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自己的普通,也可以成就自己豐富的人生

2020-12-14 是秀逗呀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作家梁曉聲受邀到某大學舉辦講座。與學子交流時,一男生語出驚人:「如果30歲以前,最遲35歲以前,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

梁曉聲問:「那什麼是不平凡呢?」「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具體說來?」「要有一定社會地位,有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所謂擺脫平凡,就是要有錢有名有權。

還看過一個社會新聞浙江大學博士跳錢塘江的事件,他認為自己工作不順,生活不順,反正就是諸多不順,他接受不了自己最終的平凡,覺得世界不公,最終選擇自殺。

雖然人人都說職業不分貴賤,但是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可以飛黃騰達,做個很厲害的人物。但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有太多的普通人,我們在教育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的時候,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接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的普通。

《石匠的兒子》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魔法象圖畫書王國推出的作品之一。改編自韓國傳統童謠,採用了循環往復結構的唱和形式,講述了石匠的兒子在與小夥伴拌嘴的過程中極力放飛想像,逐漸發現生活中蘊含的道理,最後下定決心成為石匠的故事。

通過閱讀,讓孩子明白平凡不可怕,普通也沒什麼大不了,接納自己的普通,也可以成就自己豐富的人生。

你來我往的對話,充滿了趣味性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說的很強大。在孩子玩的過程中,會說我的車比你的厲害,我的力氣比你大,有事還為了證明這一點,還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還很喜歡恐龍這些有力量的動物。這個年齡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是最強大的。

當小夥伴用嘲諷的語氣問他以後是不是要當一個小石匠時,小石匠好像戰鬥力爆發,把自己變成獵人,而把小夥伴變成兔子。你來一句,我往一句,兩個孩子一唱一答,讓故事有一種互動遊戲感,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帶給孩子全新的閱讀體驗和樂趣。

在你來我往中找到自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

「你呀你,如果變成太陽,我呀我,就變成烏雲,把你遮得嚴嚴實實的。你呀呀,如果變成烏雲,我呀我,就變成風,把你吹得遠遠的……」在孩子們這樣你來我往的對話中,讓孩子一步步的自省,找到並確認自身的價值。

獵人打獵,太陽曬熱獵人,烏雲遮住陽光,風把雲吹走,牆擋住風,老鼠在牆上打洞,貓抓老鼠,狗要抓貓,老虎吃掉狗,一環扣一環,像是一個循環的鏈條,每種生物生活在這個鏈條上,都有其自己獨特的功能和位置,在相生相剋中達到平衡。同時告訴孩子世間萬物,一物降一物,存在即合理。

對比一開始小夥伴提出的帶有輕視的問題「你呀你,將來也要當石匠嗎?」到最後「我呀,將來就要當石匠」的肯定,突顯出孩子從迷惑到自我肯定自我認同的過程。

石匠父親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用手裡的工具打磨著面前的石頭,最後聽到兒子肯定的說出那句話,父親轉過身來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背後是父親剛剛雕刻出來的一座人像,這似乎也在暗示著父親順應孩子的發展,無為而治,讓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也給初為人父的家長們一種啟發。

適當的留白搭配插圖特效,像是一部動畫作品

對於學齡前兒童,閱讀還屬於讀圖階段,就是通過圖片和少量文字解讀故事內容,而這樣的閱讀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他們思維的寬度和廣度。由此看來,繪本圖片的設計就顯得很重要的,圖畫最直接的目的是既要讓孩子「看懂」,又可以帶動孩子的興趣,願意讀下去。

《石匠的兒子》插圖沒有過分複雜,適當的留白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思考的空間,也像是一個大舞臺,讓小朋友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雖然整本書的圖片是靜止的,但是作者的畫技像是給書加了特效,自帶動感效果。

在趣味性上,繪者不單單做了這一點,在每次變身後的動物處理上,都做得非常的有意思。看著變幻出來的動物表情,讓人都想笑。一本書通過趣味語言和遊戲,對孩子產生啟發。

我們總說父愛如山,父親的愛,是沉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是無言的愛。故事中的父親不言語,用行動默默的在一旁對石頭進行打磨,沉默著給孩子榜樣。石匠工作不光鮮,但它象徵著一種創造力,最後父親雕刻出來的人物表情祥和,和父親轉過身的笑容相呼應。

《石匠的兒子》這本書,教會孩子如何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認同自己,值得每個孩子和家長細讀。

相關焦點

  • 接納,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實地面對自己,有哪些強項,有哪些缺點,這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是勸誡大眾要適時放下,接納「過錯」,不要抓住缺點就不放過自己,消極低迷。「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接納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平和地慢慢變好。
  • 接納自己,才可提升自己,東方三大聖人指點你的人生
    接納自己是內在和平的第一步,但是很多朋友總是分不清什麼是自我接納,什麼是放縱自己?不想起床,睡了一天,沒去工作,然後對自己說,要接納自我。本來決定了去健身房,但是忽然感覺好累,乾脆賴在沙發上,抱著一袋薯片看電視,吃完了覺得很罪惡,忽然想起,要接納自己。跟家人吵架了,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回頭想想,有什麼好後悔的,誰讓他先惹我不高興的呢?我要接納自己,接納我的脾氣就是這樣的。自我接納當然是好的,因為在所有關係中,自我和諧最重要。但是當我們將「自我接納」當成一個不去改變、不想負責任的藉口,它帶給我們的將不是自我和諧,而是自暴自棄。
  • 從《等你呼喚我的名字》中尋找人生的意義:接納自己,成就自己
    2、 人生的意義得益於經歷經歷也可以直接作用與人生意義。如果丹尼沒有自己離家出走,如果丹尼沒有結識到這麼多的朋友,如果丹尼沒有在無親無故的孤島上生活,他也不會做一份他自己覺得有人生意義的事情——幫助他人尋找孩子。
  • 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我們只有學會接納自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一個人,也只有真正了解自我,才能更好為自己規劃,從而成就不一樣的自己。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努力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文要品讀的書籍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黛比·福特。她是全美第一名的暢銷書作家。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幾條改變自己的途徑,可打破人生瓶頸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並於201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在書中向我們講述了改變自己的途徑:一、從困擾自己最深的問題入手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好為人師,針對別人的問題會說出很多大道理,但是當自己直面問題時就傻了眼,感覺自己無可救藥,比如抽菸、酗酒等不良嗜好,你明知道不好,卻怎麼都戒不掉;再比如,拖延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等問題,困擾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
  • 學會正視自己並接納自己的一切,才是人生開掛的前提
    「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幾乎可以用耳熟能詳來形容,幾乎每天,隨處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吶喊。不管你是工作不順了,還是失戀了,還是單身久了,用「更好的自己」在激勵自己和他人,也算是約定俗成了。然而,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更好的自己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有一個金句,流傳了很長時間了:人們註定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 阿德勒: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你要有接受平凡的勇氣
    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只有特別的才是與眾不同的,太過普通也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會不斷折騰,有的人真的擁有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而有的人怎麼折騰也還是原來的樣子甚至比原來還要普通。其實,這樣也是很多人一直生活在痛苦裡的原因,因為一直想要得到,所以總是奮不顧身的付出,最後的結果卻總是讓人失望。
  • 除非野心被殺死,除非你接納你自己,否則你的人生註定是悲慘
    我一定優秀,我根本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很多父母會困惑,我的孩子為什麼是這樣?因為我們曾經鼓動過他,讓他必須出人頭地,必須優秀。當今天我們看到孩子發病了,看到孩子因為學習累壞了,我們才覺得出問題了。可是我們這麼多年內心非常一致的希望孩子優秀,今天我們突然說你可以普通。他會覺得都是因為我生病了,你才讓我普通。他一定不會接受自己的普通,因為優秀才是被認可和肯定的。
  • 這部評分8.9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
    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的缺憾,我們也許成不了心理學家或者數學家,但至少可以像他們那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點,與它和諧共處。不論是電影中的瑪麗和馬克思,還是阿德勒、納什和森田正馬,他們都認識到了人生的不完美,並完成了生命的救贖。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立刻改變和欣然接受都是人生蛻變的開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像她那樣讓人生充滿幸福。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暢銷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精華導讀02當一個人分清楚什麼可以改變,什麼必須接受的時候,改變才真正開始。
  • 人如何從不能接納自己,變得可以無條件愛自己
    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上小學的時候覺得自己長得比其他小朋友高,總是要站在隊伍的後排,就很自卑,做夢都夢到自己長成了巨人。去農村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小朋友活潑,去城裡的時候又覺得自己沒有其他小朋友洋氣。長大以後又總是覺得自己不夠白,不夠瘦,不像有些女生一樣有馬甲線。
  • 夜讀 | 學會接納自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師父回答說,為什麼非要成為偉大人物呢,能做一個合格的普通人,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就了。 許多時刻,我們總想擁有完美,但學會接納一個普通的自己,也是一門很深的智慧和學問。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許多時刻,我們總是對自己的不足,難以放下。 你越去糾結,反而越不快樂。但當你學會去成全自己,就會活得越來越有魅力。 有這麼一則故事。
  • 懂得接納,才是愛自己的最好表現
    01我們都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希望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但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卻為了別人一直忽略自己,根本不懂得愛自己。只要別人能開心,我們似乎一切都願意,完全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會因為別人的情緒影響自己,生怕因為自己的表現,而讓一段關係變得生疏。
  • 秋高十月,讀書筆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我們從這本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變的,而哪些方面卻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從改變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發,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改變的特性上,並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徑。
  • 家長要卸下完美主義的包袱,接納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寬容的接納孩子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能夠接納自己,不能夠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有誰是完美的呢? 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小缺點而耿耿於懷,把完美看得太重,反而會忽視了自己的本心,忘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父母的滿意為追求,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大缺憾。
  • 從讀音開始,接納自己
    我對於讀音已經夠注重,但潛意識裡卻並非如此,說不定會討厭,因為改錯是對自己的一次次的否定,為了保護自己的完美感覺,自然會抵禦錯誤。如果用一種快樂的手段婉轉地給自己一個提醒,那麼可能會更好地緩解這種潛意識抵禦效應。其實多次地提醒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所有技能與知識都不外乎重複,只要是正確,讓潛意識接納「更正是進步的表現」就好了。
  • 豆瓣8.9《心靈捕手》:直面人生慘澹,成就最好的自己
    其實,從威爾夜晚偷偷潛入學校解答黑板上的數學難題時,足可以看出威爾內心對數學的熱愛,可威爾卻對此緘口不語。明明是心懷夢想有志少年,但在行動上卻要做著與夢想遙不可及的事情,似乎他這樣做才能把控住自己搖搖欲墜的命運。
  • 自己鼓勵自己,自己鼓勵自己站起來
    人們總是在最寂寞的時候,需要人們安慰,即使在自己最難的時候,癒合的傷口上面,也會期待周圍的人們投之以關愛的安慰, 而如若求了一圈求不到任何的療愈方法,就想是沒有任何的人來安慰自己,所以我們就會喪失掉一種安分守己的態度, 而多的是自己鼓勵自己,自己鼓勵自己站起來。
  • 不接納自己哭,我們就無法接納自己|哭,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然而,很多人並不接納哭這件事。有人會在哭完之後,向他人道歉,或者感到羞愧,覺得自己軟弱無能。甚至有人在哭完之後自責:為什麼要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諮詢師。這種環境性的不接納,讓人們無法接納自己「哭」,也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
  • 接納自己並尋找內心真正的需求,我們也可以勇往直前
    曾經我和朋友路過一家正在維修的馬路之上,僅僅可以通過一輛車的馬路堵車了。堵車的原因我們不清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輛小麵包車的車主和一個喝了酒的男人在吵架。那個麵包車主顯然已經到了憤怒的極限,我們看著他一路奔向了車頭打開車門,然後掏出了一把刀。我和朋友目瞪口呆,然後小心翼翼的退後退後在退後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重新尋找我們能夠通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