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吉晴 通訊員胡思潔
身價超過千萬,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都在旅行。這樣的生活是許多人夢寐以求達到的目標,可是今年43歲的朱俊剛卻主動放棄了這種讓人羨慕的生活,戴起鬥笠、挽起褲腳,成為了黃陂區李家集街朱鋪村的黨支部書記。
「我們的村支書是博士畢業呢,那學歷了不得。」走在朱鋪村,每當和村民聊起他們的村支書,那言語中的驕傲都讓人十分羨慕。作為海軍工程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朱俊剛為何願意放棄城市中優越的生活,深入農村基層?
博士變身村支書,剛上任就立下「三條規矩」
2015年,朱俊剛接到了一通電話,李家集街臨危受命希望他能回到朱鋪村擔任村支書,「我是從朱鋪村走出來的,每年過年都會回老家住上一段時間,因此對於家鄉還是十分有感情。」朱俊剛向記者介紹到,但是此時他已經是一家保安公司的老闆,每年的年收入超過3000萬元,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如果要成為村支書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將大部分的工作精力放在村裡。
「當時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都不同意我回村擔任村支書,覺得是沒事找事。」此時,朱俊剛心裡清楚,如果接下村支書的重擔將面臨一個爛攤子,「我對村子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村裡的村委會基本上處於癱瘓的狀態,村內的基礎設施差,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整個村子的氛圍十分蕭條。」
幾經思考,朱俊剛還是迎難而上,他將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走馬上任。但是當他來到村委會的第一天他就驚呆了:村委會的辦公樓長期不開門,辦公設備只有一臺老式的舊電腦,而且還是擺設。朱俊剛對於村委會落後的辦公方式十分驚訝,「當時村幹部還用著老式手機,根本就不會線上交流問題。」
別看朱俊剛戴著眼鏡,書生氣十足,但是處理問題起來卻毫不含糊,他自己掏腰包為村幹部配備了智慧型手機,同時購買了新式電腦,手把手的教授村幹部使用。「要想管理好村子,服務村民,我們的村委會就不能差勁。」朱俊剛為村幹部立了三條規矩,「不收村民禮;辦事不踢球;遇到難題不喊苦,我告訴村幹部如果不想幹了可以走人,但是只要帶著村委會一天就要好好的辦實事,不然村裡的老百姓會戳我們的脊梁骨。」
老百姓的不理解讓他私下流過淚
將村委會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的服務村民,朱俊剛運用企業的管理經驗來打造「最強」村委會,通過半年的培訓,村委會裡的6位村幹部工作面貌發生了改變,從以前工作日見不到到現在假日上班全勤,每個人也運用自己的專長承擔起了朱鋪村的管理工作。
原本以為接下來的工作會順風順水,但是2016年村民的一次土地糾紛卻讓朱俊剛受到第一次打擊。「那時歷史遺留問題,在我們村的大盛灣有800畝的土地租給了一家企業,但是這家企業的老闆突發家庭變故,他們準備臨時撤走,但是由於之前沒有籤合同,農民的租金就收不回來了。」朱鋪村副書記劉青松向記者介紹到,那時村裡的幹部都害怕直面村民,「那時村民的情緒比較激動,我們都害怕被罵。」劉青松回憶道當時的場景,朱俊剛將村幹部喊在一起,挨個做思想工作,「他告訴我們這次困難不能退縮,只能面對。」
朱俊剛帶著村委會的六個人來到大盛灣後所面對的情況也是他沒有想到的,「當時30個人圍著我罵,說村委會不作為,不為老百姓辦事,那時候的我是百口莫辯。」對於朱俊剛來說,他遭受到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為了幫村民要回租金,他多次聯繫該企業,最後只要回原租金的60%,「不少村民還是不滿意,我心裡挺難過,還私下偷偷抹過眼淚。」
引進企業投資帶領村民脫貧
作為一般貧困村,朱鋪村2015年貧困戶有37戶,「想要吸引投資,首先需要改變鄉村面貌。」朱俊剛多次聯繫黃陂區建設局,對改變朱鋪村鄉村道路的想法進行溝通,跑了半年的時間,朱鋪村道理改善施工正式開啟,將7個村灣的泥巴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為了贏得村民的信任,道路施工按照連通村外道路厚10公分,村內道路8公分的標準由村民驗收。」正式將權利交給了村民,朱鋪村委會的公信力逐漸樹立起來,「現在村委會用的每一筆資金,村裡啟動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後也需要公示,村委會的辦事宗旨是只要是村民不願意的項目我們就不批。」
為了徹底解決貧困,朱俊剛通過引進投資來解決土地荒廢以及村民用工等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建起了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幫農民進行糧食乾燥,能夠解決30名的村民就業,同時還將建起門窗廠讓年輕人學門手藝,「我希望不僅僅是暫時解決村民的困境,還希望能夠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夠過上好日子。」
去年,黃陂區朱鋪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而在今年年內,黃陂前川的一家醬菜廠也將落戶朱鋪村,這裡未來將形成種植、製作、運輸一條龍的醬菜產業鏈,「我們村的農田用地有2000多畝,這家醬菜廠的產能需求正好符合,村民安置定製化種植農產品能夠將土地盤活,同時醬菜廠的車間內也能解決大量農民務工需求。」朱俊剛告訴記者,農民脫貧不僅僅是暫時的,他希望能夠為他們打造「造血」管道,依靠村裡的優勢資源為農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