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的時候,外貿村狹窄的街道和巷子擠滿了人。他們在門口喊一聲號碼,接上檔口老闆扔出的黑袋子,迅速裝車運走。屬於他們的時間,只有晚上的兩個小時。
晚上營業的外貿村
多家服裝檔口售賣「假大牌」
2020年11月上旬,新京報記者在外貿村走訪發現,這裡聚集著兩千多家服裝店,然而白天的外貿村卻行人寥寥、店門緊閉。「這裡在白天就是一座死城。」一名做服裝生意的女士描述說,白天不開門的店鋪,都在做「假貨」。
一家睡衣店老闆王秋說,兩三年前,這裡的營業時間還是早九晚五,「現在正好反過來了,因為以前不怎麼查假貨,現在查得嚴。」
▲外貿村服裝檔口的「假大牌」。 新京報記者趙敏 攝
傍晚五點之後,外貿村變得熱鬧起來。
這裡的店鋪和正常的服裝店不一樣。有的檔口只掛出兩三排衣服當作樣品,更多的服裝店甚至沒有衣服,只有一堆堆打包好的黑塑膠袋,上面貼著號碼或顧客的暱稱。
這些店鋪的服裝都是「大牌」,少則幾十元一件,貴的幾百元一件。除了Nike、Adidas等運動品牌,還有Canada Goose(加拿大鵝)、Burberry(博柏利)等高端甚至奢侈品牌,應有盡有。
「逼真」的假貨
「賣給微商、網店、實體店,跟正品比克數都一樣」
桑園新村有一間服裝檔口,店裡掛著Champion(冠軍)、Nike、Adidas等運動品牌。「我們是1:1做的,能仿到什麼級別,就仿到什麼級別。不拿真品來比較,看不出來是假的。」
新京報記者在一家主營Canada Goose(加拿大鵝)羽絨服的店裡看到,外觀一樣的三件羽絨服,卻標註著650元、550元、245元三個價格。老闆稱,每款的充絨量、面料和工藝不一樣,「650元價位的可以達到跟真品差不多的程度。」
▲某檔口微商相冊頁面展示的「大牌」。 手機截圖
上述羽絨服店老闆表示:「便宜貨網店做得比較多,質量好的要放在實體店賣。」河南的一家實體店從他家拿550元每件的羽絨服回去,在當地能賣上1000元以上的價格。
一條龍生意
萬元大牌百元拿貨,1元定製大牌三標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這些所謂的「大牌」服裝原是沒有任何標籤的三無產品,檔口為了打開銷路,還會為顧客提供定製「三標」的一條龍服務。
所謂三標,就是品牌標、洗水標,以及寫著廠家信息和價格的合格證吊牌。
一公裡外的商海路,一處聚集著二十多家輔料店的街道。記者隨機走進一家輔料店,店老闆報價,「品牌標5000個起做,每個一毛到一毛五。
▲店家展示可定製的「品牌標」。 新京報記者趙敏 攝
隱秘的交易
線上微信下單,線下黑袋子運貨
面對猖獗的假貨產業鏈,常熟市監管部門也對外貿村開展了愈發嚴厲的「打假」。
今年年初,常熟市開展了一次更強力度的打假行動。據當地通報,常熟市公安局經偵大隊立案偵辦侵犯智慧財產權案件56起,涉案總金額高達1.8億元,搗毀假冒窩點70多個,抓獲犯罪嫌疑人57名,繳獲侵權假冒物品23萬餘件。
在日漸嚴厲的打擊下,外貿村的假貨店主把交易變得更加隱秘。
一名檔口老闆稱,為了躲檢查,這裡的貨主已經很有「默契」。他們都會要求客戶在三點前下單,當天拿貨。店家提前在倉庫打包配貨,再把貨帶到在外貿村的店裡。外貿村的各個檔口在市場上承擔的角色不一,有的檔口自家有工廠,在賣貨的同時供貨給其他的檔口。「工商抓是要人貨俱全的,我下午去拿貨,晚上都發走了,這咋查。」
▲外貿村裡等待拿貨的商販。新京報記者趙敏 攝
屢禁不止的「黑產」
一年搗毀窩點70多個,商販入駐商場「洗白」
外貿村的假貨產業並沒有應聲而止。一名檔口老闆透露,除了外貿村的商販,還有不少人把假貨生意做到了附近的正規服裝城,「洗白」成為正品商。
11月初,新京報記者在上述商場走訪發現,不少檔口也在售賣各式各樣的「大牌服裝」。
在外貿村做了多年「假大牌」的趙強對這種情況見怪不怪。他坦言,這幾年,有人擔心被查搬去商場,但也有很多人不斷湧進外貿村,為了掙錢,都是「掛羊頭,賣狗肉」。
▲外貿村的街道。 新京報記者趙敏 攝
(文中王秋、肖佳、高朗、韓衛、劉芳、趙強為化名)
來源:新京報 新浪網重案組37號贊 《中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