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4月24日晚,清華大學舉行「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主題會議。該會議由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主辦,來自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等15個國家的21所高校校長、副校長和專家學者,以及多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參與會議。
讓教師獲得在線「教」的能力
「我們相信,屏幕並不是師生互動的阻礙,反而架起了師生交流的嶄新橋梁。」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春季學期以來,清華大學採用自主研發的在線教學軟體平臺進行主要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交互,並進行隨堂測試、教學效果評估等。實踐表明,與線下課堂相比,在線課堂到課率顯著提高,師生互動更為充分。
邱勇認為,線上教學首先應該讓教師獲得在線「教」的能力、學生獲得在線「學」的機會。1月30日,清華大學做出「延期開學、如期開課」的決定,不到兩周時間裡,超過2600名清華教師接受了在線教學培訓並掌握所需技能,之前,他們中只有15%的人具有在線教學經驗。2月17日,清華實現如期開課,共計3923門課程通過線上方式授課。學校還啟動特別計劃,幫助學生儘快適應在線學習,並為身處偏遠地區因網絡問題無法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時區的學生提供資助。
邱勇介紹,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在線已陸續向公眾開放1900門課程。此外,學校還面向武漢等地區高校開設「克隆班」,分享在線教學資源,克隆班成功實現了兩校學生由同一位授課教師同步上課、同步做題、同樣教材。
「在線教育不僅僅是將傳統教學轉移到網上」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受疫情影響,目前已有191個國家關閉學校,全球超過15億學生無法返校正常學習。如何在疫情防控的新常態下保障教學質量,實現由線下教學向線上教學的過渡成為多國校長關注的焦點。
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Aiji Tanaka)在討論環節表示,疫情期間早稻田大學的在線教學根植於該校以往已經建設數年的在線教育體系。田中愛治介紹,早稻田大學在2006年就成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線教育項目,項目中所有課程都被錄製成網課。此外,早稻田大學還在2014年成立了教學技術中心(CTLT),在教學技術中心的基礎上,部分教授採用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學生通過網課自行學習教學內容,一周後參加線下課堂參與討論和教授的進一步講解。
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認為,科技推動了高等教育變革,全球高校應攜手發揮創新與智慧優勢,共同探索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校長愛麗絲·加斯特(Alice Gast)則認為,在線教育不僅僅是將傳統教學轉移到網上,它更需要進行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範式變革。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梅瑞克·格特勒(Meric Gertler)表示,線上與線下融合、課內與課外融合,才能實現更加立體、生動、高效的教育教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史蒂芬妮亞·賈尼尼(Stefania Giannini)則表示,當前在線教育面臨三個挑戰:保障學習連續性、教師具備在線教學的能力和意願,以及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在線教育中的隱私安全與倫理問題。
「教育在實時發生變化,縮小教育不平等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全球合作是應對疫情危機的唯一辦法。」賈尼尼說。
新京報記者 樊朔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