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2020-12-23 我從書中來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讚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類似的故事還有——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裡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人這一生,很多人產生迷惑主要是源於只看到他人的不是,沒看到自己的不是,不知反省自己。王陽明曾說:「學習應反身自問。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他還跟一喜歡責備別人的弟子道:「你今後只是不要去評論別人的是非,每當要責備別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除去才行。」

王珪,太原祁縣人。武德年間,擔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對他禮遇有加。後來由於李建成陰謀作亂之事所牽連,王珪被流放到雲南嶲州。建成被誅殺後,太宗即位,王珪被太宗召回,拜官為諫議大夫。作為臣子,王珪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他所進獻的言論,多被太宗採納。

王珪曾經上書批評太宗過失,太宗說:「你所談論的,一一點中我的過失。自古以來,沒有哪一個國君不想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們的願望都沒有實現,不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過錯卻不能改正的緣故。現在我有過錯,你能直言不諱,我也能知錯就改,何必擔心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呢?」太宗還曾經對王珪說:「你如果一直做諫官,我必定永遠沒有過錯。」因而更加器重厚待他。貞觀元年,王珪官至黃門侍郎,參與國家政務,併兼任太子的老師。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私慾。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並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即楊驥)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宋代陳亮在《謝曾察院啟》中就說:「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除了提倡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外,孔子還建議人們不要意氣用事。意氣用事都沒有好下場,比如——

關羽太過自大,剛愎自用,導致敗走麥城。

劉備為關羽報仇,意氣用事,被陸遜火燒七百裡連營,導致蜀國元氣大傷。

馬謖不聽王平勸告,痛失街亭。

石達開意氣用事獨自帶兵離開大部隊,結果被清軍剿滅。

牛頓與笛卡爾前後創建微積分,為爭名譽,意氣用事,導致英國在這方面落後歐洲大陸近百年。

二戰中蘇聯領導人原本接到情報,德國人滅亡法國後會先攻擊蘇聯,但是意氣用事,以為跟德國籤了合約就沒事了,蘇聯軍事強大,德國不敢先打自己,最後損失慘重。

......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遊覽散步, 樊遲問先生道:「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修正自己的邪念,惡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力行在先,收穫在後,不就是在提高自己的品德嗎?多反省自己的錯誤,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這不就是在消除自己的潛在妄念嗎?由於一時氣憤,意氣用事,而不顧及自身和身邊人的安危,這不就是迷惑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相關焦點

  •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精品推薦)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這是崇德基本標準和惑的突出表現。此章崇德、修慝、辨惑是就某人某事進行具體的解析,這只是其中表現,並未包括崇德、修慝、辨惑的全部內涵。某人某事是指什麼?樊遲是因什麼而問?前人對此也提出了看法。劉逢祿《論語述何》:此章蓋在昭公孫齊之年。春秋書「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傳曰:「又雩者,非雩也,聚眾以逐季氏也。」樊遲欲究昭公喪亂之由,而言不迫切,故夫子特善之。
  • 什麼是「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 舞雩臺下的樊遲三問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
  • 樊遲的進階之路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 ,孔子為什麼「看扁」樊遲?原因有四點
    二、德行不佳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論語·顔淵》) 樊遲陪孔子在舞雩臺下閒遊,樊遲問:「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清除自己內心的邪念、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去做事而不談收穫,不就是提高了德行了嗎?批評自己的過錯,而不去指責別人的過錯,這不就是消除邪念嗎?一時的憤恨,而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親人甚至連累親人,這不就是惑嗎?」
  • 《論語詞解》第16篇:樊遲、樊須、反、反坫、犯、飯、泛、方、防
    一、樊遲 〖fán〗 『論語示例』 ●●曰(見論語2·5)●●御(見論語2·5) ●●問知(見論語6·22) ●●從遊於舞雩之下(見論語12·21) ●●問仁(見論語12·22;13·19) ●●未達(見論語12·22) ●●退(見論語12·22)
  •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精品分析)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 【舞 雩】《詩經》297《魯頌·駉》
    騅(zhuī):《毛傳》:「蒼白雜色曰騅。」駓(pī):黃白相雜的馬。騂(xīng):赤黃色的馬。騏:青黑色相間的馬。伾(pī)伾:強壯有力的樣子。(姚小鷗)【閔予小子 之什】回顧:【舞 雩】《詩經》286《周頌·閔予小子》 【舞 雩】《詩經》287《周頌·訪落》 【舞 雩】《詩經》288《周頌·敬之》 【舞 雩】《詩經》289《周頌·小毖》  【舞 雩】《詩經》290《周頌·載芟》
  • 【舞 雩】《詩經》211《小雅·甫田》
    【谷風之什】回顧:【舞 雩】《詩經》201《小雅·谷風》【舞 雩】《詩經》202《小雅·蓼莪》 【舞 雩】《詩經》203《小雅·大東》【舞 雩】《詩經》204《小雅·四月》【舞 雩】《詩經》205《小雅·北山》【舞 雩】《詩經》206《小雅·無將大車》【舞 雩】《詩經》207《小雅·小明》【舞 雩】《詩經》208《小雅·鼓鍾》【舞 雩】《詩經》209《小雅·楚茨》【舞 雩】《詩經》210《小雅·信南山》
  • 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樊遲
    謹按周成王分魯公伯禽以商民七族,一曰樊氏。」鄧名世此句話與《左傳》有衝突之處。從以上記載看,樊氏起源有兩個,一為姬姓,始祖為周宣王時大夫仲山甫;二為子姓,為殷商後裔。因此說,樊遲是起源於子姓,為殷商遺民。二、生平樊遲,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 什麼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樊遲問「知」「仁」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曬由也?」
  •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在參加2020中國尊大展之前
    誰也不知道幾年後,她真的要踐行著自己所被賦予的題名——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意即在沂水(沂水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裡沐浴,在舞雩臺(魯國求雨的壇)上吹風,唱著歌回家。未曾想此樹的題名竟如此切合參加臨沂中國尊大展的意象,這是園主之前並未想到的巧合,一個不可思議的天意。
  •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精品)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