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個博士村支書,放棄舒適生活帶領村民致富

2020-12-27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吉晴 通訊員胡思潔

身價超過千萬,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都在旅行。這樣的生活是許多人夢寐以求達到的目標,可是今年43歲的朱俊剛卻主動放棄了這種讓人羨慕的生活,戴起鬥笠、挽起褲腳,成為了黃陂區李家集街朱鋪村的黨支部書記。

「我們的村支書是博士畢業呢,那學歷了不得。」走在朱鋪村,每當和村民聊起他們的村支書,那言語中的驕傲都讓人十分羨慕。作為海軍工程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朱俊剛為何願意放棄城市中優越的生活,深入農村基層?

博士變身村支書,剛上任就立下「三條規矩」

2015年,朱俊剛接到了一通電話,李家集街臨危受命希望他能回到朱鋪村擔任村支書,「我是從朱鋪村走出來的,每年過年都會回老家住上一段時間,因此對於家鄉還是十分有感情。」朱俊剛向記者介紹到,但是此時他已經是一家保安公司的老闆,每年的年收入超過3000萬元,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如果要成為村支書這就意味著他必須將大部分的工作精力放在村裡。

「當時我身邊的朋友和親人都不同意我回村擔任村支書,覺得是沒事找事。」此時,朱俊剛心裡清楚,如果接下村支書的重擔將面臨一個爛攤子,「我對村子的情況多少有些了解,村裡的村委會基本上處於癱瘓的狀態,村內的基礎設施差,不少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整個村子的氛圍十分蕭條。」

幾經思考,朱俊剛還是迎難而上,他將公司交給妻子打理,自己走馬上任。但是當他來到村委會的第一天他就驚呆了:村委會的辦公樓長期不開門,辦公設備只有一臺老式的舊電腦,而且還是擺設。朱俊剛對於村委會落後的辦公方式十分驚訝,「當時村幹部還用著老式手機,根本就不會線上交流問題。」

別看朱俊剛戴著眼鏡,書生氣十足,但是處理問題起來卻毫不含糊,他自己掏腰包為村幹部配備了智慧型手機,同時購買了新式電腦,手把手的教授村幹部使用。「要想管理好村子,服務村民,我們的村委會就不能差勁。」朱俊剛為村幹部立了三條規矩,「不收村民禮;辦事不踢球;遇到難題不喊苦,我告訴村幹部如果不想幹了可以走人,但是只要帶著村委會一天就要好好的辦實事,不然村裡的老百姓會戳我們的脊梁骨。」

老百姓的不理解讓他私下流過淚

將村委會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的服務村民,朱俊剛運用企業的管理經驗來打造「最強」村委會,通過半年的培訓,村委會裡的6位村幹部工作面貌發生了改變,從以前工作日見不到到現在假日上班全勤,每個人也運用自己的專長承擔起了朱鋪村的管理工作。

原本以為接下來的工作會順風順水,但是2016年村民的一次土地糾紛卻讓朱俊剛受到第一次打擊。「那時歷史遺留問題,在我們村的大盛灣有800畝的土地租給了一家企業,但是這家企業的老闆突發家庭變故,他們準備臨時撤走,但是由於之前沒有籤合同,農民的租金就收不回來了。」朱鋪村副書記劉青松向記者介紹到,那時村裡的幹部都害怕直面村民,「那時村民的情緒比較激動,我們都害怕被罵。」劉青松回憶道當時的場景,朱俊剛將村幹部喊在一起,挨個做思想工作,「他告訴我們這次困難不能退縮,只能面對。」

朱俊剛帶著村委會的六個人來到大盛灣後所面對的情況也是他沒有想到的,「當時30個人圍著我罵,說村委會不作為,不為老百姓辦事,那時候的我是百口莫辯。」對於朱俊剛來說,他遭受到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為了幫村民要回租金,他多次聯繫該企業,最後只要回原租金的60%,「不少村民還是不滿意,我心裡挺難過,還私下偷偷抹過眼淚。」

引進企業投資帶領村民脫貧

作為一般貧困村,朱鋪村2015年貧困戶有37戶,「想要吸引投資,首先需要改變鄉村面貌。」朱俊剛多次聯繫黃陂區建設局,對改變朱鋪村鄉村道路的想法進行溝通,跑了半年的時間,朱鋪村道理改善施工正式開啟,將7個村灣的泥巴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為了贏得村民的信任,道路施工按照連通村外道路厚10公分,村內道路8公分的標準由村民驗收。」正式將權利交給了村民,朱鋪村委會的公信力逐漸樹立起來,「現在村委會用的每一筆資金,村裡啟動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後也需要公示,村委會的辦事宗旨是只要是村民不願意的項目我們就不批。」

為了徹底解決貧困,朱俊剛通過引進投資來解決土地荒廢以及村民用工等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建起了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幫農民進行糧食乾燥,能夠解決30名的村民就業,同時還將建起門窗廠讓年輕人學門手藝,「我希望不僅僅是暫時解決村民的困境,還希望能夠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夠過上好日子。」

去年,黃陂區朱鋪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而在今年年內,黃陂前川的一家醬菜廠也將落戶朱鋪村,這裡未來將形成種植、製作、運輸一條龍的醬菜產業鏈,「我們村的農田用地有2000多畝,這家醬菜廠的產能需求正好符合,村民安置定製化種植農產品能夠將土地盤活,同時醬菜廠的車間內也能解決大量農民務工需求。」朱俊剛告訴記者,農民脫貧不僅僅是暫時的,他希望能夠為他們打造「造血」管道,依靠村裡的優勢資源為農民造福。

相關焦點

  • 建設美麗鄉村 帶領村民致富
    ——寧夏石化公司助力郭記溝村脫貧摘帽「明年啊,準備給兒子娶個媳婦兒,再給自己鑲一口好牙。」當記者來鹽池縣郭記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高明元家裡時,他開心地和記者說起自己明年的心願。村支書黎仲彪說,如今,高明元一家三口靠著養豬養羊種土豆,年收入至少也在十萬元以上。「我們村摘掉了貧困帽,從一個軟弱渙散村轉變為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先進村、無上訪村,這都要感謝寧夏石化工作隊無私、傾力的幫扶,從他們那裡,我們不僅得到了資金幫扶,更學到了管理文化。」 黎仲彪動情地說到。
  • 一步一個腳印帶領村民致富
    在部隊幹了25年的張建國,退役後自主創業,致富後選擇回鄉為農村發展、鄉親致富而努力拼搏。張建國的家鄉東下莊村,是一個群山環繞、溝壑縱橫的偏遠貧窮小山村。2005年,身為廣州空軍某部團職幹部的張建國轉業時,選擇在廣州自主創業,短短兩三年就打拼出上千萬元資產。
  • 祁陽縣荷塘村:泉水養蝦 村民致富
    李亞雲等村民收起蝦籠,一隻只個大體肥的小龍蝦在網中活蹦亂跳。李亞雲告訴記者,每次都是客戶提前來訂貨,而且,他們的小龍蝦售價會比較高。知情人介紹,李亞雲及李民會等人現在是村裡養殖小龍蝦的帶頭人。近幾年,在他們帶領下,很多村民走上了養蝦致富路。然而,以前李亞雲、李民會以及他們的合伙人唐文君都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寧北市這個女人不簡單,帶領村民家門口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寧北市這個女人不簡單,帶領村民家門口致富!一直到參加了縣人社部門組織的「鄉村工匠」培訓,陳三妹才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原來,一片竹林加一雙手,就能編織出金山和銀山。廣寧是有名的竹子之鄉,可是,砍竹編竹工作辛苦,普通竹編製品價格低廉,年輕人不願意留下來做這行,留守的婦女老人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做。陳三妹她們空有一身手藝,卻還是不能擺脫貧困。
  • 村支書的「致富經」——記隆德縣沙塘鎮街道村支書許小龍
    7月3日,記者來到隆德縣沙塘鎮街道村,接受採訪的是一位中等身材、面容黝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被老百姓稱為「致富書記」的街道村黨支部書記許小龍。許小龍1990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去浙江杭州和寧夏靈武等地務工,10年間,通過在工廠務工和承包建築工程,他攢下了一些積蓄。
  • 工作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點不含糊!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開啟幸福美好生活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致富妙招!兩年前,村民努爾麥麥提一家人僅靠種植1.5畝棉花維持生計,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發展育肥羊養殖,現在他已成為村裡小有名氣的養殖示範戶。目前,帕斯吾斯塘村已有40餘戶村民和努爾麥麥提一樣通過特色養殖實現增收。帕斯吾斯塘村是典型的農業村,人多地少,村民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增收致富路徑。
  • 寧波這位村支書上榜「中國好人」!他帶領貧困村變成「億元村」
    近年來,吳祖楣帶領灣底人二次創業再出發,全面推進村民居住小區「老屋新生」工程,實現農旅發展提質提速,將灣底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的「全國樣板」。《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浙江新聞等主流媒體多次聚焦灣底村及吳書記的故事。灣底村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生態村等國家級榮譽18個、省級榮譽31個。
  • 王光輝:帶村民們致富的「王牛子」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益陽報導王光輝已經幹了18年的村支書,先後經歷了3次自然村合併,但他的外號還是「王牛子」,近3年又加了個前綴,帶致富的「王牛子」。在村支書王光輝的帶領下,益陽市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80戶202人穩定脫貧,於2017年從省級貧困村整村出列,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油化路面、通自來水、修建便民橋……村民叫好的實事,他一件沒少幹。因工作突出,王光輝被評為益陽市優秀共產黨員。
  • 高明區更合鎮梧桐村羅紀鋒:返鄉創業 帶領村民致富
    2008年,懷揣著育苗技術和家鄉情懷的羅紀鋒和妻子毅然放棄在廣州穩定的技術員工作,回到家鄉梧桐村創辦了自己的農業企業。十多年過去了,羅紀鋒不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事業上站穩了腳跟,還通過僱傭就業、技術培訓等方法帶領家鄉人民共同勞動致富,成為梧桐村走向小康的帶路人。如今,他推動黨建全面引領鄉村振興工作,讓梧桐村走上振興發展的高速路。
  • 外出創業致富後 湖北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
    畢竟,村支書的月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元。與經商當老闆相比,相差甚遠。在宜昌、十堰等地,一批外出創業致富的黨員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一草一木,一朝一夕,這種與生俱來的鄉情,這種融入山水、接近土地和五穀的生活,已變成入骨的烙印,印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鄉親們心裡,印在遊子心裡。回麻灣村前,趙昌柱有過長時間的糾結。
  • 李德龍:村民美好生活的「領路人」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通訊員供圖    金色的稻田連綿不斷,桂花在空氣中暗香浮動,整齊的聯排別墅乾淨洋氣……12年時間,鄞州區雲龍鎮上李家村黨支部書記李德龍帶領村民們一起變「戲法」,讓村子越來越美,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年年都有了新變化。    2008年2月,李德龍剛當上村支書。
  • 日照五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3年,該村黨支部帶頭成立蘋果專業合作社,實行管理、銷售一條龍服務,為蘋果種植戶解了後顧之憂,拓寬了村民的致富渠道。近日,記者來到五蓮縣街頭鎮坊子北山村,在該村村民許娜的家裡看到,她正忙著把一個個又大又紅的蘋果裝盒發貨。許娜家有8畝果園,這些年靠合作社幫忙,蘋果品質好,產量高,特別暢銷。
  • 黃俊添:棄商從農成村官 帶領村民齊致富
    讓更多的村民認識益腎子,認可益腎子,帶動山區農民發展益腎子;講座現場成交額高達十幾萬。成立生產合作社 帶動村民齊致富2019年3月,黃俊添的公司擴大經營規模至200多畝,為加強連農帶農,共促發展產業,黃俊添在當地成立了佛岡喜萊益腎子種植專業合作社。
  • 重慶大渡口:「兵支書」帶領村民走出致富路
    從一名復員退伍軍人到如今石盤村的致富領頭人,16年來,他深深紮根家鄉熱土,用實際行動為這句話做出了最好的注釋。李波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攝影:廖雅塵)修通致富路 公交開進村「現在的石盤村越來越美了,變化特別大。」村民駱音告訴記者,這些變化得感謝李波。
  • 「博士書記」李欣勇:多條腿走出致富路
    「博士書記,你給我找個媳婦兒唄。」「發了雞苗鴨苗,再給我們發點飼料吧。」「我不要發的種苗,我想要錢......」在以海南省科技廳科技特派員身份到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掛職第一書記的日子裡,李欣勇常常會遇到這種讓他啼笑皆非的事。
  • 崔智勇:村民致富路上的「貼心人」
    崔智勇村民致富路上的「貼心人」「幫扶單位給我家發的雞雛,幫我們賣雞和雞蛋,還給我們老兩口安排活幹」,安圖縣永慶鄉柳樹村村民祝秀芬十分滿意地說,「現在一年增加收入1萬多元錢」。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必須增加「造血功能」有產業支撐。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崔智勇依託原州質監局國家參茸中心技術優勢帶領村民種植大田人參。從2016年至今,他先後籌措資金80餘萬元,建立1.3公頃和0.5公頃大田人參扶貧項目,還成立柳樹村大田人參合作社,讓所有貧困戶都拿到了分紅。
  • 郭祖良:新時代村支書的榜樣 ——封丘縣王村鄉小城村巨變的調查與...
    他在村裡看到不少貧困戶生活很艱難,小城村同周圍村相比落後了。2014年年底,鄉黨委邀請他回村當幹部時,他毅然接受,並保證不改變小城村落後面貌誓不罷休。2015年年初,郭祖良把鄭州的產業交給別人經營,自己回村任支書。他把「群眾不致富,不是好幹部」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他從本村實際出發,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把群眾帶到富路上。他無私奉獻,用自己的資金做擔保,支持村裡發展,幫助村民致富。
  • ...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
    【五級書記抓扶貧】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黨支部書記孫潤曼 2020-11-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車間主任到村支書 趙興志帶領全村種出「脫貧果」
    支書趙興志最近每天都要去村裡的果園查看,組織村民從地井裡抽水澆灌果樹。樹子窪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戶以蘋果種植為生,他對果園的經營也就格外用心。「去年乾旱的時候,中國三星為村裡打了四口水井,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今年春天降雨少,這些水井又一次派上了大用場。」趙興志說,蘋果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指望,要挖掘出蘋果這個小產業背後的大能量,每個環節都不容小覷。
  • 【本報「四力」拉練作品展】尹洪軍帶領村民致富算盤打得啪啪響
    【第四期「四力」拉練作品展】 過去靠體力賺錢 現在用腦子賺錢 尹洪軍帶領村民致富算盤打得啪啪響 8月的玉米已經結棒,有經驗的農民可以據其長勢估算收成,楊木林鎮四合村村民訾忠耀就對用玉米套種藥材的村書記尹洪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