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作家梁曉聲受邀到某大學舉辦講座。與學子交流時,一男生語出驚人:「如果30歲以前,最遲35歲以前,我還不能脫離平凡,那我就自殺。」
梁曉聲問:「那什麼是不平凡呢?」「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具體說來?」「要有一定社會地位,有一筆數目可觀的錢……」所謂擺脫平凡,就是要有錢有名有權。
還看過一個社會新聞浙江大學博士跳錢塘江的事件,他認為自己工作不順,生活不順,反正就是諸多不順,他接受不了自己最終的平凡,覺得世界不公,最終選擇自殺。
雖然人人都說職業不分貴賤,但是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可以飛黃騰達,做個很厲害的人物。但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有太多的普通人,我們在教育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的時候,同時也要教育孩子接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的普通。
《石匠的兒子》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魔法象圖畫書王國推出的作品之一。改編自韓國傳統童謠,採用了循環往復結構的唱和形式,講述了石匠的兒子在與小夥伴拌嘴的過程中極力放飛想像,逐漸發現生活中蘊含的道理,最後下定決心成為石匠的故事。
通過閱讀,讓孩子明白平凡不可怕,普通也沒什麼大不了,接納自己的普通,也可以成就自己豐富的人生。
你來我往的對話,充滿了趣味性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說的很強大。在孩子玩的過程中,會說我的車比你的厲害,我的力氣比你大,有事還為了證明這一點,還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還很喜歡恐龍這些有力量的動物。這個年齡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是最強大的。
當小夥伴用嘲諷的語氣問他以後是不是要當一個小石匠時,小石匠好像戰鬥力爆發,把自己變成獵人,而把小夥伴變成兔子。你來一句,我往一句,兩個孩子一唱一答,讓故事有一種互動遊戲感,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帶給孩子全新的閱讀體驗和樂趣。
在你來我往中找到自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
「你呀你,如果變成太陽,我呀我,就變成烏雲,把你遮得嚴嚴實實的。你呀呀,如果變成烏雲,我呀我,就變成風,把你吹得遠遠的……」在孩子們這樣你來我往的對話中,讓孩子一步步的自省,找到並確認自身的價值。
獵人打獵,太陽曬熱獵人,烏雲遮住陽光,風把雲吹走,牆擋住風,老鼠在牆上打洞,貓抓老鼠,狗要抓貓,老虎吃掉狗,一環扣一環,像是一個循環的鏈條,每種生物生活在這個鏈條上,都有其自己獨特的功能和位置,在相生相剋中達到平衡。同時告訴孩子世間萬物,一物降一物,存在即合理。
對比一開始小夥伴提出的帶有輕視的問題「你呀你,將來也要當石匠嗎?」到最後「我呀,將來就要當石匠」的肯定,突顯出孩子從迷惑到自我肯定自我認同的過程。
石匠父親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用手裡的工具打磨著面前的石頭,最後聽到兒子肯定的說出那句話,父親轉過身來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背後是父親剛剛雕刻出來的一座人像,這似乎也在暗示著父親順應孩子的發展,無為而治,讓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也給初為人父的家長們一種啟發。
適當的留白搭配插圖特效,像是一部動畫作品
對於學齡前兒童,閱讀還屬於讀圖階段,就是通過圖片和少量文字解讀故事內容,而這樣的閱讀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培養他們思維的寬度和廣度。由此看來,繪本圖片的設計就顯得很重要的,圖畫最直接的目的是既要讓孩子「看懂」,又可以帶動孩子的興趣,願意讀下去。
《石匠的兒子》插圖沒有過分複雜,適當的留白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思考的空間,也像是一個大舞臺,讓小朋友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雖然整本書的圖片是靜止的,但是作者的畫技像是給書加了特效,自帶動感效果。
在趣味性上,繪者不單單做了這一點,在每次變身後的動物處理上,都做得非常的有意思。看著變幻出來的動物表情,讓人都想笑。一本書通過趣味語言和遊戲,對孩子產生啟發。
我們總說父愛如山,父親的愛,是沉沉甸甸的,不會直接表達,是無言的愛。故事中的父親不言語,用行動默默的在一旁對石頭進行打磨,沉默著給孩子榜樣。石匠工作不光鮮,但它象徵著一種創造力,最後父親雕刻出來的人物表情祥和,和父親轉過身的笑容相呼應。
《石匠的兒子》這本書,教會孩子如何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認同自己,值得每個孩子和家長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