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和「擇偶對象」:父母與子女思想衝突時,聽誰的?

2020-12-23 花影故事

導讀:說起對「未來」和「婚姻」的選擇,很多子女和父母的觀點都不相同。子女往往很激進,父母往往很務實,兩者經常會發生各種觀點不合的衝突。當多年後子女也成為父母時,或許就會明白當初父母的心情了。

01

說起子女和父母的觀點,肯定很多家庭中的子女和父母都是不合的。往往是父母對待子女的要求和規劃,和子女自己為自己的籌謀和打算,根本不在一條線上,最後誰也勸不了誰,只能越看越煩。

很多子女和父母長期不合,過年不回家,甚至平時也不聯繫父母,還美名其曰要「獨立」。

獨立是對的,但是很多子女根本沒有獨立,他們只是想讓父母為子女的意願而服務,這就有點不對了。

為什么子女和父母在思想上有巨大的不合呢?主要是哪些地方產生的觀念不和呢?無非是兩點,一是子女的未來職業規劃,二是子女的擇偶對象,很多子女和父母的觀點都是不同的。

02

通常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希望子女有著較為穩定的工作,錢可以掙得不多,但是好在旱澇保收、每月都有錢拿;他們也希望子女的婚姻對象品性好、為人踏實,今後對於子女的生活有照應和扶持,婚後生活能夠過得紅紅火火。

可是子女並不一定這樣想,他們認為自己要趁著年輕多見見世面,所以一定不能為眼前的穩定工作而牽住了腿。人生在世幾十年,不趁著年輕時多折騰幾把,那等到年老之後豈不是一大堆遺憾?!

再有就是婚姻對象,父母的觀點太過於老舊,只要合得來就行,哪有那麼多的講究和說道?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子女偏偏和父母對著幹,叫他朝東他就朝西,甚至樂此不彼。

03

朋友琪琪就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子,她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父母就建議填個師範學校,今後畢業回家鄉做教師,或是學個法律今後回家考個公務員,亦或是學個金融今後回家考到銀行去。

因為就父母的觀點來看,教師、公務員、銀行工作人員,這是最為穩定且體面的了,而且比較適合女孩子。

可是琪琪不是這樣想,她偏偏要衝破父母的安排,於是高考填了個國際貿易專業,又被撞車,最後被一所二本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錄取。

雖然說和自己想像的有點遠,但琪琪認為,這好歹也是一個二本院校,而且今後還能去大企業做行政管理的工作,比待在老家那個四線五線小城市要好過。

琪琪進了大學之後,覺得也就那樣,似乎也沒有學到什麼大企業的管理方法,對未來漸漸的不再那麼自信和期待。

曾經的壯志滿滿,到大四的即將畢業,琪琪越來越不確定今後該怎麼辦了,尤其是大學將近四年的時間裡,琪琪也沒有去過什麼企業實習見習過,因為人家一不缺人二不要實習生,這對於幾個月後就要畢業的琪琪,真的不知道未來該如何。

04

琪琪和朋友聊天說,「我媽讓我考編制,再找個工作穩定的對象。讓我先去報考老家的公務員或是事業單位,可是我的專業真的不好考,只能報不限專業的崗位,競爭有多大啊。再說說找對象,他們不同意我現在的男朋友,說男朋友原生家庭複雜,父母離婚又再婚之類的。可是我看上的是男朋友本人,又不是看上了他的家庭。」

其他朋友有的比較成熟些,就勸琪琪,「你媽是個務實的人。你知道現在的工作有多不好找嗎,就算找到了,現在小企業小公司一旦沒有資金流,分分鐘就要解散或破產。再說說你那個男朋友,談個戀愛還差不多,要說談婚論嫁就算了吧,聽著就不靠譜。父母離婚又再婚,沒有體驗到正常家庭的溫暖,為人處世也比較自私,更何況他也沒有個穩定的工作,你又何必冒險呢?」

琪琪若有所思,因為說別的她沒有那麼在乎,說起男朋友,她還是挺在意的。

琪琪男朋友已經畢業了一年,暫時還在琪琪讀書的城市,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說,每天得過且過。而且男朋友的家庭觀念非常弱,沒有什麼經營家庭的理念,琪琪也覺得男朋友似乎不太靠譜。

經過朋友的勸解之後,她覺得真的有必要和男朋友好好的談一次了。

05

當下很多子女對於父母給的建議都不想聽或是不願聽,覺得父母都是過時的觀念、跟不上時代。寧可自己「踩雷」也不聽父母的正面建議,並且還處處埋怨父母不給力。

其實父母對於兒女的很多方面的建議,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父母卻是比較懂自己孩子的,有些觀點是比較務實的,不能全盤否定。

有的父母明確知道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與其在外面處處「踩雷」,倒還不如安安穩穩的在老家謀個穩定工作,體面又有保障。

對待兒女的婚姻也是如此,很多女孩子在婚前一味的陷入愛情之中,忽略了很多具體事實,導致婚後非常被動,甚至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離婚。

不過也有和稀泥的父母,不過終歸不是大多數父母,大部分父母還是比較清醒的。

06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小輩也會成家,有娃,又過了很多年,小輩也榮升為長輩,對待兒女的婚姻和未來發展時,同樣會指指點點,同樣會說出「聽我的沒有錯」這樣的話。

每個「子女」,最終都會成為「父母」。

一代又一代,總是這樣延續下來。

為人父母者,應當多聽聽子女的心聲,但為人子女者,不妨也多聽聽父母的意見。有時候父母的意見或許只是建議,並起不了決策性的作用,但用心去思考,去分析,你會發現,父母的話不全是錯的。

最後一句話總結,父母務實不是市儈和勢利眼,而是想讓你少走些彎路,今後更加順暢。要知道,就絕大多數而言,這個世上,最愛你的人,最憂心你的人,莫過於父母。

-END-

話題討論:子女該不該聽父母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理性溝通 尊重子女喜好 | 線下父母相親會本周六舉行
    面對火爆的父母相親會,遇見網資深情感顧問林佳老師表示:「父母在替子女擇偶時會比年輕人更加主動和直接,他們往往會更加全面地去了解對方的信息,這樣成功率會比較高。但是一些家長也存在對相親方要求太多、憑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子女的擇偶條件、對子女過多幹涉等情況,這樣反而容易耽誤子女的婚姻大事。」自8月25日線下父母相親會信息發布以來,遇見網就收到了上百位家長的報名諮詢電話。
  • 下一站是幸福:兒女的擇偶觀,源於青春期父母的滲透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向子女灌輸自己的擇偶觀呢?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做伴侶麥子的兩個好友小楊和小真都不是初婚,小真甚至已是三婚。生活不易,折騰來折騰去,誰不想安安穩穩過日子?然而,小真卻又要打算離婚。擇偶觀要在青春期及時滲透不少父母當孩子把異性朋友領回家時,才發現這也不合適,那也不可心,於是就劈頭蓋臉地橫加幹涉。豈不知孩子之所以領回讓他們難以接納的對象,與他們平時的教育不無干係。婚戀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要趁早,要抓準時機;等到不能接受的後果已經顯現,再去指責、埋怨、幹預,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 百合佳緣集團婚戀報告:兩代人思想「拉鋸」,展現中國式婚戀現實寫照
    近日,百合佳緣集團發布了婚戀觀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下稱,報告)。該《報告》從父母角度,分析了他們對子女的婚戀認知以及態度,探討兩輩人對於婚戀價值的碰撞與融合。   調研顯示,由於子女單身,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感到焦慮;為子女介紹相親對象似乎成為父母們迫在眉睫的事情,其中六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對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紹過的佔比超六成。
  • 孝而不順:5個法則輕鬆解決和父母、公婆的衝突
    ,和公婆相處又會出現餵養教育寶寶的理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引發的各種問題;遇到上面這些衝突的時候,父母都會把不孝順提出來說一說。的確,在我們主流的社會道德評價裡面,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能聽父母話,工作後能經常給父母、公婆花錢,就會被親朋好友公認為是孝順的人。在這種社會主流的評價影響下,我們自己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只要不聽長輩的話,沒有給長輩付出就是不孝順。
  • 體壇3位奧運會冠軍,擇偶對象職業不同學歷不同,但是都很恩愛
    都很優秀,她們三個身上還有共同之處,一都是奧運會冠軍,二擇偶對象都不是同職業的人,不過仍然過得很幸福。讓我們分別來看一看她們的擇偶對象都是誰吧! 吳敏霞,1985年出生,身高1米67,女子跳水運動員,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裡,從小就喜歡水,不過並不是因為這個踏上這一道路,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她上幼兒園時看中了她的韌性和身材就這樣與跳水結下了緣分
  • 當子女聽到父母說:為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所謂的「我是為你好」,是以為我知道什麼叫做為你好,還有你要聽我告訴你怎麼做,這其實是雙重的錯誤,是誤會。我相信我們都聽父母說過「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有時候他們明明做錯了,我們跟他們理論時,父母還是這句:我是為了你好!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他已經沒有其他理由了,用這句話來給自己的歌錯誤行為做個解釋,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 看看父母的「應該」想法,是如何「綁架」子女的?
    文/學乃身之寶昨天,聽老公講了一件有關他同事的事情,非常不解。這個同事有兩個女兒,相差兩歲,兩個女兒今年都參加高考(大女兒是初中畢業的3+2大專)。成績出來後,大女兒沒考上,準備參加工作,小女兒考上一個三本院校,學費很高,所在城市消費水平也很高。同事今年剛剛買了房子,還貸壓力很大,於是就和大女兒說,讓她儘快工作賺錢給妹妹生活費。
  • 2020年相親新標準:沒房沒車沒錢可以嫁,「三無父母」不能嫁
    「你都26歲了,我在你這個年紀都結婚生你5年了,你連個對象都沒錯,你真是要氣死我......」 小夢畢業三年了,這三年來,父母每天都在為她的終身大事著急。 但小夢卻不著急,26歲正值青春美好年紀,為什麼想不開要結婚,是手機不好玩還是和小姐妹吃火鍋逛街不香?
  • 《父母愛情》啟示我們:擇偶要看這些條件
    《父母愛情》這部劇中,江德福對安傑的所有愛護,就是愛情。江江德福全劇,沒有說過一句「我愛你」。但江德福對安傑的愛,就在那裡。江德福愛得不漏聲色,絲毫沒有作秀,被愛的人卻完全能完整地,感受到這份甜蜜蜜的愛情。安傑隨軍入島時,受了很多「罪」:吃飯時的湊合,停電又下雨時地驚恐,暈船的嘔吐。
  • 父母「棒打鴛鴦」子女怎麼辦?過來人教你幾招
    可是我不喜歡和生人說話,所以相親見第一次面之後,再次聊天的對象比較少,偶爾有一個願意主動找我聊天,但久了也覺得我索然無味,所以我沒有真正談過戀愛。  2015年,羅先生又跟我吐槽他的相親經歷,我只是聽,他突然反過來問我:「怎麼一直沒聽你說過你男朋友。」我只好羞愧地回答說我沒有男朋友,他反問:「像你這麼文靜漂亮的女孩怎麼會沒有人追求?」然後我們就陷入了沉默。
  • 溥儀晚年被介紹相親對象,女方只要和這兩個字沾邊,他就不考慮
    《豔歌行》中提到: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古代人的結婚方式看起來比較隨便,但其實非常嚴謹。父母會綜合考慮對方的家世情況,然後在包辦婚姻中讓子女們選擇結婚對象。在現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變得非常自由化,結婚也是如此。
  • 窮人家的孩子不要聽父母的?別讓成功學寒了父母心
    這兩日,網上某個有著數十萬粉絲的所謂「大V」卻宣揚一種觀點:窮人家的孩子就不要全聽父母的,因為父母的認知如果正確就不至於那麼窮,這些孩子能去分辨父母的對錯就會離成功近很多……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但令我更吃驚的是,雖然言論之後的跟帖多數對此提出了不同意見,但在跟帖的前幾位,竟然還有一些網友附議:「說得太好了」「確實如此」「和我的思想完全一致」「想跨越階層先脫圈,第一步就是無知的父母」……看到這些網絡留言,筆者感到不解:子女與父母的感情為何要和成功學摻和在一起?
  • 父母的卑微:年輕時為子女遮風擋雨,年老時看子女臉色行事
    人老之後沒有了生產力,只是白白的消耗糧食和花錢,所以換一種方式,拋棄了他們!何其殘忍!人啊,天生害怕孤獨,天生害怕被遺棄!尤其當人年老時,這種感覺更甚!其實父母們要的並不多,無非是多一點關心,多一份安全感,僅此而已!可就這微小的需求,我們又何嘗真正滿足過他們呢?
  • 職業生涯規劃最好的時間不是大四,而是高一
    在我被保送進入縣裡面最好的高中時,我終於迷失了方向。 從小我就是村裡面「別人家的孩子」。讀書成績好,年年三好學生,班長,回家總是先做完作業再去玩,周末幫父母一起做家務……父母、老師、同學,幾乎身邊所有人都覺得成績好、又懂事的孩子,將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 383萬人圍觀「不愛父母,正常嗎」:父母該如何面對子女的不愛?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不愛父母,正常嗎?提問者說父母一直對自己盡職盡力,培養自己長大,又供自己上了大學。但自己卻一直想要逃離他們,上大學時故意選了比較遠的城市,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如今他和父母的互動越來越少,因為覺得真的沒什麼好聊。
  • 如何用一張個人戰略計劃表,應對父母催婚
    但最近老胡聽一個剛踏入職場女孩抱怨說父母天天逼婚,覺得非常詫異,她才22歲,剛畢業走向社會啊! 她的家裡天天都會上演這樣的場景: 女孩的母親天天嘮叨:「你就是不孝順啊,這麼大了還不找男朋友啊!過兩年一定要結婚,不然以後誰要你哦。」
  • 領創中等專業學校——大愛教育,女兒的話把父母暖哭了
    領創的教育思想是為了學生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奠定基礎。校長李入元教授說:學習的目的是會生活,會生活才會工作,會生活才會陽光!有陽光才會有工作能力,才會有更好的前程。領創教育24班劉一帆愛的表達暖哭父母疫情期間,領創教育針對學生們的「特殊時期、特殊課程」的理念,及時規劃,科學地制定出了完善的教學規劃。
  • 沒本事的子女,都喜歡在這三件事上斤斤計較,是父母和家庭的悲哀
    如果子女在這些事情對老人斤斤計較,不僅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孝順,而且還是整個家庭的悲哀。1、贍養老人方面:一邊嫌棄父母,一邊緊緊攥著養老金對於大多數子女來說,照顧和伺候年邁的父母,是理所應當地的。然而,遇到一些沒本事的子女,想要他們來照顧父母只不過是幻想罷了。在這些人眼裡,如果父母只要孩有勞動能力,能夠繼續賺錢,勉強還願意叫聲爸媽。
  • 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明年起「新規」有變,子女爭也沒用了
    換言之,房產權「繼承」新規明年有變,父母的房子明年起不用再爭了,統統按「新規」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新規下,如果子女盡不到自己該盡的義務,父母有權利不把房子留給子女,換言之子女將「不再繼承」父母的房產。 第一、首次引入「代位繼承」。以往的法定繼承人僅限於第一順位(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法定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