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童言無忌,因為孩子說話有時候會前言不搭後語。表嫂家有一個孩子,特別活潑,喜歡到處玩。我們都覺得孩子很活潑是一件好事,但是表嫂說,自己的孩子很不聽話,十分愁人。
表嫂說,「孩子總是顧著玩,聽不進我說話。太活潑也不是一件好事,平常想跟他溝通,完全不能溝通,不是答非所問,就是不回答,我都要愁死了,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活潑的孩子好還是安靜的孩子好?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希望孩子是安靜地聆聽你的乖孩子,但是在其他時候又希望孩子能夠活潑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孩子過於活潑,不肯聽自己的教育,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外向的孩子習慣輸出而非輸入
周國平說過:「世上的確有一種人,嘴是身上最發達的器官,無論走到哪裡,幾乎就只帶著這一種器官,全部生活由說話和吃飯兩件事構成。」
1.外向的孩子喜歡展現自己
外向的孩子有時候會被家長們認為過於活潑,這是外向孩子的性格特點。
外向的孩子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力,他們喜歡家長和朋友們的關注,希望從自己的好友和家長那裡得到讚美,同時,他們在對於別人的展現也是不吝讚美,外向的孩子喜歡驚呼,對於自己的朋友或者大人的精彩事跡也會印象深刻。
這是外向的孩子在溝通上一個優勢,他們喜歡表達自己,能夠輸出自己的觀點。在溝通這件事上,他們通常都是發起人,他們希望表現自己,希望聽的人接受自己,這種溝通的過程會讓他們很開心。
2.外向的孩子不擅長傾聽
溝通的是有步驟的,首先,孩子要傾聽,然後才能對問題做出解答。在傾聽這一點,顯然是內向的孩子更擅長。
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內向的孩子腦子裡想的是對方在說的話,他們會思考大人在說什麼話,有什麼意思,自己對此有什麼觀點等等。
而外向的孩子腦子會想,我等會要說什麼,我有什麼觀點,在外向的孩子傾聽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不一定在大人身上,有可能在自己的身上,或者是其他能讓孩子更有興趣的事情上,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在個大人溝通的時候會有的情況,孩子對大人說話答非所問,不知道大人在問什麼,但是又想大人聽自己的話。
孩子在傾聽上常犯的錯誤
1.用自己的情感判斷扭曲對話的原意
家長拒絕孩子的請求的時候通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不可以,寶貝,你剛剛才吃了一個冰棍,不能再吃了,等一會就要吃飯了,吃完飯媽媽給你一個小的吃。」
「媽媽你不愛我。」
媽媽沒有說自己不愛孩子,但是孩子因為自己不開心了,就扭曲了媽媽的意思。情感會影響人的判斷,孩子是非常情緒化的,他們在這個階段,快樂是最大的目的,如果讓自己不開心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愛他。
2.分心丟失對話信息
家長們如果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和孩子對話,那麼就很有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說:
家長提醒孩子:「今天放學的時候要去找老師要成績單,回來的路上帶一瓶醋回來,記得嗎?」
孩子一邊玩平板一邊回答,「知道了。」
結果孩子放學回來拿了成績單,忘記買醋。
這也是外向的孩子有的一個缺點,外向的孩子喜歡一心多用,在和你對話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不夠專注而丟失信息。所以,家長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注意技巧。
讓孩子學會傾聽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1.家長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孩子集中注意力
當家長要和孩子講話的時候,要讓孩子對兩人之間的對話集中注意力,告訴孩子,有人和你說話的時候不看著別人是不禮貌的。讓孩子的眼睛在對話的時候注視著家長,集中孩子在溝通上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們在和人對話的時候注視這對方對方就會覺得得到了我們的重視,同時也是一個禮貌的行為。
2.有意識在傾聽的三個維度上鍛鍊孩子的傾聽技巧
傾聽有三個維度,傾聽意圖,傾聽感受,傾聽事實。
家長可以分三個階段訓練孩子的傾聽行為:
第一階段,教會孩子傾聽對話的事實。
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可以通過可以通過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話,學會這個技巧。
在和孩子對話後,家長可以反問孩子:「剛剛爸爸(媽媽)說了什麼啊?你還記得嗎?」或者說「寶貝,剛剛爸爸(媽媽)教你做什麼了,你還記得嗎?」
當孩子回答正確的時候要給孩子鼓勵和讚美,這樣孩子以後會更注意傾聽你的內容。
第二階段,教會孩子傾聽對話的感受。
法國思想家、哲學家狄德羅說:「人們無窮無盡地痛斥情感;人們把的一切都歸罪於情感,而忘記了情感也是他的一切快樂的源泉。因此說,情感就其本身性質性質來說,是一種既不能說得太好也不能說得太壞的因素。」
所有的對話都是有情感的,家長對孩子的叮囑充滿了愛意,有時候,媽媽拒絕讓孩子吃冰淇淋也是一種愛意,但是孩子有時候不一定能理解,那麼這時候家長要對孩子包容一點。家長要會對孩子傾訴自己的感受:「我今天路過蛋糕店的時候,覺得冰淇淋蛋糕很好吃,你肯定會喜歡,所以給你買了。」也要讓孩子說出來,對孩子反問:「你覺得媽媽不愛你嗎?」
當然,反問是在孩子不聽話需要教育的時候反問的,家長不用時時刻刻都要孩子對自己表達愛意。
第三階段,教會孩子傾聽對話的意圖
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通常是比較直接的,孩子能夠理解你的意圖。孩子還小,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一定能聽得懂你藏在話語裡的其他意思,所以家長應該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語言,然後等孩子長大再進一步用複雜的語言和孩子對話。
從「你現在不能吃冰淇淋。」逐漸轉成「你覺得你現在口腔潰瘍能吃冰淇淋嗎?」
結語:
託爾斯泰說:「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溝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如果孩子只會輸出自己的觀點和內容不會傾聽別人,那就是本末倒置。在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之間對話的訓練,鍛鍊孩子的傾聽技巧,讓孩子增強傾聽這個技能,從單方面輸出變為雙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