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牛排爭議:調理肉製品不違規 標識混亂誤導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日前,「膠水牛排」成為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引發了公眾擔憂。實際上,這項利用添加劑將碎牛肉重組加工的技術在歐美等國已有數十年的應用歷史,近年來逐步作為一項新工藝引入國內,並在牛排、香腸、魚丸等產品中應用。

  新京報記者了解,「重組」牛排屬於調理肉製品,允許添加卡拉膠、TG酶等一系列添加劑來塑形並提升口感,對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其內部易出現微生物細菌汙染,需要完全烹飪熟透後食用。

  儘管拼接肉並不違規,但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不少「重組肉」在產品包裝上冠以「原切西冷牛排」、「原切菲力牛排」的醒目標籤出售。專家表示,這種重組加工卻標「原切」的方法誤導消費者,涉嫌商業欺詐,目前國內相關行業標準正在積極籌備中。

  真相 「膠水牛排」實為合規調理肉製品

  據近日媒體報導,不少在售牛排可能是利用「農貿市場的廉價碎牛肉,使用膠水粘起來後出售」。有媒體還實地採購卡拉膠、碎牛肉進行實驗,「粘」出了牛排產品。

  針對上述報導,上海市食品添加劑和配料行業協會於12月14日發表聲明,稱節目中關於膠水黏合牛排的說法嚴重誤導了消費者,挑起了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給企業和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協會嚴正抗議不實報導,並保留進一步交涉的權利。

  聲明同時指出,報導中所提及的利用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加工的調理肉,是為了更方便消費者加工食用,本是一項肉製品加工新工藝,但在經歷風波後,「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產品還沒形成市場,可能就被扼殺了。」

  上海市食品添加劑和配料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吉鶴立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卡拉膠在肉製品加工行業中的應用已有幾十年歷史,在歐美等國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產業經驗,近些年來才逐漸引入到國內。其在牛排等產品加工中使用後可以有效鎖住水分,提升彈性和口感。「在生鮮肉類等原料中是禁止使用添加劑的,但這種加工牛排屬於預製肉製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是允許合理添加食品添加劑的。」

  渤海大學肉品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副秘書長劉登勇告訴新京報記者,所謂的「合成肉」、「拼接肉」說法並不準確,此類產品是以合格畜禽肉為主要原料,在絞碎或切碎後按配方加入大豆蛋白、食用膠體、磷酸鹽、調味料等食品添加劑,進行二次成型加工而成的預製類調理肉製品。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市面上常見的「拼接牛排」多屬於調理類預製食品。按照《NY/T 2073-2011調理肉製品加工技術規範》的定義,它是將畜禽肉絞制或切制後,添加調味料、蔬菜等輔料,經滾揉、攪拌、調味或預加熱等工藝加工而成的非即食類肉製品。

  劉登勇表示,除牛排之外,目前市面上還有相當數量的肉製品,如香腸、魚丸、漢堡中的肉餅等,均使用了重組成型這一技術。「如果所使用的原料肉和食品添加劑均符合相關標準,並按規定明確標示,產品達到合格要求,它就只是一種正常的加工食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是否購買。」

  問題1 「重組」牛排標「原切」涉嫌商業欺詐

  儘管「重組肉」並不違規,但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華聯、沃爾瑪等超市發現,不少牛排添加了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卻以「原切牛排」的名義出售。

  上海海灣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188g裝牛排產品,在配料表中註明添加了卡拉膠、穀氨醯胺轉氨酶等食品添加劑,但在產品包裝上卻冠以醒目的「原切菲力牛排」。另一款標稱為「原切西冷牛排」的產品,配料表顯示也添加了卡拉膠、黃原膠、三聚磷酸鈉等食品添加劑。兩款產品執行標準均為《SB/T10379-2012速凍調製食品》。

  對比發現,不少正常的預切割牛排並未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如一款售價為39元的「科爾沁優質小米龍牛排」(0.275kg)和一款售價為79元的「澳洲草飼西冷牛排」(500g),配料表中只有「牛肉」,產品執行標準為《GB/T17238-2008鮮、凍分割牛肉》。

  「如果是用碎肉重組加工的牛排卻沒有標明『重組』字樣,直接標示『牛排』或者『原切牛排』,就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中國肉類協會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張子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真正的原切牛肉作為整塊生鮮肉沒有必要使用TG酶膠鏈和卡拉膠增稠,因為會破壞肉類本身的組織結構,得不償失。如果產品配料表中顯示添加有卡拉膠、TG酶等食品添加劑,基本可以斷定為是「重組肉」。

  劉登勇表示,合格的「拼接牛排」所用原料不一定全是碎肉,也有可能是因為加工工藝需要,將大塊肉切成小塊進行重組。「但如果用拼接牛排冒充原切牛排,或者原料中含有雞肉、豬肉等原料但未按規定進行標示都是違法的,屬於商業欺詐行為。」

  問題2

  鴨肉冒充牛排多次被查出

  事實上,「重組」牛排因為成本低廉在餐廳中被廣泛使用,但由於易受微生物汙染,如果未烹飪全熟後食用容易引發食物中毒,也有不法商販在其中添加雞肉、豬肉等冒充牛排出售。

  近日,湖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發現,長沙金牛角王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在售的牛排產品除了牛源性成分外,還檢出鴨肉成分。隨後,當地食藥監部門責令該公司召回所有門店的牛排類產品,封存產品近2000公斤,對於疑似問題牛排展開定量檢測。

  而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2009年-2014年,國內曾有多家廠商、經銷商以鴨肉、牛肉重組加工為牛排後出售,被追究刑事責任。

  2009年,山東陽信志強偉業肉類有限公司在牛肉產品上粘貼鴨胸肉冒充牛排銷售,僅2013年2月-4月便銷售此類產品2.17萬公斤,銷售額為41.3萬元。最終,該公司兩位相關負責人因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被法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25萬元,有期徒刑5年並處罰金40萬元。

  2014年,劉某在出租屋內僱傭工人,將牛肉打碎後與條狀鴨肉混合攪拌,並裹以麵包糠生產「沙津牛排」產品,而在包裝配料中僅標註「牛肉」。僅在2013年1月-6月,劉某便將此類產品銷售至浙江、江蘇等省市,銷售金額達58.5萬元。最終,劉某因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處罰金30萬元。

  一位凍品經銷商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利用碎牛肉加工重組的牛排很普遍,因價格低廉受到西餐廳等場所歡迎。有不少工廠專門生產這種針對餐廳的「特供版」牛排,也有不少小工廠為了追求高利潤以大量鴨肉為主料,輔以碎牛肉或者香精調味的方式生產重組「牛排」。

  該經銷商透露,「重組」牛排價格一般為25元/公斤左右。如果全部用碎牛肉做,成本為14元/公斤左右,而鴨肉價格才10元/公斤上下,「所以不少廠商開始按照固定比例混合添加,有時也會添加大豆蛋白等來降低成本。」

  治理

  「重組肉」標準缺失標籤亟待規範

  事實上,在「重組肉」對應的《SB/T10379-2012速凍調製食品》、《NY/T2073-2011調理肉製品加工技術規範》等國家標準中,對其加工方式、肉類含量等均作出明確規定,如裹麵製品中主料含量佔比應≥50%,肉糜類製品中牛羊肉佔比應≥8%。不過,對於「重組」、「原切」等字樣標註問題尚缺乏明確規定。

  目前,部分國家和地區已針對重組加工肉類出臺明確規定。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在提供加工成型肉的場合,餐飲經營者有義務有必要將食材加熱到全熟。

  臺灣地區則規定,「重組肉」在商品包裝上需明確標示「重組」、「組合」等同義字樣,並加注「僅供熟食」。餐廳、小吃店、夜市商販等經營者也同樣要在店內菜單或者項目位置標明上述字樣,違反者最高可處300萬新臺幣罰款。

  對於是否應該在商品包裝上註明「重組」,渤海大學肉品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副秘書長劉登勇認為沒有必要,「市面上相當數量的低溫火腿、香腸、丸子、漢堡肉餅等實際上都用了重組加工技術,不可能在這麼多的產品上都標明『重組肉』。」但是,調理牛排與普通菜餚不同,其實際牛肉含量應遠不止20%,因此建議在《SB/T10379速凍調製食品》附錄中增加對這類產品的具體規定。

  中國肉類協會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張子平透露,目前針對國內「重組」牛排等市場存在的問題,肉類協會正在積極協調徵求企業意見和消費者需求,儘快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來規範整個市場。

  ■ 消費提醒

  1 標籤辨別「重組」牛排

  渤海大學肉品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畜產品加工研究會副秘書長劉登勇介紹,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商品牛排一般分為「原切」和「調理」兩種,可以從外包裝上的標籤進行簡單區分。

  原切牛排配料表裡只有「牛肉」,不允許添加任何其他物質。原切牛肉價格較高,屬於冷凍分割肉,多執行《GB/T 17238-2008 鮮、凍分割牛肉》標準。

  冷凍調理牛排配料表裡除「牛肉」外,還會標示水、大豆分離蛋白、醬油、調味料、卡拉膠、穀氨醯胺轉氨酶、六偏磷酸鈉等食品添加劑,售價相對便宜。這類產品屬於速凍調理食品,一般執行《SB/T10379-2012速凍調製食品》標準。

  2 「重組肉」需熟透食用

  儘管「重組肉」並不違規,但劉登勇提醒,經預先醃製、調味的整塊牛排或小塊肉、碎肉重組而成的肉製品,其內部可能會有細菌滋生,需經殺菌工藝處理或者充分熟化以後再食用。未經任何預加工的整塊肉內部很少有細菌,所以可以做成「五分熟」或「七分熟」的菜品。

  3 卡拉膠、TG酶對人體無害

  據業內專家介紹,傳統意義的牛排是指牛外脊、牛裡脊等部分肉類。在現代肉類加工中,為了使產品呈現理想形狀,除了使用傳統分割部位的整塊牛肉製作牛排,也會使用碎牛肉重組加工牛排,這一過程中就會用到食品添加劑。

  中國肉類協會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張子平告訴新京報記者,卡拉膠和TG酶(穀氨醯胺轉氨酶)是肉類加工中最主要的兩種食品添加劑,在「重組」牛排、火腿、魚丸等產品中很常見。其中,卡拉膠作為增稠劑主要起到溶脹作用,可以吸附自身重量3倍的水分,增加肉類的彈性口感和重量。而TG酶有膠聯連結作用,分子間可以形成三維結構,將肉之間蛋白質的胺基酸殘基聯在一起,改善組織結構提升口感。

  「卡拉膠從紅藻類海草中提取而來,在果凍等產品中很常見。TG酶則廣泛存在於人體、植物之中。這兩類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都沒有任何影響。」張子平說,在利用這項工藝加工「重組」牛排後,一經加熱肉類蛋白質變性固定,產品的彈性也就顯現出來,口感甚至比原切牛排還要好,且成本比較低廉。

  此外,按照《GB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預製肉製品」中可以使用卡拉膠、穀氨酸鈉等90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卡拉膠、黃原膠作為增稠劑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而TG酶可作為加工助劑在食品工業中使用。

  B10-B11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棟 實習生 朱新泉

相關焦點

  • 近日刷屏的「膠水牛排」,食品人告訴你真相!_食品安全專題_食品...
    網友「老錢3015」 有人會說,我買的牛排一煎變兩塊,那是用大塊部位肉做的,散開的地方是兩塊接頭的地方。有人說碎肉重組,據我所知,這個沒人能做出好的牛排來。牛肉是有紋路和色差的,就是PS也幹不了無規則底紋的活。當然,有肉糜類的牛排,大家可以上快餐店去吃。這種加膠體的都是調理牛排,使用10379標準的,膠體是用來注射滾揉的。
  • 調理牛排、醃製牛排、靜醃牛排、整切牛排、原切牛排的區別
    1、調理合成(也叫調理牛排、醃製牛排、秘制牛排、黑椒牛排)藉助牛肉的重組技術,加工而成的調理牛排,藉助重組技術將碎肉重組、二次成型,冷凍後出售。是標準圓形。關於第一種看法,調理牛排也是可以吃的,作為預包裝食品,它的添加劑其實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否則也不會有sc生產許可了。因此沒有必要黑化食品添加劑。只是注意的是,我們常說牛排幾成熟,不針對調理牛排,調理牛排必須全熟(相反原切牛排幾乎沒有全熟的做法)。
  • 牛排選擇指南:如何區分原切牛排、調理牛排、合成牛排!
    牛排選擇指南系列的宗旨是:人狠話不多,直接告訴你:牛排應該怎麼選!捂好小錢包,遠離智商稅,讓你做一個明明白白的吃貨。這一期,我們不妨聊一聊怎麼分辨原切牛排與調理牛排/合成牛排。合成/重組/拼接牛排:牛碎肉加入卡拉膠、tg酶(穀氨醯胺轉氨酶又稱轉穀氨醯胺酶)等食品添加劑,起到給「新牛排」保水、保鮮、護色等作用。調理合成:牛碎肉粘一起再調理。
  • 牛排區分「爹」和「娘」,營銷不能誤導
    近日,網友注意到一家食品公司售賣「爸爸排」「媽媽排」兩種牛排,相同價格但克重卻不同。網友發布的該公司商品圖顯示,「頂諾牛排家爸爸排黑椒味」190g售價12.8元;「頂諾牛排媽媽排黑椒味速凍調製肉製品」170g售價12.8元。
  • 你知道如何區別原切牛排和重組牛排嗎?
    看外觀  挑選包裝完好、標籤清晰、感官正常的產品,原切牛排還應有動物檢驗檢疫合格證章或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  若牛排形狀為規則圓形,肌肉纖維短,色澤均一性差,價格較低,基本上可認定為重組牛排。  讀標籤  若產品配料表僅含牛肉,則為原切牛排;若還含香辛料和(或)食品添加劑且標稱「西冷牛排」「菲力牛排」或「肋眼牛排」等,則屬高品質調理原切牛排。  為保證牛排品質與食用安全,購買的牛排應按產品標註的貯存條件存放,並在保質期內儘快食用。冷凍牛排解凍後再次冷凍,其品質會受影響,建議按需解凍並避免反覆凍融。
  • 牛排選購終極指南
    更有一些廠家明明賣的是「合成牛排」,卻玩弄「原肉整切」、「微調」、「調理」等文字遊戲,讓消費者以為這種商品跟普通的原切牛排一樣,甚至有廠商用「兒童、孕婦牛排」等營銷噱頭,卻不提示此類商品的食用風險。作為消費者,其實很難掌握到整個環節的品質把控,只能從經驗、品牌、商品介紹和評價裡面找尋線索。
  • 先於公司披露重大事項還是誤導市場?*ST華業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遭...
    摘要 【先於公司披露重大事項還是誤導市場?*ST華業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遭立案調查】儘管*ST華業7月來連續上漲並收於1元之上,但*ST華業低於面值退市風險並未根本化解,近日又添新警示——因公司涉嫌信披違法違規,公告7月1日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書。
  • 你在肯德基王品吃過的雞翅牛排,可能都來自松江這家企業
    滿口留香的燈影牛肉、價廉物美的兒童和牛牛排、方便即食的早餐牛肉餅……走進九亭鎮滬亭路上的這家元盛門店,你會發現這裡的肉類食品琳琅滿目,就算你對他們的外包裝不熟悉,但你一定在日常用餐中吃過他們家生產的肉製品。不信?
  • 小牛凱西和大希地哪個牛排好?客戶好評給出答案
    所以說,在牛肉豐富的營養能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物質儲備條件下,牛肉本身的價值就更加變得明顯,這也正是目前牛排異常火爆的原因。而在眾多消費者心中有個疑問:小牛凱西和大希地哪個牛排好?關於這個疑問,從火爆的客戶評論中不難看出結論。雖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炙手可熱的牛排品牌,大部分還受到美食愛好者的追捧。
  • 原來牛排還分原切、整切、調理和合成,你踩雷了嗎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電影中,高檔西餐廳裡總是少不了牛排的鏡頭。這就給很多人在無形之中產生了牛排都很貴的想法,其實不然。從普通自助餐廳十幾塊一塊的肉排,到頂級牛排館成百上千一份,為什麼牛排有的貴有的便宜?牛排是同一道理,因為產地、牛種、谷飼天數、部位、等級等因素的不同,才導致價格差異非常的巨大。隨著近幾年大家對生活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擇買牛排在家裡做。但是大家知不知道牛排還分原切、整切、調理和合成呢?
  • 買牛排時,無論什麼牌子,只要看到包裝有這3個字,都是合成牛排
    買牛排要注意什麼?一定有不少朋友發問,市面上那些便宜的牛排肯定是合成牛排,但價格高昂的牛排就一定是原切牛排嗎?然後再想到自己去吃的那些自助牛排,價格不算高,但是牛肉的味道吃起來和自己買回來的牛排差不多,這些牛排真的沒問題嗎?
  •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公布140批次抽檢合格肉製品樣品信息
    肉製品監督抽檢合格產品信息聲明:以下信息僅指本次抽檢標稱的生產企業相關產品的生產日期/批號和所檢項目序號標識生產企業名稱標識生產企業地址被抽樣單位名稱上海華測品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9上海新成格林爾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市浦東新區祝橋鎮陳胡村二隊新建宅62號3幢上海巧夠超市有限公司上海市黑椒牛排
  • 「拼接牛排」能吃嗎?行家告訴你,你吃的牛排是美食,還是洋垃圾
    並且牛排已經不像剛進入國內時候那般新奇,現在超市冷鮮區隨處可見包裝精美的各式各樣的牛排。並且在網上購買牛排尤為方便,尤其是隨著直播電商的火熱,牛排市場又一次走上風口浪尖,關於電商帶貨中的「合成牛排」、「拼接牛排」、「膠水牛排」等一系列名字也是爭論不休。大多都是一百多塊錢十多片贈送刀叉,甚至不到一百元就可以買10片,而這些牛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嫩!
  • 小牛凱西作為中高端整切牛排品牌領跑者,到底有什麼來頭?
    近兩年來,愛吃牛排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不管是超市裡的家庭速凍牛排,還是街上的平價小型牛排館,都以極速之勢蔓延。同時,消費者們也慢慢擺脫「想吃牛排,只能去牛排館或者西餐廳」的傳統行為,正在從西餐廳向家庭餐桌轉移。
  • 你叫的外賣牛排飯裡竟然沒牛肉?70%是這種肉…
    △螢光PCR技術檢測是根據物種的特有基因序列,設計並確定了特異引物,建立檢測方法,從而能快速鑑定肉製品的種源成分。   而其餘十幾塊錢的牛排,記者觀察發現,裡面不僅放佐料醃製,還加入了不少食品添加劑,有的牛排中間貌似用了一些不知名的物質粘合,可輕易撕開。
  • 中牟縣調查萬邦凍品商行 預製調理肉並非「合成」雞胸肉
    所報導的產品系萬邦物流園凍品區D11區2號冰河凍品商行在售凍品,名為「單凍大胸(冷凍預製調理肉類)」,配料主要包括:雞胸肉、水、大豆蛋白、白砂糖、食用鹽、澱粉、味精等,屬於預製調理肉類。根據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細則(2018版)中的定義:「調理肉製品是以畜禽肉為主要原料,絞制或切制後添加調味料、蔬菜等輔料,經滾揉、攪拌、調味或預加熱等工藝加工而成,食用前須經二次加工的非即食類肉製品」。
  • 除了牛排之外,肥牛卷也有可能是「合成肉」!
    躲過了「合成牛排」的摧殘,卻沒能抵禦住「重組肉卷」。你以為合成的「牛肉」只能做成牛排嗎?不,它們還可以刨薄片做牛肉卷和羊肉卷。原切肥牛卷看到網上有些文章說鑑別肥牛卷是否是原切的要看解凍後瘦肉和脂肪是否分離,我覺得這種判斷方法很不準確,因為正常的肉質肥瘦部位筋膜也會因為解凍而正常脫落,反而有些加了卡拉膠的重組肉
  • 買牛排時,不是越貴越好!只要包裝有這3個字,都是合成牛排
    買牛排時,不是越貴越好!只要包裝有這3個字,都是合成牛排。現在的小朋友都是「食肉動物」,我家孩子幾乎天天都吵著要吃肉,幾天不吃就嘴饞,而且在眾多肉製品中,他最愛的不是羊肉,雞肉和豬肉,而是牛肉,尤其是超市裡冷凍的兒童牛排,更是愛不釋口,隔三差五就要吃一塊。
  • 青島質監抽查:1批次肉製品不合格
    其中有1家企業的產品檸檬黃、日落黃項目不合格,已按有關規定開展後處理工作。產品類別產品名稱商標規格型號生產日期/批號抽樣地點實物質量是否合格標識是否合格綜合判定是否合格不合格項所屬區市青島宏順食品有限公司肉製品五香肉乾鋪集
  •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3批次肉製品抽檢不合格
    其中,抽檢肉製品樣品166批次,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和判定,不合格樣品3批次。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已要求轄區市場監管部門及時對不合格食品及其生產經營者進行調查處理,責令企業查清產品流向,採取下架、召回不合格產品等措施控制風險,並分析原因進行整改。同時要求轄區市場監管部門將相關情況記入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並按規定在監管部門網站上公開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