駱駝的認知,是從西漢張騫通西域時開始的,儘管駱駝還不是絲綢之路上運輸的主角,可是一波接一波的外來「進奉」駱駝,使人們對其有了初步的印象。

現代人們浪漫的想像:西漢時與西域各國的經濟交流,主要依靠駱駝商隊。往來西域的商人,成群結隊騎著駱駝,根據沿路駱駝遺糞認識路線,越過四面茫茫的流沙。當時人們主要牽著大夏雙峰駝,在發達暢通的絲綢之路上,進行著商品貿易的交流,這恐怕是一種豐富的幻想和沒有證據的演繹。

令人疑惑的是,史書記載漢代人追尋西域「天馬」(汗血寶馬),但從未追尋所謂的「沙漠之舟」駱駝。陸賈《新語·道基》裡提到:「夫驢、騾、駱駞、犀、象、玳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擇地而居。」把駱駝列入各種外來的物品之中,證明當時人還是把駱駝作為傳入中國的外來動物。桓寬《鹽鐵論·崇禮》云:「騾驢馲駝,北狄之常畜也。中國所鮮,外國賤之。」更清楚地說明漢代中國人對駱駝所見還很少亦很新鮮。

我們觀察了很久漢代考古出土的馬匹造型陶俑、石刻及其他文物種類,收集了很多的馬匹文物圖片,發現在畫像石或畫像磚中,有大量的駿馬造型,但是只有零星的駱駝出現,而且駱駝造型的藝術品很少。這當然不能說漢人只喜愛奔跑快捷的良馬,不喜歡穩步慢悠的駱駝,而是證明漢代人對駱駝的生疏和不了解,間接也映射出漢代人對天馬良驥的追求,實際與「人地關係」緊密相連。

人地關係是人類通過自然地理、萬物土生認識世界的重大命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物也依賴一方水土。正是西域中亞的獨特地理環境產生了獨一無二的天馬,也產生了有別於兩河流域單峰駝的中亞雙峰駝,高山牧地與遼闊草場使得他們飼養牲畜得天獨厚,《漢書·烏孫傳》稱「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貴人富者有馬「至四五千匹」。只是張騫通西域後帶來了引進優良品種的高潮,從而在史書記載與出土文獻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漢代中西交通的開拓,輸入河西地區的駱駝也越來越多,但內地還比較少見,故《史記·匈奴列傳》稱其為「奇畜」,駱駝異於中原牲畜的形象和在荒漠馱運優勢以及遊牧經濟生活作用,使其受到漢地人們的重視,以駱駝為題材的造型藝術也開始慢慢出現。

首先,在漢代雕塑方面,駱駝造型陶俑鳳毛麟角,說明墓葬陪葬品還沒有將駱駝列入必備名單中。但是西安沙坡村出土的一對西漢晚期彩繪陶駱駝像,整體造型十分高大,高74釐米,長93釐米,而且寫實逼真,神情怡然,十分罕見。

△  1982年西安南郊沙坡出土西漢灰陶大駱駝 (同墓另一個)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鈕鐘上鎏金駱駝掛鈎,是西漢晚期駱駝進入中原後的反映,是當時王公貴族喜好稀見駱駝的藝術見證。

其次,在漢代畫像石創作中,河南南陽,山東長清、沂南,江蘇徐州、洪泗,四川新都,陝北等地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都發現有駱駝形象,刻畫比較稚拙,有的駱駝四肢纖細,如馬狂奔;有的鬃毛四散,俯首低看。駱駝往往都是單個孤零零出現,或混同在其他動物之中,沒有數量上成群結隊的優勢,並經常與大象、胡人一起伴生出行。

有人認為駱駝作為西域之獸和西域神獸的大象共同出行,反映了去往西方崑崙王母之地的導引場景,屬於西方升仙信仰。也有人認為這些藝術形象反映了胡漢戰爭、西域開闢、佛教傳入、浸染胡風等所帶來的異域文化。

陝北靠近內蒙大漠,神木大保當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中有「駱駝圖」,綏德延家岔出土畫像石中還繪有被圍獵的野駱駝,讓人想起了《居延漢簡》中驛置吏員張宗出塞時捕獲野駱駝的記載。四川成都新都區東漢墓出土「駱駝載樂」畫像磚上一頭雙峰駱駝,背負裝飾有羽葆的建鼓,前峰跪坐一人,拽長袖擊鼓演樂。成都平原出現的駱駝,疑為飄移各地的雜耍藝人所擁有,以吸引觀眾。

△   成都新都區馬家鎮出土東漢晚期駱駝鞍韉擊鼓畫像磚

與漢代同時期陶塑、畫像上的成群駿馬相比,漢代駱駝形象不僅比例偏低,而且顯得非常稚拙或粗糙,蹄趾、尾巴等細節塑造較差,這表明創作工匠對駱駝觀察似乎並不深入,或許根本沒有見過。唐代駱駝兩側掛有袋囊、絲束、長頸瓶、胡瓶、扁盤、織物、氈毯等,有的還掛有沿路獵取的野雞、野兔,反映了商旅駝隊路上放入生活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龍首原西漢墓與鹹陽東漢墓都出土過駝型翼獸,臥狀駱駝背生雙翼,嘴部前突巨大,應是外來有翼神獸的藝術表現。

雖然駱駝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形象大使」,曾在歐亞大陸溝通與交往方面發揮過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歷史事實是漢代駱駝才傳入中國不久,作為藝術表現中的新對象、新題材,當時還處於剛剛入門水平,筆者同意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初級階段」的說法。漢代陵園前雕刻石獸中漢代駱駝幾乎未見,漢武帝茂陵陽信家出土鎏金銅馬,比例勻稱,造型穩重,被公認為西域汗血寶馬的造型,相反在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大量動物陶俑中竟無一匹駱駝。

按照時間為序觀察中國駱駝形象的變化,我們發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駱駝造型頻頻出現,到唐代達到造型藝術的頂峰,胡人牽駝、胡人牽馬共同組成藝術構圖,其圖像也成為「絲綢之路」的象徵符號。現代藝術家喜愛用一隊駱駝行走在夕照下的戈壁大漠,來表現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無限遐想,掩蓋或遮蔽了馬、驢、騾、牛綜合立體的作用,殊不知這在古代商道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絲綢之路的標識符號應是漢代天馬與唐代駱駝的「混搭」互補形象,而不僅僅是駱駝一個孤立的形象。懸泉出土簡牘從文獻上印證了駱駝的傳入,但更多地是印證了駿馬良驥在漢代引進的史實,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而真實的駱駝由於模糊印象卻成了充滿想像的藝術奇獸。

漢代「胡人與駱駝」的配套與唐代「胡人牽駝」組合併不相同,反映出兩個朝代五六百年間不同文明的發展演變,「漢韻胡風」只有經過碰撞後才能相融合,蘊育出以絲綢之路為特色的漢唐文化。

還原漢代當時真實的環境,不能用隋唐藝術創造代替漢代歷史原貌,或是直觀穿越以現代「幻境」代替「原境」,這是我們新的考釋。

- END -

文 | 葛承雍

圖 | 來源於網絡

本文節選自《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1期,瀏覽全文請閱讀原刊。

相關焦點

  • 葛承雍:追尋胡漢研究的細節,揭開那些隱秘的史實
    載物駱駝俑, 西安茅坡村隋墓出土千年前藝術工匠為什麼塑造出文官、武士、商人、馬夫、奴僕等等胡人的形象,並且在墓葬中形成「以高行卑」的體位定勢,無疑與當時胡漢社會影響和生活有關,是忠於史實的藝術刻畫。為什麼?葛承雍:70年來隨著新中國的建設發展,考古文物發現從遠古到中古,都有超越前人的重大發現,漢唐之間更是屢屢有我們想像不到的新材料湧現出來,像甘肅敦煌懸泉漢簡的發現,記載了西漢後期曾有二十多個國家的使者、商人通過河西走廊往來於長安與西域之間,這是絲綢之路的確鑿證據,我據此批駁一些外國學者說絲綢之路是虛幻的、編造的、浪漫的故事。
  • 「溯源甘肅」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
    分別介紹了由倉松(今天祝縣安遠鎮)至顯美(今涼州區豐樂堡),由池(今甘州區梁家墩村)至表是(今高臺縣駱駝城遺址),由玉門(今玉門市赤金鎮)至淵泉(今瓜州縣四道溝)的驛路裡程和驛置情況。由淵泉向西,出玉門關或陽關,進入絲綢之路中段,再到中亞、西亞,可以直至地中海岸的羅馬帝國。
  • 通緝令丨萌萌噠駱駝逃出沙漠 沙坡頭懸賞萬元 全國「緝拿」
    寧夏:「騎駱駝到北京後坐飛機。」 外省:「那一定很久才到吧?」寧夏:「習慣了,提前半年出發就行!」 外省:「怎麼不騎馬呢?」寧夏:「在寧夏,騎馬的都是窮人幹的事情,像我們考出來的,都是騎駱駝和驢的。沙坡頭駱駝屬於東亞阿拉善雙峰駝,因其高達雄壯而聞名。毛色分為棕色和白色兩種,白色駱駝是中國內蒙古阿拉善雙峰駝毛色基因發生變異後所形成的一個特殊類群。
  • 雙峰駱駝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雙峰駱駝
    雙峰駱駝,拉丁學名為Camelus bactrian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獸亞綱、偶蹄目、胼足亞目的一種動物。駱駝屬哺乳綱駱駝科。在中國,駱駝很早就被馴養成為家畜。漢代時就有「乃非駝難入之漠」的名句,以形容通往西域途中的沙漠及戈壁。
  • 天馬科技:子公司完成變更經營範圍
    格隆匯 10 月 9日丨天馬科技(603668.SH)公布,公司於近日接到公司全資子公司福建天馬飼料有限公司(「天馬飼料」)的通知,因業務發展需要,天馬飼料對其經營範圍進行變更,並取得了福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變更後工商登記信息如下: 名稱:福建天馬飼料有限公司;經營範圍:許可項目
  • 科學菌:為什麼駱駝可以嚼仙人掌?
    下面我們就說下駱駝為什麼可以吃仙人掌。這跟它們的嘴和消化系統有關係。不過吃多了仙人掌,駱駝的嘴也會被扎傷,尤其是嘴巴周圍臉部,所以在有人餵養的情況下,主人一般都會事先給駱駝把刺去掉,也會為它們拔掉嘴巴上的刺。不然這些刺會留很長的時間,一直疼痛。
  • 漢代盛行墓祀,天子至臣民人人重視,但是有一類人不能參加
    漢代時期,人們對葬喪之事尤為重視,認為人活著的時候只是很小一部分旅途;死後的歸宿才是永恆的、最重要的;所以葬禮格外隆重,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要舉行墓祀;然而這樣的全民活動還有門檻,有一類人不能參加,都是什麼人呢?
  • 為什麼在沙漠中,渴死的駱駝不能碰?
    駱駝又分為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但無論是哪種駱駝,都很難渴死,因為駱駝本就是非常耐旱的生物。耐旱的駱駝在以前,人類對駱駝還不了解的時候,認為駱駝之所以耐旱,是因為駝峰裡儲藏著大量的「固態水」——沉積脂肪。
  • 新疆伊犁昭蘇的馬 為什麼被稱為「天馬」?
    ​(谷山 周娜)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是全國馬匹最多、品種最全的縣,有「天馬的故鄉」之稱。每年7月,昭蘇縣也會如期舉辦「中國新疆伊犁天馬國際旅遊節」。相信在這個時候,不少人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問題:這些馬是天馬嗎?到底什麼馬是「天馬」?  提到「天馬」,就得提起「伊犁馬」。據記載,公元前二世紀,烏孫國(如今伊犁地區所在地)常向漢朝進貢良馬——「烏孫馬」(後稱伊犁馬),馬匹外形漂亮,並且力速兼備。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親筆賜名「天馬」,伊犁昭蘇作為伊犁馬的發源地,從此聞名於世。
  • 駱駝的雙峰能儲水?科學家對此進行解釋,我們都被騙了
    駱駝,有沙漠之舟的稱號。假如你想橫渡沙漠,最好帶上一頭駱駝,不然的話,你在沙漠中所遇到的困難將會大大地增加。駱駝這種生物在沙漠中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番。首先,最惹人注意的是駱駝背上的兩個駝峰。書本上稱那是駱駝用於儲存水分的,所以駱駝在橫渡沙漠時才不會頻繁喝水,我們也一度相信這個說法,然而真相卻剛好與之相反,出乎人意料。
  • 沙漠中的駱駝屍體,為什麼要小心?
    答案:沙漠中死亡的駱駝、擱淺的鯨魚、體積比人類大的動物屍體都需要格外小心,這是戶外生存的基本常識,因為它們的屍體相當於「生化武器」,可能會爆炸並散播病菌和毒氣。這並非危言聳聽,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見到駱駝屍體,看到它龐大的身軀和背上的駝峰,第一反應肯定是想從駱駝身上獲取水源,這時如果拿刀刺進去,很可能被駱駝體內的空氣波和血肉濺一身而受傷,並且屍體內的腐生生物和屍鹼繁殖的化膿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
  • 漢代流行陪葬的「胡人舉燈」俑,為什麼後來在墓葬中就消失了?
    在文物界,曾經於一些漢代墓葬中出現了少量的胡人燈,後來神秘消失,實際上這背後有些歷史的原因。漢代,燈的發展已十分成熟,類型多樣,目前國內多數博物館中藏有的燈基本上都來自墓葬出土,有的是墓主人生前原本就用過的,也有一部分乾脆就是陪葬品,並沒有實用價值。
  • Qing聽丨福建下海救人「功勳馬」離世 好心人受感動捐贈自家「天馬」
    9月14日,來自新疆伊犁昭蘇的兩匹「天馬」抵達福建泉州晉江市,準備捐贈給此前參與救人的兩名馬友。一名捐贈者來自新疆昭蘇,另一匹馬則由福建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和泉州見義勇為協會捐贈。9月16日上午,還將舉行捐贈儀式。
  • 天馬科技(603668.SH):累計獲得政府補助合計779.11萬元
    格隆匯 1 月 4日丨天馬科技(603668.SH)公布,自2020年8月22日起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公司全資子公司福建天馬飼料有限公司(「天馬飼料」)、廈門德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德百特」)、廈門金嶼進出口有限公司(「廈門金嶼」)、江蘇健馬動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健馬」)、福建天馬食品有限公司
  • 秦始皇陵發現單體金駱駝,那時中原沒有駱駝,是新疆人「送」來的
    因為漢族形成於漢代,所以,在今天的很多人的概念裡,漢人是在漢代時才到達了新疆。這個沒有錯,但是,在漢人之前,漢人先祖就到達了新疆,不過那時的漢人叫華夏族,因為他們的存在,新疆自古以來就成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一部分。漢人或漢族這一名稱的出現,不應該成為今天的人們認知歷史的障礙,更不應該讓一些圖謀不軌之人以此為藉口,製造陰謀論。
  • 為什麼沒有聽過動物捕殺駱駝,駱駝有什麼樣的能力?
    我們常說,打狗還要看主人,現在的駱駝和家裡的牲畜、寵物一樣,主宰它們命運的是人,因為駱駝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開始被人類所馴化,馴養的駱駝很少在野外出現,現存的野生駱駝佔駱駝總數的萬分之一都不到,是嚴重瀕危的物種比大熊貓數量還少,別說它被其他野生動物捕獲的事件。
  • 【地圖說】從《龍嶺迷窟》聊聊漢代地圖
    勾起筆者興趣的不是叢林裡的怪蟲、若隱若現的雮塵珠或是墓室的詭異機關,而是Shirley楊的一句「這地圖繪製於漢代,離現在已經2000多年了...」。地圖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一種表達觀點的方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漢代地圖。預告片1漢代地圖尋蹤漢代人具備繪製地圖的本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