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怎麼做?在線教育的拐點在哪裡?校長論壇...

2021-01-11 騰訊網

2020年開春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人群不能聚集的情況下,「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成為教育的主要訴求。教育系統以大規模「網際網路+」學習為手段,推動了全國上千萬教師、億萬學生相聚「雲端」的教育實踐,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尚屬首次。

這次在線教育實踐對我國多年來的教育信息化進程提出了什麼樣的考驗?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哪些衝擊與挑戰?又將為未來教育模式的布局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教育家》邀請海亮教育集團總校長葉翠微河北保定師範附屬學校校長王淑英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校長劉紹華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校長劉漢青河北衡水中學副校長康新江,同我們相聚「雲端」,分享一線的實踐與聲音,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線教育「拐點」何在

《教育家》:

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頗為著名的問題,叫「賈伯斯之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從這點出發,我們應如何理解技術與教育的關係?

王淑英:

賈伯斯之問是技術之變與教育不變之問。這是由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教育即生長,要使人的天性和能力得以健康生長,使人的精神、情感有崇高追求,這無法單純通過技術完全實現,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需要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實踐體驗,需要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碰撞。

這次疫情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教育如何滿足「五育並舉,全面育人」,我們不能光教知識,還要把知識、課程和社會實踐主動融合起來,將真實的生活作為真實的課程,將學校育人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未來已來!作為教育者,要樹立符合教育規律的「網際網路+」思維方式,創新和發展在線教育。在線教育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學習的本質。

康新江:

第一點,我認為中國在線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這次疫情催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線上教育實踐,得到了學生、教師、家長的廣泛認可。這次實踐將會極大地提升師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促進師生觀念的更新,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同時也會進一步促進資本的投入、設施的升級改造與技術的不斷完善。

第二點,在線教育雖已迎來春天,但短時間內並不會成為教育的主流。原因如下:

一是從教育的目標來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育人,育人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目前在線教育無法支撐全面育人的任務。在線教育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有較大優勢,但是在思想品格的塑造,合作能力、做事能力以及三觀的培養上有明顯劣勢。

二是從育人的途徑來看,育人的主要途徑有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等,而在線教育所能提供的途徑是十分有限的。教育有其科學性的一面,更有其藝術性、創造性的一面,是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實現的。

第三點,加強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兩者相互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好線上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以及線下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最有效的途徑。

《教育家》:

不論是在線教育還是線下教育,教育者都應更關注學習的本質。在技術的賦能下,在線教育應如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王淑英:

線下教育也有「滿堂灌」,也有不顧及學生思考的,也有不啟發學生思維的。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我們都要關注學習的本質,讓教師在其中發揮好輔助支撐作用。那麼,如何做?

首先,我們要從「教研」過渡到「學研」,從教師研究自己如何「教」到研究學生如何「學」。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關注學生和資源的互動性,著眼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優化資源重組,注意及時反饋答疑。

其次,我們嘗試通過網際網路智能定位進行在線分層教學,把興趣相近、學習進度相仿、對教師的偏好相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實現線上分層走課,實現精準匹配分層教學,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最後,我認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是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教育的必然取向。我們要關注教師、學生與技術間的相互作用,要接納新的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利用技術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行為,創設有互動和情感體驗的在線課堂,這或許才是線上教育的「拐點」所在。

葉翠微:

關於在線教育的「拐點」何在,我覺得有兩個現象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現象是,此次疫情前後,教師對在線教育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據杭州市江幹區的數據顯示:疫情前,70%左右的教師表示不願意參與在線教育;現在有近80%的教師表示願意也樂意用在線教育的形式開展學科教學;60%左右的教師還表態,疫情結束以後願意繼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在線教育工具的運用主體是教師,教師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在線教育的春天來了。

第二個現象是,我看到一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心目當中突然變得「備受尊重」。因為這些「神獸」出籠之後,展現了更多生命的風採和特質,讓家長不得不向他們行注目禮。

這使我想到一個此前廣受討論的邏輯命題——在網際網路時代,當下的孩子才是原住民。經過這場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網絡學習,他們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優勢得到凸顯,這恰恰告訴我們在線教育這一工具的主人是學生,他們站起來了。

由這兩個現象出發,我認為在線教育出現「拐點」,必須滿足以下這些條件。

第一,我們的教育一定要真正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有學習行為的發生。

第二,一定是基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第三,一定是OMO(Online-Merge-Offline)這種高度結合的學習

如此就能夠使學生開始進行一種對於新身份的主動尋找,尋找數據標籤,形成自己的數據資產,也就是說,他們的成長是真實的、豐富的、數據化的,是可以在線展示的。基於這樣一種學習形態標識的在線教育,是新樣態的,而當它成為常態時,也正是在線教育的「拐點」到來之時。

劉紹華:

在這一非常時期,我們的「在線教學」是為了實現「停課不停學」的公共服務不缺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在常態下,多數學校的在線教學是被「雪藏」的,有的僅是偶爾用作展示翻轉課堂實驗的平臺。隨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5G技術的到來,在線教學要在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必須從權宜之計升級為長遠之策,真正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一是聚焦教學目標,重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完全網際網路、多媒體化的教學環境中,一些教師會擔心自己的PPT或者動畫效果不夠吸引學生。但主流學習理論認為,在促進學習方面,多媒體技術並非比傳統教授方式更有優勢。所以,與學校課堂教學實時、連續的互動對比,時空隔離的「網絡課堂」如何保證「教」的行為有效促進學生的「學」,是我們始終要思考和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是調整教與學的關係,讓線上教學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線上學習並不一定等同於線上上課。學生居家學習最大的特點是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學習時間安排的自主性加大。要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提供學習資源,設計、組織學習活動,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減少課堂講授的時間,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知識與訓練的淺層學習,轉向思維建構的深度學習。

三是學生深度學習品質的培養。面對海量的信息數據和知識,學習者可用的資源雖豐富卻也魚龍混雜。這對成長在傳統學習環境下,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與處理能力不足的學習者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線上教學必須遵循「情境誘發—問題驅動—切身體驗—高階思維—問題解決—實踐參與」這一深度學習的完整閉環。如此才能有效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才能對知識進行深度建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

劉漢青:

我們可以把深度學習認為是一種基於理解的學習,它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客觀來講,比起深度學習,我更願意接受和使用「有效學習」這一更為貼近基礎教育的傳統術語。那麼,如何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

第一,有效參與是前提。線上教育網絡課堂,學生若不參與,教師在鏡頭前無論講得多優秀、多精彩,效果都是不理想的。無論是線上教育還是線下教育,教育永遠是「教」與「學」的統一體。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師生有效協進,才是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做到有針對性、啟發性、參與性、體驗性的學習引導,讓學生更有實踐性、情境性和感受性,從而實現學習的挑戰性和創造性。

第二,有效思考是重點。有效學習必須注重培養問題意識。在這一點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同時,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考方式與能力引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眼光、捕捉問題的敏銳度、思考問題的角度、歸納問題的深刻性及反思問題的習慣等。

第三,有效引領是關鍵。在線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引向有效,堅守知識引領是基礎、方法引領是能力、思維引領是水平、情感引領是核心、思想引領是境界。第四,有效拓展是根本。學是基礎,用才是目的。在線上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綜合知識整合、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手段,進一步拓展知識,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知行並進。

「後疫情時代」教育的創與變

《教育家》:

每一次挑戰都蘊含著戰略機遇。有學者提出,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一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實驗和一次開放的教育資源運動。待疫情結束返校複課後,這場變革會給我們的傳統教育帶來哪些創新與變革?

劉漢青:

「後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創新與變革,我想從校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起。

一是要注重提升校長的「資源力」。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來臨,校長信息化領導力也面臨著轉型與突破。從資源冗餘到資源整合,校長要加強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不斷提高資源內容的應用強度、交互深度、豐富程度。從信息化基礎建設到智慧校園、數據治理的跨越,校長應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基於數據的教育決策輔助和個性化發展支持。

二是要提升校長的「看見力」。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校長的「可見性」跨越具體的時空場所,尤其是疫情期間,這種非在場、無限開放的「可見性」更為明顯。未來教育發展,校長必須站在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位置,同時也要看見大家、觀察大家。

王淑英:

在線教育的發展應該融入教育的變革中,促進高品質學校發展新樣態的形成。同時我認為這個議題的核心是「如何使用技術來讓學習更有效」。理想的教育是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發揮各自優勢,並進行深度融合。

首先,我們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解放學生、轉變觀念、提供制度保障。如果我們不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再好的裝備終究只是擺設;不轉變觀念,科技會成為幫兇,只能「推送」更多的題目。應用是轉變觀念的抓手。我們要制定現代化的機制保障,變革現在的課堂模式。

其次,教師和教研需要轉型。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問題為中心」「任務為中心」,讓線上教研促進學研,由學研再促進教研。教師要開發自己的課程品牌,讓學習者能夠個性選擇、參與建構、自主分享、深度互動。

再次,需要促進教育內、外技術深度融合,建立信息化評價體系,開展師生多元評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數據記錄,教師對所有學生也都有教育管理的數據,如此評價學生會有更加精準、科學的依據。

最後,需要協同個體與團隊,聯合育人。線上線下混合教育,需要智力眾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每名教師的作用。同時,補上家庭教育的短板,建立家校共育共同體,也是聯合育人的必然要求。

劉紹華:

疫情過後,怎樣促進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強教師的線上教育培訓。線下教育有著非常成熟的教學流程及教學方式,與線上授課的教學環境、組織方式截然不同。以教學的班型為例,班級教學中一名教師能顧及40個學生,而場景換到線上,在線的實時互動中教師可能連10個學生都應付不過來。要提升教師線上教學的研究能力,不斷完善線上教學的設計、流程、組織方式。

二是要注重教學模式的研究。在線上和線下兩種學習環境中,設計混合式學習主題,既要支持師生面對面的指導、親身體驗和情感交流,也要強調師生應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在線學習環節,實施差異化教學,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三是推進線上教學課程研究。不論線上還是線下,課程是實現教學的核心要素。線上教學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走出過去主要基於教材、教輔的教學改革,構建系統性的線上教學課程資源,注重大單元教學、主題教學、項目學習等課程設計。

康新江:

任何一個社會熱點,一個歷史事件,都會成為一個發展的節點。面對這樣一個發展的節點,學校要做的工作很多,這裡我想強調兩點。

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新教育觀念。我認為在線教育是一個「明星」輩出的平臺,名師在線上教育中應承擔更多的任務,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的挑戰主要來自教育模式、教育觀念的更新。

二是重視信息化建設,推進智慧校園工程。2018年4月,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拉開了教育信息化升級改造的序幕。這次疫情會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擺正技術與教育的關係,必須把教育放在首位,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去追求技術的外表。

此外,在線教育需縱深發展,目前很多產品很火,但只是把線下的教學原封不動地搬到了線上,並未把信息技術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葉翠微:

這次疫情引發的史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網絡學習,形成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習觀、工具觀。網絡工具,特別是人工智慧,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未來學習的新工具、新手段,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數據思維、數據表達、數據財富,引發了很多積極的變化。

創新與變革在哪裡?我們要將教育與開放的社會真實環境連接在一起,形成對於教育的新認知。學習的主人是學生,學習的本質是學習的有效化。在對這一問題的拿捏中,如果我們能夠跳出來的話,我相信今後會有一批真正的「神獸」,他們可能會游離在不同的學校之間,游離在不同的班級之間,游離在不同的社區之間,他們會自主地去建構最有效的學習。

由此,我們要進一步追問在線教育網絡學習,我們是用這樣的工具來解放學生,讓他們從應試教育裡走出來,還是用這樣的工具進一步去綁架學生?我們有沒有第三通道?這可能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話題。現在學生宅在家裡的各種抱怨、煩惱與無序,從本質上講,是因為我們在綁架學生,沒有給他們自由。圍繞怎樣學,究竟是學校、家長安排,還是學生自己安排?我覺得應該是學生自己。如果學生不能自己面對泛在的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模式,所謂的新樣態永遠只是應試教育課堂教學的升級版。

未來已來,在線學習肯定是現代人學習的基本樣態。回到教育的原點上,在這樣一場在線教育中,教師也好、家長也好,學生也好,大家都主動或被動地跳進了信息的汪洋,此時我們不能依舊用學校泳池裡50米的遊泳規則去要求學生,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指南針,讓他去尋找自己的北鬥導航,成長為唯一的自己。

— END —

來源 | 本文選自《教育家》雜誌4月刊第1期,原標題《叩問「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在線校長論壇實錄》,有刪減

記者|王夢茜

統籌|周彩麗

相關焦點

  • 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開放合作,抓住在線教育新機遇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林恩9月5日報導】新冠疫情為教育服務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在線教育成為解決這一挑戰的關鍵,各個學校進行了相關探索。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尼克·邁爾斯(Nick Miles)在參加2020年服貿會國際教育服務貿易論壇期間提到,「國際社會需要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
  • 作業幫受邀參加新京報2020在線教育論壇,暢談未來教育新生態
    12月2日,由新京報舉辦的2020在線教育論壇在北京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為「融合創新 未來教育新生態」。作業幫作為國內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受邀參會,作業幫執行總裁蘇靜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北京市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北京中學校長夏青等一眾嘉賓共同參與了議題探討。
  • 清華耶魯劍橋等21名校長「把脈」疫情下的在線大學教育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4月24日晚,清華大學舉行「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主題會議。該會議由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主辦,來自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等15個國家的21所高校校長、副校長和專家學者,以及多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參與會議。
  • 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 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 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時間:2020-12-08 14:42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12月7日,由素質教育行業垂直媒體睿藝舉辦的2020全球素質教育直播大會拉開帷幕。
  •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開幕 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11月14日上午,「教育之光,點亮未來」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開幕,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名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就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 山行資本徐詩:拐點來臨,在線教育的核心壁壘如何搭建?|超級觀點
    疫情按下了在線教育快進鍵,但新的爆發增長、量價齊升和行業格局變化的核心推手並非疫情,而是技術驅動和範式變化,在線教育供給上的勞動生產率提升,以及代際人群的觀念變遷。被動接受全民檢驗的在線教育,在多重疊加的市場危機及情緒之下,真正走入了爆發窗口期,教育4.0時代正在來臨。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4月24日,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在線會議。來自6大洲15個國家的21所大學,跨越時空,相聚雲端,共同探討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如何做好在線教育。
  • 新京報「2020在線教育論壇」舉辦 小記者發問教育專家
    昨日(12月2日),由新京報主辦的「2020在線教育論壇」舉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等相關領導、教育專家、學校代表以及國內頭部教育機構負責人,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生態。論壇上,每個議題結束後,來自北京多所中小學的5位新京報小記者們向上述「大咖」們大膽提問。
  • 火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12月7日,由素質教育行業垂直媒體睿藝舉辦的2020全球素質教育直播大會拉開帷幕。在大會設置的創新論壇環節中,火花思維創始人兼CEO羅劍發表了題為《後疫情的機遇和挑戰》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自身對在線教育行業趨勢的判斷,以及火花思維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挑戰。
  • 萬門大學榮獲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在線教育...
    2019年11月28-29日,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亦城財富中心鑽石大廳隆重舉行,萬門大學榮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在線教育機構」獎項。本屆活動以「新亦求新 尋教動能」為主題,聚焦教育領域熱點,來自國內外權威教育專家、業界領袖,以及全國各地大中學校長、專家、學者通過主題演講、高端對話、數據分享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教育的現狀與未來,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
  • 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2020年初,整個線下教育培訓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同樣也給在線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機遇是在線教育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挑戰則是對機構的科技能力、組織能力、教學和服務質量等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 在線·在校·在場——後疫情時代的學生教育與引導
    全文長7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9 分鐘 我今天講的主題是《在線·在校·在場——後疫情時代的學生教育與引導》。 「在校」指的是我們熟悉的一種方式——孩子們在學校裡,「在線」指的是特殊情況帶來的居家學習這樣一種線上學習。無論是在校還是在線,在場的應該是什麼?怎樣才能讓教育在場?就有了這樣一個副標題:後疫情時代的學生教育與引導。
  • 瓜瓜龍等在線教育企業AI課調查:低價獲客高價營銷 盈利拐點未知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在線教育企業AI課調查:低價獲客高價營銷 盈利拐點仍未知本報記者 李春蓮 張敏2020年的「暑期檔」,在線教育企業為了招攬生源,「燒錢」大戰愈發激烈。AI在線教育跑馬圈地重金營銷的背後,更多的是低價獲客以及消費者對實際體驗效果的失望。近日,海澱的王女士給4歲的孩子買了瓜瓜龍英語的AI試聽課,49塊錢10節課。主要是由一位老師將幾百名家長拉到一個微信群裡,孩子每天在app上自學,老師在後臺聽完孩子單詞發音後,再進行評價和糾正,效率很低。因為群裡人比較多,導致很多無用的信息會刷屏,而有用的信息也經常看不到。
  • 極客晨星展爽:後疫情時代,在線素質教育發展速度將加快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整個教育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總體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加速。疫情提升了用戶對在線教育的認知和認同感,AI互動課、直播課等開始被用戶加速接受。在TWP騰訊智慧育兒分論壇——素質教育專場,極客晨星創始人兼CEO展爽將為我們分享她的真知灼見:線上教育加速教育生態變革為了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線上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全國超1億的學生在線學習。很多人發現在線教育比想像的更有效果,體驗也比以前更好,家長群體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也在加速。
  • 中美高校在線教育聯盟在深成立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馬璇)21日,「2017高校在線教育國際論壇」在深圳大學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百餘名高校在線教育行業從業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討。論壇現場成立了「中美高校在線教育聯盟」,同時深大與三所美國大學籤署了框架合作協議,今後中國本科畢業生將可通過在線學習獲得美國高校的碩士學位。
  • 延期開學在線教育怎麼「辦」?復興高級中學校長這麼說
    開學推遲使在線教育炙手可熱。這本是一件順應防疫形勢、符合教改趨勢的好事,卻引起了輿論熱議。近日,一些教育評論家和自媒體帳號質疑了國內一些地方開展網絡教學的做法,認為其有藉機進行提前教學、利用假期補課之嫌,違反規定,必須叫停。其實,產生這樣的爭論很正常,只有合乎規定、有序推進在線教育,才能順應民心。延期開學在線教育,可以補位,但不能越位。
  • 後疫情時代教育怎麼做,朱永新從這四個方面分析……
    後疫情時代,網課的形式還會持續,教育因為網絡的介入出現許多根本性的變化,這都在促使我們對教育的反思。我想從四個方面來做一個分析: 1 後疫情時代 教師從傳授知識到激蕩心靈 疫情的一聲令下,所有的教師都投入到在線教育中,給我們帶來很多感人的故事,要想在後疫情時代走得更穩更遠,我們需要總結更多的教訓
  • 搜狐教育盛典圓桌論壇: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
    盛典期間,英國國際貿易部教育技能司中國區主任劉靜,康福國際教育董事長、凱博外國語學校總校長劉煜炎,金矢集團副總裁、首席國際教育顧問孔高寧,君誠學校總校長陳曉民,不學教育集團創始人趙曉麟圍繞「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展開討論。北京晚報資深記者鄭勇,擔任本場圓桌的特邀嘉賓主持。  劉靜透露,截止到今年10月份,通過UCAS申請英國的留學的學生申請量是增加了30%。
  • 疫情令在線教育提速一兩年,「未來在線教育是寡頭共存的狀態」?
    好未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白雲峰對於K12教育來說,新冠疫情前後堪稱兩個全然不同的世界。第一,新冠疫情極大地提升了在線教育的滲透率。從第三方測評數據來看,在線教育的普及率從之前的不到20%,提升到了70%以上。第二,打破了校內和校外的圍牆和壁壘。原來中小學生大部分都在公立校體系內完成教學任務。
  • 新京報舉辦「2020在線教育論壇」 業界共商技術如何賦能教育
    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 劉洋)今年,疫情加速了教育線上化進程,對於在線教育場景,技術如何進一步協助教學,讓教學有效果?OMO(Online-Merge-Offline)變革下,教育機構如何將線上線下有效融合而非簡單疊加?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將有怎樣的成長和突破?12月2日,在新京報主辦的「2020在線教育論壇」上,多家教育頭部機構的負責人分享了他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