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話題
公民同招、小升初搖號……對於家有學童的家長而言,在教育新政下何去何從,讓一些「老母親」非常焦慮。在上海兩會會場上,提到教育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籮筐的話要說,紛紛為焦慮的「老母親」支招。
招數一
撥開迷霧,教育新政不等於「快樂教育」
寒假剛放假,一則「你放假還是我放假」的視頻就在網上迅速走紅。一個孩子在視頻中大聲「斥責」中午11時還在蒙頭大睡的媽媽,「我功課做完了、衛生打掃完了、飯也做好了。你到這個時候還不起床,到底是你放假還是我放假?」這個視頻讓網友議論紛紛,羨慕這個「別人家的媽媽」,有網友感慨,「這個媽媽上輩子是拯救了銀河系嗎?」還有人頗為贊同這位媽媽「懶媽媽才能培養出能幹的孩子。」
這位「懶媽媽」和焦慮的「老母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對於「老母親」而言,焦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新政的「靴子」還沒有落地。公民同招會不會被統籌,小升初搖號怎麼搖?對政策的「霧裡看花」是焦慮的原因之一。
「教育新政並不等於『快樂教育』,而是希望孩子不要在低幼期就過早搶跑;畢竟教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市人大代表、教育界人士何曙光就人們關心的教育新政發表意見,並分析了新政後可能發生的新變化。
市人大代表何曙光談教育。劉歆 攝
「越是學霸越是要補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人的傳統精英化教育目標,造成了許多人對教育的恐慌、焦慮。」何曙光表示,對於教育新政,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快樂教育」。通過民辦學校搖號、公民同招等措施,是希望實現教育資源公平均衡,使教育生態更加和諧合理。
他認為,新政之下,原來民辦初中「一家獨大」的情況將會發生變化。首先,原來的生源結構將發生變化,一些對口公辦初中尚可的學生,可能放棄原來衝民辦的計劃,留在了公辦學校,使公辦學校的生源得以提升。其次,民辦教師隊伍管理也將更加規範,讓「公辦的歸公辦、民辦的歸民辦」,師資隊伍管理更加有序。因此,未來的民辦生源很難「掐尖」,面對良莠不齊的生源,民辦學校也不應以「雞血」為「拳頭產品」;而是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倒逼民辦學校加速教學改革,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吸引目標「生源」。
在許多人理解中,教育改革就是減負,減負就是「快樂教育」;何曙光認為,減負不應是「校內減負校外補」,而是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通過分層作業等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在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中,中國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等考試成績遙遙領先。但是,中國學生的近視率高、睡眠時間少,學生的高分背後付出的也是高成本。「考進名校並非一勞永逸,人生畢竟還是馬拉松長跑,教育還是要回歸到身心健康的初衷。」
在許多人理解中,減負就是「快樂教育」;何曙光認為,減負不應是「校內減負校外補」,而是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通過分層作業等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在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中,中國學生的數學、閱讀和科學等考試成績遙遙領先。但是,中國學生的近視率高、睡眠時間少,學生的高分背後付出的也是高成本。「考進名校並非一勞永逸,人生畢竟還是馬拉松長跑,教育還是要回歸到身心健康的初衷。」
招數二
與其「雞娃」,不如「雞父母」?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市人大代表金晶也是一名年輕媽媽,她建議,與其「雞娃」不如「雞父母」,應為年輕父母提供育兒支持服務。
「人們可以在學校裡學習知識,在工作崗位上學習技能;但對於當父母,多數都是新手上路,無論從養育技能、心理等方面都毫無準備,容易造成焦慮集聚、甚至爆發。」她表示,雖然每一位升級為父母的年輕爸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很多父母自身科學育兒知識缺乏,加上社會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多數年輕父母都是和家裡老人合作育兒,容易帶來家庭關係緊張。此外,年輕母親如何平衡兒童教育與自我發展的挑戰,也是現代女性面臨的普遍難題。
她建議,在兒童早期教育方面,可以從備孕、孕中、0-12月、1-3歲、3-7歲等重要階段入手,提供健康兒童早期的育兒支持服務。在備孕階段,讓「準爸媽」接受科學備孕的指導,做好迎接新生命的準備。懷孕階段,可以參加孕婦學校健康育兒支持服務,接受系統的孕期教育。3到7歲,根據兒童性格形成特點、成長發育特點,適時學會處理家庭關係發生的變化,為兒童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和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市人大代表金晶。劉歆 攝
這樣的「雞父母」計劃由誰來指導?她建議,對於早期育兒指導,可以發揮婦幼保健醫院和兒童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平臺資源優勢,提供科學權威的健康育兒知識支持,培養一支致力於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素養的健康科普講師團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家長們迫切需要的健康育兒知識,拉近醫患距離,提高家長健康育兒自信心。
同時,可以和社會組織、高校社會工作系合作,向社會招募經驗豐富、擅長提供家庭社工服務的社工,培養一支專門為新手爸媽提供服務的金牌社工團隊。
此外,「雞父母」的團隊還可以發揮「同伴教育」的作用,讓「老母親」們互相交流借鑑經驗,並整合大健康育兒教育支持服務資源,建立健康教育支持服務項目孵化基地。逐漸向社區推廣,服務更多有需求的兒童家長,讓「焦慮的老母親」們習得育兒經後,身心得以放鬆,家裡不再「雞飛狗跳」。
招數三
安定情緒,重塑家庭的價值觀
「教育話題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煩心事、揪心事。」市人大代表張秀麗說,教育新政逐漸落地,會給教育生態帶來積極變化,釋放升學焦慮。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導重塑家庭的價值觀。「大家十分關心的小升初民辦搖號,從政府的角度是希望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優質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搖號後,這條路到底這麼走,每個家庭都需要仔細想想。」
張秀麗說,自己在長期教育實踐中發現,最焦慮的往往是成績好的學生家長。「我們學校有名成績拔尖的孩子,這學期被班主任及時發現有情緒問題,孩子壓力很大,甚至說出了『活著沒意義』這種話。我們發現媽媽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對學習上事無巨細管得太多。媽媽的焦慮,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學校及時與家長溝通,建議父母調整策略,媽媽同意讓孩子養寵物,每天和孩子讀一本書;爸爸帶孩子打籃球、羽毛球,經過一學期的疏導,孩子的狀態終於「松」了下來。
她認為,不少自媒體公眾號總是營造「不進則退」的過度競爭氛圍,還有培訓機構的「超前學習」課程,都容易引發家長的焦慮。「去年,我們把監管的重點放在培訓機構的資質上,下一步是不是對他們的課程內容也應該多管管。教育主管部門需要發出權威聲音,回答家長的疑惑。」
招數四
家校共育,提升「管」的智慧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家長在觀念上都認為孩子應該全面發展,都十分看重體育運動、性格成長、興趣培養,但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還是陷入『學習焦慮』。有的父母抱怨說,老師總是讓我們家長多管管。他們認為,好好管就是報補習班、把孩子成績提上去,重視每一次考試,關心卷子上的每一道錯題。其實,絕大部分老師是希望家長能多陪伴孩子。」
市人代會小組討論現場,市人大代表徐曉唯代表送給在場代表一本書《愛與責任——小學生父母修煉手冊》。「父母更需要修煉和成長。學校和家庭應該共同努力,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閃光點。比如,有的家長總是抱怨孩子學習不專注,給孩子規定時間刷題,結果刷完了錯一堆,更加焦慮。我們是否可以嘗試讓孩子從收拾一張書桌開始改變。所謂管孩子的智慧,是融入在生活點滴中的。」
徐曉唯認為,學校和老師也應該繼續探究教育方式,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沃土。「我們學校有名語文老師,引導孩子開闢了一個記錄班級生活的微信公眾號,學生自己寫文章、做美編。班級裡原來有個畫畫很好、但不愛寫作文的孩子,現在參加運營公眾號,寫作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期待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
新民眼工作室 宋寧華 葉薇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