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88歐元的德文版《西遊記》(DieReiseindenWesten),短短兩年時間就五次加印,銷量近7000冊。如此不俗的市場反響,對於中國四大名著的海外翻譯來說頗為罕見。
小說中,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現實生活裡,瑞士女漢學家林小發(EvaLuediKong)用了17年才完成首個德文全譯本《西遊記》的翻譯。2017年3月,她藉此摘得「德國最受追捧的文學獎之一」——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
林小發在中國生活了28年,臉部線條輪廓分明,頭髮剪得只有一寸長,穿著打扮也非常樸素簡單。成名後面對各種盛譽,她始終淡然,頗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古風。8月底,在南京先鋒書店舉辦的一場《西遊記》對談上,讀者和主持人說到她漫長而辛苦的翻譯時,均用了「偉大」表達敬意,她輕描淡寫的一句回答,就消解了旁人眼中的「偉大」:「其實就這麼回事兒,瑣瑣碎碎。」
全譯本填補德語世界空白
因其神魔色彩和傳奇性,《西遊記》迄今已有20多種語言的譯本,但是節譯本多,全譯本較少。
最早出現的西方語言譯本,是1895年在上海出版的英譯本,由塞謬爾·I.伍德布裡奇根據美國傳教士、漢學家衛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編集的漢語讀本小冊子翻譯,取名為《金角龍王,皇帝遊地府》,內容出自《西遊記》通行本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和第十一回「遊地府太宗還魂」。
在林小發的譯本出現之前,德語世界有兩種《西遊記》節譯。一種是1962年,由原東德譯者赫茨費爾德翻譯出版的《西方朝聖》(DiePilgerfahrtnachdemWesten),依據的是吳承恩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譯本,但採取了總結性的翻譯方式,原著中的詩詞、回目、對話等部分均被刪除。另一種轉譯自英國漢學家阿瑟·韋利翻譯的《猴子:中國民間小說》(Monkey:FolkNovelofChina),這也是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節譯本,1942年出版時,胡適還專門為其作序。同樣,阿瑟·韋利也對一百回的原著做了大刀闊斧的刪節,內容被壓縮到三十回。
「那個時代不成熟,做節選本翻譯是完全對的選擇。」林小發說,但她也坦率地指出,那些譯本流傳得都不算廣,影響力也非常有限,「在德語區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說過」。
林小發1968年生於瑞士,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的契機出現得非常偶然。1983年,一個來自廣西的雜技團訪問了她的家鄉比爾,中學生林小發被介紹冊上的中國文字迷住了,開始自學中文。「那時中國無比遙遠,同學們都笑我,在幹嘛呢?」她自己都沒想到後來會真的來到中國,還與一位中國教授結婚生子。
1999年,讀過吳承恩原著和兩種德譯本的林小發,作出了親手翻譯一部完整德譯本的決定。她選用的是中華書局版的《西遊記》,這個版本以清代的《西遊證道書》為底本。而對中國讀者來說,更熟悉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以明刊本為基礎。林小發認為,中華書局版更適合德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因為相對於明刊本,它做了一些文筆潤色,也刪掉了部分描述性的詩歌。
翻譯了幾回後,林小發開始聯繫出版社,但一連找了好幾家對方都不肯要,「編輯根本沒聽說過《西遊記》,他們說也不會有讀者」。
翻譯時自己也在「取真經」
林小發還是自己一點點地繼續翻譯。但越往後,發現自己的中文越不夠用,尤其是沒法真正理解小說中提到的中國哲學和本土宗教,於是又到浙江大學讀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碩士論文就是關於《西遊記》的「正路」思想。
「翻譯中最難的就是對佛教、道教的把握,我的譯本重點也在此,下了很大功夫。」她推測,也正是這個緣故,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只有《西遊記》一直沒有德文全譯本。其中,又以道教內容最難譯。《西遊記》中有很多這方面的稱謂和提法,比如金公和木母、鉛和汞、嬰兒和奼女等。為了準確翻譯出這些內容,林小發不僅看了很多道教經典,還請教了修行很深的道長,「翻譯過程也就成為一個獨特的『取真經』的過程」。
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後,林小發在翻譯時也逐漸「進入角色」。妖怪罵孫悟空,她也氣得不行,感覺就像是她在罵孫悟空一樣;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唐僧趕走那一回,她非常難受,完全是含著淚完成。「感情投射進去後,翻譯的文字才能把味道重新體現出來。中國古典文學在西方的傳播,翻譯非常重要,翻譯得好讀者就能接受。」
2009年,《西遊記》翻譯進行到第六十回時,出版的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當年的法蘭克福書展由中國擔任主賓國,林小發遇到了德國著名的雷克拉姆出版社的編輯迪特·梅耶爾,他恰好對中國文學也很感興趣。但《西遊記》出版後能在德語世界引起那麼多的關注,是林小發沒想到的。同樣厚度的德文書,售價普遍在50歐左右,而在亞馬遜網站上,林小發的《西遊記》譯本定價是88歐元,但2016年首版不到兩個月,2000冊書就售罄,出版社只好趕緊加印。
「我一直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討巧,只有學術界小圈子裡的人喜歡。」林小發說,與十多年前《西遊記》的翻譯無人問津相比,如今讀她譯本的人多起來,主要還是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他們突然發現,哇,來了一個『全球大勢力』。對中國也有些好奇、恐懼……很複雜的心理,所以開始想了解中國。」
翻譯完《西遊記》後,林小發的性格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整個人變得更加謙卑而平和。「每個人都在走同樣的路,都在努力,只是有的人運氣好,有的人運氣不好。我最佩服的是那種人,流浪者,沒飯吃、沒前途的人,生活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照樣每天早上起來勵志做人。」
2017年獲得的萊比錫書展獎翻譯類大獎,把她的名氣推向頂峰。在中國出席活動,所到之處都是鮮花與掌聲,但她非常淡定,時刻想起翻譯《西遊記》時一位對她幫助很大的道長。「他會把任何事情都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跳出來站在很遠的地方看。比如說,我現在也算成名了,我也把自己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和那些抗洪救災、見義勇為的人相比,我算什麼偉大?無數的人在奉獻,我自己算什麼呢?你把範圍擴大,絕對不要只看自己,你就不會輕易被某件事綁死。所以有些東西大家都拼命去爭的時候,我就會看得比較淡。這是我近幾年翻譯《西遊記》時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