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東北部的約克城有一家靠做炸魚薯條出名的小店,自從許多中國遊客愛上這裡的食物之後,這家店就特別準備了一樣東西歡迎顧客:熱水。原因很簡單,來到這裡的中國人大多數不習慣直接喝熱飲,而是更喜歡喝熱水。
說起來,中國人愛喝熱水是出了名的,小編之前看到一個美國女生接受採訪,談到自己家那邊的人都愛喝冰水,來到中國後,朋友的媽媽遞給她熱水,當時她就在想:「感覺有一點噁心……為什麼要喝熱水,這連茶都不是啊?」
其實,喝熱水好處多是已經得到科學論證的,不過遍觀世界,只有中國人做到了全民愛喝熱水。說起中國人喝熱水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孔子就說過「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話,這裡的「湯」,指的就是熱水。
麵條在古代有個特別的名字叫「湯餅」,意思就是在沸水中煮熟的面類。當然古人並非不喝涼水,北宋時期各種小吃的名字已經證明,古人早就會藏冰、用冰水製作各種美食,比如冰雪冷元子、涼水荔枝膏等。
《東京夢華錄》也記載,當時開封街頭巷尾到處都有「冰雪涼水」賣。哪怕到了現代,我們也會在炎炎夏日從冰箱裡拿出一些冷飲,解解暑氣。不過,東西方對待熱水的態度截然不同是肯定的。
袁枚的孫子袁祖志1883年遊歷歐洲時,就曾經在日記裡寫下自己的見聞總結:「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務飲冷水,以為除熱。」也就是說,雖然大家的習慣不一樣,但歸根究底都是為了健康考慮。
中國的古人總結出「涼水壞腹」的養生原理,西方人則因為常吃牛羊肉、芝士奶酪、黃油這些,就選擇喝涼水以降燥。而東西方都曾經有過傳染病橫行的歷史,比如歐洲中世紀的瘟疫大爆發,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管理好衛生,水源遭到汙染。
而在民國時期,各種科學思想的傳入,以及管控疾病的經驗都讓「多喝熱水」成了人人皆知的健康常識,20世紀30年代末,各種各樣的「熟水店」在中國的街頭出現,建國後「多喝熱水」的宣傳更普及了,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男女結婚,熱水瓶都是必備物件。
到現在,有了飲水機、保溫杯,熱水瓶沒那麼受歡迎了,但它起過的作用還是難以忽視。總結起來就是:西方人通過嚴格控制水質對付細菌,中國人通過將水煮沸對付細菌,大家的辦法雖然不一樣,但論起來還是殊途同歸。
要說起來,中國人愛喝熱水也跟傳統文化有關,古代的貴族把喝水都玩出了花,比如《紅樓夢》裡的林黛玉,還曾經因為分不清「雨水」和「梅花上雪水」被人鄙視。只不過古代的平民沒有條件天天喝熱水,現在我們有了條件,自然喝熱水成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