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中萌芽,開放中重建 ——「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在中國...

2020-12-10 澎湃新聞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20世紀初期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以提倡白話文為發端的新文化革命和創造,使中國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它也催生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設計」萌發,藉由生活的潛移默化,開始了「現代設計」的歷程。

100多年前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仍是今天理解中國現代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鑰匙,也是探索中國現代設計性質的出發點。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承辦,中國美術學院包浩斯研究院協辦的「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在童聲合唱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歌聲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拉開帷幕。

開幕式現場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本次展覽總策劃許江,浙江文聯黨組書記、書記處常務書記陳瑤,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著名書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呂敬人,本次展覽總策劃之一、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出席開幕式。金一斌宣布展覽開幕,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主持開幕式。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宣布展覽開幕

出席開幕式的還有中國美術學院黨政領導劉正、傅巧玲、曹曉陽、徐國強,中國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胡鍾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來自各兄弟院校、文化界和藝術界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美院各職能部門、教學單位的師生們。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本次展覽總策劃許江講話

許江表示,書刊設計既是平等和平民意識覺醒的產物,又是平等和平民意識覺醒的推手。圖書刊物的出版與裝幀、鉛印漢字的規範與推廣,對新文化的傳播產生起到重大作用。新文化不僅是新思想的倡導,更是新文體、新文字的催生。圖書印製,催生了後來的書籍裝幀、平面設計,啟蒙著新市民社會的心智和文化。他從三個方面對新文化運動與思想啟蒙的關係作了深刻解讀:設計啟蒙是新文化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啟蒙是社會美育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內容;設計啟蒙培養了一代新的知識人及其全面的感受力。他強調,國立藝術院的創始人們也正是在這種文化啟蒙、設計藝術的大環境中成長、成熟起來的,包括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在內都是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的產物。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講話

高世名指出,一百年多前,新文化運動拉開了現代中國的序幕,啟動了那場文藝、思想、教育、社會的總體性變革。如果說新文化的使命是建立一種人與世界的新關係,確立現代中國人的「天人之際」,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始終未能完成。新文化運動對於彼時的四萬萬同胞影響更直接、更廣大的是一種社會的氛圍、視覺的形象、日常的經驗,而這種氛圍、形象、經驗的最直接的構造者正是一種今天稱之為設計師的人。他強調,新文化運動的展開伴隨著中國現代設計的發生,在今天當我們談起新文化運動不要忘了設計。他認為,未來我們需要打破設計師的概念,以更開放的身份,與身邊的人共同創造出新經驗,不斷地重新發明日常。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致辭

著名書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呂敬人致辭

本次展覽總策劃之一、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致辭

杭間說,一百多年前這場的新文化運動,仍是今天理解中國現代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鑰匙,也是探索中國現代設計性質的出發點。他強調,本次展覽的題目非常值得研究,在策展過程中,他和策展團隊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杭間還重點表達了中國美術學院對年輕策展人的重視,他說,推動年輕人向前走,能夠儘快地吸收學校的優良傳統並繼續發展,正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精神之一。

本次展覽以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與科學為思想線索,結合視覺設計、裝飾設計、產品設計、服飾設計等,通過歷史敘事、人物介紹、重要事例分析等形式,全景展現了1861年至1937年間「新文化」與「設計」廣闊的脈絡聯繫。展覽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奔流與萌發」,第二部分「格致與科學」,第三部分「民主與啟蒙」,第四部分「良友與摩登」,第五部分「美育與生活」。在全國眾多知名藏家和相關博物館的支持下,展覽從1000餘件展品中遴選出近300餘件原作參加展出。這些作品除了真實展現這一階段的社會變革,也以傑出的設計創意,散發出超越時代的光芒。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主持開幕式

策展人劉一藍介紹本次展覽籌備情況

展覽期間還舉行了學術研討會及新文化運動著名詩歌朗誦、歌曲清唱等系列活動。

開幕式現場

嘉賓合影

展覽持續至2021年3月31日。

(滑動看全文)

現代性的視覺發明

高世名

首先,我代表中國美術學院全體同仁,祝賀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開幕。三天前的11月22日,是我們學校的首任校長林風眠先生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此前的一天,是國美第一任雕塑教授李金髮先生的120周年誕辰紀念日。他們二位的生日相差一天,都是在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那一年遠赴歐洲留學。他們這一代國美的創辦者們,都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激蕩風雲中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中國美術學院本身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

一百年多前,新文化運動拉開了現代中國的序幕,啟動了那場文藝、思想、教育、社會的總體性變革。此後的一百年中,我們目睹了歷史的風雲變幻,見證了新文化的起伏消長。如果說新文化的使命是建立一種人與世界的新關係,確立現代中國人的「天人之際」,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始終未能完成。

在數千年中國文化史上,新文化是一次斷裂中的開端。今天少有人談到新文化是何等的激進。那個時代,那一場運動中,一切都可以被挑戰,一切都可以被改變。那個時代的人們有一種豪情,如同馬克思所說的,一切陳舊的事物都將煙消雲散,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重新發端。

然而,新文化作為一場運動,似乎只發生在少數讀書人(他們是文人、士子和知識分子的集合)的生命之中。對彼時的四萬萬同胞而言,影響更直接、更廣大的,是一種社會的氛圍、視覺的形象、日常的經驗。而這一切氛圍、形象和經驗的構造者,不是藝術家,甚至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一種我們今天稱之為「設計師」的人們。蔡元培先生說,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一百年後,我們說,談新文化運動,不要忘了設計。

然而,一百年前,設計的觀念還在形成之中,設計師的身份還很朦朧。嚴格地說,那時候並沒有今天意義上的設計和設計師,因為就連科學也還剛從「格致之學」的框架裡脫身出來。而現代漢語那時候也還遠未成熟。現代漢語的習作雖然依託著早已存在的白話,卻依然十分陌生十分異樣,仍舊需要以一種生疏的方式,在對事物的重新命名中、從對情感的重新適應中,構造出現代思想的邏輯和現代人的詩意。那時候的設計,就像胡適和李金髮的詩,處於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狀態。東西調和,今古貫通,是那個時代新文化人的共同特質,那些新生的設計師們也是如此——從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新文化的設計直觀地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新文化,其根基是現代都市和市民社會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展開伴隨著中國現代設計的發生,這個設計的新生兒所展開的領域,是現代性的視覺發明。那時候,一切都還很新鮮。現代是個新世界,那些新鮮事物,披掛著它們同樣摩登新奇的外衣,闖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的百姓日用逐漸地變成了一種消費,這種消費所依託的,不再是熟人社會匠人出產的口碑,而是一種遙遠的陌生的時髦;工匠的製作和生產變得不可見了,剩下的只有消費與膜拜。一百年前的中國,隨著設計出現的不只是一種新的視覺文化、新的社會景觀,更重要的,還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關係。

朋友們,距離新文化已經一個世紀了,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要思考的是——今天的設計如何創造出數字時代的新視覺,新文化?為此,我們必須打破「設計師」的觀念,讓這個身份重新變得開放,讓設計這個行當重新變得陌生和未知。這就需要我們跟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學者、程序師、工人甚至你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一起思考、一起工作、一起想像,才能共同創造出新經驗,才能不斷地重新發明日常!

朋友們,按照我的理解,這並不是一個設計史的展覽。因為新文化運動並沒有結束,它的願景映射到了今天,它作為一條道路,已經延伸到我們腳下。讓我們在新文化的道路上重新出發,一路同行!

(滑動看全文)

前言一

許江

中國,文明古國。百多年前的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有自己的文化脈絡、自己的主體思想。《周易》有言:「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進德居業,乳養百代。雖經磨歷劫,卻循環承傳,延綿數千年,為什麼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時不行了呢?中國歷史上向有學子幹政的傳統,為什麼五四運動卻會產生如此深重宏遠的影響呢?

原因在於:第一,中國的封建帝制到了這時全面的朽敗已無以遏抑。面對西方列強,一潰再潰,國之將不國。第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從中看到進德居業的新希望。在1840年至1845年,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失敗,使中國意識到引進科學的必要。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中國意識到變革維新、效法西方法律和政治制度的需要與必要。1898年,戊戌百日維新失敗,1911年的辛亥革命並未完成。民國之後,軍閥割據,帝制兩度復闢。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思想、新文化運動誕生,青年民眾以整個民族的意識提出國族的覺醒,對傳統徹底重估,並積極醞釀和期盼著全新的文化。

新文化具有兩大思想陣地:學堂與書局。學堂是育人,是教育;書局是出版,是傳播。那是一個大開變局的時代。學堂、學校群立,書館、書局頻生,使整個社會發蒙覺醒的是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啟蒙,其核心在於平等和平民的意識。民主的覺醒首先表現為平等和平民意識的覺醒。而設計,尤其是書刊設計,既是平等和平民意識覺醒的產物,又是平等和平民意識覺醒的推手。作為知識傳播的形象,作為民主啟蒙的重要標誌,設計的啟蒙便如那個動蕩年代、末世黃昏懸起的一盞明燈。

在那個漫長的年代中,圖書刊物的出版與裝幀、鉛印漢字的規範與推廣,對新文化的傳播產生起到重大作用。最早《東方雜誌》問世,1911年《少年》雜誌刊行,均探索「開逕自行」的文化之路。《新青年》推行白話文,傳播新知識。新文化不僅是新思想的倡導,更是新文體、新文字的催生。新的橫排的方塊字、標點符號的斷句功用、圖版的醒目設計,養育著新的讀書人。讀物中有啟蒙、有激情。那些圖書印製,直接開了中國人的眼,催生了後來的書籍裝幀、平面設計,啟蒙著新市民社會的心智和文化。同樣在那個時期,國立藝術院創立,學報《亞波羅》的封面裝幀雖直用希臘雕像,卻催生著某種東方式的神性希望。那格式、那插圖,如佛像之莊嚴,牢牢印在學子們的心中。

設計啟蒙的思想作用深且廣,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意義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設計啟蒙是新文化偉大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尤其是書刊設計的起興,是思想啟蒙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誌。這些新文字、新設計可能比其內容更直接地具有傳播和感染的力量,更有力地啟迪民族的時代的感受力,更易於成為進步知識分子改造社會、推進革命的利器。俯瞰這許多浩如煙海的歷史書刊,我們仿佛置身於一股歷史的激流中,感慨嘆喟,情贈興答。

(二)設計啟蒙是社會美育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內容。這種書刊美化的醒目方法,是當時中國以強烈的社會意識來提出美的覺醒,進而從衣食住行賞玩的全方位來掀起社會生活的變革。各類不同的設計把民主、科學的新意寫在「衣」上,樹在居住建造裡,化在日用和無盡的交流之中,匯成一個新時代的萬人推崇、青春悸動的風尚。

(三)設計啟蒙培養了一代新的知識人及其全面的感受力。魯迅先生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他的書從文到裝幀都有一種視覺之詩的力量。他還是中國新興木刻的播火者。他要把中國的古碑古風與西方最新的版畫刀鋒繪成一種時代創造的風神。創建國立藝術院的一代人也正是與這種文化啟蒙、設計藝術啟蒙相浸潤而成長、成熟起來的,這使得他們具有新生活的品位、新風尚的理解、新藝術的變革品味,跬成設計啟蒙的火種般的力量。

在新文化運動百年紀念的歲月裡,對中國的設計啟蒙做一番社會歷史的檢審,給予文化研究的展示與凝望,十分必要。讓我們向設計啟蒙的先輩先賢們致敬,同時也向長期精心收藏和研究的學者們致敬。草木易晞,靈魂永駐,文化啟蒙、設計啟蒙的精神與日月同輝,共三光永光。

(滑動看全文)

前言二

杭間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20世紀初期一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以提倡白話文為發端,高揚民主「Democracy」和科學「Science」兩面旗幟,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設計領域,新文化運動也以《新青年》的創刊和「文學革命」為標誌,通過書刊編印、日用製造、商業傳播,以及不同層次的教育施行和教材的撰寫展開,最早探索了近代印刷技術條件下的書刊新形態和新風格,並通過大眾閱讀和物品使用深入人心,從某種角度上,也催生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設計」萌發,在思想啟蒙的同時,也藉由生活的潛移默化,開始了「現代設計」的歷程。

100多年前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仍是今天理解中國現代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鑰匙,也是探索中國現代設計性質的出發點。為此,在中國美術學院重高建研創提升計劃以及文化與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的支持下,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在社會各界學者、設計師以及收藏家的支持下,策劃了本次展覽。

展覽以事記的方式,全景展現了1861年至1937年間「新文化」與「設計」廣闊的脈絡關係,並以「奔流與萌發」「格致與科學」「民主與啟蒙」「良友與摩登」「美育與生活」五個部分為結構,從設計史和文化史互動的角度,追溯了近代中國出版在文化交流背景下與歐美、日本設計的交流,梳理了新文化運動前後,書刊形態、裝飾風格的淵源;重點分析新文學書刊代表作的字體、文圖編排、封面設計等與思想相關的內容,廓清了從格致到科學的觀念更新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傳播、造型藝術、博物館建設的關聯,透過以上海為中心的都市「摩登」世象,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視覺形式、物品製造與民主思想間的密切關係;其中「美育與生活」部分,則通過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歸納,對辛亥革命後,各級政府在推行新學過程中頒行的各類蒙學、中小學教材,以及各種品德修養、行為規範、常識認知等內容的形式分析,揭示設計與審美教育關係的緊密性。

展覽通過歷史敘事、人物個案、案例分析等形式展開,除紹介沈壽、魯迅、陶元慶、劉既漂、杭穉英、陳之佛、錢君匋、豐子愷、李有行、聞一多、雷圭元、龐薰琹、張光宇、葉淺予、梁思成、呂彥直(排名不分先後)等的設計貢獻外,還重點展示了蔡元培、胡適、陶行知、林語堂、晏陽初、張元濟等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下的教材、普及讀物等的文圖編排成就。

在全國眾多知名藏家和相關博物館的支持下,展覽從1000餘件近代書刊、服飾、器用和商業美術作品中,遴選出近600件原作展出,這些作品,除了真實呈現這一階段的社會變革,還以傑出的設計創意,散發出超越時代的光芒。

針對新文化運動和教育的特點,展覽期間將展開與之相關的公共教育活動,舉行《老課本動畫版》《先生》等影片的放映,聯合杭州有悠久歷史的中小學校,舉行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歌曲清唱和課文朗誦會。

限於水平和文獻,展覽一定會有疏漏之處,請方家多多指正。我們希望以此展覽為契機,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近現代設計研究,討論文化、生活、時代與設計的關係,並選擇我們未來的設計道路。

展覽現場

展覽作品

第一部分

交流與萌發

甲午戰爭以後,國人開始關註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變革經驗,中日文化交流進入一種全新的狀態。流亡日本的中國改革家和留學日本的青年學生,影響了中國的思想界和文藝界,中國現代視覺設計開始萌發。

陳之佛染織圖案(一)

第二部分

格致與科學

鴉片戰爭後,洋務運動興起,清政府中的開明官僚認為必須改革中國傳統的自然知識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器用」體系,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以求「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時以「格致」之名興辦新學成為風潮。一方面,經由洋務運動產生的民族實業,開始接受工業技術發展中國傳統的物品製造,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發明家和設計師;另一方面,在康有為、蔡元培等以科學之名褒揚西方寫實繪畫的前提下,徐悲鴻等一大批年輕藝術家留學歐美和日本,學習現實主義藝術,這些人回國後或從事繪畫或投身工商美術,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近代設計的面貌。

《東方》雜誌

《格致彙編》

《科學》雜誌

《眼科證治》

耶穌像

第三部分

民主與啟蒙

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民主」與「科學」,對應的是反專制和反封建,其中尤以「民主」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這一時期的書籍也以新的設計、新的裝幀方式、新的文圖排版,展現新文化運動新的精神品格,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

陳之佛染織圖案(二)

第四部分

良友與摩登

作為思想解放運動的「新文化運動」,並不局限於思想和精神領域,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也是「新文化」的一部分。物質的、消費的、都市的、現代的、大眾的,這些也是中國現代設計的重要面向。正是在都市文明和消費文化的大背景中,中國的現代設計滲透到了生產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馬頭牌」水彩畫顏料包裝紙盒

「長城」牌熱水瓶

「立鶴」牌西湖博覽會搪瓷盤

龐薰琹工藝美術設計 茶壺

杭穉英廣告畫月份牌海報

第五部分

美育與生活

庚子以後,學校漸興,出版蓬勃,眾多書局編教材、出雜誌、印古籍、譯新書。西風東漸的文化傳遞和工業印技的市場傳播迅疾刷新生活,以各省官方教材的編寫和民間出版機構的各類知識圖書的編纂為典型。東方的文化美感,先刻在石頭上、甲骨上、竹簡上,再在蔡倫的一張張紙上和國際的印機上跳躍,看得見的是「江山」和「一紙江山」。

商務印書館字號樣式

商務印書館發行刊物內頁

商務印書館印刷所俯視全景

商務印書館各地分館攝影

來源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文字 |方舟 姬文豐

原標題:《激蕩中萌芽,開放中重建 ——「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展」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啟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美院舉辦專題展回顧新文化運動的「設計啟蒙」
    新華社杭州11月26日電(記者馮源)魯迅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設計領域也造詣頗深,不但設計了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還為自己的多部著作設計過封面。而他全力投入的新文化運動,也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設計啟蒙」。
  • CDM展訊|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
    新文化運動與設計啟蒙China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Design Enlightenment展覽時間 2020年11月25日–2021年3月31日Duration:November 25th, 2020 - March 31st, 2021展覽地點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7、8、9號展廳Address:No.7,8,9
  • 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的文化,大家開始說起了大白話!
    新文化運動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大學是否應該開放女禁,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將關注的問題。蔡元培、胡適等人都贊成大學開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積極爭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1920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學旁聽,開創了中國國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
  • 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由近代技術效仿,到西方制度變革,再到思想文化革新,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精英階層不斷地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瀕臨萎縮、壞死的肌膚進行著狂飆、激烈的手術。這其中又以思想文化革新最為耀眼、奪目,這就是「新文化運動」。
  • 如何超越「輝格史」:關於新文化運動的百年評價
    二、石像與靶心:文化與行動的轉化新文化運動以「文化」激蕩出思想與政治的行動空間,又以自身的博雜給予後人「變幻大王旗」的口實,又以自身的激進,如大河奔騰而起的浪尖,使膽怯者聞風落荒,使勇猛者勇往直前。今天重新認識新文化運動是不是還有意義,取決於能否深入被封閉在單一體系的敘事(虛構)中探尋多層、多樣與多面,且超越歷史的「偏至」,將「輝格史」的歷史敘事轉變成對歷史動力和整體架構的迫切追問上。如果說新文化運動是一種發明的傳統,那正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所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只能在既有的條件下創造。這是殘酷的「自然史」,也是認識新文化運動歷史形態的重要視角。
  • 新文化運動中的出版商和書店:生意人與思想啟蒙的雙贏
    「亞東圖書館是歷史貢獻卓著的書店,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清朝》《少年中國》《甲寅》等很多刊物都是它出的,『五四』新銳的諸家《文存》也是它出的,你說功勞不大嗎?但它也是一家倒黴的書店。」在談論亞東圖書館的興衰時,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陳漱渝感嘆,亞東的崛起得益於陳獨秀、胡適兩位風雲人物,這種助力,如同蔡元培之於商務印書館,胡愈之之於生活書店。
  • 一個時代的形影:回望新文化運動百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3冊)、《婦女與性別卷》(上下2冊)、《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6卷9冊,共400餘萬字,力圖還原新文化運動的整體面貌。
  • 新文化運動105周年|新文化運動與亞東圖書館
    陳獨秀8月25-26日,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在藝」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舉辦「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主題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國紅樓夢學會、陳獨秀研究會等高校及機構的專家、學者共20餘位與會發言,通過追溯百年前一個大時代的文化遺珍,梳理探討新文化運動對百年中國的深刻影響,挖掘百年前文化遺產之於現實的意義。
  • 李捷: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詰難的回答
    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前夕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思想解放運動,彪炳史冊 新文化運動第一次把反對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反對封建的倫理道德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次徹底反封建的思想批判運動,把自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以來對封建制度的衝擊進一步引向深入,真正觸及到了本質的方面。
  • 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袁氏當國失敗之後,新興知識分子掀起全盤批判中國文化的激進運動,對中國文教體系發起最後一擊。引發新文化運動的因素是廢科舉等政策帶來的儒教之劣質化。清廷廢科舉、 廢書院之後,大多數士人轉入新式教育和知識領域,最聰明的青年才俊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國內新學堂,依然堅守儒教者則是些老衰之士,基本喪失了思想學術上的創造力。
  •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再具體一點說,蔡元培是北大校長,他把北大改造成了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陳獨秀是《新青年》主編,正是有了這一輿論陣地,新文化運動才會興起,而胡適則憑藉一系列的言論主張,尤其是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暴得大名」,其成名之速,可謂奇蹟。當是時也,屬兔的胡適年僅26歲,陳獨秀比他大一輪,是38歲,蔡元培又比陳獨秀大一輪,是50歲。三人生肖都屬兔。
  •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科學家實現成年果蠅中運動控制迴路的重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5 14:58:3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Wei-Chung Allen Lee及其研究組通過使用自動化透射電鏡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 新文化運動(從1915年起)
    背景(原因):1.袁世凱賣國獨裁破壞共和(政治)2.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和國(經濟,根本原因)3.民主共和思想與尊孔復古舊思想產生激烈碰撞,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知識知識分子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改選國民思想才能救中國(思想文化,直接原因)   背景:1.辛亥革命後,民主專制沒有真正實行2.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裡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 大美博物館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
    這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它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而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便是讓我們緬懷五四先驅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的一個場所。
  • 新加坡以華僑為主體的新文化運動
    據資料顯示該報刊版式設計是仿照上海的《申報》,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近代所辦報紙的特點。,加快了英屬新馬兩地僑民思想的生成並在各自不同的方面起到了培育作用,促生了兩地華僑關注中國、關心中國、關照中國的"僑民情結",也無形中對此後兩地華僑由"僑民思想"轉向"南洋意識"起到了潛在作用。
  • 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在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8月25日—26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舉辦「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主題學術研討會。
  • 倒計時175天/香農韋弗過程模式、新文化運動中的《新青年》等
    傳播學拉斯韋爾5W模式:1948 年,美國學者H·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並按照一定結構順序將它們排列。香農—韋弗模式過程模式:美國的兩位信息學者 C·香農和 W·韋弗1949年在《傳播的數學理論》中提出了一個過程模式。它的第一個環節是信源,由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幹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
  • 謝毅: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評價
    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按照張聞天在《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一書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當時稱《青年雜誌》)的創刊為起點,以1921年社會主義問題的論戰和1923年人生觀問題的論戰為一個終點的。 這場新文化運動,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後,構成了兩個不同的階段。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該展覽主要展出以五四及新文化運動為核心、輻射幾十年間的主要歷史人物,如吳宓、錢玄同、梁思成、周作人、于右任、康有為、嚴復、梁啓超、章士釗等近百件手札。並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鬱,人民大學教授楊念群、楊慶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共同探討新的時代語境下對於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的解讀,理解五四那代人所處的歷史語境、政治立場、文化趣味及學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