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hods綜述|秦為等闡述鄰近標記技術對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解析

2021-01-19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生物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蛋白以及蛋白-核酸相互作用,在各種生命過程中廣泛存在,並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發展大規模分析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法對生物學功能探索和疾病幹預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親和純化和酵母雙雜交等傳統生化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發掘潛在的蛋白質相互作用,但它們都具有各自的缺點和局限性。

2021年1月11日,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化學生物學家Alice Ting教授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eciphering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y proximity labeling」的綜述論文。該論文全面總結了鄰近標記技術在生物大分子間相互作用中的廣泛應用,並詳細闡述了相關新方法的研究進展以及潛在的研究方向。該論文是由Ting實驗室的博士後秦為,博士生Kelvin Cho,Peter Cavanagh與Alice Ting教授共同完成。

鄰近標記技術為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與傳統方法互補的選擇。該技術依賴於具有鄰近標記功能的工具酶,包括過氧化氫酶(e.g. APEX, HRP)和生物素連接酶(e.g. BioID, TurboID)等,在活細胞水平對鄰近生物分子進行生物素標記。由於這些酶催化產生的高反應活性小分子具有很短的壽命,因此鄰近標記技術具有較高的空間特異性。結合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和高通量測序技術,人們可以實現對鄰近生物分子的大規模分析。

鄰近標記技術近年來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領域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基因編碼將鄰近標記工具酶與目標蛋白(bait)融合, 可以實現對瞬時或者低親和性相互作用蛋白的直接捕獲。基於此,鄰近標記技術成功實現了對動態信號轉導通路,不可溶目標蛋白,酶-底物相互作用等研究難點的深度解析。另外,該技術也很快從活細胞水平拓展至活體水平,目前已經在細菌,酵母,果蠅,線蟲,植物和小鼠等模式生物中得到了應用。

與此同時,鄰近標記技術也可以用於研究蛋白-RNA以及蛋白-DNA間的相互作用。例如,通過融合dCas9和鄰近標記工具酶,我們可以分析基因組特定位置的結合蛋白。類似地,鄰近標記工具酶與dCas13的結合可以實現對特定RNA的結合蛋白的標記和鑑定。

綜上所述,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鄰近標記技術已經逐漸獲得了生物學家的青睞。通過發展更高效和更具時空分辨度的新方法,鄰近標記技術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解決更多更複雜的生物學問題。

最後,關於鄰近標記實驗過程中的具體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Ting實驗室的Nature Protocols文章【1,2】以及課題組主頁的視頻講座資料(https://www.tinglab.org/proximitylabeling-workshop-2020)。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1010-5

相關焦點

  • 核酸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期來自吉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與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在高分子結晶態分子間相互作用和RNA與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
  • 大連化物所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
  • Nat Methods解讀: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成像技術 或能揭示細胞骨架蛋白...
    在這種新型成像技術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已經能夠解析肌動蛋白如何介導一種重要功能,即幫助線粒體一分為二,這項研究工作此前發表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研究人員深入理解了線粒體功能異常發生的原因,線粒體功能異常與癌症、衰老和神經變性疾病發生直接相關。
  • 一種基於小分子染料的蛋白質標識技術以及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基於小分子染料的新型蛋白質標識技術可以用於識別蛋白質複合體在結合界面上的關鍵位點,其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圖 1 蛋白質標識技術通過使用分子染料阻斷非界面區域的胰蛋白酶裂解位點進而揭示蛋白質 - 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熱點。
  • 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方法來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相互作用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化學教授麥可·格羅斯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和醫學院的免疫學和內科的,和他的團隊正在專家足跡蛋白質——也就是說,使用先進的方法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和相互作用在更大的分子。
  • 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5:40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Nevan J.
  • Science|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是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遺傳相互作用圖譜輔助蛋白複合物整合結構確定的文章,題目是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Nature:蛋白質相互作用圖譜標識潛在新冠病毒藥物靶點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確定了 332 個 SARS-CoV-2 蛋白與人類細胞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圖譜,篩選出 69 種可針對這些相互作用的藥物,將有助於發現可能有效的抗 SARS-CoV-2 藥物,該論文已在 Nature 發表。
  • 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O』Neill團隊,在免疫學領域著名期刊Immunity(IF=22.553)雜誌上,發表了綜述文章「Mod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Metabolites in Immunity」[1],系統總結了多種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乳酸化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藉助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我們共同解析了AcrF9、AcrF8、AcrF6與Csy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分別為0.257納米、0.342納米、0.315納米。其中,解析度為0.257納米的Csy-AcrF9複合物結構揭示了Csy複合物在近原子級別上相互作用的結構細節,並首次顯示部分區域內存在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見圖1)。
  • 鮑哲南Nat. Biotech.、王春生Nat. Energy、廈大王野Nat. Catal. 丨頂刊日報20200422
    這項工作為當前的電池技術提供了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解決方案,而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修改或特殊的製造方法。類似於生物系統中的宏觀組織,可以假設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遵循簡單的規則,並且它們感知和響應環境的能力對於實現微納米機器之間的協同行為至關重要。有鑑於此,中國礦業大學王虹教授等人,著重從個體-個體和個體-環境相互作用兩個方面來綜述了微納米機器的協同行為。
  • 論文千千萬,如何發現和綜述新研究?這裡有個利用AI技術的熱門開源...
    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魔王 paperai 利用 AI 技術發現和綜述醫療 / 科學論文。 在研究領域,每天都會湧現大量論文,如何發現優秀論文並快速獲取信息是一個難題。
  • 蛋白質的甲基化修飾
    蛋白質的甲基化(methylation)是指將甲基酶促轉移到蛋白質的某個殘基上,通常是賴氨酸或精氨酸,也包括組氨酸、半胱氨酸和天冬醯胺等。蛋白質的甲基化是一種普遍的修飾,在大鼠肝細胞核的總蛋白提取物中,大約2%的精氨酸殘基是二甲基化的。
  • 鄰近蛋白質組學揭示腎上腺素CaV1.2通道的激活機制
    鄰近蛋白質組學揭示腎上腺素CaV1.2通道的激活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28:09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O.
  • 單細胞測序的未來——Nature Methods綜述助您明晰發展方向(上)
    文章題目: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 the power of many期刊:Nature Methods影響因子:28.5摘要:近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多細胞有機體中的基因調控程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分辨力與通量。在深入解析生物系統運行機制的道路上,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 Science|顏寧/閆創業合作解析固醇感受器分子機制
    SREBP信號通路簡化示意圖儘管這條信號通路已經發現了幾十年,但是具體的結構信息和分子機制仍然尚未被完全闡述。2021年1月15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顏寧和閆創業合作發表,題為「A structure of human Scap bound to Insig-2 suggests how their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by sterols」的研究長文,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Scap和Insig-2包含25HC分子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固醇類分子調節SREBP
  • 中國學者1天在Nat Com發表13項生命科學的成果
    目前尚不清楚在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期間這兩個系統是否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如果存在,則涉及哪些機制。基於工程化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EX2的鄰近標記率先在活細胞中原位捕獲時空膜蛋白複合物,但由於高標記背景,其在胞質蛋白中的應用仍然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