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信託」)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等主要業績指標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業內排名不斷攀升。同時,其嚴格落實監管要求,提前一個月完成監管規模壓降要求,以較少的規模支撐了更好的業績增長。當前,信託業處在轉型發展新階段,恰逢五礦信託成立10周年,《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五礦信託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
《金融時報》記者:能否簡單評價一下五礦信託近十年的發展?
劉雁:十年前,五礦信託於2010年10月在原慶泰信託基礎上變更設立。十年後的今天,五礦信託主要經營指標持續增長,綜合實力成功進入行業第一梯隊。自2018年啟動第一次業務優化轉型以來,公司堅持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業務布局、盈利能力和收入結構的「多重優化」。主要表現在回歸信託本源,主動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截至6月末,公司主動管理規模佔比83.91%,較行業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創新業務規模佔比增至43.46%,是行業信託公司平均資產管理規模的1.12倍。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創新業務收入穩步提升,是近兩年公司業績的重要增長點。此外,創新業務的內部結構也逐步優化,投貸聯動、基建業務和家族信託業務穩步增長。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信託業當前的發展現狀及環境有何看法?
劉雁:在宏觀基本面和監管政策面的雙重影響下,我國信託業逐漸從資產規模、業務收入整體快速增長的粗放發展階段,轉而進入發展減速、分化明顯的新階段。2018年開始,由於金融監管政策不斷收緊,信託通道類業務規模壓降,信託業資產規模轉入負增長階段。2019年,在面對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信託行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營業績穩步提升。與此同時,信託公司分化日趨明顯,主要體現在規模和收入兩個方面,未來行業上下遊企業間的差距可能進一步被拉大。
目前的形勢可以用「變化」這兩個字作為總結,我們現在能做並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去擁抱變化、適應變化、引領變化。
《金融時報》記者:信託行業應如何樣適應並應對這種新形勢?
劉雁:作為現代金融業發展試驗田中的創新「排頭兵」,信託業轉型必須更加積極、堅定地擁抱改革開放,堅守回歸本源業務的「初心」,加強對實體經濟的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由此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信託行業應遵循監管文件指引,分析市場需求變化,總結信託公司發展轉型實踐。當前業內基本達成共識,財富管理、受託服務、資產管理、實業投行大概率會是下一階段信託公司主動謀變的聚焦方向。
《金融時報》記者:五礦信託具體將會怎麼做?
劉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際,五礦信託正式提出「合利共享的發展觀」,即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利他、可持續。我們希望通過打造穩健信託、文化信託、創新信託、質效信託、共享信託等「五大信託」實施路徑,最終將自身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託公司,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金融服務商。在具體業務方面,主要強化四個方面:做大做強財富管理業務、多點開花受託服務業務、順勢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有序開展實業投行業務。
《金融時報》記者:如何看待科技在信託公司轉型中的作用?
劉雁: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科技賦能成果顯著。五礦信託不斷加強信息科技的資源投入,構建多層次的IT治理體系和系統群,伺服器虛擬化率達到95%,基礎資源交付時間縮短至兩小時,核心系統達到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二級標準,在行業內形成了競爭優勢,獲得主要核心客戶的認可,有效助力創新業務、財富業務的快速發展。比如,在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我們根據客戶需求、市場需求,不斷增強投研產一體化能力,建設全光譜產品體系,搭建全新數位化財富管理平臺,充分依託和運用大數據、AI、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圍繞客戶、機構和產品,構建起數字信任機制,不斷增強客戶的權益保護。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信託業未來發展趨勢有何判斷?
劉雁:信託行業作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行業監管不斷趨嚴、監管政策持續出臺,推動信託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2020年,強監管與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將進一步加速信託行業的轉型調整。我認為行業發展呈現「七個轉變」的發展形勢,即經營結構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監管環境由常規監管向從嚴監管轉變;發展思路由粗放擴張向穩健經營轉變;展業路徑由資產導向向客戶導向轉變;行業布局由競爭邏輯向競合邏輯轉變;行業格局由百花齊放向頭部集中轉變;品牌形象由硬實力向軟實力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