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周宗科教授團隊成功完成我國西南地區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這種新技術的應用將極大提高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疼了20年
機器人手術幫她「重生」
「現在我感到特別高興!手術後膝關節就不疼了。」65歲的王婆婆笑道。她是中國西南首個接受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
王婆婆說,她患有膝關節骨關節炎,「40多歲開始,每天上樓、下蹲、走路、站久後,膝關節就疼痛難忍,常常疼到晚上睡不著覺。走路時一瘸一拐。」在輾轉多家醫院,接受鎮痛藥物、各種理療和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治療後,效果均不理想,今年1月,她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尋求幫助。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門診,周宗科教授對王婆婆進行了全面的評估:雙膝關節活動度均只有90度,屈曲畸形15度,內翻畸形10度,X線片顯示關節面軟骨缺損,呈「骨磨骨」表現,雙膝關節骨關節炎都已經達到終末期,只有手術治療才可能解決患者的病痛。
為了解決病痛,王婆婆先做了左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十分成功,左膝關節疼痛消失,可以自由行走。但是對於右膝的治療,她幸運地用到了機器人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
10月29日,周宗科教授團隊為王婆婆開展了這項手術,手術十分順利。術後,她的右膝內翻畸形得到完全糾正,膝關節完全伸直,走路也不再跛行,術後X線片顯示假體安放位置良好,膝內翻完全糾正,下肢力線完美恢復。她將於11月5日出院。
精準手術
讓假體成為「原裝」關節
不同於常規手術,機器人手術將使醫生完成「兩次」手術。周宗科教授介紹,第一次是在電腦上模擬,醫生會對術中所需截骨量以及假體型號、安放位置等進行精確測量計算,設計出一套專屬於患者的個性化手術方案,第二次才是實際手術。「我們的目標是讓假體接近甚至等於人本身的膝關節,讓患者能夠終身使用。」
該手術使用的是國產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骨聖元化」,骨聖元化手術輔助系統具有自動CT精準分割、智能手術規劃、術中實時軟組織平衡、安全精準截骨等功能。醫生團隊通過對機器人導航系統和機械臂的相互操作配合,將擺鋸的運動範圍限制在預定的安全範圍內,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避免了人工測量誤差、假體位置不佳等因素對術後恢復所造成的影響。
「機器人手術主要面向18歲-80歲,終末期骨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具有手術指徵的患者。常規手術大約為6萬元左右,機器人手術的花費會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周宗科教授說。
據悉,國產機器人膝關節置換手術輔助系統臨床應用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是由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該臨床研究的主要參研單位,與其他專家共同在系統的人機互動策略與機械操作控制上分享了寶貴的臨床應用經驗,並提出了具有學術價值的改進指導意見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