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昂57歲寫的行書作品,這字有晉人風骨,可嘆現在流落日本

2020-12-18 書法網

作為元朝時期的頂尖書法家,趙子昂被後世人列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名垂青史,他獨創的趙體書法驚豔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稱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

趙子昂本是宋朝趙家皇族,更是秦王趙德芳的嫡系子孫,根紅苗正的皇家天人,只可惜,南宋的滅亡,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個趙家皇族的人,去入仕了元朝,給仇人做官,這使得趙子昂背上了「貳臣賊子」的罵名。

不過,趙子昂雖然在歷史上的風評不好,但他的才華,真的是讓人驚豔。

除了楷書之外,趙子昂還擅長篆、隸、行、草這四種書體,是真正的五體皆通,此外,詩文、繪畫、經濟、鑑賞等,他也是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當時的世人,都稱其為「通才」!

他在57歲那年,也就是1310年九月,他奉詔自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在經過浙江南潯時,為趙子昂送行的獨孤長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蘭亭》,趙子昂觀看之後愛不釋手,隨即從獨孤長老手中求得,恰巧同船的好友吳森(元代著名書畫家吳鎮的叔叔),亦攜帶著家藏的一本《定武蘭亭》。

有了這兩本書,趙子昂的旅途總算是不會寂寞,他時時展讀、臨習,最終悟出了一番心得,在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寫下了十三段跋文,後人稱之為《蘭亭序十三跋》。

《蘭亭序十三跋》是由小行書寫的,因多次寫成,故字形大小不一。

趙子昂把此作寫得隨意自然,但是筆筆精到,從中可以看到晉人之風,可謂是瀟灑脫俗,溫潤爾雅,顯得十分靈動,結體與章法又恰到極致,猶如天上繁星,自然天成。

眾所周知的是,趙子昂是學王羲之學的最好的一個人,而這《蘭亭序十三跋》又是趙子昂從《定武蘭亭》中領悟出來的心得體會,寫得自然是十分用心。

而且,此作中提出的一些理論和看法,也影響了不少的後世書法家。

就如「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傳」這句話,就讓後世很多人奉為學書法的至理名言。

所以說,這《蘭亭序十三跋》不論是書法還是裡面的內容,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但可嘆的是,此作遭遇了一場大火,只剩下燒剩的殘本,重作裝裱之後,被世人稱為「火燒本」,「火燒本」上,又有翁方綱和成親王永瑆等人的考證題跋,但是後來流傳至日本,為高島菊次郎所藏,並捐贈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一代神品行書,就此流落海外。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趙子昂行書作品《蘭亭序十三跋》進行高清複製,儘量還原作品原貌,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

相關焦點

  • 趙子昂57歲時的一幅行書,可惜流落到日本,這字讓當今書法家羞愧
    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表示: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書法上,他精通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 趙子昂最巔峰的書法作品,練好這1000個字,你的書法就不用愁了
    清代的大書法家梁巘(yǎn)在總結書法發展史時,說過: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一句話恰到好處地總結出各個朝代的書法風格,的確,唐人書法法度嚴明;晉人韻味如同天上仙,給人一種遙不可及之感;到了宋朝則是給人一種老夫聊發少年狂之感,掙脫束縛,將感情發洩而出,狂傲不羈,所以宋朝時期,楷書作品較少,行書卻造詣深厚。
  • 書法史上的巔峰行書,這字無懈可擊,讓人頂禮膜拜!
    趙子昂長卷《洛神賦》趙子昂抄寫的這卷《洛神賦》極不尋常,字字清雅,每一個字都經得起放大。在書法史上有一個鐵律,那就是這個人的字能不能禁得起放大,並且沒有絲毫敗筆,這卷《洛神賦》就完全符合這個道理。趙子昂長卷《洛神賦》這件《洛神賦》成為了後世之人學習行書的最佳入門法帖,學習行書從這件作品入手,方能超唐而入晉。
  • 趙子昂的一幅行書作品,於日本東京問世,此作令當今書法家汗顏
    而在後世眾多的《蘭亭序》臨本中,要數趙子昂筆下的《臨蘭亭序及十三跋》最為有趣,此作不單單拘泥於臨摹,而是寫滿了對王羲之書法的深刻理解。趙子昂(1254年——1322年 ),漢族,號松雪道人,吳興人。趙子昂《臨蘭亭序及十三跋》巧的是,一路同北上的好友吳森亦恰好有一本《定武蘭亭》,有著兩本書,這漫漫北上之路,趙子昂的生活變得有趣、充實了起來,他仔細比照這兩本《定武蘭亭》,細細鑽研
  • 趙子昂的行書有多美?這精妙入神的《千字文》,讓後人難以企及
    這則史料是說,元世祖忽必烈經常與身邊的大臣們討論有文學的人,他覺得趙子昂能比肩李白與蘇軾,又說趙子昂品性純良,博學多才,書法更是冠絕天下!其實這則史料記載的很對,趙子昂當時的確深得元世祖器重,不過也因為如此,他也背上了「貳臣賊子」的名號,他的書法在當時是名揚天下,據說天竺有一位老僧不遠萬裡來到中土,只願求取趙子昂的墨寶,然後帶回去當成國寶供奉。
  • 學行書,想3個月,創作入展的優秀作品,首選趙子昂,而非王羲之
    王羲之筆法高妙,非常人所能學王羲之是行書集大成者,其筆法高妙,後人能得一種,便可開宗立派,自成一家!比如:宋代的米芾得王羲之的迅疾,獨創「刷」字,行書被譽為「宋朝第一」!如果一個小學生去學習高等數學,只會挫敗他的自信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除非一個人極有天賦,可以直接從王羲之直接學起,大部分都是先學習別的書法家,然後再學習王羲之的書法,這點可從文徵明、趙子昂等人學書法過程得以驗證。
  • 一代奇才,寫了最美行楷,這字足以驚豔整個書法史!
    我們今天就介紹一位書法史上的一位全才,也是一個奇才,他寫出了最美的行楷,這字秀美無雙,足以驚豔整個書法史,令後人望塵莫及!書法史上,有很多人在早年的時候,書風就已經成熟,趙子昂便是如此,他在30多歲的時候,寫得一幅《陋室銘》就足以冠絕一時。這件《陋室銘》落款僅有「子昂」二子,此作乃是將唐法和晉法融匯到一起的作品,也是趙子昂早年書法的絕詣。
  • 元代書法家趙子昂,行書望江南真跡品鑑,行雲流水自然疏朗,好字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行書的調峰運筆簡述:行書書寫或創作時要注重筆鋒調節,這是書法訓練的一個基本功。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是提,在提筆的過程糾正筆鋒,顏真卿的楷書就是這種寫法。二是轉,在書寫的過程中輕輕轉動筆桿,使其由側鋒變成中鋒,這個要難一點。據說劉墉就是用這種方法,有時甚至把筆都轉掉了,呵呵。當然,這種調鋒技巧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體會、練習,要做到熟能生巧。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把字寫好,首先要過技法關。
  • 清代最美行書,妍潤多姿,精美絕倫,絕對不是「狀如算子」
    寫書法,最忌諱是「狀如算子」,算子:是古人用長條形的竹片來計數的「籌碼」,形容書法作品前後平齊,毫無生機!現在書壇,如果您敢評價書法家的作品是「狀如算子」,估計他會跟你拼命,可見這個評價是多麼惡毒!在清代有一位大書法家名叫梁詩正,他的書法作品爭議很大:像啟功老先生等一派傳統書法家,說他是清代最美行書,猶如趙子昂再世,啟功先生還以他為師,經常臨寫他墨跡,如果您仔細比較啟功體與梁詩正的行書,發現相似度高達70%,可見梁詩正對啟功先生影響是巨大的。
  • 顏真卿經典書法作品!這幅字有60年功力,可惜流落日本
    在書法界,將「字如其人」這4個字做到極致的,唯有大唐顏魯公一人而已,其忠君愛國之精神,氣勢雄渾之書法,影響了後世無數人。舉幾個例子來說,王羲之在待客之時袒胸露腹,有失禮節;趙子昂了貳臣;徐渭殺妻;董其昌是個惡霸……所以說,顏真卿受無數人尊崇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在72歲高齡那年,寫下一篇流芳百世的書法作品,這便是《自書告身帖》。
  • 王羲之行書《聖教序》臨摹作品欣賞
    也正是由此此,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我認為最難寫的行書字帖之一,這本字帖難寫在兩個方面,一是王羲之的書法技術高超,本來就非常難以把握,比如《蘭亭序》就是一幅這樣的作品。而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比《蘭亭序》更難,這也是它的第二個難點,它是一本刻帖,不像《蘭亭序》是一本墨跡字帖。讓人難以把握和琢磨,尤其是對於初學者。
  • 趙松雪酒後寫行書:神融筆暢、風神流宕!前後500年,無出其右者
    說起中國書法藝術中的行書,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王羲之和其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帖」的《蘭亭序》。在經過隋唐兩朝以後,書法的潮流有了新的變化,「二王」一脈的筆法在宋朝受到了挫折。直到元代的松雪道人趙子昂(趙孟)提倡的「復古」運動以後,才逐漸恢復。
  • 中國書法界的「泰山北鬥」,在日本被封神,專家:這字算三流水平
    宋代由於歐陽修的書學主張,整個書壇興起了一種「書風」,到了元代鮮于樞、趙子昂提出「復古」路線,宗法晉唐。到了明代,許多人在書法上進行了探索,王鐸、傅山、黃道周、倪元璐、徐渭、張瑞圖等人,也有一個人卻是傳統書風的集大成者,他就是文徵明!
  • 趙子昂63歲寫的字這麼美!融二王、李邕筆法,傳承700多年
    而他的書法,對後世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如文徵明、董其昌等書法名家的字,都有趙子昂的神韻在其中。他的書法早年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體,這是宋高宗趙構的專長,到了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的時候又學李北海。
  • 唐伯虎35歲的行書作品,此作流落於美國,傳承後世500多年
    說起歷史上的風流才子,唐伯虎絕對是最有名氣的一位,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他呈現給世人的,似乎都是那种放蕩不羈,風流倜儻的形象,所謂「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正是如此。不過,他的人生可不是像評書或者影視劇中那樣,娶了好幾個老婆,整日遊山玩水逍遙自在,他這一生可謂是波折離奇。少年時期的唐伯虎,應該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他天資聰穎,過目能誦,15歲就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繪畫、作詩、書法等各方面,均是進步神速,很快他就成了當地的一位名人,結交了很多當地的社會名流,這段時間的唐伯虎,可謂是意氣風發。
  • 「最美行書」是如何誕生的?只因他在王羲之作品後寫了幾行小字
    成為後世收藏的熱門,可惜的是這幅無價之作在歷史的進程中慢慢的失傳了,現在能夠見到的都是後人的臨摹本,雖然有人說《蘭亭集序》的真跡藏於武則天的乾陵裡,但畢竟沒有考古證實。除了《蘭亭集序》,王羲之的大部分作品其實都已經失傳於歷史中了,後世流傳的基本都是來自唐朝的摹本,不過即使如此,它們依舊成為了經典,是收藏的大熱。
  • 100歲的和尚留下來1000個字,被譽為「天下法書第一」
    在書法界有一位老和尚,他一生活了100歲才死掉,在他晚年的時候,有很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向他討教書法,他沒有向眾人講解如何寫字,而是只說了四個字: 鍥而不捨。
  • 他在王羲之作品後面寫了幾行小字,引起注意,被譽為「最美行書」
    我們現在看一些王羲之流傳下來的作品,發現上面會蓋有很多印章,密密麻麻,把整幅作品包圍起來,這些印章其實並不是王羲之本人蓋的,也不是唐代摹寫者蓋的,是後世的收藏家和鑑賞者蓋的。在王羲之書法作品「彈幕」界,最出名的就是清代的乾隆皇帝了,不僅擅長蓋印章,還擅長蓋大印,王羲之曾寫了一幅行書作品《快雪時晴帖》,此帖一共28個字,乾隆皇帝卻在上面蓋了172方印章。
  • 書法史上精妙絕倫的1000個字,掌握好這些字,助你行書飛速進步
    當忽必烈帶著金戈鐵馬踏破中原,創建元朝時,為了更好的統治漢族百姓,忽必烈曾親自邀請當時有名望、有才幹、有影響力的宋朝大官,繼續擔任元朝官。但是看重氣節的宋朝官員視外族勢力為恥辱,誓死不效忠,其中便有赫赫有名的文天祥。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1000個字,專家:學好這些,你能超越9成書法家
    梁武帝命令當時的頂尖書法家,從王羲之存世的法帖當中,選出了1000個極為經典且不重複的漢字,讓當代的大文學家周興嗣寫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於是就成為了書法史上最有價值的文章,後世的書法家幾乎每個人都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