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在港股掛牌上市,開盤後股價迅速拉升至每股77港元,較每股38.5港元的認購價上漲100%,公司市值破1000億港元。
暴漲的股價,千億的市值,讓許多中年人表示看不懂:小小的盲盒,這麼大市場?
所謂盲盒,就是裝著玩偶、手辦的盒子。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在你打開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裡面裝的是哪一款,全憑運氣,運氣好會抽到人見人愛的那個,運氣更好的甚至會抽到隱藏款。
這正是盲盒迷人的地方——不確定的回報,未知的驚喜。
市面上最熱最流行的盲盒品牌是泡泡瑪特,這個零售價59元一個的小小盲盒,不知道掏空了多少年輕人的錢包。
一如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有人入坑盲盒2個月就花了兩千多,有人6個月買了180個盲盒花了一萬多,而這還只是中等氪金水平。
根據天貓在去年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手辦超過潮鞋和電競成為了95後年輕人熱度最高、也最「燒錢」的一個愛好。有近20萬消費者一年時間內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
盲盒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拿泡泡瑪特為例,自2016年以來,泡泡瑪特相繼推出了Molly Zodiac星座系列、Molly開心火車大派對系列、Molly的一天系列等產品,每個系列均由12個常規款娃娃構成,裝著單個娃娃的盲盒零售價59元。
盲盒玩家為了集齊一整套12個娃娃,就會抽很多盲盒,抽到重複的就丟掉或者網上賣掉,直到抽到自己想要的為止——這跟我們小時候吃小浣熊乾脆麵集水滸卡牌差不多,都是為了滿足收集癖。
所有的盲盒玩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隱藏款娃娃,這個隱藏款娃娃有多稀有?一整箱盲盒144個,只有一個隱藏款,也就是抽到的概率是1/144。
為了這個稀有款娃娃,有的土豪玩家甚至會整箱搬,也就是花8496塊一次買走144個。
一個典型的盲盒消費者心理應該是這樣的:50多塊錢能幹什麼呢?買盲盒還可以開心一下,萬一運氣好抽到熱門款或者隱藏款不是賺翻了?
開盒的瞬間是最期待最開心的,看到裡面又是醜醜的普通款,心情立馬就變得喪喪的,為了讓自己再開心,就會買新的盲盒,兩個三個四個……
「買夠100個盲盒就收手「對盲盒玩家來說,這條flag就和「不減10斤不換頭像「「我今晚一定不熬夜」一樣,只是說說罷了。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用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這句臺詞來形容盲盒,似乎再貼切不過。
那種不確定性,讓人總忍不住想去試試運氣,下一次說不定就是驚喜,不知不覺就上了癮。
因此也有人評價盲盒說「賭博就賭博,扯什麼潮流「。
有人迷盲盒,就有人炒盲盒。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閒魚上的Molly娃娃交易超過23萬單,均價270元,而一些珍稀款更是賣到2000多元,相比59的原價翻了近40倍。
如此高利潤,甚至催生了盲盒「黃牛」。
他們在線下門店,通過搖盒、感受盒子重量等方式判斷盲盒,買走熱門款或隱藏款娃娃,再拿到二手市場進行倒賣,賺取成倍的利潤,或者在線上發售時搶購囤貨,之後再漲價賣掉。
二手市場的火熱,反倒讓一些玩家因此出了坑——
「我現在不太想去抽,因為我如果抽不到自己想要的款式,就會心情很不好,那還不如去閒魚上面買確認款這種比較安心。」
「沒有了那種盲開的驚喜感,也就沒意思了。「
很多曾經的盲盒痴迷者都是脫坑之後才幡然醒悟:就那個巴掌大的塑料玩偶,真的值59嗎?普通款20塊錢包郵都賣不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