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行駛在南極海域的日本捕鯨船「第二勇新丸」號(攝於2008年1月15日)。 新華社/法新
本文主要內容轉載自:頭條號、微信號 : 你真的知道嗎
日本船舶名稱的末尾一般都有個"丸"字.如.."吉野丸",日本丸"等.看起來就像"鐵達尼號"的號字一樣,無非是日本船的標誌而已.如此說來."丸"就相當於'號"了嗎??
其實不然,二者之間並不能簡單的劃等號."丸"體現了獨特的日本風俗文化.
實際上,在日本也有名稱末尾不加丸的船舶.如:豪華客輪"飛鳥"古代軍艦"大和""武藏",現在防衛廳的船舶以及南極科學考察船等屬於政府官船的名稱末尾一般不加"丸".
那麼其他船舶名稱末尾為什麼有"丸"呢?是日本法律規定必須加"丸"字嗎?1990年,日本《船舶登記手續法》規定,日本所有的商船船名都要帶一個丸字。此後11年間,日本海上漂泊著大大小小各種「丸」,直到2001年,日本修改《船舶登記手續法》,取消了對日本船名中「丸」的強制性要求。日本船這才脫離了一定要「丸」的命運。
日本船要「丸」並不是進入二十世紀末期才開始的。關於日本船要「丸」的記述早在1187年就出現了。1187年,日本仁和寺出現了關於紀伊國人源末利及其所擁有的船隻的記載,源氏的船名為「坂東丸」。真田信繁活躍的時期已經是戰國後期,日本船已經「丸」了幾百年。
江戶時代,日本最主要的海運交通工具——弁才船得到了改良。弁才船是一種木製帆船,改良後,載重量更大,也更加堅實。由於海外貿易和日本國內商業的發展,弁才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無論是軍方船隻還是民用船隻,都習慣在給船取名時帶上一個「丸」字。例如幕府將軍的御用船隻,就叫做「安宅丸」。
1187年關於源氏「坂東丸」的記載排除了關於船名要「丸」起源的假說,即船名帶個「丸」是因襲外來語mall ship中的mall,指代商船。然而排除一種假說並不能幫助人們直接鎖定日本船要「丸」的直接原因。
普遍認為,「丸」(まろ)是「麻呂」或「麿」的同音轉換,後兩者在日語中指「自己的東西」,日本船名基本由一個名詞後面接「丸」組成,「丸」前的名字往往是人名、地名或組織名。總體意為「某某的船」。 這種說法雖然聽上去很有說服力。但並不算是唯一的答案。日本古代,給自家的寵物、喜歡的事物、喜歡的孩子起名叫「丸」也是一種愛的體現,比如日本名刀就有鬼丸和漆丸,相當於中國的幹將莫邪、倚天屠龍,在比如說戰國時代差一點就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他身邊的小姓(基友)就叫森蘭丸。給船起個愛稱也是符合人情事理的。
蘭馬路桑據說長這樣
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說法稱,「丸」有圓形的意思,指代的是城郭的形狀,將船比作城郭,聽上去略牽強。
即便是非主流,也有說服力強弱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認為「丸」指代的是飯糰或女性的排洩物。
飯糰和排洩物一個是吃的、一個是拉的,雖然差距巨大,但卻有著同一源流。
日本四面環海,但海洋環境並不友善,季風和洋流讓海上生活變得變幻莫測。在氣象科學與海洋科學還不甚發達的古代,人們相信是海難的製造者是海中的妖怪,人們向海中投餵飯糰,作用類似粽子,希望安撫一下海妖飢餓的胃;或是向海中拋糞。別看糞便中日常生活中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在封建迷信中可是一大靈物,所謂以汙攻汙,妖怪不是什麼好東西,就用更惡劣的東西治它。拋多了飯糰和糞團,船便成了『丸』。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日本的小船還是說翻就翻,直到日本船升華成為巨輪,這種說完就完的局面才得以結束。
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古代日本比較迷信的航海家,在船頭畫兩個大眼睛,類似於船的「眼睛」,用以祈禱船隻不要迷航(中國古代戰船也有類似塗鴉,但更多是為了震懾對手),後面為了簡便,就把眼睛改為圓圈了,再後來,圓圈變成了表示圓圈意思的文字「丸(maru)」。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是一個曖昧的國家,或者說是一個自己把自己搞得十分矛盾且混亂的國家。1990年的《日本船舶登記法》本來是為了區分商船和軍艦的,商船統一要「丸」,軍艦則不要,然而軍艦喊著「蚜蠛蝶」死活要給自己取名要「丸」,什麼日本丸、日本丸二世……商船也不省心,為了表現自己洋氣,紛紛給自己取名伊莉莎白、凱特琳娜……搞得日本海上什麼妖怪都有,政府發現政策要完,索性放開限制,愛取啥取啥,於是日本船到今天仍然要「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信德海事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投稿或聯繫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