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華西醫院骨科完成中國西南地區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

2020-12-27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周宗科教授團隊成功完成我國西南地區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這種新技術的應用將極大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疼了20年

機器人手術幫她「重生」

「現在我感到特別高興!手術後膝關節就不疼了。」65歲的王婆婆笑道。她是中國西南首個接受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

王婆婆說,她患有膝關節骨關節炎,「40多歲開始,每天上樓、下蹲、走路、站久後,膝關節就疼痛難忍,常常疼到晚上睡不著覺。走路時一瘸一拐。」在輾轉多家醫院,接受鎮痛藥物、各種理療和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治療後,效果均不理想,今年1月,她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尋求幫助。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門診,周宗科教授對王婆婆進行了全面的評估:雙膝關節活動度均只有90度,屈曲畸形15度,內翻畸形10度,X線片顯示關節面軟骨缺損,呈「骨磨骨」表現,雙膝關節骨關節炎都已經達到終末期,只有手術治療才可能解決患者的病痛。

為了解決病痛,王婆婆先做了左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十分成功,左膝關節疼痛消失,可以自由行走。但是對於右膝的治療,她幸運地用到了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

10月29日,周宗科教授團隊為王婆婆開展了這項手術,手術十分順利。術後,她的右膝內翻畸形得到完全糾正,膝關節完全伸直,走路也不再跛行,術後X線片顯示假體安放位置良好,膝內翻完全糾正,下肢力線完美恢復。她將於11月5日出院。

精準手術

讓假體成為「原裝」關節

不同於常規手術,機器人手術將使醫生完成「兩次」手術。周宗科教授介紹,第一次是在電腦上模擬,醫生會對術中所需截骨量以及假體型號、安放位置等進行精確測量計算,設計出一套專屬於患者的個性化手術方案,第二次才是實際手術。「我們的目標是讓假體接近甚至等於人本身的膝關節,讓患者能夠終身使用。」

該手術使用的是國產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骨聖元化」,骨聖元化手術輔助系統具有自動CT精準分割、智能手術規劃、術中實時軟組織平衡、安全精準截骨等功能。醫生團隊通過對機器人導航系統和機械臂的相互操作配合,將擺鋸的運動範圍限制在預定的安全範圍內,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避免了人工測量誤差、假體位置不佳等因素對術後恢復所造成的影響。

「機器人手術主要面向18歲-80歲,終末期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具有手術指徵的患者。常規手術大約為6萬元左右,機器人手術的花費會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周宗科教授說。

據悉,國產機器人膝關節置換手術輔助系統臨床應用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是由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該臨床研究的主要參研單位,與其他專家共同在系統的人機互動策略與機械操作控制上分享了寶貴的臨床應用經驗,並提出了具有學術價值的改進指導意見與建議。

相關焦點

  • 解放軍總醫院完成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
    解放軍報訊孔祥朋、特約記者羅國金報導:日前,記者從解放軍總醫院獲悉,該院骨科醫學部陳繼營教授、柴偉副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一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標誌著在國產機器人輔助外科領域取得創新突破。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當前國內外醫學研究前沿課題。本次手術,也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某型骨科手術機器人首次亮相。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專家全程參與了機器人系統研發過程,進行了500多例前期試驗,確保了其在臨床應用中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精準性。
  • 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 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海南完成
    26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據悉,來自海南的57歲患者吳先生接受了此次手術。  據介紹,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中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黃金標準」,這個手術最重要的就是膝關節假體。
  • 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樂城完成
    人民網博鰲12月28日電(王碩)近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全新生物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全國首例智能骨科機器人輔助下生物型膝關節手術據介紹,該手術的最大亮點是通過Mako智能骨科機器人的輔助精準完成了極高難度的生物型假體的置入——藉助機器人的智能規劃系統,術前可精準規劃手術中所需要應用的假體的型號和放置的位置、角度;術中藉助機械臂,可以實現亞毫米級的精準截骨操作;甚至在術者偏離規劃路徑時,機器人能夠瞬間暫停操作。
  • 濱醫附院完成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
    近日,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石輝帶領其團隊成功完成了黃河三角洲地區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這一手術技術拓展了我院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領域。    患者為35歲男性,因運動傷致右膝關節疼痛不適入骨關節外科。
  • 華西醫院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髕骨假體植入
    4月13日,記者從華西醫院獲悉:繼2015年10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保留膝關節脛骨幹金屬骨小梁假體重建術」後,華西醫院骨科屠重棋教授團隊再次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完成各種生物型假體的定製並臨床應用,包括:半腕關節金屬假體、半骨盆假體、距骨假體、跟骨假體、脛骨幹假體、全尺骨假體等治療腫瘤性骨缺損。
  • 山東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在青大附院完成
    「上崗」開展手術,幫助骨科醫生成功完成了山東省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早9點,青大附院副院長、骨科醫院副院長、運動醫學科主任於騰波成功為患者完成了省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順利,一氣呵成。另一臺手術在青大附院關節外科主任張海寧帶領下同樣順利進行,精準為患者實施了髖關節置換手術。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技術⊙ 天壇醫院:介入機器人「魯班」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導管室內進行了我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 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微創瓣膜團隊再創全國TAVR手術記錄日前,華西醫院心外雜交手術室內產生了一項新的全國紀錄——單中心經心尖TAVR手術總例數突破150,並且成為全國唯一過百的中心。2014年3月,華西心外微創瓣膜團隊開展了全國首例經心尖TAVR手術。
  • ...使用首臺全國產「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圖】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導 對於患者而言,儘管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有諸多優勢,但相對昂貴的手術費用還不能讓患者輕鬆選用。為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地位,讓更多適用患者有可能選用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國內的醫工科學家們深入開展醫工交叉合作,越來越多自主研發項目和產品正在不斷問世。
  • 華西醫院骨科屠重棋教授:3D列印與工匠精神
    提到華西醫院,你會想到什麼?是新冠疫情中的重症天團,還是醫、教、研能力三頭並重的強勁實力。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華西醫院是國內最頂尖的醫院之一,但或許很少人會知道華西醫院骨科其實還是世界領先的3D列印骨科應用高地,華西醫院骨科3D列印植入無論是在手術布局、材料選擇,還是結構、界面精準設計和承重等關鍵技術方面,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眉山首例!川大華西醫院眉山醫院「拆彈專家」利用新技術成功解除...
    四川新聞網消息(張宗銀 杜佩聰 文/圖)近日,川大華西醫院眉山醫院神經介入組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張昌偉教授通力合作,利用國內先進技術,成功完成眉山市首例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大型動脈瘤,成功解除顱內血管破裂危機,取得良好的療效。
  • 溫州地區首例!和平國際醫院完成「罕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量會高達 40 萬例,越來越多的患者將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重新回歸正常生活。 而選擇人工膝關節,就好比在商場裡「選鞋子」,無論國產還是進口,一定要適合自己,醫生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骨質、年齡等各方面來評判。
  • 青島膠州市人民醫院骨科成功完成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魯網12月18日訊(記者 孫強 通訊員 馬洪濤)為進一步提高醫院骨科的醫療救治水平,促進科室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青島膠州市人民醫院骨科定期邀請專家來院進行手術及查房。  近日,膠州市人民醫院骨科邀請濟南軍區總醫院蘇君教授為兩位住院患者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術。
  • 我院骨科成功完成機器人輔助經皮微創實心椎弓根螺釘臨床應用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骨科主任朱悅教授團隊成功完成了機器人輔助經皮微創實心椎弓根螺釘手術工具設計和臨床應用。但是目前機器人輔助脊柱椎弓根螺釘置入手術常規採用的空心椎弓根螺釘價格較高,為進一步普及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朱悅教授聯合相關醫工人員設計了機器人輔助實心椎弓根螺釘置釘工具,目前能與多種國產實心脊柱椎弓根螺釘相匹配。手術中,首先用機器人作業系統設計椎弓根螺釘的置入路線並進行手術規劃。
  •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西青醫院成功完成第10例天磯機器人輔助...
    之所以說它特殊,不僅因為這是一例罕見的Ⅱ度腰5椎體滑脫伴狹小椎弓根的病人,更重要的是這是西青醫院自引進天磯機器人系統之後完成的第10例機器人輔助下骨科手術,也是骨一科脊柱外科組完成的第8例機器人輔助下的脊柱外科手術。這位60歲男性患者,有腰腿痛病史30餘年,近半年疼痛難以忍受才來西青醫院找到楊中華主任求治。
  • 盤點|八大國產骨科器械上市公司!
    縱觀過去兩年,國家在骨科耗材招標和降低骨科耗材價格上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於國產企業的發展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單從醫保報銷政策來看,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國產骨科耗材的報銷比例要高於進口產品,在醫保控費的情況下,醫院會首選性價比較高的國產產品用於臨床手術的開展。
  • 盤點|八大國產骨科器械上市公司!|骨科|業務|增長|產品|醫療|-健康界
    縱觀過去兩年,國家在骨科耗材招標和降低骨科耗材價格上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於國產企業的發展也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單從醫保報銷政策來看,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國產骨科耗材的報銷比例要高於進口產品,在醫保控費的情況下,醫院會首選性價比較高的國產產品用於臨床手術的開展。
  • 骨科市場風起雲湧,手術機器人是未來「必爭之地」?|醫療器械|機器...
    骨科手術機器人主要用於脊柱、膝關節和髖關節等假體置換和修復手術,由精準定位系統和作業系統組成,能有效提高手術精準度,縮小創傷面積,減輕病人疼痛以及延長植入假體的使用壽命,同時可由醫生遠程操作,極大地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從產業觀點來看,骨科手術機器人產業發展是必然趨勢。首先,人口老齡化。
  • 煙臺山醫院骨科:跨越發展六十載,創新引領「強骨」路
    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骨科原主任曲曰池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到了1962年,骨科病房從外科獨立出來,骨科醫生增加到了5位,床位7張,承擔起了煙臺地區範圍內各種骨及關節結核、小兒麻痺後遺症和常見骨折的診療工作,煙臺山醫院的骨科也從此開始發展起來。
  •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羅清泉教授牽頭制定的中國首個《機器人輔助...
    央廣網上海7月21日消息(記者楊靜 通訊員鄧天)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機器人胸外科手術的臨床診療規範,提升中國胸外行業微創整體技術水平,日前,由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機器人醫師分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牽頭,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常務副主任羅清泉教授領銜國內眾多機器人手術領域專家團隊共同制定的《機器人輔助肺癌手術中國臨床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