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人群不能聚集的情況下,「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成為教育的主要訴求。教育系統以大規模「網際網路+」學習為手段,推動了全國上千萬教師、億萬學生相聚「雲端」的教育實踐,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尚屬首次。
這次在線教育實踐對我國多年來的教育信息化進程提出了什麼樣的考驗?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哪些衝擊與挑戰?又將為未來教育模式的布局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教育家》邀請海亮教育集團總校長葉翠微、河北保定師範附屬學校校長王淑英、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校長劉紹華、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長劉漢青、河北衡水中學副校長康新江,同我們相聚「雲端」,分享一線的實踐與聲音,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線教育「拐點」何在
《教育家》:
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頗為著名的問題,叫「賈伯斯之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從這點出發,我們應如何理解技術與教育的關係?
王淑英:
賈伯斯之問是技術之變與教育不變之問。這是由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教育即生長,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健康生長,使人的精神、情感有崇高追求,這無法單純通過技術完全實現,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需要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實踐體驗,需要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碰撞。
這次疫情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教育如何滿足「五育並舉,全面育人」,我們不能光教知識,還要把知識、課程和社會實踐主動融合起來,將真實的生活作為真實的課程,將學校育人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未來已來!作為教育者,要樹立符合教育規律的「網際網路+」思維方式,創新和發展在線教育。在線教育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學習的本質。
康新江:
第一點,我認為中國在線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這次疫情催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線上教育實踐,得到了學生、教師、家長的廣泛認可。這次實踐將會極大地提升師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促進師生觀念的更新,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同時也會進一步促進資本的投入、設施的升級改造與技術的不斷完善。
第二點,在線教育雖已迎來春天,但短時間內並不會成為教育的主流。原因如下:
一是從教育的目標來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育人,育人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目前在線教育無法支撐全面育人的任務。在線教育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有較大優勢,但是在思想品格的塑造,合作能力、做事能力以及三觀的培養上有明顯劣勢。
二是從育人的途徑來看,育人的主要途徑有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等,而在線教育所能提供的途徑是十分有限的。教育有其科學性的一面,更有其藝術性、創造性的一面,是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實現的。
第三點,加強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兩者相互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好線上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以及線下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最有效的途徑。
《教育家》:
不論是在線教育還是線下教育,教育者都應更關注學習的本質。在技術的賦能下,在線教育應如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王淑英:
線下教育也有「滿堂灌」,也有不顧及學生思考的,也有不啟發學生思維的。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都要關注學習的本質,讓教師在其中發揮好輔助支撐作用。那麼,如何做?
首先,我們要從「教研」過渡到「學研」,從教師研究自己如何「教」到研究學生如何「學」。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關注學生和資源的互動性,著眼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優化資源重組,注意及時反饋答疑。
其次,我們嘗試通過網際網路智能定位進行在線分層教學,把興趣相近、學習進度相仿、對教師的偏好相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實現線上分層走課,實現精準匹配分層教學,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最後,我認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是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教育的必然取向。我們要關注教師、學生與技術間的相互作用,要接納新的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利用技術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行為,創設有互動和情感體驗的在線課堂,這或許才是線上教育的「拐點」所在。
葉翠微:
關於在線教育的「拐點」何在,我覺得有兩個現象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現象是,此次疫情前後,教師對在線教育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據杭州市江幹區的數據顯示:疫情前,70%左右的教師表示不願意參與在線教育;現在有近80%的教師表示願意也樂意用在線教育的形式開展學科教學;60%左右的教師還表態,疫情結束以後願意繼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在線教育工具的運用主體是教師,教師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在線教育的春天來了。
第二個現象是,我看到一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心目當中突然變得「備受尊重」。因為這些「神獸」出籠之後,展現了更多生命的風採和特質,讓家長不得不向他們行注目禮。
這使我想到一個此前廣受討論的邏輯命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當下的孩子才是原住民。經過這場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網絡學習,他們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優勢得到凸顯,這恰恰告訴我們在線教育這一工具的主人是學生,他們站起來了。
由這兩個現象出發,我認為在線教育出現「拐點」,必須滿足以下這些條件。
第一,我們的教育一定要真正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有學習行為的發生。
第二,一定是基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第三,一定是OMO(Online-Merge-Offline)這種高度結合的學習。
如此就能夠使學生開始進行一種對於新身份的主動尋找,尋找數據標籤,形成自己的數據資產,也就是說,他們的成長是真實的、豐富的、數據化的,是可以在線展示的。基於這樣一種學習形態標識的在線教育,是新樣態的,而當它成為常態時,也正是在線教育的「拐點」到來之時。
劉紹華:
在這一非常時期,我們的「在線教學」是為了實現「停課不停學」的公共服務不缺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在常態下,多數學校的在線教學是被「雪藏」的,有的僅是偶爾用作展示翻轉課堂實驗的平臺。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5G技術的到來,在線教學要在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必須從權宜之計升級為長遠之策,真正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一是聚焦教學目標,重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完全網際網路、多媒體化的教學環境中,一些教師會擔心自己的PPT或者動畫效果不夠吸引學生。但主流學習理論認為,在促進學習方面,多媒體技術並非比傳統教授方式更有優勢。所以,與學校課堂教學實時、連續的互動對比,時空隔離的「網絡課堂」如何保證「教」的行為有效促進學生的「學」,是我們始終要思考和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是調整教與學的關係,讓線上教學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線上學習並不一定等同於線上上課。學生居家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時間安排的自主性加大。要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提供學習資源,設計、組織學習活動,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減少課堂講授的時間,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知識與訓練的淺層學習,轉向思維建構的深度學習。
三是學生深度學習品質的培養。面對海量的信息數據和知識,學習者可用的資源雖豐富卻也魚龍混雜。這對成長在傳統學習環境下,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不足的學習者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線上教學必須遵循「情境誘發—問題驅動—切身體驗—高階思維—問題解決—實踐參與」這一深度學習的完整閉環。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才能對知識進行深度建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劉漢青:
我們可以把深度學習認為是一種基於理解的學習,它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客觀來講,比起深度學習,我更願意接受和使用「有效學習」這一更為貼近基礎教育的傳統術語。那麼,如何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
第一,有效參與是前提。線上教育網絡課堂,學生若不參與,教師在鏡頭前無論講得多優秀、多精彩,效果都是不理想的。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教育永遠是「教」與「學」的統一體。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師生有效協進,才是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做到有針對性、啟發性、參與性、體驗性的學習引導,讓學生更有實踐性、情境性和感受性,從而實現學習的挑戰性和創造性。
第二,有效思考是重點。有效學習必須注重培養問題意識。在這一點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考方式與能力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眼光、捕捉問題的敏銳度、思考問題的角度、歸納問題的深刻性及反思問題的習慣等。
第三,有效引領是關鍵。在線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引向有效,堅守知識引領是基礎、方法引領是能力、思維引領是水平、情感引領是核心、思想引領是境界。第四,有效拓展是根本。學是基礎,用才是目的。在線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綜合知識整合、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手段,進一步拓展知識,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知行並進。
「後疫情時代」教育的創與變
《教育家》:
每一次挑戰都蘊含著戰略機遇。有學者提出,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一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實驗和一次開放的教育資源運動。待疫情結束返校複課後,這場變革會給我們的傳統教育帶來哪些創新與變革?
劉漢青:
「後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創新與變革,我想從校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起。
一是要注重提升校長的「資源力」。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來臨,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也面臨著轉型與突破。從資源冗餘到資源整合,校長要加強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不斷提高資源內容的應用強度、交互深度、豐富程度。從信息化基礎建設到智慧校園、數據治理的跨越,校長應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基於數據的教育決策輔助和個性化發展支持。
二是要提升校長的「看見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校長的「可見性」跨越具體的時空場所,尤其是疫情期間,這種非在場、無限開放的「可見性」更為明顯。未來教育發展,校長必須站在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位置,同時也要看見大家、觀察大家。
王淑英:
在線教育的發展應該融入教育的變革中,促進高品質學校發展新樣態的形成。同時我認為這個議題的核心是「如何使用技術來讓學習更有效」。理想的教育是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發揮各自優勢,並進行深度融合。
首先,我們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解放學生、轉變觀念、提供制度保障。如果我們不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再好的裝備終究只是擺設;不轉變觀念,科技會成為幫兇,只能「推送」更多的題目。應用是轉變觀念的抓手。我們要制定現代化的機制保障,變革現在的課堂模式。
其次,教師和教研需要轉型。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問題為中心」「任務為中心」,讓線上教研促進學研,由學研再促進教研。教師要開發自己的課程品牌,讓學習者能夠個性選擇、參與建構、自主分享、深度互動。
再次,需要促進教育內、外技術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評價體系,開展師生多元評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數據記錄,教師對所有學生也都有教育管理的數據,如此評價學生會有更加精準、科學的依據。
最後,需要協同個體與團隊,聯合育人。線上線下混合教育,需要智力眾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每名教師的作用。同時,補上家庭教育的短板,建立家校共育共同體,也是聯合育人的必然要求。
劉紹華:
疫情過後,怎樣促進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強教師的線上教育培訓。線下教育有著非常成熟的教學流程及教學方式,與線上授課的教學環境、組織方式截然不同。以教學的班型為例,班級教學中一名教師能顧及40個學生,而場景換到線上,在線的實時互動中教師可能連10個學生都應付不過來。要提升教師線上教學的研究能力,不斷完善線上教學的設計、流程、組織方式。
二是要注重教學模式的研究。在線上和線下兩種學習環境中,設計混合式學習主題,既要支持師生面對面的指導、親身體驗和情感交流,也要強調師生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在線學習環節,實施差異化教學,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三是推進線上教學課程研究。不論線上還是線下,課程是實現教學的核心要素。線上教學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走出過去主要基於教材、教輔的教學改革,構建系統性的線上教學課程資源,注重大單元教學、主題教學、項目學習等課程設計。
康新江:
任何一個社會熱點,一個歷史事件,都會成為一個發展的節點。面對這樣一個發展的節點,學校要做的工作很多,這裡我想強調兩點。
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新教育觀念。我認為在線教育是一個「明星」輩出的平臺,名師在線上教育中應承擔更多的任務,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的挑戰主要來自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的更新。
二是重視信息化建設,推進智慧校園工程。2018年4月,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拉開了教育信息化升級改造的序幕。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擺正技術與教育的關係,必須把教育放在首位,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去追求技術的外表。
此外,在線教育需縱深發展,目前很多產品很火,但只是把線下的教學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線上,並未把信息技術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葉翠微:
這次疫情引發的史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網絡學習,形成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習觀、工具觀。網絡工具,特別是人工智慧,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未來學習的新工具、新手段,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數據思維、數據表達、數據財富,引發了很多積極的變化。
創新與變革在哪裡?我們要將教育與開放的社會真實環境連接在一起,形成對於教育的新認知。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學習的本質是學習的有效化。在對這一問題的拿捏中,如果我們能夠跳出來的話,我相信今後會有一批真正的「神獸」,他們可能會游離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游離在不同的班級之間,游離在不同的社區之間,他們會自主地去建構最有效的學習。
由此,我們要進一步追問在線教育網絡學習,我們是用這樣的工具來解放學生,讓他們從應試教育裡走出來,還是用這樣的工具進一步去綁架學生?我們有沒有第三通道?這可能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話題。現在學生宅在家裡的各種抱怨、煩惱與無序,從本質上講,是因為我們在綁架學生,沒有給他們自由。圍繞怎樣學,究竟是學校、家長安排,還是學生自己安排?我覺得應該是學生自己。如果學生不能自己面對泛在的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模式,所謂的新樣態永遠只是應試教育課堂教學的升級版。
未來已來,在線學習肯定是現代人學習的基本樣態。回到教育的原點上,在這樣一場在線教育中,教師也好、家長也好,學生也好,大家都主動或被動地跳進了信息的汪洋,此時我們不能依舊用學校泳池裡50米的遊泳規則去要求學生,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指南針,讓他去尋找自己的北鬥導航,成長為唯一的自己。
— END —
來源 | 本文選自《教育家》雜誌4月刊第1期,原標題《叩問「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在線校長論壇實錄》,有刪減
記者|王夢茜
統籌|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