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元朝時期的頂尖書法家,趙子昂被後世人列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名垂青史,他獨創的趙體書法驚豔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稱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
趙子昂本是宋朝趙家皇族,更是秦王趙德芳的嫡系子孫,根紅苗正的皇家天人,只可惜,南宋的滅亡,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一個趙家皇族的人,去入仕了元朝,給仇人做官,這使得趙子昂背上了「貳臣賊子」的罵名。
不過,趙子昂雖然在歷史上的風評不好,但他的才華,真的是讓人驚豔。
除了楷書之外,趙子昂還擅長篆、隸、行、草這四種書體,是真正的五體皆通,此外,詩文、繪畫、經濟、鑑賞等,他也是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當時的世人,都稱其為「通才」!
他在57歲那年,也就是1310年九月,他奉詔自吳興(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在經過浙江南潯時,為趙子昂送行的獨孤長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蘭亭》,趙子昂觀看之後愛不釋手,隨即從獨孤長老手中求得,恰巧同船的好友吳森(元代著名書畫家吳鎮的叔叔),亦攜帶著家藏的一本《定武蘭亭》。
有了這兩本書,趙子昂的旅途總算是不會寂寞,他時時展讀、臨習,最終悟出了一番心得,在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寫下了十三段跋文,後人稱之為《蘭亭序十三跋》。
《蘭亭序十三跋》是由小行書寫的,因多次寫成,故字形大小不一。
趙子昂把此作寫得隨意自然,但是筆筆精到,從中可以看到晉人之風,可謂是瀟灑脫俗,溫潤爾雅,顯得十分靈動,結體與章法又恰到極致,猶如天上繁星,自然天成。
眾所周知的是,趙子昂是學王羲之學的最好的一個人,而這《蘭亭序十三跋》又是趙子昂從《定武蘭亭》中領悟出來的心得體會,寫得自然是十分用心。
而且,此作中提出的一些理論和看法,也影響了不少的後世書法家。
就如「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傳」這句話,就讓後世很多人奉為學書法的至理名言。
所以說,這《蘭亭序十三跋》不論是書法還是裡面的內容,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但可嘆的是,此作遭遇了一場大火,只剩下燒剩的殘本,重作裝裱之後,被世人稱為「火燒本」,「火燒本」上,又有翁方綱和成親王永瑆等人的考證題跋,但是後來流傳至日本,為高島菊次郎所藏,並捐贈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一代神品行書,就此流落海外。
商品引導語:今天,我們將趙子昂行書作品《蘭亭序十三跋》進行高清複製,儘量還原作品原貌,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