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人:盛唐至晚清「鍾馗」形象都經歷了那些演變?

2020-12-23 重樓逾陀

鍾馗在中國文化中以驅鬼闢邪形象廣為人知,主要源於相傳唐玄宗病中夢見兩鬼:

「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

唐玄宗醒後病癒,由於夢中大鬼稱自己為鍾馗,願為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故唐玄宗命吳道子根據其夢中所見的鐘馗樣貌繪製成圖,以便歲暮得以掛出驅邪。除了上述入唐玄宗夢中為其驅鬼的鐘馗之外,「鍾馗」一詞的由來另有多種說法,也有相傳其為唐朝終南山進士,因面貌醜陋,試舉不中,撞階而死。

也有認為鍾馗乃演變自古代製作祛邪之錐的「終葵」氏族、驅祟的「大儺之儀」、醜陋似鬼的「魁星」、或神怪傳說

中的靈獸「終夔」等等。雖然「鍾馗」一詞的源由甚早於唐朝,不過賦予鍾馗具體的驅鬼形象者,似是起於唐朝的吳道子。

此畫雖已不存,然而我們仍能從文獻中窺見吳道子所繪的鐘馗樣貌,如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記載:

「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吳道子筆下的鐘馗,穿皮靴、持笏板、著官服,且蓬亂著頭髮似在賣力抓鬼的姿態神情,成為今日最典型的鐘馗形象。

元代,顏輝,〈鍾馗出行圖〉局部

唐朝以降,在捉鬼鍾馗的形象之外,嫁妹、出行、夜獵等等題材也開始盛行,可說是上述「鍾馗」一詞其它詞義的視覺化,如嫁妹可能來自於鍾馗與杜平的故事,也可能來自於魑魅的諧音;出行或夜獵則應是演變自大儺之儀,元朝出現不少以鍾馗出遊為主題的作品,例如顏輝的〈鍾馗出行圖〉、顏庚的〈鍾馗出行〉與龔開的〈中山出遊圖〉。這些〈鍾馗出行圖〉皆以長卷的形式呈現,並以水墨繪就,充滿元朝復古文雅的氣息。

顏輝與顏庚的鐘馗畫卷在構圖上極為相似,皆以小鬼隊伍開場,小鬼的動作神情誇張滑稽,具有相當的表演與歡樂成分,應與雜劇有關。

宋末元初,龔開,〈中山出遊圖〉局部

卷尾的鐘馗則以官場人士的裝束出現,顏輝筆下的鐘馗由小鬼充當轎夫,另有小鬼撐著破傘充當華蓋,只手往前,面色嚴厲,似在捉鬼;顏庚畫中的鐘馗則騎在驢上,由小鬼攙扶,身形癱軟無力,似是不舍前方騎牛出嫁的妹妹,也可能是喜宴的喝酒醉態。顏庚畫卷的主題反而和龔開較為接近,雖皆以出遊或出行名之,細究內容應是鍾馗嫁妹而非捉鬼。

無論捉鬼或嫁妹,元朝出現的多本長卷,皆以出行隊伍為內容,小鬼神情多誇張且動作戲劇化,應是結合大儺儀式與雜劇的結果。

上述元朝的鐘馗出行圖雖然與雜劇有很大程度的關聯,然而,畫卷中的人物多以深墨細線勾勒,再以淡墨敷染,通卷設色簡淡,反而為畫面增添文人雅趣,使得畫裡的驅鬼多了一層弦外之音,似是文人在為元朝的政治環境與自己的境遇發出不平之鳴。

以鍾馗明志在明、清更為流行,明朝文人圈中流行以「寒林鐘馗」為題,畫中的鐘馗通常姿態沉靜立於山林之中,背景往往捨棄蝙蝠與鬼怪;鍾馗沒有了誇張的肚子與官服,帽翅也收斂許多,更接近上述文獻中所載的「巾首」形象。

摒除民俗與戲劇中常見的肢體誇張與靈異神怪,鍾馗就如一名文人徜徉於山水之中(圖 4)。此類畫作通常是文人彼此之間的唱和之作,或掛於書齋之中,筆墨淡雅空靈,頗異於明朝浙派與晚清海派的職業風格

鍾馗明志到了晚清的海派畫家之間依然盛行,不過海派畫家筆下的鐘馗少了明朝的文人風雅,而多了商業與市井之氣,如王一亭〈破傘鍾馗〉(圖 6),筆下的鐘馗自撐一把破傘,另一手提燈籠,赤足疾行,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完全沒有鍾馗的威風,反而如一介汲汲營營的市井小民,正好呼應題跋上的「破傘孤燈兩足泥,賣符南北走東西」,且王一亭粗放的筆墨更為畫面增添一股草莽之氣。

任伯年〈鍾馗捉鬼〉(圖 7),畫中的鐘馗正彎腰從竹簍中抓取東西,雖然身著袍服黑靴,巾首佩刀,十足鍾馗形象,然而破掉的黑靴與畫中鍾馗的姿態反而更像為五鬥米折腰的小民。

任伯年〈鍾進士圖〉(圖 8),畫中的鐘馗坐於桌前,身旁擺放攤開的書卷,一派文人雅士。不過,案上的幾支仿古器物,與水仙、枇杷等花卉蔬果,加上鍾馗頭上的簪花,使得整幅圖反而盈滿歲朝清供的氛圍,並有著明顯的吉祥寓意,顯然與年畫更為相關。圖中的設色清麗、運筆勁挺,跨張的衣紋線條與釘頭鼠尾描承繼晚明陳洪綬的變形高古風格。

常見於海派畫家,如錢慧安的〈鍾馗嫁妹圖〉(圖 9),畫中鍾馗立於前,手執銅爵飲酒,其妹由後為其簪花於帽上,反讓袍服佩刀、黑靴巾首、神情誇張的鐘馗顯得喜氣洋洋,更像一張祝婚之作。此類畫作的鐘馗與仕女風格,也出現在海派的其它主題,如麻姑、女媧與風塵三俠等,顯然為回應市場需求而出現的制式作品。海派畫家筆下更多的是此類斬鬼鍾馗、迎福(蝠)鍾馗與喜氣洋洋的簪花、嫁妹與嬰戲鍾馗,筆墨遒勁,設色鮮豔,明顯符合市場口味!

擴展閱讀:

「羅漢信仰」傳入中土經歷了哪些演變,如何從16羅漢變為18羅漢?

世尊法會的上首大菩薩,500位菩薩之首的「文殊普賢」有何深意?

相關焦點

  • 農村貼的門神畫有誰?鬱壘、鍾馗、秦瓊、敬德、嶽飛、關羽、張飛
    門神畫是木版年畫的常見題材之一,他也是木版年畫中出現最早的類別。門神畫在我國民間版畫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與生活相關的日常事物都有神靈的保佑,門由門神看護,家宅才會安寧。門神題材的木版年畫也由此而生。
  • 故事 | 鍾馗
    舊時中國民間常掛鍾馗神像闢邪除災,從古至今都流傳著「鍾馗捉鬼」的典故傳說,也是道教中的著名神仙之一;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唐·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人,生的鐵面虯鬢,相貌奇異;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
  • 「天師」鍾馗之謎!
    說起鍾馗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在電視中還是民間傳說,有很多關於他的英雄事跡。但對於這個斬鬼使者鍾馗是否真實存在,以及他到底是什麼人無從知曉。人們只知道他是漢族民間神仙,對於鬼使者鍾馗到底是誰是一個千古謎團。
  • 實力派畫家李泓甫——大筆如椽繪鍾馗
    歷代畫家畫鍾馗多為兼工帶寫,也有大寫意者,如吳昌碩、齊白石等,其均以篆書入線,尤顯畫面厚重。而李泓甫鍾馗畫技法較之前輩,又有所突破。其以草書入線,潑墨寫意,使鍾馗形象誇張飄逸,動感十足,更具爆發力,使觀者有呼之欲出之感,並作到粗可見筆,細可見毛髮。其筆下鍾馗可謂雅俗共賞。
  • 追蹤捉鬼專家鍾馗,原是李隆基怕鬼捧出的國民偶像,粉絲千年不減
    因為人常見鬼卻不常見。世上,根本就沒有人見過鬼。所以,一切皆鬼。故無人能畫出來。連畫都畫不出來,所以鬼令人恐懼。傳說中:它可能是虛無,可能是一個影子,或者附在某物體上,也或者某個物體本身就是鬼。有和尚,有道士,有山人,有方士,以及數不盡的驅鬼儀式。不過,那些都仿佛治標不治本。因為鬼也有厲鬼,還有鬼將鬼王,所以道行不高的尚道士,有時還反被鬼給治了。所以,鍾馗便應運而生。
  • 鍾馗的傳說
    奏曰:臣 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裡,觸殿階而死。是時,奉旨賜綠袍以葬之 ,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言訖,夢覺,疾頓廖。乃詔畫工吳道子曰:試與 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成圖進呈。上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 賜與百金。此圖因畫的是鍾馗捉拿邪鬼的形象,使人認為含有趨疾避兇之意,故多喜之,逢 年過節經常購買,掛於家中。
  • 「打鬼大神」鍾馗和蝙蝠的那些事,你知道嗎?
    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友友們都知道,鍾馗,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打鬼驅邪的道教神仙,是民間神仙體系中的「唐·賜福鎮宅聖君」,民間一直都流傳著「抓鬼借鍾馗」的傳說。後來,「終葵打鬼」演化為「以椎打鬼」,最終演化為「鍾馗打鬼」。第二種說法:門神驅鬼。這種說法比較流行,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
  • 「道教俗神」陳聯喜國畫鍾馗小品系列作品欣賞
    中國民間常掛鍾馗神像闢邪除災,從古至今都流傳著「鍾馗捉鬼」的典故傳說。關於鍾馗為終南人之說,在各種古書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唐逸史》有「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宋《事物紀源》有。 中國民間常掛鍾馗神像闢邪除災,從古至今都流傳著「鍾馗捉鬼」的典故傳說。關於鍾馗為終南人之說,在各種古書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唐逸史》有「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宋《事物紀源》有「鍾馗者,終南進士也」,等等。
  • 先秦藝術中「胡人」形象的演變
    這意味著,當秦漢大一統時代到來之時,「胡人」這一概念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澱,對漢族自我意識的產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這些描寫外族形象的先秦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特指的「戎」「狄」到泛指的「胡人」的演變過程,也可以看到華化的胡人在華夏各國的宮廷中扮演著一定角色,成為某些具有特殊技能的胡巫或奴僕。因此,先秦藝術對外族形象的描繪,為漢代藝術中胡人形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 中元節,那些古畫裡的鬼都長什麼樣?
    它們離我們很近,它們又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真正的接觸也不可能接觸過它們。所以繪畫便成了它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最好形式。 莊子就是這樣的人,他的老婆死了,惠子去弔唁,莊子卻把木盆當鼓,敲敲打打唱起歌來,這就是鼓盆而歌的典故。 這幅畫中右側的嬰兒爬向象徵著死亡的骷髏,而左側的嬰兒正在吸允母乳,似乎預示著新生。 生者向死,死者復生,如此往復,也反映了李嵩的生死觀。《骷髏幻戲圖》也許不能算作是典型的鬼畫,而鬼畫中常見的,就是鍾馗畫了。
  • 談門神的演變(二)
    幾代門神的變遷史:從神靈到凡人前文說到了門神後來發展到第二階段,就是開始出現有形象、有專職的門神。既然有專職,那自然會有門神的「上任」與「退休」。那麼門神經歷過幾代的演變呢?且看下文分解。神荼與鬱壘第二代門神:從勇士中選拔而出的成慶與荊軻到了漢朝時,民間開始將成慶和荊軻等勇士當作門神,這是現實中的人正式作為門神開始出現的時候。
  • 鍾馗緊盯著蝙蝠,看明憲宗筆下的驅邪之神
    原標題:六百年故宮鑑賞③|鍾馗緊盯著蝙蝠,看明憲宗筆下的驅邪之神鍾馗,是中國神話中能打鬼驅邪的神。自唐代畫聖吳道子按唐玄宗旨意畫鍾馗捉鬼圖以後,鍾馗的故事和畫像逐漸在宮廷和民間流行開來。
  • 百匠訣核雕—鍾馗的寓意之-鍾馗捉鬼
    鍾馗,字正南,世界華人心目的「鎮宅賜福聖君」。據道教史、民俗學方面專家學者考證,鍾馗為唐初雍州終南縣人。道教和中國民間傳說中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賜福鎮宅聖君。民間常掛鍾馗的像賜福鎮宅,跳鍾馗舞祈福祛邪。同時鐘馗也是道教中唯一一個萬應之神,鍾馗一共十三個神職,可謂求福得福,求壽得壽,他還是妹妹的守護神。
  • 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我在廣州並沒有感受到本應有的那些限制,這僅僅是因為我與人們的和睦往來。所有階級的患者都曾在醫院中住過——男人、女人、年輕人、老年人,剛滿月的嬰兒到80歲滿頭白髮的老人,富人、窮人,政府官員及其屬員,等等。歐洲人,包括蘇格蘭人、英格蘭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等,不論其國籍,都非常友善。現在有兩個很有前途的青年跟隨著我,學一些英文知識,並希望將來成為醫生。還有一些人已經申請了醫院的職位。
  • 司門守衛,驅鬼闢邪——始於敬畏自然的古代門神信仰經歷了什麼?
    門神信仰的起源來自於古代人們對於自然的敬畏,門神的演變與發展也經歷了一番波折,門神的演變與發展,不僅僅是社會習俗的變化,同時也昭示著人們從早期自然崇拜中清醒過來,轉而擁有了更加理性的認知觀念。這一點可以從每一代的門神形象變化上體現,從早期的神荼鬱壘到唐宋時期的秦瓊、尉遲敬德、鍾馗等,再到明清時期五花八門的門神,並且每個地方還有不同的門神信仰。
  • 晚清時期,絕世大俠的真實形象,與小說、電視劇中的差別非常大
    晚清時期,絕世大俠的真實形象,與小說、電視劇中的差別非常大 晚清時期,絕世大俠的真實形象,與小說、電視劇中的差別非常大
  • 書畫家蘇丁:水墨丹青繪鍾馗 書畫作品寫人生
    水墨丹青繪鍾馗,彰顯時代精神,抒寫家國情懷。今年疫情突襲,書畫家蘇丁有感於老百姓生活的艱難不易,悲天憫人之心油然而起,創作了傳統人物畫鍾馗系列作品。他一改以往他創作的傳統黑衣鍾馗形象,所有鍾馗均身著紅衣。他說:「鍾馗是民間傳說中賜福鎮宅的化身。紅色寓意是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同心抗疫。用紅衣鍾馗降妖伏魔、驅走瘟神的形象比喻,讓這種精神使得國泰民安。」
  • 敦煌 莫高窟【精品特窟9】盛唐45窟
    右側的未生怨故事是《觀經》的主旨,敘述頻婆娑羅王當初求子心切,結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長成後,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深宮,斷其糧水。王后韋提希身藏蜜面,瓔珞盛果漿,探望國王,為其延續性命。阿闍世王發現後,盛怒之下幾欲殺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闍世因此同時囚禁父母。被幽閉的頻婆娑羅王夫婦,由是一心向佛。壁畫中情節自下而上,表現了未生怨故事。
  • 中國道教人物系列紀念銅章《鍾馗》發行
    泱泱幾千年來,豐富繁榮的道教文化廣泛地滲透到了民眾的生活中,對中國的社會習俗乃至民族心理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追根溯源是在道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發展歷史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文初祖黃帝,包括了黃帝、老子、莊子、張陵、葛洪、張三丰等著名歷史人物。
  • 唐朝時的門神都有誰?神荼和鬱壘?鍾馗?尉遲恭和秦叔寶?
    不過一提到門神,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秦瓊和尉遲恭,因為他倆成為門神的故事,被記載在了古典文學大IP《西遊記》中。《西遊記》在歷代圖書中的地位,就像是網紅界的李子柒,遊戲界的王者榮耀,醫學界的終南山,和相聲界的郭德綱,簡直是紅得發紫。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門神是從唐代開始,而最早持有上崗證的門神就是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可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