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以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為基本立足點,任何規範以及對規範的解釋...

2020-12-26 民主與法制網

  追訴時效中「逃避偵查」應如何理解

  《人民法院報》2020-05-21

  賈濟東  趙學敏  

  一、刑事訴訟時效制度規範及其適用衝突

  1997年刑法第十二條對刑法的溯及力作出了規定:「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1997年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之規定,包括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延長訴訟時效例外規定以及訴訟時效中斷制度。就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而言,1979年刑法與1997年刑法規定一致,適用何者對實際結果的認定沒有差異。就延長訴訟時效制度而言,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條規定了兩種適用情形:第一,立案偵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後,逃避偵查或審判;第二,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應當立案而不立案。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條則規定,立案且採取強制措施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時效的限制。可見,1997年刑法不僅改變了1979年刑法關於延長訴訟時效制度的具體適用條件,而且增加了一種可適用的情形,從而擴大了延長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範圍。延長訴訟時效意味著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將不受一般訴訟時效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不利於犯罪嫌疑人」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發布《關於適用刑法時間效力規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了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應當適用舊法的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行為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超過追訴期限的;第二種情形是,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應當立案而不立案,超過追訴期限的。適用司法解釋的規定必須符合在1997年9月30日之前「超過訴訟期限」這一條件,旨在避免因新舊刑法之交替而導致按照舊法已經不予以追訴的行為成為新法追訴的對象。但其迴避了1979年刑法關於「立案且採取強制措施」的表述。此後,公安部於2000年發布了《關於刑事追訴期限有關問題的批覆》,指出「對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追訴期限應當適用1979年刑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批覆相比於司法解釋,直接規定1997年9月30日以前實施的犯罪行為,無論是否具備「追訴期已屆滿」這一標準,均統一適用行為時的法律。可見,公安部批覆和最高人民法院解釋在「延長訴訟失效制度應如何適用」方面立場並不一致。   

  法律規定、司法解釋及公安部批覆之間存在矛盾與衝突,按照級別效力,應優先適用法律之規定。但是,司法解釋是對法律如何適用所作出的具體解釋,不應因級別效力就斷然否定其實際意義。為了徹底剖析延長訴訟時效制度內涵,必須針對新法與舊法所爭議的「延長訴訟時效制度應如何適用」問題展開探討,而延長訴訟時效制度的核心概念當屬「逃避偵查」,因而有必要釐清「逃避偵查」行為的具體邊界。

  二、適用延長訴訟時效制度應秉持的理念

  當前理論界普遍存在著一種爭議,即刑事訴訟時效制度屬於實體法問題還是程序法問題。主張訴訟時效制度屬於程序法問題的理由是「刑事實體法解決的是定罪和刑罰的問題,刑事程序法則是解決追究犯罪的問題。」認為訴訟時效制度屬於實體法問題的,理由在於「我國追訴時效制度目前規定於刑法中,當然要適用實體法規範。」認為訴訟時效制度屬於實體法內容的主張「從舊兼從輕」原則,認為屬於程序法內容的則主張「程序從新」原則。事實上,將訴訟時效制度歸屬於程序法或者實體法繼而認為適用從新原則或者從舊兼從輕原則的主張,屬於「浮於表面式的」解決方式,應當明確適用刑事訴訟時效應秉持的規範理念。 

  筆者認為,自1979年刑法制定以來,經1997年刑法修訂,及至其後十餘次刑法修正,刑事訴訟時效制度一直規定於刑法總則部分,因而應當將訴訟時效制度視為實體法規範,優先遵循「從舊兼從輕」原則,這一原則充分體現了刑法保障人權的基本理念。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及公安部批覆對延長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規定亦凸顯出人權保障的側面。1979年刑法第七十六條第1款第4項規定:「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1997年刑法第八十七條第1款第4項對上述內容一字未改予以保留。一方面,不受最長訴訟時效限制的規定無疑宣示了刑法懲治犯罪的基本立場;另一方面,「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的規定又從程序限制上體現了保障人權的理念,完美展現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與此不同的是,延長訴訟時效的規定是直接適用而無需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只要符合1997年刑法第八十八條規定的兩種情形,就可以直接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可見,延長訴訟時效的規定更側重於體現刑法懲罰犯罪的理念。   

  應當注意的是,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均以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為基本理念,「從舊兼從輕」原則與「程序從新」原則均以實現司法判決的公平正義為宗旨。延長訴訟時效屬於訴訟時效制度的例外,司法機關積極履行職權是適用這一制度的隱含前提,只有司法機關做出針對犯罪嫌疑人的偵查行為,才具有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逃避偵查行為的基礎。刑法以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為基本立足點,任何規範以及對規範的解釋均不可打破二者的平衡。因此對於延長訴訟時效的規定必須謹慎適用,在解釋和理解例外規定中較為模糊的概念時更應從嚴掌握。與直接適用延長訴訟時效的規定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相比,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更體現了對犯罪嫌疑人基本權利的程序保障。因而切不可因某些案件在「報請後也會核准追訴」就認為延長訴訟時效與一般訴訟時效之「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沒有本質差別,而斷然否定報請程序的重要意義。

  三、延長訴訟時效中「逃避偵查」的認定標準

  「逃避偵查」在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中均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逃避偵查」在司法實踐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判斷某一具體案件如何適用訴訟時效的關鍵。有觀點指出:「只有當犯罪嫌疑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自己被偵查機關立案偵查、採取強制措施、網上追逃等情形時,選擇逃避才可以認定為逃避偵查或審判。」另有觀點認為「除自首、當場被抓獲或者扭送司法機關後立案且未再逃避的以外,其他情形均可歸於『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第一種觀點強調了司法機關的能動職權,即要求司法機關採取一定偵查措施,且該種偵查措施實際上具體指向了犯罪嫌疑人,對於何為「具體針對性的偵查措施」的判斷,採取行為人標準,即「犯罪嫌疑人明知或者應知」。第二種觀點實際上認為「只要沒有主動投案」即屬於逃避偵查。筆者認為,應當按照體系性解釋路徑,立足於延長訴訟時效制度應秉持的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理念,具體界定逃避偵查行為的邊界。 

  關於逃避偵查行為應如何界定,理論上並未達成一致認識。司法實踐中廣泛認可的觀點是:只要犯罪分子作案後掩飾、隱瞞了作案證據,或者偽造犯罪現場,或是潛逃他鄉,均認為是逃避偵查,進而可以適用延長訴訟時效之規定。其主要理由在於刑罰的報應功能,認為訴訟時效制度不應當成為放縱犯罪的藉口,應當放寬對延長訴訟時效中「逃避偵查」概念的認定標準,「只要犯罪後沒有主動投案的即可認為是逃避偵查」。對此觀點,應予以反思。對「逃避偵查」的解釋應當堅持保障人權與懲罰犯罪並重的理念。  

  首先,在刑法總則中,自首系減輕處罰的獎勵性規定,而非義務性要求,可見犯罪嫌疑人未主動投案的行為不應定性為「逃避偵查」。

  其次,刑法分則在第六章第二節妨害司法罪中,規定了偽證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窩藏罪,包庇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罪名。

  上述罪名的主體均排除了犯罪嫌疑人本人,排除規定正是刑法對自然人正常生理與心理反應的合理考量,犯罪之後選擇掩飾隱瞞證據,防止司法機關發覺乃人之常情,要求犯罪嫌疑人作案後保存犯罪證據,主動投案自首或者原地待命的觀點,屬於罔顧自然規律。這一邏輯應適用於對「逃避偵查」的理解。最後,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後到逃避強制措施之間的各式行為,如何判斷是否屬於「逃避偵查」?筆者主張,嚴格遵守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基本理念,並適當考量刑法分則具體罪名設置的科學性依據,對「逃避偵查」的認定標準應當從犯罪嫌疑人與司法機關雙重視角予以衡量,並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逃避偵查行為必須對應於司法機關的具體偵查行為,如果缺乏司法機關的職權行為,犯罪嫌疑人的逃避行為便不屬於「逃避偵查」;

  第二,司法機關的偵查行為具體地指向了行為人,如司法機關具有針對性與指向性的偵查行為,如上門抽血、驗指紋等,此種情形下,犯罪嫌疑人的逃避行為就屬於逃避偵查;第三,行為人的逃避行為客觀地造成了司法機關偵查行為的無效性,即司法機關偵查行為本來能夠鎖定犯罪嫌疑人,因為行為人的逃避行為而浪費了司法機關的辦案資源。

  

相關焦點

  • 讓刑法更好守護人民安全(新知新覺)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刑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刑法需要不斷完善,有效發揮預防和打擊犯罪的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 「存疑有利於被告人」的刑法解釋規則之提倡
    例如,他們一向認為:「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是現代刑事法律的兩大價值追求,打擊犯罪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權」;[42] 「刑法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保障權利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二者是一致的。……在當代社會,人權保障和社會保護都應當互相協調,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刑法的社會機能」。
  • 立足來源語境準確理解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論
    該書寫道:「本書以法律的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為線索,展開對刑法基本立場的探討……本書主張樹立實質的刑法觀,亦即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論體系為前提,以實質的可罰性為內容的實質的犯罪論體系;相應地,對刑法規範應該從是否達到了值得處罰的程度進行實質的解釋;同時,這種實質解釋的意義與功能在於:形式入罪實質出罪、入罪合法出罪合理」。
  • 【法治新聞】不斷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讓刑法更好守護人民安全
    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刑法需要不斷完善,有效發揮預防和打擊犯罪的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刑法是法律體系中剛性較強的規範,為公民劃定了行為底線,也確認和增強了其他法律規範的效力。
  • 刑法中的「可以」具有三重含義
    譬如,根據司法解釋,雖然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節,但屬於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後果特別嚴重、被告人主觀惡性深等情形的,「可以不」從寬處罰。此外,將「可以」解釋為「一般應當」是原則,「可以不」為例外,是體系解釋的當然結論。刑法第8條即是適例:外國人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一般應當」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可以不」適用本法。
  • 人性民法與物性刑法的融合發展
    在公私法相互滲透與融合的法治時代背景下,人性民法有助於強化刑法的人性色彩,並據以形成人道化的刑法立法、人本化的刑法制度、人文化的刑法解釋,實現對物性刑法的人文化成。公私法的同源性與共通性決定了物性刑法對人性民法的發展也有著強化保障的重要作用。物性刑法有助於重塑民法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提升民法規範的強制性以及加強對民事主體私權利的保障,並促進民法立法、民事司法的更迭與發展,實現對人性民法的影響滲透。
  • 刑法中的「可以」具有三重含義_法學研究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譬如,根據司法解釋,雖然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節,但屬於犯罪情節特別惡劣、犯罪後果特別嚴重、被告人主觀惡性深等情形的,「可以不」從寬處罰。此外,將「可以」解釋為「一般應當」是原則,「可以不」為例外,是體系解釋的當然結論。刑法第8條即是適例:外國人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一般應當」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可以不」適用本法。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這首先需要在界定個人信息權益屬性的基礎上,確定APP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益內容,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立足點和突破口。(一)刑法中個人信息蘊含的法益性質和內容根據我國《網絡安全法》第76條第5項規定,個人信息的本質屬性在於其可識別性,即能夠識別特定個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個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是「信息主體人格的外在標誌」。
  • 涉民營企業犯罪案件的刑法適用!
    然而,絕對地考察交易目的將導致任何摻雜欺騙因素的交易都可能被認定為合同詐騙罪,作為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各自要件的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應當在內容上存在顯著差別,這是刑法的公正性、謙抑性以及刑罰的經濟性的必然要求。如果刑法事無巨細地將所有行為均納入規制範圍,顯然會不當地介入市場經濟領域從而限制民營企業的行動自由,將給民營企業施加過高的刑事風險負擔。
  • 劉樹德 | 權威刑法抑或自由刑法(上)
    因此,刑法屬於公法範疇,只能限於調整公共關係,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只有涉及社會性時,才能成為刑法的調控對象。顯然,市民社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政治國家的權力,進而也就會限定刑法的調整範圍。同時,刑法既為權力(刑罰權)行使指定了範圍,也為權利的行使提供了保障,從而對權力(刑罰權)與權利作出了正確的界分,防止權力對權利的破壞和權利對權力的誘蝕,進而發揮權力與權利功能互補的優勢。
  • 從父母責任到國家監護——以保障兒童人權為視角
    構建起以憲法為基礎,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核心,以婚姻法、收養法、刑法等基本法為基本依據,以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性法規為主要內容的保障兒童人權法律體系。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現實中仍有留守兒童、孤兒、遺棄兒以及罪犯子女等困境兒童監護缺失,針對兒童的暴力、性暴力、虐待及性虐待時有發生且情節惡劣的情況。
  • 年少輕狂並非犯罪「護身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該修正案將於今年3月1日開始施行,修正案新增條文13條,修改條文34條,涉及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智慧財產權、疫情防控、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涉及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力度尤其是針對性侵犯罪的懲治力度、強化疫情防控方面的刑事犯罪打擊力度、增加高空拋物和搶奪公交車方向盤的犯罪、增加冒名頂替犯罪、修改完善智慧財產權犯罪規定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司法的現實需求,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為今後相關犯罪的有效懲治提供了依據
  • 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提供制度保障
    相信該法的制定實施,能夠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犯罪行為,更好保障香港守法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基本權利自由,有利於香港儘快恢復秩序,實現更好發展,切實保障香港居民的合法權益。應當看到,香港國安法只懲治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違法犯罪分子,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正當權益不僅不會受限制和影響,反而會得到更好的保護。
  • 孫國祥:刑事合規的刑法教義學思考
    四是刑事合規是否背離了法治國人權保障的傳統理念?合規根據其內容可分為預防合規(是針對可能的合規風險所採取的預防性措施)和監控合規。監控合規是指為控制公司內部風險,賦予企業建立預防犯罪的內部組織調查和處置措施。刑事追訴一定程度被私人化,這是否會動搖法治國傳統的刑法人權保障的理念?
  • 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擬入刑,環境法大咖解讀刑法修正案...
    孫佑海:刑法將中介機構提供環評和環境監測虛假證明文件列入懲治的對象,表明了黨和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當前,一些中介機構提供環評或者環境監測虛假證明文件的行為時有發生,危害後果嚴重,社會反應強烈。對於此類犯罪明確規定在刑法條款中,依法進行懲治,有助於更好地起到警示、教育和震懾作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原標題: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為人權司法保障工作做出了部署、指明了方向,意義重大,令人振奮。
  • 國家與社會安全的刑事法治保障
    在立法維度做到重點保障與全面保障相結合,把總體國家安全體系納入刑法保障視野,突出保護政治安全和公共安全;在司法維度做到謙抑主義與積極主義相協調,既要充分發揮謙抑主義保障人權、衡平處罰的作用,也要樹立積極主義刑法觀,應對風險社會的深化;在守法維度做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統一。   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類社會矛盾日益顯露。
  • 四部門印發意見 依法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犯罪
    中國網財經12月24日訊 據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網站消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於依法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犯罪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符合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以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定罪處罰。
  •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公布!擬新增罪名速覽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6月2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這是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以來的第十一個刑法修正案。此前,我國已先後通過了一個決定、十個刑法修正案和十三個有關刑法的法律解釋,及時對刑法作出修改、補充和明確適用。
  • 刑法的基本原則中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很多同學對刑法的基本原則問題很發愁,所以今天就由中公的講師給大家講解一下刑法基本原則的相關內容。【知識點一】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立法、司法、執法全過程的指導思想。1.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即什麼樣的行為構成犯罪(犯罪法定),對犯罪應當如何處罰(刑罰法定)都必須由刑法預先明文規定。對刑法中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也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