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信託本源 主動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2020-12-26 中國金融新聞網

  2020年上半年,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信託」)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等主要業績指標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業內排名不斷攀升。同時,其嚴格落實監管要求,提前一個月完成監管規模壓降要求,以較少的規模支撐了更好的業績增長。當前,信託業處在轉型發展新階段,恰逢五礦信託成立10周年,《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五礦信託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

  《金融時報》記者:能否簡單評價一下五礦信託近十年的發展?

  劉雁:十年前,五礦信託於2010年10月在原慶泰信託基礎上變更設立。十年後的今天,五礦信託主要經營指標持續增長,綜合實力成功進入行業第一梯隊。自2018年啟動第一次業務優化轉型以來,公司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業務布局、盈利能力和收入結構的「多重優化」。主要表現在回歸信託本源,主動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截至6月末,公司主動管理規模佔比83.91%,較行業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創新業務規模佔比增至43.46%,是行業信託公司平均資產管理規模的1.12倍。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創新業務收入穩步提升,是近兩年公司業績的重要增長點。此外,創新業務的內部結構也逐步優化,投貸聯動、基建業務和家族信託業務穩步增長。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信託業當前的發展現狀及環境有何看法?

  劉雁:在宏觀基本面和監管政策面的雙重影響下,我國信託業逐漸從資產規模、業務收入整體快速增長的粗放發展階段,轉而進入發展減速、分化明顯的新階段。2018年開始,由於金融監管政策不斷收緊,信託通道類業務規模壓降,信託業資產規模轉入負增長階段。2019年,在面對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信託行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營業績穩步提升。與此同時,信託公司分化日趨明顯,主要體現在規模和收入兩個方面,未來行業上下遊企業間的差距可能進一步被拉大。

  目前的形勢可以用「變化」這兩個字作為總結,我們現在能做並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去擁抱變化、適應變化、引領變化。

  《金融時報》記者:信託行業應如何樣適應並應對這種新形勢?

  劉雁:作為現代金融業發展試驗田中的創新「排頭兵」,信託業轉型必須更加積極、堅定地擁抱改革開放,堅守回歸本源業務的「初心」,加強對實體經濟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由此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信託行業應遵循監管文件指引,分析市場需求變化,總結信託公司發展轉型實踐。當前業內基本達成共識,財富管理、受託服務、資產管理、實業投行大概率會是下一階段信託公司主動謀變的聚焦方向。

  《金融時報》記者:五礦信託具體將會怎麼做?

  劉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際,五礦信託正式提出「合利共享的發展觀」,即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利他、可持續。我們希望通過打造穩健信託、文化信託、創新信託、質效信託、共享信託等「五大信託」實施路徑,最終將自身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託公司,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金融服務商。在具體業務方面,主要強化四個方面:做大做強財富管理業務、多點開花受託服務業務、順勢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有序開展實業投行業務。

  《金融時報》記者:如何看待科技在信託公司轉型中的作用?

  劉雁: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科技賦能成果顯著。五礦信託不斷加強信息科技的資源投入,構建多層次的IT治理體系和系統群,伺服器虛擬化率達到95%,基礎資源交付時間縮短至兩小時,核心系統達到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二級標準,在行業內形成了競爭優勢,獲得主要核心客戶的認可,有效助力創新業務、財富業務的快速發展。比如,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我們根據客戶需求、市場需求,不斷增強投研產一體化能力,建設全光譜產品體系,搭建全新數位化財富管理平臺,充分依託和運用大數據、AI、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圍繞客戶、機構和產品,構建起數字信任機制,不斷增強客戶的權益保護。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信託業未來發展趨勢有何判斷?

  劉雁:信託行業作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行業監管不斷趨嚴、監管政策持續出臺,推動信託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2020年,強監管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將進一步加速信託行業的轉型調整。我認為行業發展呈現「七個轉變」的發展形勢,即經營結構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監管環境由常規監管向從嚴監管轉變;發展思路由粗放擴張向穩健經營轉變;展業路徑由資產導向向客戶導向轉變;行業布局由競爭邏輯向競合邏輯轉變;行業格局由百花齊放向頭部集中轉變;品牌形象由硬實力向軟實力轉變。

相關焦點

  • 答卷2020|信託業:在爆雷和轉型中跳舞,行業「回歸本源」
    截至2019年末,信託資產風險率2.67%,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 1.69個百分點。以安信證券為例,4月,監管機構對安信信託(600816.SH)違規重拳出擊:暫停安信信託自主管理類資金信託業務、限制向其股東上海國之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配紅利,並處罰款1400萬元,成為信託行業今年最大罰單。
  • 信託業須在強化監管中回歸本源
    黃洪表示,信託業存在四大突出問題:意識不牢,未堅實樹立受託人定位的思想自覺;守正不足,未高度重視受託目的的正當性要求;忠實不夠,未完全做到對委託人的勤勉盡責;專業不強,未具備履職所需的主動管理能力。信託公司在守正文化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不夠坦蕩、不夠規矩、不夠擔當。
  • 銀保監會就信託新規公開徵意見:回歸本源 打破剛性兌付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制定《辦法》意在補齊制度短板,推動資金信託回歸「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私募資管產品本源,發展有直接融資特點的資金信託,促進投資者權益保護,促進資管市場監管標準統一和有序競爭。該負責人表示,任何機構和個人參與任何資金信託,都要依法識別、管理並承擔投資風險。信託公司應當確保資金信託風險等級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相匹配,打破剛性兌付。
  • 平安信託2019年為客戶創造收益316億元,家族信託規模增超160%
    4月27日,平安信託(以下簡稱「公司」) 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2019年公司信託計劃資產管理規模4426.0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6.79億元,法人淨利潤26.52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37.21億元,主營業務持續保持穩健態勢。2019年,公司創新業務收入佔比達19.3%,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主動轉型成效顯著。
  • 中融信託榮膺「2020卓越競爭力家族信託管理公司」
    一直以來,中融信託積極順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及監管政策導向,持續進行業務結構調整與優化,著力服務實體經濟,不斷培育經濟新引擎、新動能,主動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切實回歸信託本源  2019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融信託自有資產276.16億元人民幣,實現營業總收入53.59億元,淨利潤17.55億元,各項業績均居行業前列。當年投向實體經濟的信託資產佔比接近三分之二,主動管理受託資產佔比由期初的65.55%提升至76.15%,均高於行業水平。
  • 銀保監會:強化信託公司入股資金來源審查 鼓勵信託公司開展本源業務
    銀保監會官網11月24日披露,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落實對外開放工作要求,強化信託公司監管,銀保監會結合市場準入工作實踐和行業轉型發展實際,對《中國銀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形成了《中國銀保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下稱《辦法》)。
  • 中融信託:融資類業務正常進行 未接到要求暫停相關業務通知
    中證網訊(記者 張玉潔)6月18日,中融信託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中融信託未收到要求暫停融資類業務的通知。公司目前正按照既定戰略部署和工作計劃有序開展各項工作,公司積極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回歸信託業務本源,提升主動管理能力。
  • 竇瑞剛:中國的基金會和慈善信託亟需回歸本源
    推動基金會回歸其初心和本源,我理解就是要回歸其作為捐贈財產的信託機構的屬性,它天生就是特殊的慈善信託,在中國是以法人組織化形式存在的慈善信託。 因此,要推動基金會回歸其作為捐贈財產信託機構的第一屬性,尊重捐贈人的意願,履行好信義義務,在謹慎、忠實的原則下,管理好捐贈人託付給我們的慈善財產。歐美的主流基金會核心就是做兩件事,一慈善財產的保值增值,二資助其他的社會組織,即具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
  • 全國68 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21.6 萬億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監管的收緊有關,倒逼信託公司主要壓縮通道業務規模,持續向回歸信託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強化主動管理能力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也與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臺階有關,信用風險抬升,信託公司獲取合適資產的難度加大。到了 2019 年,這兩個因素依然存在,不過政策帶來的影響在邊際上有所改善。
  • 喜訊 平安信託榮膺金貝獎「2020最佳信託公司獎」
    平安信託去年6月在公司內部全面啟動「置放新機制,打造新模式」的改革措施,加強主動管理,壓降通道業務,持續推進業務結構調整與優化。數據顯示,2019年,平安信託投入實體經濟規模超過3100億元,投向工商企業資金佔比超44%。同時,公司充分利用保險資金優勢和以投後管理為核心的股權投資能力,全年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規模362.54億元,同比增長超37%。
  • 華潤信託喜獲「年度最具競爭力信託公司」「領航中國傑出信託公司...
    2020年12月9日,2020新時代金融發展峰會暨中國金融機構金牌榜 金龍獎頒獎典禮在京召開,華潤信託憑藉雄厚的綜合實力、專業的業務管理水平、強大的風險控制能力,榮獲「年度最具競爭力信託公司」獎項。
  • 中融信託董事長劉洋:轉型期信託業需做好投資者陪伴 探索服務信託...
    如何從根本上轉變投資者觀念培育良性健康的投資文化,進而實現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信託行業面臨的關鍵難題。 要解決這個難題還是要回歸資產管理的核心、理念,即「賣者盡責、買者自負」,賣者盡責在前,信託公司首先充分履行管理責任,買者自負只是一個結果,非對金融投資的剛性要求。
  • 平安信託「鴻承世家」獲評「誠信託」最佳家族信託產品
    主動轉型:打造全新業務模式2019年以來,在經濟壓力加大、金融強監管、市場競爭加劇的共振下,信託業轉型正變得迫在眉睫。自去年6月以來,平安信託啟動「置放新機制,打造新模式」改革,加強主動管理,壓降通道業務,優化業務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 信託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從全行業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行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不含房地產業)的信託資產餘額13.14萬億元,佔全部信託資產餘額的62.97%。可以說,信託行業在自身回歸本源轉型發展的同時,支持實體經濟質效也在同步提高。
  • 信託半年報:平安接棒中信重回榜首,國聯信託掉了20名
    去年下半年開始,平安信託開啟主動轉型升級,通過強化投資能力建設、大幅壓降通道業務、主動控制房地產信託規模、發展服務信託業務等舉措,構建從非標向標、從融資到投資、從規模優先到質量優先的增長模式。經過近一年的轉型發展,效果開始顯現。平安信託上半年經營數據顯示,股權類和資本市場類的主動管理業務浮動業績報酬增加,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同比提升,其中投資類業務管理費收入提升75.3%。
  • 信託2020:堅定轉型步伐支持實體經濟
    近年來,還有部分信託公司由於偏離信託本源、合規意識淡薄、風險管控不足,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時,風險加速暴露,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截至2019年年末,信託資產風險率2.67%,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1.69個百分點。其中,信託公司承擔風險管理責任的主動管理類信託資產風險率3.04%,同比上升1.75個百分點,相關風險可能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染;由其他金融機構等委託人承擔風險管理責任的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風險率2.29%,同比上升1.53個百分點。
  • 我國信託資產規模穩中有降 信託通道業務持續收縮
    在去通道、嚴監管背景下,2020年,信託行業迎來較大調整。截至2020年10月末,全行業受託管理信託資產餘額20.74萬億元,較年初減少8632.68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融資業務持續壓降,地產信託規模被嚴控。信託公司在有序落實壓降通道及融資類業務規模的同時,也在主動謀求轉型。
  • 國民信託2019年實現淨利潤1.89億元 同比增長51%
    報告期內,國民信託新增主動管理類業務規模163.46億元,同比增長520%,佔全年新增業務的47%。在力推主動管理和「去通道」的指引下,截至2019年末,國民信託存量業務中主動管理類業務規模較去年同期上升191%;銀信通道業務規模同比下降51%,減少1,392.03億元。
  • 中融信託榮獲金鼎獎「年度卓越信託公司」稱號
    基於嚴謹、科學的評選過程,中國金鼎獎通過多個維度考量金融機構在一年內的各方面表現,力求對各個板塊做出全面、詳實、公允的評價,並甄選出一批優質的標杆企業,評選範圍覆蓋銀行、信託、保險、金融租賃等領域。 在信託領域的角逐中,中融信託以穩健的業績和專業的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奪得「年度卓越信託公司」這一重磅大獎。
  • 中國信登印發信託登記業務指南和信託登記聯絡員管理與評優規則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徐天曉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是當今全球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主題之一,也是信託行業回歸本源的重要體現。一、扛起行業平臺服務責任,著力加強投資者教育力度為提高信託投資者對信託產品和風險的認知能力,提升金融消費安全意識,中國信登持續開展線上線下投資者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