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勇於創新,器官捐獻者的無私大愛,讓年過四旬的廣東患者丁生再也不用受到B肝困擾,不再依賴胰島素注射和血液透析治療。
12月7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何曉順教授團隊近期完成了一例上腹部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為患者進行了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4個器官的移植手術。
醫生介紹,多器官聯合移植技術不斷發展,屢次突破「手術禁區」。此次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的嘗試,為肝硬化合併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
多病纏身11年 肝腎眼睛都不好
家住深圳的丁生(化名)十多年前查出有B肝且已進展到肝硬化。除了肝不好,他的眼睛、腎臟也岌岌可危:他還有2型糖尿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疾病的折磨使他苦不堪言。
丁生輾轉深圳、廣州多家醫院求醫,嘗試了藥物、血液透析、胰島素治療等各種治療方法,但他的病情沒有緩解,反而肝、腎功能進一步惡化,還出現過消化道出血、視網膜病變等嚴重的併發症。很多醫院都建議他進行肝移植和腎移植治療,但由於涉及器官較多,移植難度較大,丁生遲遲不敢下定決心。
何曉順帶領團隊為丁叔查房
能不能一次手術解決多個器官的問題?丁叔生慕名向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何曉順求助。
在他入院後,何曉順組織進行了多學科會診,邀請了包括本科室腎移植團隊、腎內科、內分泌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手術室等多個科室,共同為丁生制定個性化的移植治療方案。
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丁叔的肝臟已經明顯縮小,合併嚴重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也十分明顯,如果不及時進行肝移植,隨時可能再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他的雙側腎臟也基本萎縮,合併雙側腎結石,雖然規律血液透析,但檢驗結果提示血肌酐仍高達1000微摩爾/升以上(正常值為80-120微摩爾/升)。丁生每日的胰島素用量達40單位,還出現了眼底視網膜病變,胰腺的功能所剩無幾。
何曉順介紹,針對丁生的病情,進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聯合腎移植手術,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但多個器官同時進行移植,無論手術難度,還是圍手術期的管理,術後抗排斥方案的調整,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需要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及圍手術期的管理方案。
新挑戰:一次移植4個器官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是我國在全球器官移植領域能夠叫響的技術之一,掌握該技術密碼並多次成功實施的機構寥寥。
2004年,何曉順團隊就完成了全球首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術。2015年,憑藉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創新,他帶領團隊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但是,上腹多器官移植手術與腎移植在同一臺手術中完成,國內還沒有先例。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這麼多的器官同時移植,無論在手術技術、麻醉技術、重症監護技術等方面都是新的挑戰。醫生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並取得知情同意,最終達成了手術方案。
隨後,醫生團隊為丁生完善相關術前檢查,調整胰島素及血液透析方案治療,調整好術前的基本情況。經過一個月的等待,在COTRS系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的匹配下,丁生終於迎來了手術機會。
此次手術先進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然後再進行腎移植。首先,中山一院移植科鞠衛強副主任醫師及陳茂根副主任醫師進行了多器官(肝、胰腺及十二指腸)的獲取及修整,包括多餘組織等去除,血管的修復以及器官的整體保存。鄧榮海副主任醫師則進行了供腎的獲取及修整。
緊接著,丁生的移植手術開始。在術中CRRT(連續腎臟替代治療)的維持,麻醉科馬務迪及海冰寒醫師等的密切監護,以及手術室器械及巡迴護士的配合下,何曉順團隊有條不紊地進行了病肝的切除以及移植肝及胰腺十二指腸的植入。
在何曉順的指導下,鞠衛強帶領陳茂根、陳志濤、郭義文醫生等通力合作,僅耗時5小時就完成了病肝的切除以及上腹部多器官的移植,在開放血流後,新肝及胰腺隨即恢復正常的顏色。
在病情平穩後,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長希教授及鄧榮海副主任醫師進行腎移植,2小時就完成了異位右腎移植。整個手術耗時7小時,麻醉師團隊寸步不離,保障了手術過程的順利。
「感謝你們這個冬天給我們的溫暖」
手術順利完成,但何曉順團隊一刻也不敢放鬆。何曉順授深知,術後監護和康復也是對整個器官移植團隊非常重要的考驗。「嚴密觀察,細緻護理,多學科合作,靈活調整治療方案」是團隊制定的總治療方針。
術後排斥反應、感染、血管併發症等,都是術後康復中整個團隊需要面對的嚴峻問題。術後4周的時間,器官移植科醫護團隊通過督促丁生早期下床活動、心理疏導、指導飲食加強營養等,精心進行照料和護理。
術後3天,丁生就不再需要胰島素治療。術後1周,他的肝功能指標就達到了正常。術後3周,他的肌酐指標也恢復了正常。丁生與醫護團隊攜手順利度過了術後康復期。
術後4周,12月7日,即將出院的丁生表達對醫生的感激。「找對醫院了!感謝醫生護士還有捐獻者救了我的命!」與術前嚴重肝功能惡化,需要依賴大劑量胰島素以及頻繁的血液透析治療相比,丁生已經能夠恢復日常生活。
丁生的家屬專門給何曉順團隊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你們在這個冬天給予我們這個小家的溫暖……是你們的細心、耐心、用心幫助了我父親戰勝了與之鬥爭已久的病魔。想對你們說的不只是一聲感謝,還有一句辛苦了!」
丁生家屬手寫感謝信
「我們根據他的病情,制定了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案。對醫生和病人而言,創新就意味著生命!」何曉順表示。參與治療的醫生和護士看到丁生術後能夠回歸正常生活,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 潘曼琪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任珊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