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漢語言翻譯版本您知多少?

2021-02-07 長三角商界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語種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漢語的聖經譯本。中文聖經包括文言文聖經(古文)、白話文聖經、及方言聖經,例如閩南話聖經、客語聖經、粵語聖經(廣東話)與吳語聖經等等。《聖經》原文分別以希伯來語、亞拉姆語和希臘語寫成。
不同年代的聖經漢語譯本
參見:聖經漢語譯本列表


7世紀
• 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波斯景教已經譯出了將近三十部的聖經書卷,大部分屬於專卷的,但是現已全數佚失。從景教其他傳世著作中,有引錄部分經文,文體頗近佛經。

13世紀
1294年以後,天主教的方濟各會也有譯本,像孟高維諾譯了新約跟詩篇,用「韃靼人最通用的語文」翻譯,有可能是中文,亦已全部失傳。


18世紀
18世紀初天主教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士白日昇,曾用文言文翻譯新約聖經。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和馬士曼翻譯聖經時,都曾參考此譯本。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賀清泰,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先用滿語翻譯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再將之譯成通俗中文,名為《古新聖經》。《古新聖經》包括舊約、新約、次經,除若干書卷未譯外幾乎全譯,他並且寫了兩篇序言。他曾上書教廷請求準許出版,但教廷不允準,故此僅有少數手抄本流傳。馬禮遜自言看過一位耶穌會士譯的白話福音書,很可能即為《古新聖經》。天主教的第一部完整中譯聖經《思高聖經》翻譯前,譯者之一雷永明神父曾往北京北堂拍攝該堂所藏的一部手抄本以作參考。然而1949年後,手抄本曾失蹤數十年之久,2011年在徐家匯藏書樓尋獲後,點校出版。[1]


19世紀
文理聖經
19世紀早期
19世紀初,浸信會的馬士曼在印度塞蘭坡翻譯聖經,其同工是拉沙,1811年譯畢新約,1822年舊約亦告成,並於同年出版《新舊遺詔全書》,這就是馬士曼譯本,是新教最早出版的中文聖經。同一時候,馬禮遜和米憐亦在廣州翻譯聖經,1813年出版新約,1823年出版舊約,定名為《神天聖書》。早期譯本注重直譯和忠實原文,但行文不很暢順。


19世紀中期
麥都思、郭士立、裨治文及馬禮遜兒子馬儒翰修訂馬禮遜譯本,麥都思負責新約,郭士立負責舊約。1835年新約譯畢,1837年出版,名為《新遺詔書》,而舊約則在1838年出版。後來郭士立又多次修訂麥都思的新約,改名為《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前後至少有十六次[2]。這譯本後來為太平天國採用。
浸信會的高德後來修訂了馬士曼的譯本,與1853年出版新約,高德去世後,憐為仁譯完了舊約,稱為高德譯本。


1843年傳教士在香港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委員會翻譯聖經,此譯本因此稱為委辦譯本。1850年新約出版。期間,傳教士就God譯名當用「上帝」或是「神」起爭論,委員會於是分裂。麥都思、郭士立等傳教士以「上帝」為譯名,繼續翻譯舊約,得到王韜協助,1853年完工,1854年出版,仍稱委辦譯本。
裨治文與克陛存、文惠廉等美國傳教士退出委辦翻譯委員會,主張用「神」為譯名,另行翻譯聖經,即裨治文文理譯本,於1862年出版。
中期譯本在通順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裨治文、克陛存的譯本既重視原文,又很暢順,是非常難得的一個譯本。委辦譯本雖然順暢,然而犧牲了原文的意思,沒有忠實聖經,且雜糅了儒家思想,是不值得推薦的一個譯本。


19世紀晚期
施約瑟在19世紀末獨自一人將新舊約翻譯成文理聖經,稱為二指版聖經,是很好的一個譯本。包約翰和白漢理也將新約翻譯成文理聖經;楊格非也曾自行翻譯文理新約。中國各地傳教士,亦有從文理聖經翻譯為當地方言。
另外,正教會掌院修士固利乙,也曾將新約全書和詩篇翻譯為文言文,新約於1864年出版,名為《新遺詔聖經》,詩篇於1879年出版,名為《聖詠經》。正教會至今一直未有完整翻譯舊約全書。


官話聖經
• 南京官話:麥都思、施敦力將文理委辦譯本的新約改為南京官話,1857年出版新約,是第一本、也是惟一一本南京官話聖經。
• 北京官話:1872年,北京翻譯委員會(施約瑟、丁韙良、白漢理、包約翰、艾約瑟)翻譯和出版了北京官話新約全書,1874年,施約瑟獨自一人翻譯並出版北京官話舊約全書。1978年,英國聖經公會將兩者合在一起出版,即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本在多處地方參考了這個譯本。
• 楊格非官話新約:1889年,英國傳教士楊格非出版了自己翻譯的官話新約。


20世紀
東正教:
• 新約聖經(主教英諾肯提乙譯本)1910年
• 官話聖詠經(主教英諾肯提乙譯本)1910年
• 創世紀第一書(主教英諾肯提乙準印),1911年俄7月出版
天主教:
• 蕭靜山譯本
• 吳經熊譯聖詠譯義,1946年,新經全集,1948年
• 李山甫 申自天 狄守仁 蕭舜華四人譯本,1949年
• 馬相伯譯救世福音,1949年
• 聖經思高本,1968年
• 牧靈聖經,1978年
新教:
• 嚴復譯馬可所傳福音(前四章),1908年
• 和合本,1904年-1919年 (淺文理新約1904)(深文理新約1906)(文理舊約)(官話新約1907,舊約1919)
• 朱寶惠譯本 1929(新約). 1939(舊約).
• 王宣忱譯本 1933(新約)
• 陸亨理國語新舊庫譯本 1939(新約) 1958(舊約)
• 蕭鐵笛譯本 1964(新約)
• 新約聖經(1959譯本)
• 新譯四福音
• 聖經呂振中譯本,1970年
• 當代聖經,1974年
•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1979年
• 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
• 聖經新譯本,1993年
•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1997年[3]


21世紀
• 凸桑簡明聖經,2001年
• 聖經新世界譯本(漢語版),2001年
• 聖經恢復本含註解版,2005年
• 聖經標準本,臺灣浸宣出版社修訂和合本,2005
•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2006年-2010年
• 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2010年
• 當代譯本,2010年
• 中文英皇欽定本,2011年
• 中文標準譯本(新約),全球聖經促進會與Holman Bible Publishers,2011年
• NET聖經(中譯本), 2011-2012
• NLT聖經(中譯本), 2012年
• 聖經和合本根據拜佔庭多數文本更新版,2013年
現今流行的中文聖經譯本
和合本聖經
 

簡體中文的和合本聖經
和合本聖經(Chinese Union Version)是現在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中文譯本。1890年在上海第二次的宣教士會議時,決定推派代表來翻譯通用的譯本。所以三個委員匯出三種譯本,一種是淺文理的新約(淺文理之意即比較文言文,但不是那麼深),然後再翻文言文的新約。


1907年,出版國語新約和合本,就是用白話文的國語新約。1919年,出文理跟國語的新舊約,所以那時候和合本就全部和在一起出版。至今大部分的教會用的聖經仍是和合本的譯本。事實上,近百年來還是沒有一個譯本能夠完全地取代和合本;雖然和合本當時所用的一些名詞,或者一些文法的方式,我們今天讀時可能有一點點不習慣,但是基本上此譯本的翻譯因為這三方面都做非常地好,所以現在固然有新的編譯版,但是很少能夠完全取代它。
思高本聖經


聖經思高本是現在華語天主教(羅馬公教)人士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舉行的天主教會議決定翻譯《聖經》。天主教修會方濟各會於1945年著手翻譯,1948年遷往香港繼續翻譯工作。花了九年時間翻譯舊約,再用六年時間翻譯新約,於1968年正式出版。這是第一部翻自原文的公教聖經全譯本。


香港思高聖經學會(方濟各會雷永明神父主持)是這個公教聖經全譯本的翻譯和出版單位,所以通稱「思高譯本」或「思高本」。思高聖經學會在臺灣的臺北市設有分支-「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社」,負責在臺灣出版印行思高譯本。
方濟各會翻譯《聖經》時,有使用專門收集聖經文獻的圖書館。部分譯者更親自赴以色列實地考察。翻譯時,除使用原文外,參考的考古文獻則多以法、德兩文記載和教會用的拉丁文。

其他譯本
在海外今天也有比如象「今天佳音譯本」的現代中文譯本,還有「聖經新譯本」,但是到目前為止都還很難完全取代和合本。現在聖經中文公會在準備把「和合本」和「合譯本」當中若干名詞、用詞、地名改為現代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引用
1. 郭倩. 失蹤65年後的歸來:現存最早白話漢譯《聖經》發現出版始末. 澎湃新聞. 2015-03-28 [2015-10-27].
2. Zetzsche, Jost Oliver(尤思德). 和合本與中文聖經翻譯. 蔡錦圖譯. 香港: 國際聖經協會. 2002.
3. 現代中文譯本聖經. 臺灣聖經公會. [2017-12-13] (中文(臺灣)‎).
來源
書籍
• 李志剛:《基督教在華早期傳教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網頁
• 中文聖經譯本流源
• 漢語聖經協會
• 環球聖經公會
外部連結
• 中文聖經
• 《聖經中文譯本編年紀》(聖經.中文.翻譯)
• 信望愛珍本聖經查詢
• 韓南:〈作為中國文學之《聖經》:麥都思、王韜與「《聖經》委辦本」〉。
• Studium Biblicum OFM 思高聖經學會 香港浸會大學. 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繁體中文)
參見
•  基督教主題
•  中國主題
•  漢字文化圈主題
•  語言主題
•  書籍主題
• 中國基督教
o 中國基督教史
• 聖經譯本
o 聖經漢語譯本列表
o 聖經漢語譯本用語對照表

相關焦點

  • 聖經翻譯與聖經恢復本
    舊約聖經主要用古希伯來文寫成,個別章節用亞蘭文(Aramaic),新約聖經則是以希臘文寫成。為要達成神的心意,也就是「祂願意萬人得救,並且完全認識真理」(提前二4),聖經就需要翻譯成「萬人」都能懂的語言。  截至2002年初,已有392種語言的聖經全譯本(即全本舊約、新約都有翻譯的版本)問世。自從1950年開始,至少有63種版本的英文新譯本問世,其中較流行的至少有10種[1]。
  • 論著推介|《域外資源與晚清語言運動:以〈聖經〉中譯本為中心》/趙曉陽 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趙曉陽的《域外資源與晚清語言運動:以〈聖經〉中譯本為中心》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空缺。作者搜集了海內外現存的81種不同語體、不同版本、不同文字形式的《聖經》中譯本,對其中的「二馬譯本」和以往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少數民族語言譯本進行了周密的梳理,書末還詳細著錄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臺灣「中研院」和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的234種中文《聖經》的版本信息。
  •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
    (上圖為宣教士馬禮遜在翻譯聖經。>聖經在中國的翻譯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最早可推至唐朝。 此外,還有溫州土白、杭州土白和金華土白的聖經譯本,有中文和拉丁字母拼音兩種版本。
  • 整本聖經已經被翻譯為700種語言,可供57億人現在使用
    根據威克裡夫聖經翻譯協會的報導,這一裡程碑是在最近幾周內達成的,共涉及700種語言的66本全本聖經。協會的執行董事詹姆斯·普爾(James Poole)表示,這個裡程碑「代表著全世界範圍內聖經翻譯者們所作出的巨大工作」。
  • 聖經的中文翻譯
    聖經的中文翻譯工作,直至十九世紀才蔚為大觀,主要的開路先鋒是更正教的馬殊曼和馬禮遜。由於這些早期的譯本都使用較深奧的文言(書面語),所以後來又產生相對淺白的文言譯本;前者稱為深文理譯本,後者稱為淺文理譯本。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主持和合本翻譯的教士們同時進行深文理、淺文理和官話(白話)三個版本的工作,稱之為「聖經唯一,譯本則三」。
  • 1500年來聖經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經過28年的努力,在1919年出版,其中以白話文版的"國語和合本譯本"最受歡迎,經過80個春秋,這部譯本在中國仍廣為使用,但分稱"上帝"和"神"兩種版本。上述譯本出版後,外國在華差會曾公開表示∶希望這是由外國傳教士主持翻譯的最後一個譯本,盼望今後中國基督徒學者能肩負起翻譯聖經的重任,出版一部符合原文的,又能適合中國最多數讀者的中文聖經。
  • 致力翻譯英文聖經
    另一方面,他在幾位同工的幫助下,在不受到外界幹預的情況下,完成了英語聖經的翻譯工作。整本英語聖經在一三八二年告成。威克裡夫是把耶柔米的拉丁文聖經直接翻譯成英文聖經。有關耶柔米生平的部分,可參閱《奧古斯丁小傳》。羅馬教一向不允許平信徒閱讀聖經;羅馬教認為,惟獨神職人員夠資格可以閱讀聖經,和具備條件解釋聖經。
  • 聖經版本介紹
    1906年,官話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官話《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官話《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並在1983年起進行了修訂,使其更貼近現代文意修正錯譯,在2010年完成出版《和合本修訂版》。
  • 英文《聖經》哪個版本最權威
    《聖經》(《Holy Bible》)是基督教經典,由古希伯來文寫成,後被譯成多種語言和不同版本《聖經》,NIV版本其中,英文版本眾多,並各有特色。1.King James Version(KJV)此版本由英王詹姆士一世下令翻譯,故稱作英王欽定版。詞彙以及語法都是遵循古英文的規則,與現代英文差異較大。
  • 譯史||蘇豔:《聖經》翻譯中的教權主義
    《聖經》是基督教教義經典,基督教的興起、傳播和改革常伴隨著對《聖經》的重釋與翻譯。根據來自60個國家的約100個機構組成的威克裡夫國際聯會的統計,到2016年10月為止《聖經》全本被譯成636種語言,《新約》及其部分書卷譯成1442種語言,《聖經》部分書卷或故事譯成了1145種其他語言,因此至少《聖經》的部分章節被譯成了3223種語言。
  • 《聖經》和合本與新譯本之比較
    一、引言《聖經》作為基督教的信仰經典,也是一本具有文學性的世界名著。《聖經》原文由希伯來文及希臘文寫成,如今,已被世界2000多種語言翻譯詮釋,同時也是影響近代中國的一百種譯作之一。《聖經》漢譯自唐代始草創期到當前本色化時期,有史記載已有1300多年歷史。
  • 中文聖經翻譯史 (簡述)
    《聖經》漢語譯本,是指從原語種及其他語言《聖經》版本翻譯成漢語的聖經譯本。
  • 漢樂府《長歌行》英漢對照翻譯四種版本
    漢樂府《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 近代十種聖經中文譯本
    迄今為止,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甚至地區方言都已包羅。僅是亞洲就有九十種不同語言的新舊約聖經,而這裡面讀者最多的是中文聖經。聖經自基督教從明末傳入中國的400餘年來,已從天主教入華初期不為人知的手抄聖經,到「來華第一人」的宣教士馬禮遜與米憐夫婦合譯的《神天聖書》,演變為現如今在華語地區發行數億冊的和合本聖經,這與無數在華傳教士的不斷努力是分不開的。
  •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來華傳教士意識到中國幅員遼闊,粵語地區僅在最偏遠的廣東一帶,故而《聖經》的初譯不能選擇粵語,而應選擇文言或官話。因而,傳教士學習粵語一開始只是為了口頭傳教和日常交流,並沒有著眼於用粵語翻譯《聖經》,這種情況到1860年後才有所變化。
  • 東傈僳族文《新舊約聖經》於雲南元謀縣發行 教會同工回顧翻譯歷程
    日前,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於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城教會發行。當時,教會同工介紹了翻譯歷程:東傈僳族教會在建立100多年後,用時21年完成了聖經翻譯,使本民族信徒擁有了自己語言版本的《聖經》。據介紹,東傈僳文聖經翻譯工作從1992年至2013年止,經歷21年,該版本聖經中的話語綜合運用了傈僳族所在的各地方語音而翻譯。
  • 中文聖經翻譯及譯者王韜(上)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基督教經典 ——《聖經》的翻譯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十九世紀初基督教來華至今,中文聖經譯本不斷出現,是近代翻譯史上譯本最多、討論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事件。通常譯本名稱都冠以主持翻譯的西教士,如馬士曼譯本、馬禮遜譯本、施約瑟譯本等,但是每一個譯本實際上都有中國人士參與,甚至在實際翻譯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可惜他們的名字常被歷史塵封。
  • 聖經譯本與解經
    一、聖經譯本的重要聖經經文與所有文字作品一樣,都不是透過一個個單獨而互不相干的字來傳達,也不是以天上的語言來傳達,而是以人間的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就需要按照一般語言溝通的法則來理解。而聖經原來是用希伯來文、希臘文及亞蘭文寫成的。因此,要準確理解聖經的意思,嚴格來說,每個解釋聖經的人都需要研究聖經的原文,了解掌握這些語言的語法,從而明白透過這些語法所傳遞的意思。因為有些語法特徵即使最優秀的譯本也不能完全顯明出來,只有在原文中才能清楚顯示。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具備掌握原文的條件和能力,只能通過譯本來了解聖經原文的意思。
  • 簡略介紹一下《聖經》的若干譯本
    在「春華秋拾」公眾號裡,我們不涉及傳教,只是站在人類文明思想史的角度,簡要說明一下《聖經》的若干流通版本。  自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聖經》之後,基督教已經嘗試用不同種預言翻譯這部聖典。時下的中國讀者主要閱讀的是英文版和中文版《聖經》。是故,「春華秋拾」通過對國內能夠購買到的不同版本《聖經》做一番簡評,旨在希望您能夠選擇到您心儀的版本進行閱讀。
  • NBA新科狀元Zion譯為「錫安」:聖經翻譯對中文的影響
    NBA新科狀元ZION我國取名喜歡採用上古時期的《詩經》《楚辭》、中古以來的唐詩宋詞,西方人取名則多採用聖經。聖經中的人名或物名進入英語等西方語言,影響到了西方人的取名用詞。Zion是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名字。他母親曾向媒體介紹,Zion取名於耶路撒冷老城南部偏東的一座小山錫安山(希伯來語:Har Tsiyyon; 英語:Mount Z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