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換四個器官,患者「打包」治癒肝硬化和糖尿病

2020-12-22 大洋網

醫生的勇於創新,器官捐獻者的無私大愛,讓年過四旬的廣東患者丁生再也不用受到B肝困擾,不再依賴胰島素注射和血液透析治療。

12月7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何曉順教授團隊近期完成了一例上腹部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為患者進行了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4個器官的移植手術。

醫生介紹,多器官聯合移植技術不斷發展,屢次突破「手術禁區」。此次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的嘗試,為肝硬化合併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

多病纏身11年 肝腎眼睛都不好

家住深圳的丁生(化名)十多年前查出有B肝且已進展到肝硬化。除了肝不好,他的眼睛、腎臟也岌岌可危:他還有2型糖尿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疾病的折磨使他苦不堪言。

丁生輾轉深圳、廣州多家醫院求醫,嘗試了藥物、血液透析、胰島素治療等各種治療方法,但他的病情沒有緩解,反而肝、腎功能進一步惡化,還出現過消化道出血、視網膜病變等嚴重的併發症。很多醫院都建議他進行肝移植和腎移植治療,但由於涉及器官較多,移植難度較大,丁生遲遲不敢下定決心。

何曉順帶領團隊為丁叔查房

能不能一次手術解決多個器官的問題?丁叔生慕名向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何曉順求助。

在他入院後,何曉順組織進行了多學科會診,邀請了包括本科室腎移植團隊、腎內科、內分泌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科、手術室等多個科室,共同為丁生制定個性化的移植治療方案。

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丁叔的肝臟已經明顯縮小,合併嚴重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也十分明顯,如果不及時進行肝移植,隨時可能再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他的雙側腎臟也基本萎縮,合併雙側腎結石,雖然規律血液透析,但檢驗結果提示血肌酐仍高達1000微摩爾/升以上(正常值為80-120微摩爾/升)。丁生每日的胰島素用量達40單位,還出現了眼底視網膜病變,胰腺的功能所剩無幾。

何曉順介紹,針對丁生的病情,進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聯合腎移植手術,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但多個器官同時進行移植,無論手術難度,還是圍手術期的管理,術後抗排斥方案的調整,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需要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及圍手術期的管理方案。

新挑戰:一次移植4個器官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是我國在全球器官移植領域能夠叫響的技術之一,掌握該技術密碼並多次成功實施的機構寥寥。

2004年,何曉順團隊就完成了全球首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術。2015年,憑藉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創新,他帶領團隊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但是,上腹多器官移植手術與腎移植在同一臺手術中完成,國內還沒有先例。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這麼多的器官同時移植,無論在手術技術、麻醉技術、重症監護技術等方面都是新的挑戰。醫生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並取得知情同意,最終達成了手術方案。

隨後,醫生團隊為丁生完善相關術前檢查,調整胰島素及血液透析方案治療,調整好術前的基本情況。經過一個月的等待,在COTRS系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的匹配下,丁生終於迎來了手術機會。

此次手術先進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然後再進行腎移植。首先,中山一院移植科鞠衛強副主任醫師及陳茂根副主任醫師進行了多器官(肝、胰腺及十二指腸)的獲取及修整,包括多餘組織等去除,血管的修復以及器官的整體保存。鄧榮海副主任醫師則進行了供腎的獲取及修整。

緊接著,丁生的移植手術開始。在術中CRRT(連續腎臟替代治療)的維持,麻醉科馬務迪及海冰寒醫師等的密切監護,以及手術室器械及巡迴護士的配合下,何曉順團隊有條不紊地進行了病肝的切除以及移植肝及胰腺十二指腸的植入。

在何曉順的指導下,鞠衛強帶領陳茂根、陳志濤、郭義文醫生等通力合作,僅耗時5小時就完成了病肝的切除以及上腹部多器官的移植,在開放血流後,新肝及胰腺隨即恢復正常的顏色。

在病情平穩後,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長希教授及鄧榮海副主任醫師進行腎移植,2小時就完成了異位右腎移植。整個手術耗時7小時,麻醉師團隊寸步不離,保障了手術過程的順利。

「感謝你們這個冬天給我們的溫暖」

手術順利完成,但何曉順團隊一刻也不敢放鬆。何曉順授深知,術後監護和康復也是對整個器官移植團隊非常重要的考驗。「嚴密觀察,細緻護理,多學科合作,靈活調整治療方案」是團隊制定的總治療方針。

術後排斥反應、感染、血管併發症等,都是術後康復中整個團隊需要面對的嚴峻問題。術後4周的時間,器官移植科醫護團隊通過督促丁生早期下床活動、心理疏導、指導飲食加強營養等,精心進行照料和護理。

術後3天,丁生就不再需要胰島素治療。術後1周,他的肝功能指標就達到了正常。術後3周,他的肌酐指標也恢復了正常。丁生與醫護團隊攜手順利度過了術後康復期。

術後4周,12月7日,即將出院的丁生表達對醫生的感激。「找對醫院了!感謝醫生護士還有捐獻者救了我的命!」與術前嚴重肝功能惡化,需要依賴大劑量胰島素以及頻繁的血液透析治療相比,丁生已經能夠恢復日常生活。

丁生的家屬專門給何曉順團隊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你們在這個冬天給予我們這個小家的溫暖……是你們的細心、耐心、用心幫助了我父親戰勝了與之鬥爭已久的病魔。想對你們說的不只是一聲感謝,還有一句辛苦了!」

丁生家屬手寫感謝信

「我們根據他的病情,制定了最適合他的治療方案。對醫生和病人而言,創新就意味著生命!」何曉順表示。參與治療的醫生和護士看到丁生術後能夠回歸正常生活,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 潘曼琪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任珊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

相關焦點

  • 「廣州日報」一次換四個器官,患者「打包」治癒肝硬化和糖尿病
    中山一院何曉順團隊完成一例上腹部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 醫生的勇於創新,器官捐獻者的無私大愛,讓年過四旬的廣東患者丁生再也不用受到B肝困擾,不再依賴胰島素注射和血液透析治療。 12月7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該院何曉順教授團隊近期完成了一例上腹部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為患者進行了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4個器官的移植手術。 醫生介紹,多器官聯合移植技術不斷發展,屢次突破「手術禁區」。此次多器官聯合腎移植手術的嘗試,為肝硬化合併糖尿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
  • 「新快報」移植器官 一次4個!
    「感覺很好,不用再一次次注射胰島素和透析了,」12月7日,40多歲的丁叔對記者說道。2個月前,他剛做完肝臟、胰腺、十二指腸、腎臟 4 個器官的移植手術。從此,丁叔免去困擾10餘年的B肝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 華盛頓大學成功「逆轉」糖尿病,治癒或將成為現實
    有很多人覺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慢性病,離自己很遠。 其實,它離你近得可怕。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成人糖尿病患者有1.3億,每10個中國人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每2個中國成年人就有1個糖尿病前期患者,在世界範圍內,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糖尿病。
  • 兩味中藥治癒肝硬化,彩票店老闆沉默了 ——盤點網際網路醫館2020年捷報頻傳的十個案例
    下面,我們盤點一下那些捷報頻傳的十個精彩瞬間。一,兩味中藥治癒肝硬化,彩票店老闆沉默了2020年5月,深圳謝總報告說,他的姑姑被查出肝硬化,問我,咱們網際網路醫館有沒有辦法。 無獨有偶,瀋陽一位沉默的患者,平時在我的公益群裡從來不說話的,有一天,突然告訴我,她聽了我的公益課,用兩味中藥治癒了自己的肝硬化。我回復她:中醫智慧,信者得福。
  • 糖尿病患者如何遠離脂肪肝
    原標題:糖尿病患者如何遠離脂肪肝相關大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合併脂肪肝的比例較高——21%~45%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合併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則高達42%。2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異常同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在代謝症候群其他組分和傳統損肝因素缺如的情況下,高血糖症本身能否導致肝脂肪變,對此,醫學界至今尚有爭論,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患病率(5%)顯著低於2型糖尿病患者。
  • 肝硬化「早期」的蛛絲馬跡
    ,偶爾被別人發現眼睛發黃,到醫院檢查而確診為肝硬化; 3、出現「蜘蛛痣」、「肝手掌」,前者是在身體的上半部以顏面、頸、耳後、肩部等處多見,有人統計,54.4%的肝硬化病人有蜘蛛痣,少者1個,多者10多個,甚至幾十個,據報導,最多達1580個。
  •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肝硬化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
    脾胃肝膽科胡立明主任:肝硬化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      對於肝硬化,我們其實並不應該陌生,因為肝硬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很多人就是因為肝硬化而失去生命健康的。對於肝硬化的早期診斷工作是十分的重要,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就可以避免肝硬化進一步的發展,做好保肝護肝工作,即使不能治癒,但是不會有生命危險。
  • 肝硬化不痛不癢?醫生:皮膚若有4個異常,有必要查一查肝CT
    肝臟可以說是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人體很多的功能都需要肝臟來進行調節,肝臟一旦發生病變,很可能就會讓人失去生命。肝硬化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肝臟疾病,現在的醫療水平並不能完全治癒肝硬化,肝硬化再往下發展,就會導致肝癌的出現。
  • 北京國康醫院李亞磊講解:肝硬化患者為什麼會消瘦?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肝膽衛士李亞磊】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器官之一,其功能可以分為這幾大塊。第一合成功能,人體所需要的能力和營養,比如: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糖、維生素、纖維素等都是需要通過肝臟來進行代謝、解毒、分解和合成。
  • 世界糖尿病日|全球「戰役」打響,如何更好地實現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人們逐漸發現,慢性病患者在面對新冠病毒時更為脆弱。在這部分人群中,對生命造成直接威脅的可能並不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肺炎,而是更易發生多組織器官受累的危重症。糖尿病便是一種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的慢性疾病。疫情爆發以來,糖尿病患者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發生重症或死亡的風險至少增加了2倍,而糖尿病控制不佳或患有糖尿病併發症的患者,面對的死亡風險則更高。
  • 為什麼有些肝硬化患者,會腰酸背痛、身材變矮?該怎麼辦?
    肝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個解毒器官,能幫助人體清除很多毒素,但與此同時,肝也會受到毒素的侵害,再加上很多人的不良飲食、作息等生活習慣,肝不好的人越來越多了,肝硬化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肝病。那麼,得了肝硬化,身體會出現哪些異常表現?
  • 脾臟增大就是肝硬化嗎?
    脾大就一定是肝硬化嗎?很多人做體檢都會發現B超報告單上的脾大,一般來說正常脾臟厚度不超過40mm,長度不超過120mm,如果厚度和長度超標,就有可能是脾大。如果有慢性肝炎病史,一旦出現脾大,要警惕肝硬化的存在。
  • 一次多器官捐獻為三人帶來新生 特殊生日會上,他們和醫護人員共唱...
    而一名心懷大愛的器官捐獻者,讓他們獲得了寶貴的重生機會。7月18日,捐獻者的肝臟分成兩部分,分別移植給了7歲的佳佳和39歲的陳先生,胰腺和腎臟則移植給了27歲的餘女士。昨日,三人移植後經過康復,都順利達到了出院標準。
  • 肝硬化患者頑固性胸水,原來竟是結核惹的禍
    54歲的代先生近兩年一直有間歇性腹脹、乏力和食慾不佳,半年前開始出現氣促,在外院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償期) 、低蛋白血症和肝性胸水,儘管先後多次給予護肝、補充白蛋白、抗感染等治療
  • 白頭翁湯治癒單腹脹(肝硬化)一例
    於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來我院內科住院治療,診斷為肝硬化。主訴:三、四天來,顏面浮腫,早劇、夜輕。旋卽下肢浮腫,腹部膨脹,尿量減少,微有發熱、噁心、納減。於二十九日抽腹水,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一月內計放水八次。一月二日起,改服中藥,初亦不見大效,仍繼續放水五次。連服至一月底,才能控制其腹水之成聚。患者聚水的速度可稱少見;而其病勢之驟暴猛烈,亦屬罕有。
  • 四〇四醫院又感人了:一封來自肝硬化晚期患者家屬的感謝信
    近日,四〇四醫院消化內科收到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表達了對四〇四醫院院消化內科所有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患者家屬親手執筆,樸素真摯的話語讓所有醫護人員倍感暖心與欣慰。這封飽含感激之情的信件,是對四〇四醫院院醫護人員工作最大的肯定,更傳遞了醫患關係的正能量!
  • TIPS微創介入術「打通」肝硬化患者生命通道
    對於患者來說,肝硬化是非常嚴重的一種肝臟疾病,到後期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就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的頭號殺手,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當出現吐血症狀時,很多病人及家屬基本就會認為接近死亡,但真的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嗎?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微創介入術正在走進人們的視線。
  • 肝硬化有機會復原嗎?無論結果怎樣,患者要針對性地選擇治療方案
    肝硬化是常見的嚴重肝臟疾病,主要是由於各種慢性肝病或者是肝損傷引發的問題。肝硬化如果發展到失代償期就非常嚴重,會引起各種併發症,在長期得不到控制的時候,就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因此及時的進行治療是解決肝硬化患者症狀問題的關鍵。
  • 黃連素和Probiotics對治療II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
    本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不全。流行病學傳染性無傳染性。發病率我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0.4%,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別為11.1%和9.6%,男性高於女性。1、基本病因1.1 遺傳因素:參與2型糖尿病發病的基因很多,這些基因作用大小不同,分別或共同影響糖代謝過程中的某個環節,進而影響血糖。但是,這些基因只是增加易感性,即在相同外界環境下增加了患病風險,並不一定會導致患病。1.2 環境因素: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和年齡增長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環境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患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
  • 中國糖尿病患者近1.3億,降糖刻不容緩
    由高血糖所引起的併發症累及包括腎、血管、眼睛等在內的全身多處器官,給身體健康和經濟損失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並且糖尿病人群的龐大已經使降糖刻不容緩。一、是什麼造成了「甜蜜的負擔」?3、其它疾病引發的高血糖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在飲食後的血糖水平明顯高於正常人。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並且明顯的近期體力不支時也極易引發高血糖。此外一些分泌性疾病也會引發血糖應激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