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5%的企業將採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先進技術;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工作崗位,7500萬至3.75億人需要轉換職業類別並學習新技能;2055年,自動化將取代全球約一半的有薪工作……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預測一度引發了「機器將取代人工」的恐慌。
人工智慧奔襲而來,與市場、就業密不可分的職業教育亟待思索的是: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學校應如何調整培養和管理模式才能跟上時代?近日,一場由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組織的中等職業教育「智能化+」深度改革30校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今年5月,浙江35所中職學校共同成立了「『智能化+』深度改革校共同體」,一場聚焦「智能化+」的深度改革已在這些學校悄然啟動。
讓教學與科技同步
當人工智慧這隻「狼」闖進人類的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社會各個行業、崗位帶來巨大衝擊,不少人開始心生恐懼。浙江大學教授方展畫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未來生活,當他們步入社會,和這隻『狼』打交道的時候,才能從容面對。」
誠如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朱永祥所言:「未來已來,信息技術使得個性化學習、精準化教學成為可能。要培養面向未來工作的未來勞動力,中職學校要打造以學為中心的未來課堂。」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首席專家、省教育技術中心原主任施建國更是預想,智能化尤其是由算法支撐的自適應學習和深度學習將是未來智慧教育發展的方向。
在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汽車專業實訓基地有一個特別的實訓室。在這個實訓室裡,學生只需藉助一副3D感應眼鏡,就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學習汽車構造、運作原理,甚至進行汽車拆裝、維修。「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工位數和實訓設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實訓操作,而對於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學生來說,動手能力是最重要的,只有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中多操作、多練習、多實踐,才能在工作中儘快上手。利用VR進行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迅速上手操作,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可謂一舉多得。」校長林向明說。
在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學習無處不在。校園的公共區域擺放著80臺智能一體機,學生不僅可以隨時查閱學校的電子圖書、校園的最新動態,還可以學習各種網絡課程、下載所需的學習資料;實訓室的每一個工位前都有一個二維碼,學生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獲取對應模塊的教學視頻;學校組織的公開課、企業專家講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子白板、智能一體機等收看直播,並可實時和教師、專家互動……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這個集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現代物聯網技術、虛擬實境技術的「智慧校園」向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校園生活。
在施建國看來,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技術與教育的關係,中職學校要重塑教育的形態,重新定義學校,重新認識學習,重新理解課堂,重新構建學習路徑。
讓專業與生產同步
盒馬鮮生推出機器人餐廳2.0版,可實現機器人送餐、收餐,完成智能化避障、菜品檢測等;京東啟用機器人智能配送站,京東3.5代配送機器人具有自主導航行駛、智能避障避堵、紅綠燈識別、人臉識別取貨等能力……
「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地開始取代人類工作,我們的學生還在用著以前的教材,用10年前的方案培養10年後的人才,勢必是一場失敗的教育。」方展畫拋出了這樣的疑慮。
他呼籲中職學校發起一場「破牆運動」,實現「自我革命」:積極引進「機器人」概念,探索「新工科」教學;基於「智能化」的背景而不是「生產流程」的標準重新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大膽改革技能標準,根據「機器換人」的新情況、新要求,重新釐定專業核心技能。
朱永祥對此深表認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不能再自娛自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職業學校的辦學定位、培養規格、課程內容等也要隨著時代變化而做相應調整。」
杭州市餘杭區商貿職業高級中學將各種新型工業產品、生活中的消費體驗,譬如3D列印技術、VR技術、無人機等引入校園,讓學生提前接觸人工智慧技術及智能製造技術的基礎知識,以此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增加對人工智慧系統的理解,更好地適應與智能化設備共同工作的情景,避免不自覺地淪為人工智慧的「奴隸」。
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龍泉市中等職業學校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規劃工業機器人專業,並將整整一幢總面積4600餘平方米的大樓打造成智能實訓大樓。智能製造實訓空間建設分三期,一期為工業機器人基礎模塊實訓室,二期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建設,三期為產教融合、校企一體智能製造自動化生產線建設。在校長曾國健看來,誰能引領人工智慧,誰就掌握了人類的未來。
讓素養發展與社會同步
當大量工作都被機器替代時,人類需要做什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技術進步將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到2020年,85%的企業將採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新工作崗位所佔工作份額將不斷上升。
「未來,純操作性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少,市場需要更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不能只盯著技術技能,學生創新意識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要同步跟進。」朱永祥認為,面向未來工作的未來勞動力要從人工智慧的享用者轉向人工智慧的參與者、製造者。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豔說道:「相對於機器人的速度和精確性,人的優勢在於彈性。學校要以未來的眼光,著重培養學生的『人類』能力。」她著重強調了青少年編程教育的重要性,「編程教育連接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通過編程學習,能培養青少年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創造力等,進而提升個人的未來競爭力」。
論壇中,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張展榮向與會嘉賓展示了由他和導師共同設計的「智能商店」創客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體驗「智能商店」、App調用模塊設計、地圖導航模塊設計、人臉認證模塊設計、Dobot控制模塊設計、「智能商店」綜合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人工智慧正在給未來的工作帶來變化,能利用人工智慧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人工智慧觀。「『智能化+』時代,智能素養是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中必備的素養,藉助這一課程,就是想讓學生明白人工智慧看得見、摸得著,自己也能嘗試開發和應用。」張展榮說。
事實上,不少中職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將人工智慧融入創客教育。杭州市旅遊職業學校園林專業以培養農創客為目標,開設了3D列印、計算機編程等相關課程,通過實景化項目開發、情景化任務驅動、實戰化教學實踐,將花卉園藝培植過程中的問題融入創客教育中,以此培養學生的智能素養。師生與企業結合花卉養護知識、計算機編程等共同研發的智能化垂直噴灌與滴管系統已經申報了專利。
「伴隨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同行業的跨界融合,『跨界』人才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中職課程改革要有『跨界』思維,努力融合不同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方展畫說。
來源:浙江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