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內心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

2020-12-14 九霄心理

追求別人認為的成功,暴露出內心自卑的一面。

追求成功似乎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共識,聽上去也並不是什麼不合理的信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的超越。但是越是迫切想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的人,越暴露出內心的自卑。他們潛意識裡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不能夠取得成功,我就會變得一無是處。他們對成功有多麼渴望,對當下的自我就有多反感。他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認為當下自己一無是處,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認同,所以急切地想要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然而,不能接納當前自我的人,也很難有一個可接納的未來。

渴望成功的心理成因

原生因素

處於嬰兒階段的個體,總是能夠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也就是說,無論嬰兒做了什麼樣的行為,父母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們、關心他們、照顧他們。隨著嬰兒的成長,有了語言表達能力,父母原先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變成了有條件的積極關注。只有當他們聽從父母命令的時候,才會得到父母的愛、關心和照顧,這也是個體對「成功」最初的概念。從這一刻起,人們只能接受被他們父母認同的部分,對不被認同的部分感到自卑。他們追求「成功」,是因為自己如果不夠「成功」就會被父母嫌棄、批評甚至責罵。

早期經歷因素

個體在早期受教育過程中,由於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所以在成績上會有差異。在一個大家都在追求高成績的環境中,只有取得好成績才算是「成功」,也只有取得好成績的人才會獲得他人的關注、認同和歡迎。相反,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總是處於人際關係的邊緣位置。人們沒有精力去關心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無法給他們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導致這樣的個體越來越自卑。他們越是感到自卑,也就越渴望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因為他們意識到,只有取得成功才會滿足內心的需求。

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過成功來證明自己

刻板化認知

基於上文所講,個體在成長經歷中形成了這樣的刻板化認知:只有通過成功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理解是每個人的本能,但是人們只會關注和理解那些「成功」的人,所以他們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和理解,不得不逼迫自己去追求所謂的「成功」。在這種刻板化的認知之下,人們很難擁有自己的主見,很難形成成熟的個人心智。例如:如果他們身處的環境,認為誰的孩子成績好誰就是成功的,他們就會逼迫自己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他們身處的環境,認為誰的愛人聽話誰就是成功的,他們就會想盡方法去控制自己的愛人;如果他們身處的環境,認為誰的財富多誰就是成功的,他們就會想盡方法去獲取財富。

擔心不被人接受

缺乏個性的人總是擔心不被人接受,所以他們總是討好般的遵從別人的價值觀念。正如上文所講,他們本身沒有任何價值觀念。為了讓別人接納自己,他們必須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念。他們越是迫切地追求某一價值觀上的成功,越是暴露出內心的自卑感。比如在遊戲的世界裡,誰的力量強大誰就是成功的。那麼自卑的人在遊戲世界裡,就會迫切渴望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因為只有讓自己變得足夠強大,才能夠證明自己,才能夠消除內心的自卑感。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個體不惜一切代價做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自卑者分不清是別人的成功,還是自己的成功

自卑者有時候很難分清是別人的成功,還是自己內心渴望的成功。如果有人跟他們說,我多麼渴望擁有一把吉他。他們就會認為擁有一把吉他就是成功的,然後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同,無論多麼不喜歡吉他自己也會買一把。因為他們內心過於自卑,反而越想要證明自己。他們越想要證明自己,越容易迷失自己,因為他們無法分清這是別人的成功還是自己的成功。自卑者的內心邏輯是這樣的,只要別人想要得到的東西,那麼我也必須得到它。

走出自卑,尋找自我的成功

想要真正走出自卑,必須尋找到屬於自我的成功。自卑者首先需要接納自我,無論面前的自我有多糟糕。其次要學會尋找自我的成功,而不是他人的成功。他人覺得擁有一把吉他、一座房子、一部車子就是成功,這些始終是別人認為的成功。只有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成功,才能夠真正地接納自我,走出自卑。如果你是一個喜好旅行的人,那麼你徒步踏上茶馬古道就是成功;如果你是建築設計師,完成一座宏偉的建築就是你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位詩人,創作一篇影響深遠的作品就是你的成功。

成功可以有很多的樣子,自我也可以有很多的樣子。自卑者正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才總是受到別人價值觀的影響。別人說你個子矮你就覺得自卑,你應該回擊說:我恰恰欣賞個子矮的人。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多元化的,再好吃的火鍋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不管你多麼優秀,總有人盯著你的缺點。走出自卑,就是要全然接納自我。全然接納自我就是不僅要接納被人認可的部分,也要接納不被人認可的部分。

總而言之,不要再去徒勞無功的追求別人認為的價值,要試著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真正願意付出全部心力去追求的事情。只有這樣,你的成功才是屬於你自己的。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說這2句話,活得越累!
    在心理學上,內心自卑的人都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思想,就是她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然後就不敢去做,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缺乏自信心。生活中我們也常發現這樣一些人,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敏感。要麼會憋著自己的小脾氣,要麼一點小事能念叨一整天。而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說這2句話!
  • 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歡表現自己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她的自卑心理導致的。因為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喜歡表現自己。今天就來和你聊聊關於自卑的話題。一個人有了嚴重的自卑後,就會有一種動力去尋找優越感。自卑心理都有哪些尋找優越感的症狀呢?1、自卑的人喜歡表現自己正如一句話說的:「一個人越吹噓自已什麼東西越多,她可能越缺少什麼。」
  • 心理學:越是情商低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隨著人們對於高情商的理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情商高的人,他的身邊的朋友就多。更有些人覺得情商高的人很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在人際關係裡運籌帷幄。的確情商高的人能夠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很好,但是他們並不喜歡與人交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發現越是那些情商低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 心理學:越長大越自卑怎麼辦?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1.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①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修復,不久後別的窗戶就會相繼被打破;一面牆被貼上小廣告,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整面牆全是小廣告。破窗效應指出,如果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去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 《墨菲定律》:越愛炫耀的人,越說明自卑
    在《墨菲定律》中有一個觀點:越炫耀的人,越說明內心的自卑在作祟,試圖從外界得到心理的滿足,以達到讓自己有成就感。 從心理學上來說,正是因為自卑,才會拼命想要表現自己,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也可以說因為自卑心作祟,所以才用炫富的方式來證明他們比大部分人都優秀,都過著富足的生活。
  • 心理學:對自己越是不自信的人,對別人要求反而越高
    社交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對自己越是不自信的人,對別人要求反而越高。或許是因為心虛,故意提高門檻,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錯覺。也許是自己無法適應別人,只有想盡辦法讓別人適應自己。就像是那些無法理解別人的人,反而要求別人理解自己。難道那些善解人意的人只能去理解別人,就不配別人來理解自己嗎?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心理的產生呢?
  • 心理學:總喜歡貶低別人的人 其實內心很自卑
    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對自己很欣賞,覺得自己優秀,很自信,這樣的人就是自我價值感較高的人。反之,就是自我價值感偏低,這樣的人通常的表現是不自信、自卑、性格比較懦弱。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是一個人在內心對自己的認可程度,並不是以外在的強弱表現來界定的。就比如,前面說到的那個同事,外在的表現上他是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對自己很自信。
  • 一個人越是自卑,越能夠成大器!
    文章作者:琢磨君俞敏洪,曾經極度自卑,他是農民的兒子,第一天去北大報到,穿著布鞋、挑著扁擔、背著臉盆和棉被走進宿舍,同學們都向他投來異樣的眼光。因為自卑,他大學期間不敢追女孩。但是後來,他花了近10年時間走出自卑,幹事業,做企業,使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和自信。成功後,他在演講時告誡大家:「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比一個狂妄的人還要更加糟糕。
  • 心理學: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淡」,低層次的人才會有自卑情結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整天自以為是,到處吹噓自己、口若懸河的人,不管是在飯局上還是初次見面,這種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混得好,甚至還誇大事實,期待別人對自己投來的羨慕目光。 這正印證了層次越高的人,反而越「冷淡」的現象。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心理學的觀點為我們呈現了以下一些角度。
  • 心理學:如果你喜歡做這3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別不懂
    本文是《心理學與女性成長》專欄,通過專欄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關於女性成長的知識,解決在自我發展和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讓我們女人明白和掌握內心強大的方法、成長的方向以及將來的人生規劃等。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有些人會過分的輕視自己,而有些人總會一步步的走向心理扭曲。
  • 心理學:越是平凡、庸俗的人,越喜歡人際交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叔本華曾提出觀點:「越是平凡庸俗的人,越喜歡交際。那些真正的高手,都喜歡孤獨的。」不得不說,亞瑟叔本華對近代文學與哲學有著重大的貢獻。高層次的他們都是孤獨的許多人認為一群人的狂歡好過一個人的獨處,每當自我獨處時,總會感到不安,焦慮。但是對於那些對自我有著清晰的評判,有自己獨立思維能力的人來講,他們並不需要社交來證明自我的價值。
  • 人越喜歡顯擺,越證明他過得不好,很準
    我們常常會聽人說「一個人越炫耀什麼,就說明內心越缺少什麼」,對於這樣的觀點,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而我覺得,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那些愛顯擺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卑的心理,害怕被人看不起。
  • 心理學:越是性格內向的女人,越是讓人著迷
    而相比於大膽主動的外向型女孩,性格越是內向的女人,越是厲害,表現在感情方面就是——越善於抓住男人的心。什麼是內向型性格?在心理學上,內向型是指氣質指向型的一種,最早是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 心理學:如果你喜歡做這3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
    他渴望父親的關愛,渴望父親的讚賞,所以他費盡心機的去證明自己,表面上他是囂張跋扈的,其實內心深處卻非常的孤獨。 在他紙醉金迷的生活裡,他活得十分空虛,所以在很多時候他會用酒精麻痺自己來,沉醉在那一個假想的世界裡,又或者去做一些壞事,故意去吸引別人的注意。
  • 心理學:越是看不起自己的人,反而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自卑者往往對自我評價過低,反而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人們對自我的評價,錯誤的投射出別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就是說,自戀的人總是覺得別人很喜歡自己;自卑的人總是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本質問題不在於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而是你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你自己表現得很友善,別人對你的看法也會很友善。
  • 自卑與超越:越是自卑,你越要克服自卑!
    可能我們身處陽光,但內心卻時常籠罩在陰影之下。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卑感,有的人能夠克服這種自卑,但有的人卻一輩子處在自卑感中。我們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我們也許會在心底無數次的告訴自己,這有什麼,但是當真正遇到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心底還是抑制不住的自卑感,我們害怕別人說我們身材矮小,我們害怕別人嘲笑我們的一貧如洗,我們害怕別人拿我們身上的缺陷來說笑,所以說我們自卑,如此的惡性循環,我們就會陷入自卑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一、自卑與自卑情結首先我們來看書名中就有的一個概念——自卑感。說直白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會在內心深處擔憂自己不夠好,別人不喜歡自己,自己的能力不夠, 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意義等等。比如個子矮的人會抬頭挺胸,而窮人總會裝作有錢、有點權利就要耀武揚威,本質上都是內心缺乏自我價值的認可 。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沒有自卑感,對自己有的足夠的信心,那麼他的表現反而應該是非常平和,不卑不亢。因為他不恐懼什麼,也不需要證明什麼。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越是窮的人,三件事越大方,越沒有機會翻身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行為,通過外在舉動來表達內心所想。如果一個人貧窮,他僅僅存在物質匱乏,甚至精神也有所缺失。看看在我們身邊的人,那些越富有的人,往往越「摳門」,而窮人卻越「大方」。這種反轉不足為奇。這正是因為有錢人只看準那些能拿錢花在刀刃上的事情,而不會在無效的事情上浪費時間金錢。
  • 心理學:讀了《自卑與超越》,才知道他們為什麼貶低別人彰顯自己
    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通過言語來貶低別人來彰顯自己。凡事都有一個因果存在,讓非常多人費解的是,為什麼社會群體中要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他們存在的目的與心理到底是什麼,今天就一起來探究一下。過度補償有自卑心理的人們,大多數人是可以認識到自己是存在著自卑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