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民:民國時期的二十四所教會大學

2021-02-23 漢尊2

按: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19世紀晚期以來,西方基督教會開始在中國創辦壹些高等教育機構,最早具有現代意義的教會大學是創辦於1879年的聖約翰書院(1905年更名為聖約翰大學)。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教會大學已具相當規模,分布華北、華南、華東、西南各地。

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華基督教教會大學在上海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它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這些大學通常被稱為「在華十四所」。

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有沈陽文會書院、寧波三壹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嶽陽湖濱學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它們通常被稱為「會外五所」。

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成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

華中大學是1920年代後期由長沙雅禮大學、嶽陽湖濱書院大學部、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加上英國倫敦會在漢口創辦的博學書院合並重組的教會大學。

天主教教會大學三所:輔仁大學、震旦大學、天津工商學院。

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多被肢解,分散到現有的壹些大學裡面。看自己的母校是否在其中,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點大學畢業的。

下面把這些教會大學簡要介紹給大家。

一、上海聖約翰大學St.John's University

創建於1879年的上海,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並成立聖約翰書院,是中國第壹所高等教育學府。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後來發展成為壹所擁有5個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壹,被稱為「東方哈佛」。學校直到1947年才向國民政府註冊。

聖約翰大學

在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聖約翰大學被拆散並入上海多所高校,按照並入院系數量排序,依次是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第二醫學院。其中文、理學院主要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聖約翰醫學院與震旦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並成立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改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改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卜舫濟校長

聖約翰大學擁有許多著名的校友,曾對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起到過重大影響,其校友多活躍於中國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學術界和醫務界,知名的校友包括:顧維鈞、宋子文、嚴家淦、林語堂、張愛玲、榮毅仁、鄒韜奮、周有光;法學家史久鏞;外交家施肇基;政治家俞大維、俞鴻鈞、鐘士元、魯平;教育家張伯苓、孟憲承、張建邦;作曲家瞿希賢;實業家劉鴻生、吳舜文、經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建築學家沈祖海、陳從周;宗教人士丁光訓、邱勵、徐誠斌;經濟學家蔣中壹;科學家錢紹禎、蕭孝嶸等人。

二、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東吳大學,是美國基督教監理會1900年在蘇州創辦的教會大學,著名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擔任東吳大學董事長。民國時期的東吳大學以其法學院之優秀而聞名於中國,被譽為「華南第壹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培養了中華民國外長、總理、著名法學家王寵惠;著名法官、法學家吳經熊、李浩培、潘漢典;中國第壹位國際大法官倪徵燠等。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原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並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改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最終發展成為了現在的蘇州大學。其法學院和會計系成為華東政法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的基礎組成部分。

1951年東吳大學部分師資在臺灣復校,並於1954年正式成為了如今的臺灣東吳大學。

其他知名校友有:蔣緯國、謝東閔、談家楨、趙樸初、查良鏞(金庸)等。

三、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

該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東辦學的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及加拿大三國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共同籌款聯合整合舊有教會學校基礎上開辦。其前身之壹為1864年9月由傳教士狄考文和夫人狄朱莉亞創辦的登州學堂,1882年升格為登州學院(Tengchow College,中文校名登州文會館),是和聖約翰大學同壹時期的中現代高等教育機構。齊魯大學校長、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劉世傳自豪地說:「正如我的另壹個母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大學壹樣,齊大是中國最老的大學,絕對沒有壹個中國大學能在這壹點上趕上齊大!」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齊魯大學被解體,理學院中的生物、物理、化學三系並入今山東師範大學,藥學系並入今中國藥科大學;文學院中的天算系並入南京大學,天文臺也搬到紫金山;經濟系與山東會計專科學校組建山東財經學院;文學院其他專業並入山東大學;農業專科為今山東農業大學;醫學院歸今山東大學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泰山醫學院。

齊魯大學


四、華西協合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1905年基督教各差會決定聯合在四川成都創辦壹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這是成都乃至中國西部建立的第壹所現代化意義的大學,是中國牙科醫學發源地,享有「東亞第壹」美譽,其文理哲各科在當時的西南地區也處於頂端位置。

華西協合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中,該校被肢解,學校醫學院接收了重慶大學醫學院後建立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文理哲學院被並給四川大學;社會學系及民族學(即人類學)組構成今西南民族大學;工學院被合並給今四川聯合大學;農學院被合並成今四川農業大學。

1940年代的華西協合大學


五、滬江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

由美南浸信會和美北浸禮會的成員創辦於1906年,原名上海浸會大學。上海浸會大學最初的校長為美國人柏高德博士。1914年中文校名定為滬江大學,並確定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年由美國弗吉尼亞州頒發學位。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系分別並入今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為今上海理工大學。

六、雅禮大學 College of Yale-in-China

1906年,美國耶魯大學雅禮會在長沙開辦雅禮學校(Yali Union Middle School),1914年開始,雅禮學校正式改稱雅禮大學,開始招本科生。1920年以後,雅禮大學接辦了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成為雅禮大學的醫預科(兩年制)。

1926年,雅禮大學被迫停辦,1929年合並於武昌華中大學。雅禮的校園改辦「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不久又成為中國第壹流的醫學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協和」的盛譽。

七、湖北文華書院Boone Memorial School

由美國聖公會創辦於1871年10月武昌,中文校名為文華書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1890年增設高中,成為六年制完全中學。1903年又增設大學部,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

八、武昌博文書院Bowen College

1885年,英國循道會在武昌開辦博文書院(Bowen College)。20世紀初,開設了大學課程。

九、湖濱大學Lakeside University

是美國基督教復初會駐華差會在華教育機構。1902年9月差會在嶽陽設立正式小學,稱「求新學堂」,1904年差會辦理中學。1907年定名為「盤湖書院」。1910年設大學部,更名為「湖濱書院」。1912年更名為「湖濱大學堂」。民國時期,學堂改稱學校。

十、華中大學Huachung University

1926年,兩湖地區受到排外運動的嚴重沖擊,雅禮大學、文華書院、博文書院、湖濱大學壹度被迫關閉。1929年1月,五個教會的代表在武昌開會,達成共識重組華中大學。長沙雅禮大學、嶽陽湖濱書院大學部、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加上英國倫敦會在漢口創辦的博學書院合並重組華中大學,地點在文華書院校園內。

1952年,華中大學在高校院系調整中被撤銷,與其他高校合並組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次年改稱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

十一、沈陽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是清末時基督新教教會在華設的教育機構,又名文會大學。1910年定名為「文會書院」,該院分為本科和預科。1919年(民國8 年)增設中學部,並於奉天省教育廳備案。1924年(民國13年)因改革學制,大學部停辦。

十二、太谷銘賢學院OberlinSansi Memorial School

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委託孔祥熙先生,在山西太谷縣創辦私立學校,取名「銘賢學校」,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銘記先賢)。歐柏林大學以經費、教學、教師進修等支持。銘賢學校開始時是小學,繼而是中學,最後是成立學院。以「學以事人」為校訓,按基督的精神,為社會造就人才。由於師資優良,質量並重,冠於全國。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時,撤銷了該校,原址改建山西農學院,現為山西農業大學。

銘賢學校

美國歐柏林大學壹直為銘賢學堂提供資助,1949年後失去聯系,歐柏林大學把資助的錢都存著。待到中美關系緩和後,歐柏林大學派人回來找銘賢學堂,指定要見老銘賢學堂的人。幾經戰爭搬遷,院校合並,人事變遷,銘賢學堂早已物不是、人也非。最後在山西農大找到壹個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之後重新建立聯系,把中斷幾十年的資助款和利息壹起繼續提供。直到今天,兩校還保持很好的聯系。

十三、寧波三壹書院Trinity College

1868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在寧波設立貫橋義塾。1876年改義塾為三壹書院,附設三壹神道院。1916年-1952年書院轉變為私立三壹中學。

十四、之江大學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

由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聯合創辦,1914年正式定名為之江大學。其前身是寧波崇信義塾,1845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創辦。

之江大學舊址

1952年因高校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校長李培恩(任期1928年--1949年)

著名校友:

潘希珍(1917-2006),筆名琦君,散文家,擅寫懷舊抒情散文。

束星北(1907-1983),理論物理學家,「中國雷達之父」,畢生致力於我國教育事業與科學研究。

張理京(1919-1999),著名數學家,翻譯家。《美國與中國》譯者。

朱生豪(1912年-1944年),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壹人,譯文質量和風格卓具特色,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

十五、金陵大學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1920年代在鼓樓新落成的金陵大學校園,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金陵大學成立於1910年,為合並美國教會美以美會、美國教會基督會和長老會創辦的匯文書院、宏育書院而成立的教會私立大學。

1934年,金大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了與其他國際間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頒發獲國際認可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金陵大學主體歷史沿革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並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金陵大學全部文、理、農三個學院中文、理學院並入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校園由南京大學使用,金陵大學所有校印公章、所有檔案以及所有院系歷屆畢業生學籍檔案和校名使用權歸南京大學所有。金陵大學教育系、農學院、農學院林學系、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等系科和南京大學等大學相關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學院(電機系在今東南大學,化工系在今南京工業大學)等校。電影與廣播專修科遷至北京組建電影學校(今北京電影學院)。另有部分院系調至其他有關大學。

十六、金陵女子文理學院Ginling College

是中國第壹所女子大學,由美國教會美北長老會、美以美會、監理會、美北浸禮會和基督會聯合創辦,1915年在南京開學。第壹任校長是德本康夫人,1928年金陵女大首屆畢業生、留美博士吳貽芳接任校長。1951年,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與私立金陵大學合並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主體與南京大學合並。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址1952年改為南京師範學院校址,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在南師最初的150名教職工中,原金女大教職工佔了三分之壹。

十七、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

燕大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燕大曾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燕大有諸多學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長後整理校務,面貌煥然壹新。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近20個系。

著名校友有黃昆(中科院院士、中國半導體創始人)、孫道臨、周汝昌(著名紅學家)、王鐘翰(著名清史專家)、王世襄(著名學者和收藏家)、黃宗江、張廣達(著名歷史學家)、江平、鄭念(著名作家)、謝婉瑩(冰心)、周南(新華社前社長)、趙蘭坤(連戰母親)、杜聯喆房兆楹夫婦(著名學者)、沈昌煥(中國外交教父)、譚其驤(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李慎之(社科院前副院長、周恩來秘書)、俞啟威(1949年後天津第壹任市長)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學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學包括今中國政法大學(燕大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燕大經濟系);中央民族大學(燕大歷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學拆分到的有:清華大學工學院;新聞系及壹些社會學科最終並入中國人民大學。燕京大學校址「燕園」成為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校園。

十八、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915年9月,美以美會聯合公理會、歸正會以及聖公會等3個差會,宣布成立「福建協和大學」,1916年2月正式開學。1931年2月,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學院」。1942年4月,得到教育部批準,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1951年,中國政府決定接辦福建協大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兩所教會大學,並將之合並成立為「福州大學」。1953年9月,學校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1969年停辦,1972年5月復校,更名為福建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

十九、華南女子文理學院HwaNan College

又名華南女子大學,是美以美會(1939年以後稱衛理公會)在福州創辦的壹所教會女子大學。1908年1月,華英女子學堂(華南女子大學預科)成立。1917年,華南女子大學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準永久立案。

1951年4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並成立福州大學。

二十、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

嶺南大學其前身為經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同意下,創辦於1888年的格致書院。1912年9月,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18年首屆學士生畢業。1927年7月1日正名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鍾榮光為首任華人校長和校董會主席,由中國人自主辦校。

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中,嶺大各學科經過合並調整,分別組成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農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和中山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

「嶺大之父」鍾榮光與夫人鍾芬庭

二十一、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06年,英國倫敦會與英美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為協和醫學院的前身。名為Union,即聯合之意,被雅致地譯成中文「協和」。1917年9月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幫助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開辦醫預科。1919年10月開辦醫學本科,學制為八年制,是中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醫學院校,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1929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改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

1951年改名中國協和醫學院。1985年後,壹度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名「北京協和醫學院」。

二十二、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

1903年2月,法國天主教會在上海創辦震旦學院,馬相伯為創始校長。1932年改稱震旦大學。

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撤銷,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餘學院分別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範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等校。

震旦大學

著名校友:何振梁(國際奧委會委員)、蔣丙然(知名氣象學家)、王振義(內科血液學專家)、潘承誥(巴黎大學物理博士,指導老師為居裡夫人)。

二十三、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輔仁大學的校名,為前清貴族後裔英斂之確定,源自《論語·顏淵》書中曾子的格言:「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925年中國天主教領袖人物英斂之、馬相伯創建輔仁社,1927 年輔仁社升格為輔仁大學。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輔仁大學,1952年並入北京師範大學。

1960年,輔仁大學在臺灣復校。輔大創校迄今將近90周年,在臺復校逾50年,海內外校友共計近20萬人。校友遍及全球社會各界,在各大專業領域皆有名人。

二十四、天津工商學院(法語: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

初名天津工商大學,又名津沽大學,為20世紀上半葉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天津市創辦的壹所大學,始建於1920年。

天津工商學院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合並調整為天津師範學院,後成為今天河北大學的前身。1970年,原址被天津外國語學院使用,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漢尊近期文章推薦:

方方和易中天:文人的脊梁,學者的骨氣

胡適:沒有翔實的新聞可讀,人們自然願意向小報中去尋快意的謠言了

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武漢戰疫「四大天團」的前世今生

謝謝你曾嘗試拯救地球

艾曉明:悼念於武漢去世的父親

皮國立:1918年,中國是如何挺過疫情的?

黃月琴:「心靈雞湯」與災難敘事的情感規馴

易中天:敢罵也敢哭的武漢人

閻錫山當年是如何戰勝超級疫情的?

100 年前的東北大鼠疫,67 天消滅疫情的伍連德

漢尊庚子新春對聯二則

潘虹:送爸爸回家

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獨特群體:金77,銀78

恭祝茅老91歲生日快樂|茅于軾自述家庭、愛人、朋友與學術

康正果:我在耶魯教書十八年

女兒追憶長江白鱘發現者袁傳宓教授:父親到死,一步三回頭

漢尊跨年學術演講|張崑:重新發現盧梭

恭賀江平先生九十華誕|中國現今法律觀念之變化

熊景明:千山我獨行——憶高華

冒充「乾女兒」認領傅雷夫婦骨灰,江南俠女今猶在

諾獎獲得者崔琦的一聲痛哭

相關焦點

  • 壯哉中大,芳菲神州,憶曾經亞洲的第一高等學府,國立中央大學
    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辦南大前身三江師範學堂起,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幾次更名,這所學校於民國17年(西元1928)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民國26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民國時期女子的參政權
    民國時期女子的參政權最後實現了嗎? 林宗素林宗素(1877—1944年),原名易,林白水之妹。她10多歲時便勇敢地自行放足。他的哥哥林白水是中國著名報人,曾與蔡元培、章炳麟等創立「中國教育會」。受哥哥新文化思想的薰陶,一邊讀書,一邊積極參加愛國女學組織的革命活動。後成為上海報界著名女記者、女編輯。
  • 臺灣十大頂尖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本校的前身為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也就是中華民國17年,日本的昭和3年。
  • 非常民國
    交大 .  交通大學的前身,是清末洋務大臣盛宣懷於1896年創建的南洋公學,上海交大不僅是目前兩岸五所交大的發源地,同時與臺灣新竹交大更有著千絲萬縷、一脈相承的關係。臺灣交大是由前交大滬校凌鴻勛老校長(1924-1927)主導,於民國58年在臺復校的,而今天的校名也是沿用自1928年定名的「國立交通大學」。另
  • 民國31年2月20日,磯谷廉介正式就任日據時期的香港總督
    民國30年12月8日,日本在偷襲珍珠港的幾個小時之後,日軍中將酒井隆便指揮第38師團從深圳進攻香港。
  • 民國服飾街景:中山裝及其他
    民國服飾裡的男裝又呈現怎樣一種姿態呢?有史以來,中國服裝的變遷主要靠兩種動力推進,一是改朝換代,二是時尚交流。據梅斌林所著《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一書記載,孫中山天天出去都是穿西裝,打領帶,而當時華僑當中有很多人還是穿唐裝的。西服、革履、禮帽成為當時流行的青年便裝。圓頂禮帽,帽簷寬闊而微微翻起,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基本上是當時歐洲流行的帽式,這種禮帽成為與中西裝都可以配飾的莊重用品。
  • 寶藏談收藏 • 東海大學張有義教授〡帝俄時期的現金保險封
    b.1933年中華書局出版之《上海市指南》書內所載<航空郵資及飛行區域數目表>、<中國航空公司航空郵資數目表(普通郵資另加)>等兩個航遞史料。c.1935年12月出版之《交通年鑑》中,有關<航空郵件之資費及運費>、<國際航空線之利用>兩個資料等。內中交通年鑑記錄的多條航線資費十分珍貴,具有參考價值。
  •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招生
    107學年度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招生中 中原大學秉「篤信力行」與基督愛世之忱,推展全人教育的理念,自1999年設立「宗教研究所」為一特色系所,以期培養造就神學研究、教會事奉、機構事奉和文化宣教之人才。2017年本所成為亞洲神學協會 (Asia The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員,取得副會員(Associate member)資格,在既有的學術研究基礎上,提高學生在靈命及事奉上的塑造
  • 玄奘大學羅宗濤(1938-2018)先生逝世,致哀!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班、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畢業。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並曾擔任玄奘大學教授兼宗教系所主任、逢甲大學首任系主任及香港浸信會大學客座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並兼考試院之考試委員、典試委員,以及高教評鑑中心中文學門評鑑委員召集人。2018年1月22日上午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 『長城內外:歷史時期北方邊塞地帶的人群、生計與社會進程』學術研討會
  • 真實1942:民國政府做過的那些事兒
    在這種國難當頭,激烈抗戰的時期,發生任何大的自然災害都是雪上加霜,意思河南當時正處於抗戰最激烈的前線,民國政府的災害救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救濟難度可想而大。另外說一句話題外話:1942小說的作者劉震雲先生的老家延津縣1938年3月就被日軍佔領了,也就是說,日軍實際已經控制這個區域,以至於小說那段:「… 1943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
  • 浪漫時期合唱音樂
    在音樂歷史上,十九世紀通常被稱為浪漫時期,它是最受一般大眾喜愛的時期,釵h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樂家,如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普契尼……等,都是這百花爭鳴時期的大師。 〝浪漫(romantic)〞這個字眼,在十八世紀末首先被文學家們所採用,意指主觀的、幻想的、多情的、不平衡的狀態,它和之前的古典(classic)時期有著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 重點講座|「民國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工作坊
    15:00-15:10   陳紅民(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介紹工作坊緣起15:10-15:50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15:50-16:30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商務印書館歷史書系總策畫):抗戰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形塑與地位 左、右分別為劉維開、林桶法教授 吳景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
  • 民國香菸廣告畫欣賞
    民國時期出現眾多香菸廣告,「美女」成為廣告畫中之絕對主角,使得廣告散發出誘人之女性魅力,給人以強烈之視覺衝擊。我國現代廣告業發展,最初之高峰期出現於民國。打開老上海之報紙,廣告整版整版映入眼簾,可謂鋪天蓋地,而商品廣告之中,以香菸為最,亦最為醒目。
  • 「大器磅礡:于右任碑派書法與民國風華」臺北展出
    「大器磅礡:于右任碑派書法與民國風華」展,是何創時基金會繼「大風起兮:民國初年知識分子文化救國」展之後推出的「民國史二部曲」,共展出民國人物八十三人的一百一十五件書蹟。此展以人物分類做為策展方向,以于右任早期魏碑體書法的恢弘氣勢為主軸,帶出民國政壇人物、教育家、思想家、學者、書法家、文學家的器度風範與大時代精神。
  • 教會世俗化的危險 周子堅
    這正正就是我之前所說,作工的人對神的話失去信心,就會投向世界方法,使教會世俗化。   傳世俗化福音的結果就是:大批沒有重生得救的假信徒加入教會。他們以為舉舉手決過志就是信耶穌了,甚至教會牧者也草率地在他們未有生命成長的證據下說他們得救已經得救,但其實他們所聽所信的福音,可能只是完整福音的一部分。
  • 兩岸大學校友情│「那些年,我們都是校友」------輔仁大學
    原來,兩岸距離不遠,遠的只是那道黑水溝所劃開的兩顆心與肺。人生第一頓飛機餐,真是豐盛呢!隱約望見陌生的陸地時,已經忘卻稍早在機上遇到一次次的亂流,連綿的山群下有著一座座的城市,那眼下的房子、操場、交通工具……,似乎跟臺灣差不多,那是我看見大陸的第一眼,那是似曾相似的熟悉感。在廈門沒多做停留,不一會兒搭上前往北京的班機,那顛簸的亂流還是讓人心不安。
  • 宗族、信仰與政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宋怡明教授訪談錄
    1994 年博士畢業進入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歷史系任教,後轉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2005年起在哈佛執教。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明清及近代社會史。此家譜協會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成立於1894年。由於該教會(即摩門教)相信家庭是天定的永恆關係,且在世教徒有為其祖先洗禮的義務,因而將族譜視為最重要的文獻,並從1970年開始以微卷方式收集華人家譜,目前已建立當今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華人族譜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